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期】小清新而不小確幸的電影夢:台生張彤用影像講述有份量的故事

♦ 文/程朔、蔣碧輝

一個90年後台灣女生,與同學合作的微電影作品《倖存》,獲得華僑大學承志文藝獎一等獎;微電影作品《建設爺爺》獲得華僑大學承志文藝獎二等獎,以及大學生微電影大賽的一等獎和最佳人氣獎;廣告片《純真年代》獲怡園酒莊二等獎;微電影《畫說閩南》剛做出來,參評金熊貓獎,結果等待中。

「希望可以拍不同的影視作品,去世界不同的地方,經歷各種不同的故事。」一個大三女生告訴我們,大學畢業後,無論直接就業,還是考研深造,自己都會堅持走影視這條路。

台灣女孩長大在廣東

與華僑大學台灣同學會聯合開展的幾次活動中,總能看到一個手裡拿著單眼相機不停拍攝的女生,一頭遠看去頗為男性化的短髮,身姿舉止既顯專業素養,又不乏見淡靜態度。於是,在她將鏡頭搖向不遠處一群人物的時候,我們找到身邊的同學,望著她的背影,打聽起來。周圍的同學告訴我們,這位淡靜的女生其實很不簡單,她叫張彤,就讀廣播電視新聞學系。在華大讀書的3年中,連續兩年獲得學校一等獎學金、福建省教育局台灣專項一等獎學金、港澳台僑一等獎學金,有多部影視作品獲獎。

為了立即證實「很不簡單」,在現場的同學中就有「好事者」隨即轉發了微信視頻給我們,那是一部取名《畫說閩南》的片子。片子中,主創人員很有新意地使用圖畫語言來解讀閩南文化的內容和精神,還真是讓我們大開了眼界。

「這女生看上去蠻普通的,學習成績竟然如此的好?」為一解困惑,我們索性直接與「很不簡單」對話。比想像中要好,這位看上去相當淡靜的專業女生,聊起天來,開朗大方、有問必答!

「現在回到台灣的話,只有見親戚,沒有會朋友的。」張彤調侃道,她雖然出生在台灣台中,但由於父母很早就從島內到廣東工作,所以在3歲大的時候,她就與年長3歲的哥哥一起,隨著父母到廣東生活了。由於從小到大,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廣東學習生活,所以自己對廣東遠比對台灣熟悉得多,2012年自己到福建華大讀書,父母也離開工作生活20多年的廣東,回到台中經營了一家餐飲店面,定居下來。現在,張彤每逢放假,都要回到台灣與家人團聚,「可是完全適應在島內的生活,估計還要經過一段時間」。

「很宅的,就願意在家裡與書籍、電視打交道,尤其喜歡推理小說。」張彤小的時候,父母忙於工作,由於相對內向,玩伴也沒有很多,平時就在家中看書、看電視節目。內向的孩子,一般都「理性更加多」,再加上常看推理小說的作用,張彤從小就習慣於推理和思考。漸漸地,她習慣於對身邊的所有事情、狀況進行思考,並且願意將思考的心路歷程和成果,用某種方式表現、表達出來。

從小喜歡廣電專業

長期與電視節目親密接觸,給張彤留下了兩方面深刻印象。首先是她發現螢幕上的從業人員,穿著牛仔褲、扛著攝影機到處走、到處拍的樣子很帥很酷,覺得那些大哥哥大姐姐們肯定見識很廣;其次是對於視聽語言強大的表達、表現力有了很深的認識。上中學後,心智趨於成熟的內向女孩就開始夢想,有朝一日,要自己做編導,將所有自己的見聞與思考,全都運用視聽元素表現、表達出來。

「在高二那年的寒假,我已經確定了專業方向。」張彤回憶說,那一年假期中全家到台灣探親,她遇到了在台灣政大就讀廣電專業的表哥,聆聽表哥講述了在學校與同學們一起拍片剪片中經歷的諸種趣事和感受。表哥所講兩種感觸,「拍片如同去旅遊,每次都會去不同的目的地」,以及「鏡頭可以記錄自己要記錄的,表現自己要表現的」,最終讓自己下了決心。「從那刻起,我就確定了要投身到影視傳播行當中去。」

高中畢業時,父母詢問女兒是否有想過在大學讀什麼專業時,張彤完全不假思索地回覆道,要讀同表哥一樣的廣電專業。父母表示會尊重女兒的想法,張彤便在報志願的時候「執末問本」,先選了專業,再帶著專業去挑學校,發現華僑大學有開設廣電專業,也就下了到泉州讀書的決心。

讀廣電專業,特別是開始實踐片子的拍製以來,張彤對專業的理解更理性成熟,而對專業的執著也更堅定。「拍製中許多困難都始料未及,也曾經有過想放棄,但導師的肯定、朋友的鼎力相助、伙伴間的團結和睦、關鍵是從小擁有的電影夢,都讓我堅持了下來。」張彤告訴我們,拍片時都是劇組成員自己準備資金,演職人員也很多是義務參加,拍攝過程中,又會交到很多朋友、學到許多知識,這些都讓她更有信心。

再開學,就大四了,畢業季已悄然接近,張彤也已經對未來有了打算。「就是待到研究生畢業,我最後還是朝拍片製作方向發展,至於從事工作的地方,台灣與大陸都沒問題,哪裡適合發展就在哪裡工作,不過從市場體量來想,大陸的規模會更大一些。其實,拍攝影視作品,本身就會時常待在不同地方的。」

用心用情出作品

大二下學期,專業課老師開始佈置拍攝任務,將近一年時間中,張彤與另一位同學合作,連續攝製了《倖存》《黃雀》《建設爺爺》《純真年代》以及《畫說閩南》等作品。在攝製《建設爺爺》的過程中,碰巧認識了與建設爺爺在一起參加活動的畫家老師。

張彤發現這位來自泉州師範學院的蔡永輝老師在用繪畫作品記錄、展現閩南風情。雖然自己是在廣東長大,但作為一個台灣女孩,對於閩南文化還是有著天然的親近感的。張彤覺得蔡老師所做的事情很有意義,這樣一個傾個人之力來展現、保存閩南人文自然風情的狀況,應該被記錄,告訴大家。於是,在徵求了蔡老師的意見後,就開始準備投拍。

《畫說閩南》從開始策劃到出片,用了兩個多月的時間。從策劃到拍攝、從剪輯到出品,都是張彤與同伴兩個人自己完成。60多天中,做前期,兩個女生扛著沉重的器材到處奔波,而且因為要節省經費,她們往返泉州市區都是要擠公車;做後期,她們平均每天只睡5個小時,有時還會連續兩天沒日沒夜連續地看片子……

「看著其他同學相約到萬達廣場吃美食,而我們還在加班加點趕片子,很有失落感哎!」我們注意到,張彤和同伴雖然在傾訴,但臉上一直是掛著笑容的,完全沒有在抱怨的樣子。「不過,看著素材一天天地向著成品發展,我們的成就感遠遠抵過一切艱辛帶來的鬱悶了。」

從作品中可以看出,與其他不少同年齡段台灣女孩有所不同,張彤影視作品的攝製基調,相當「小清新」,但決無「小確幸」。她用自己內心蘊藏的豐富細膩的情感,關注社會,表達對有分量話題的認知與理解。這樣的現實主義風格、這樣的人文情懷,得到了專業老師、同學及觀眾的肯定,我們發現張彤的那些獲獎作品,在網上有著相當高的點擊率。

「我對拍片的理解是,拍片不可以僅僅只講故事給大家聽,片子裡面還要包含一定的社會意義和人文關懷。」張彤告訴我們,她接觸蔡老師後就產生了攝製《畫說閩南》的念頭,除被蔡老師的工作感動之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要與大家分享自己對閩南文化以及閩南文化守護者的那份觀察和思考,推動更多人們一起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貢獻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