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期】2009年起大陸共培訓600名社會企業家

£¨Éç»á£©£¨3£©¼àÓüÖеÄÕÐÆ¸»á文編/江英士

2009年起,由英國大使館文化教育處與大陸的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南都公益基金會,共同啟動一項培訓大陸社會企業家的合作專案。

這項社會企業家培訓專案,目的是使大陸的民間組織者或潛在的社會企業家獲得從事商業活動的能力,進而通過社會企業的方式來建設可持續發展的組織,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在社區內提供更好的社會服務。 Continue reading

【第121期】北京富平學校:2002年以來的「社會企業」實驗

採訪/劉偉

「社會企業」這個概念,在2002年以前的大陸尚還陌生,而北京富平職業技能培訓學校卻已悄然開墾出了一塊試驗田。

這所位於北京通州西集鎮沙古堆村的培訓學校,陳舊的平房擺放著企業捐贈的整體廚具、操作台、家用小電器等,為學習家政服務的人提供了操作空間。  Continue reading

【第121期】為生存,為尊嚴——鄭衛寧的助殘之路

採訪/趙瑞希

#£¨Éç»á£©£¨1£©ÄϾ©¾Ù°ì¼·ÇúÆæ´óÈü ¹Ø°®ÖÇÕ϶ùͯ身患先天遺傳重症血友病,飽受身體出血的痛苦,雙腿萎縮只能以輪椅代步……鄭衛寧自懂事起深深體會到殘障者的各種愁苦。

儘管出生在一個小康家庭,但鄭衛寧不安於待在家中讓父母養活。「別人白天出門上班,晚上回家可以聊聊外面遇到的事情,誰都有自己的談資和體驗,就我沒有。工作,對於殘障者來說,解決的不僅是生存問題,更是尊嚴問題。」 Continue reading

【第121期】大陸互聯網催生公益創新:商業為慈善而生

採訪/程雲傑

£¨¹ú¼Ê¶ùͯÈÕ£©£¨2£©¿µ¿µµÄ¸âµãʦ֮ÃÎ近年,大陸公益捐贈平台「路人甲」的企業化運作模式成為大陸大專院校MBA課堂的案例,讓「路人甲」以商業手段疏解大陸公益瓶頸的商業模式受到更多關注。

「路人甲」首席執行官韓靖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該平台提供「惠捐模式」的創新之處在於把企業提供的優惠券作為對捐款人的答謝,而捐款人可以在捐贈平台上跟蹤項目的進展,從而實現專案、捐款人、企業的三贏。 Continue reading

【第121期】創業何不來非洲?:社會企業「中南屋」

採訪/蕭玖陽、臧曉程

27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畢業,《南方週末》特約撰稿人,擁有這樣光鮮履歷的年輕人,是在曼哈頓的商業大樓裡西裝革履上班,還是在上海外灘的霓虹燈下談笑風生?來自廣東汕頭的年輕人黃泓翔選擇了一條鮮有人踏足的路——去非洲創立社會企業。 Continue reading

【第121期】上友古人、亦儒亦俠的台灣囝仔:《荷清苑書簡》序

文/陳福裕(兩岸犇報社社長)

作為晚輩,我與國禎兄的互動不多,仗著幾分心氣相通的熟悉,一種說不上來的親近,多年來天南地北相逢,竟也就不曾和他認生過。

第一次見面,是在保釣前輩葉先揚教授的引介下,從台北開著車送他回新竹。那是1999年初,國禎兄獲准返台並在中央大學訪問講學,距離他1971年赴美,俟因參加保釣運動而被台灣當局列為黑名單足足有28個年頭。那時候,李登輝的「兩國論」蓄勢未發,國民黨因連宋失和敗相已露。一路上,車上的幾個人,間或地交換著對時局的看法,偶爾有些語言上的爭鋒。印象中國禎兄的話不多,大多的時間都在傾聽。 Continue reading

【第121期】大陸成功發射首顆微重力實驗衛星「實踐十號」:這個太空「超級實驗室」到底多牛?

文編/謝新

4月6日,大陸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中國大陸科學衛星系列第二顆星——實踐十號返回式科學實驗衛星送入太空。

實踐十號衛星搭載著19項創新性的科學實驗,相當於把一個綜合性的實驗室搬到了太空。這個實驗室有多牛?大陸科學家們為我們揭秘。 Continue reading

【第121期】科普中國:實踐十號「乘客」大揭密

中國科學院力學所研究員、實踐十號首席科學家胡文瑞院士說:「實踐十號搭載的19個科學實驗載荷涉及28項科學實驗,開展微重力科學和空間生命科學研究。每一個實驗都具有創新性,都具有很強的科學研究價值。

經常喝咖啡的人都有這樣的經歷:滴在桌面上的咖啡干燥後往往會形成環狀圖案。其實,這一現像在物理學研究中有個響亮的名字:咖啡環效應。咖啡其實是一種膠體,而膠體是指某種微小顆粒分散在另一種溶液中,微粒尺寸在納米到微米之間。由於膠體晶體結構排列的周期恰好為光波波長數量級,可以改變光傳輸路徑,因此被稱為光子晶體。光子晶體引發了科學家們的無限遐想——它極有可能代替半導體,成為新一代信息承載和傳輸媒介。理論上,科學家們有望通過設計各種光子晶體及器件,達到自由操縱和控制光波的目的。 Continue reading

【第121期】雙重置換的底層生活:大陸電影《老炮兒》的反諷效果

文/郭偉和(中國政法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最近熱播的電影《老炮兒》已經引發了許多評論,作為從上個世紀70、80年代成長起來的人,作者也屬於那類令新世紀的新人類「感到可怕的坐在電影院裡投入地觀看電影」的人,倒不是因為去追尋馮小剛的明星效應,也不是為了去挽留自己曾經經歷的青春衝動,而是為了去反思20世紀70、80年代底層精英的生存模式及其轉換的歷史軌跡,還原底層世界的眞實生活。 Continue reading

【第121期】奴役讀者的歐洲文明史教科書(四)

文/王睿

根據孟德斯鳩的說法,雅典城邦對抗波斯、攻城掠地的時代,「擁有兩萬公民」。以不成國度的兩萬城邦公民,能驅動希臘半島的古人手持青銅武器去征服亞非世界?

沒有曆法文明的古代「信史」? 

就生產條件而言,許多農作物生長的北界位置到不了西北歐:巴格達位於33°N,雅典位於37°N,羅馬位於41°N,巴黎位於48°N,倫敦位於51°N,柏林和阿姆斯特丹位於52°N──世上最早的鐵器和農業成就於中近東地區,而非成就於高了20個緯度的西北歐。那麼,在農業文明引領全球發展的時代,高緯度的歐洲就沒有主導或領先全球文明的條件。希臘半島作為歐洲的支脈,它是上古西亞文明覆蓋的地區,而非相反;這也就是那麼多偽托希臘人的古代名人,其實是小亞細亞人的原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