【第115期】青島鼓勵台灣青年到當地創業

♦ 文編/吳松山

2015年11月,青島市頒布《青島市關於鼓勵和支持台灣青年人才來青創業創新的意見》,對到青島創業就業的台灣青年提供政策支持和優惠。

根據該政策,青島市將建立長效機制,鼓勵台灣優秀人才來青島創業創新,給予創業資金、經營場地、教育培訓、「一對一」窗口服務等方面的優惠和照顧。

同時,青島市也將擇期舉辦兩岸青年人才創業大賽,邀請台灣青年參與,提供「場地+培訓+客商機+資金+導師+仲介」的全程化創業幫扶培養。此外,青島市也將每年組織赴台灣招才活動,設置台灣青年人才洽談專場活動,為台灣青年人才搭建平台。 Continue reading

【第115期】台灣大男孩與他的手工粘土連鎖店

♦ 採訪/桂娟

呆萌的小公主、正在開會的忍者神龜、可愛的海綿寶寶、守護森林的小動物……來自台灣的丁仁傑每天都在他的手工粘土店裏,與小朋友們一起天馬行空,「捏造」出五彩繽紛的童話世界。

俐落的短髮、總是閃著笑意的大眼睛,而立之年的丁仁傑依然是一個快樂的大男孩,喜歡從小朋友的快樂裏尋找快樂。

2013年,他在鄭州一家體驗式百貨商場創辦「巧樂思」樹脂粘土店,成為當地首個從台灣引進的互動式體驗手工教學的文化創意品牌。如今,他已在鄭州三家商場裏開辦了六家店,會員逾千名。 Continue reading

【第115期】白手起家的台灣創意「釘子戶」

♦ 採訪/邵香雲、孟華

「我無數次想過,如果當年沒有離開台灣來大陸創業,人生會是怎樣?」回首來時路,陳炳宏感慨良多。

天津南開區C92創意產業園區裏,有一家由台灣人經營十多年的廣告公司。由廠房改建的辦公區散發藝術氣息,花草、書籍遍佈各個角落,白色磚牆上四個紅色大字「創意不拆」格外醒目。 Continue reading

【第115期】從一萬到千萬:「互聯網+」與茶的化學反應

♦ 採訪/趙睿、趙博

「獨自飛行1840.018公里的北京山茗網路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是彭少儀名片上的唯一頭銜。這位自稱「台灣茶娘」的90後女生,帶著萬把塊人民幣孤身闖京城,趕上大陸「互聯網+」和大眾創業熱潮,短短十個月,所創立的山茗公司已經估值千萬。 Continue reading

【第115期】小清新而不小確幸的電影夢:台生張彤用影像講述有份量的故事

♦ 文/程朔、蔣碧輝

一個90年後台灣女生,與同學合作的微電影作品《倖存》,獲得華僑大學承志文藝獎一等獎;微電影作品《建設爺爺》獲得華僑大學承志文藝獎二等獎,以及大學生微電影大賽的一等獎和最佳人氣獎;廣告片《純真年代》獲怡園酒莊二等獎;微電影《畫說閩南》剛做出來,參評金熊貓獎,結果等待中。

「希望可以拍不同的影視作品,去世界不同的地方,經歷各種不同的故事。」一個大三女生告訴我們,大學畢業後,無論直接就業,還是考研深造,自己都會堅持走影視這條路。 Continue reading

【第115期】不要被整個世界拋棄:2015年網路熱詞你知多少?

♦ 文/文彬

剛剛過去的2015年裡,中國大陸的網路可謂是好不熱鬧,分分鐘就造就出一個黑帶九段的段子手,使得一大波網路熱詞撲面而來,真是讓人沒有一點點防備!

如今大陸的網路熱詞層出不窮,並且有延伸至日常生活的趨勢。朋友圈時不時就會被齊刷刷的新詞莫名刷屏,一頭霧水的親們有沒有分分鐘感覺像是被整個世界拋棄了。2016年到了,讓我們一起和去年的十大流行語們做個了斷吧。 Continue reading

【第115期】彈性工時上班四天半:大陸推動2.5天小長假緩解假日擁擠

♦ 文/文彬

隨著中國大陸物質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民眾對精神層面消費越來越重視。假期帶家人出門旅遊,既能增長見識,又能愉悅身心,促進家庭和諧,越來越受到青睞。而由於當下大陸的假期比較集中,以至造成每到假期,各大著名景點人流如織,人滿為患不僅造成了景區的不堪重負,也大大影響了旅遊質量和遊客心情,使好好的假期休閒變成了人在「囧途」、「堵途」的鬧劇體驗。 Continue reading

【第115期】台灣「統派」的工作

♦ 文/王睿

台灣光復(節)70周年前夕,在馬場町紀念公園初識〈台灣的統派青年,孤單,不孤單〉的作者吳議,提及那篇投書飽受議論,作者是一副不可置信的情態。從〈台〉文的心路看去,可見作者在行文時並非毫不警覺見刊後的可能反應,但台灣的輿論生態還是令作者開了眼。〈台〉文點評自稱「理性統派」,又說自己無法向他人表白內心的政治立場,那就反證作者的統派立場流於感性,再不就是反映台灣政治環境的非理性。 Continue reading

【第115期】盛世危言:綠營再度執政後的美國對臺政策

♦ 文/石佳音

此次選舉投票前夕,美國白宮副國家安全顧問羅茲(Ben Rhodes)13日在記者會上重申「一中政策」。14日,美國務院發言人柯比(John Kirby)又在記者會上連續說三次「一個中國」,最後敲著發言台說「我們的政策沒變」。在以臺獨為目標的民進黨捲土重來之際,美國堅持至今的「一中政策」意味著什麼? Continue reading

【第115期】大衛·哈維訪談:左派應重新思考自己的理論與戰術機構

【編按】大衛·哈維是當代馬克思主義地理學的明星學者,任教於美國紐約市立大學(CUNY)研究院。元月初「破土工作室」在網站上首發一篇他與一個由法蘭克福和不萊梅活動家所組成的團體AK Malabocas的對話的中文版( 孫大剩譯)。本刊特別經由「破土工作室」的授權轉載,提供給關心台灣社會發展方向的讀者參考。

哈維在這篇訪談中指出,當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轉變(即從福特製轉向後福特製和新福特製),也讓無產階級的反抗方式發生著變化,一種網絡化和去中心化的反抗結構開始生成,反抗的中心場所也逐漸從工廠轉向生活空間。因此,哈維倡議要建立類似於「社區委員會」或「同業公會」的形式來對無產階級的日常生活進行組織。但他也指出,絕不應該固守某種去中心化的反抗策略,必要的時候也需要奪取像國家這樣的中心化權力。因為「如果你手中不掌握權力,資產階級和大公司資本主義就會奪回權力。」雖然台灣的社會發展脈絡與西方式會不盡相同,但是他對價值實現(流通、消費)和價值生產之間的關係的思考,對服務業受僱勞動者取代傳統製造業無產階級作為社會變革主體的觀點,非常值得我們關注。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