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期】社評:黃安事件,台灣正向昔日的惡靈招手

台灣真是個奇特的地方,當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大陸的兩會,忐忑於人民幣會不會緊跟著日元、歐元的腳步推行量化寬鬆?島內的媒體和輿論卻冷不防的被黃安的冠狀動脈堵塞了腦門,竟日討論著他的「所作所為」,彷彿只有通過「忠誠調查」才得以享受平等的公民權和社會保障;蔡英文才信誓旦旦要在「中華民國的憲政體制」下維持現狀,表態「一定會跟大陸維持良好的關係」。新朝立委就迫不及待的要拉下國父遺像,並質疑大陸規劃直通台北的跨海高鐵是「統戰陰謀」。更可笑的是,有人假借「公民運動」側身廟堂,卻在質詢台上主張台灣原住民繳納的稅金不該去服務4000萬的「海外漢人」,並呼籲立法對所謂的「僑胞」進行血統檢查。這些人都自以為在伸張正義,卻渾不知自己正在召喚著已經死去的法西斯惡靈。 Continue reading

【第118期】社評:臉書革命的啟示,要解放社會首先就要解放互聯網

在美、俄等大國的斡旋下,敘利亞臨時停火協定在27日正式生效,由十七國組成的「敘利亞國際支援組織」也在日內瓦開會並成立監督小組。寫在玻璃碎片上的停火協定能維持多久還未可知,雖然有上百個敘利亞反政府武裝力量同意停火,但並不涉及對「伊斯蘭國(IS)」武裝和「努斯拉陣線」(al-Nusra Front,基地組織的分支)。這一場導因於反政府示威的敘利亞內戰,五年間奪走了27萬條人命,造成1,100萬人流離失所,數以百萬計的難民湧向歐洲。曾經孕育過古巴比倫文明的肥沃月灣,每一棟建築的稜角都有被炮火切削過的痕跡,每一座城市都如同被棄置千年的廢墟。回眸被戰火洗劫了的家園,此時此刻,敘利亞人民才算明白,只有文明才能毀滅文明,而且是假手於「普世價值」的文明。 Continue reading

【第117期】社評:新春開局,冷戰並沒有結束我們還身在其中

2016年的開局,很難讓人感覺到新春的快意,傳說中的超級冷氣團雖然沒有南下,但不管是在以「國家安全」為主要載體的傳統安全領域,或是以「個人安全」為核心的非傳統安全領域,當下的世道處處都顯得寒氣逼人。或許,就像人們不可能第二次跨進同一條河流一樣,歷史也絕不會簡單重覆,只不過它往往會以驚人的相似性,來嘲諷人類不斷犯錯的非理性。 Continue reading

【第116期】社評:南海和平倡議路徑圖,蔡英文願意嗎?

一個拒絕批准加入《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國家,強行將他的軍艦駛入七千哩外的西沙群島海域耀武揚威,理由是要維護國際法所保障的「航行自由」;馬英九以台灣地區領導人之銜,前往中華民國實際佔有並派有駐軍的太平島喝口水,卻遭到美國在臺協會的嚴厲譴責。海峽兩岸之所以共同宣稱擁有南海群島及相關海域的主權,根據的是歷史權利,以及國民政府在1947年公佈的「南海十一段國界線(1956年中共為了中越友好,改為九段線)」,在上個世紀七〇年代發現南海石油蘊藏之前,有將近1/4個世紀並沒有人表示異議,比起1994年正式生效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還早了將近半個世紀。再也沒有其他字眼比「船堅砲利」四個字更容易觸痛海峽兩岸的中國人,這四個字概括了中國人一百多年來的屈辱與傷痛。美國軍艦公然入侵西沙群島的事實說明,21世紀主導人類社會的行為準則還是國家暴力,還是19世紀的船堅砲利。 Continue reading

【第115期】社評:走完最後一哩路,石礫遍地的挑戰才真正開始

一場沒有懸念的選舉,已經知道結局的戲碼好不好看,就在於演出時生旦淨末丑是否能夠表演得恰如其分,至於有多少藍營的群眾買單,甘心扮演「路人甲」「路人乙」,或是舞台舞台上的那棵大樹,那只是華麗的彩妝,有則壯大門面,沒有也無傷大局。只是,我們在恭喜蔡英文當選的同時,也要提醒未來的執政團隊,走完鋪好紅地毯的「最後一哩路」挑戰才真正開始,擺在面前的執政之路已經沒有瀝青,有的只是石礫遍地的泥濘。 Continue reading

【第114期】慰安婦爭議,和解是為了東亞和平而不是戰爭準備

12月28日,延宕數十年的韓日慰安婦問題,終於在美國的雙向施壓下達成「最終且不可逆」的解決。這一場沒有發佈書面協議、沒有接受記者提問的新聞發佈會,由韓國外交部長尹炳世和日本外相岸田文雄在首爾共同主持。岸田文雄首先代表日本安倍內閣表示,「慰安婦問題在當時軍部的參與下對眾多女性的名譽和尊嚴造成嚴重傷害,日本政府痛感對此的責任。」並決定從政府預算中一次性撥出10億日元支援韓國方面設立的支援慰安婦的基金會。會談結果公佈後引起各界不同的評價,其中最令人詬病的是,日本當局並非以法律文件的方式正式認錯並進行對當事人的賠償,而是以捐助基金的方式花錢了事,還約定雙方日後在國際社會中不得再就慰安婦問題互相攻擊。面對國內輿論指控協議的內容喪權辱國,是「辜負受害慰安婦與韓國人民厚望的外交勾結」的質疑,韓國總統朴槿惠只好語帶玄機的出面要求各界要以「大局為重」。 Continue reading

【第113期】社評:一場未完成的革命,向林孝信以及保釣的一代敬禮

人是社會歷史發展的產物,體現著一個時代社會關係的總和。因此,每一個時代的樣貌,作為一個整體,總要通過一個個具體的個人的意識、思維和實踐才能夠被表現出來。上個世紀七〇年代初,隨著美國「聯中抗蘇、以台制華」的東亞戰略轉型,一場標誌著戰後台灣青年反帝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回潮的「保釣運動」,首先在北美洲的港、台留學生間展開,旋即蔓延回島內。在這場戰後嬰兒潮世代自我啓蒙的運動中,自始自終,穿梭著一個瘦小但又巨大的身影,那就是林孝信,《科學月刊》的創辦人之一。熟悉他的朋友叫他「老林」,更早的一些給他取了個綽號叫「和尚」。這個綽號生動地說明了他一生堅持理想、沿街托缽,為追求民族統一、社會改造而奔走四方的刻苦精神。 Continue reading

【第112期】社評:反對陸生納入健保,是對開放社會的最大諷刺

生活在台灣這個價值分裂的小島,有些事情還是不能夠太較真,否則肯定會被搞得認知錯亂。許多只需要一點常識就能做出的判斷,一旦牽扯到「中國因素」,塞進「民粹政治」這個意識形態的絞肉機,政治人物的決斷就經常性的要與社會實際相背離。君不見,習馬會緊握的雙手指尖猶溫,希望擴大開放「專升本」陸生來台的呼聲還在耳際,攸關陸生納入健保的「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第22條修正草案」卻在台聯黨團杯葛下遭到無限期擱置,就連民進黨團也揚言要抵制到底;滿朝文武儘皆留洋博士,半個世紀以來,「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不但是台灣學子階級翻身的必由之路,更是政治人物的青雲之階,從來就沒人質疑。獨獨王如玄的大陸學歷就是不行,不但飽受民粹式的攻擊,甚至還有「國安」之虞,必須在選舉公報上自動抹去。 Continue reading

【第111期】社評:廢除證所稅,是對分配正義的最大諷刺

台灣的政治體制向來無法體現人民的需要。解嚴之前,中央民意機關長期不改選,黨國的權威高於一切,老化的結構不能回應社會的迅速變遷,「惡法亦法」向來是統治者拿來自我合理化的藉口,黎民百姓只能以身試法,反覆衝撞來挑戰體制;解嚴之後,地方派系入主立法院,財團的利益一概優先,「黨團協商」淪為替利益集團鳴金開道、就地分贓的利器,勤勞大眾慇慇企盼的分配正義,解消在「愛台灣」的虛幻鬥爭中,緘默不語。 Continue reading

【第110期】社評:馬習會是中華民族的勝利,也是世界人民反帝反霸運動的勝利

一場突如其來的「馬習會」,糾合著海峽兩岸中國人的殷殷企盼,也吸引著全球輿論的目光。相隔66年,海峽兩岸領導人長達81秒的「世紀之握」,不但標誌著一個民族分裂對峙的苦難時代的結束,也說明了海峽兩岸重新凝聚成為一個命運共同體的時代的到來,更為東亞地區的和平安定與區域一體化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石。許多人習慣性的從西方民族主義的角度來進行解讀,卻忽略中國民族主義其實是建立在國際反帝反霸運動的歷史脈絡之上,「馬習會」,與其說是一場民族主義的勝利,毋寧說是一場反帝愛國主義的勝利,前者根源於意識形態,體現的是政治單元與民族單元相一致的政治原則;後者來自深厚的歷史意識,是一個被壓迫民族尋求民族解放和平等對待,實現和平與發展願望的內在凝聚。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