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期】生物技術讓人們生活更好:北京清華台生徐苙菲

文/程朔、高蔻將

她課餘時間會去游泳或散步健身,不是空閒時間多,而是因為發現自己到北京的20天內體重增加了3斤被嚇倒!搞不清楚是因為好吃的東西太多,抑或是因為天氣相對寒冷,反正就是吃得多了。

她認為,與從小到大養一隻寵物會產生感情的那種狀況完全不同,研究生物技術,將小魚、小蝦、小蟹什麼的餵養大後,「就是要用來吃的啊,就是要讓人們生活得更好」。 Continue reading

【第128期】專題 :中國大陸的防風治沙工程

經過長期的努力,中國大陸荒漠化防治取得了成效,土地荒漠化由上世紀90年代末年均擴展一萬餘平方公里轉變為目前年均縮減約兩千四百平方公里,保持了十多年連續縮減的趨勢。本期專題介紹當代中國防風治沙的成果。

 

【第128期】 大陸治理土地荒漠化成果如何?

£¨Ð»ªÖ±»÷¡¤µØÇòÂÌÆ®´ø¡¤×ß½øÉÂÎ÷£©£¨1£©ÈûÉÏÓÜÁÖʵÏÖ¡°ÂÌɫתÉí¡±文編/魏三多

荒漠化是地球的硬傷,也是大陸嚴重的生態問題。2016年經過長期努力,大陸荒漠化防治事業取得成效,土地荒漠化和沙化趨勢得到扭轉,實現了連續十餘年保持「雙縮減」。

十年減少出三個上海

位於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蘭縣的北沙窩,曾經是一處荒漠化嚴重的坡地,是當地「沙疤」裏最難看的一處。

這處一年四季黃沙飛的沙窩子,如今道路兩側是連綿的農田,青稞、油菜、小麥等農作物。遠處的黃色沙山,與近處蔚然成林的綠色防沙帶形成鮮明對比。 Continue reading

【第128期】青海5年防沙治沙43萬公頃

治沙前與治沙後兩種不同的景色。(新華社 劉瀟 攝)。

治沙前與治沙後兩種不同的景色。(新華社 劉瀟 攝)。

採訪/李亞光

據大陸最新監測統計資料顯示,過去5年青海省治沙防沙面積達43.58萬公頃,沙化得到進一步遏制,植被恢復迅速。

青海省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也是亞洲重要的水源涵養地。上世紀末,受人類活動及氣候變化等因素影響,該省草原開始退化,沙化、荒漠化土地在海南、海北等藏族自治州蔓延。

「最快的時候,每年沙漠邊緣能擴大近20公尺,不少人背井離鄉。」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南縣森多鄉護林員丹增說,當時人們用盡所有方法嘗試與沙漠「拉鋸戰」,但在高寒乾旱的青藏高原,人工種植的植被很難成活。 Continue reading

【第128期】曾凡江:像駱駝刺一樣「紮進」沙漠裏

採訪/劉傑

「別看地面上沒長多高,它的根能紮到地下十幾米甚至二十幾米深,而且根系非常發達。」正如戈壁荒漠中頑強生長的耐旱植物駱駝刺一樣,大陸防沙治沙標兵曾凡江與塔克拉瑪干沙漠「鬥爭」了17年。他帶領的團隊不僅防止了新疆策勒綠洲被沙漠吞噬,還為大陸沙漠化防治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和技術支撐。 Continue reading

【第128期】第一名-我的兩岸關鍵詞:「奔馳的馬車」

文/邱宇聖(政治大學)

這是個很有趣的主題,但為什麼選擇「奔馳的馬車」作為這邊文章的主題?這邊請允許我講個故事:有個老人坐在馬車上,想要快速到他那個住在遙遠一樣的親戚家,老人就跟馬車夫說了:「越快到達,你就能賺得更多!」馬車伕一聽心中非常開心,路上拼命趕路,甚至不停換馬,但是馬車本身卻不能適應這樣的速度,老人在這裡面做得非常不開心,甚至非常不舒服,終於他像馬車夫喊道:「夠了!停會!我們需要好好聊聊。」  Continue reading

【第128期】第二名-我的兩岸關鍵詞:「水月」

文/許恆御(輔仁大學)

一陣轟隆,頓時煙硝彌漫、如煙似霧。那一場雨,使歷史洪流改道,大雨如琴弦一般粗,密不容針地在天地之間奏起了命運交響曲。

爾後雨過天晴,地面上多了個水塘,60多年來這水塘從未蒸發消失,它映照著天,相互呼應。早晨時,天是暖暖的淡黃色,水塘跟著染上淡黃色彩;中午,天是個大藍色,水塘也以大藍色回應;而傍晚時,天以橘紅色謝幕,水塘便以橘紅色迎接黑夜的到來。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