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犇報‧第35期】新農村建設:五通工程篇(七)

寧夏‧探索農村環境整治新模式

趙倩
                           (網路圖片)

       寧夏經濟不發達,生態環境脆弱,城市污染、工業污染也不斷向農村轉移,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很不完善,不僅危及農村群衆的健康、威脅農副產品的安全,也制約民族地區農村經濟的發展。
作爲首批全國農村環境連片整治8個示範省區之一,寧夏根據當地的具體狀況制定了一系列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的標準、規範和制度,探索了在少數民族和經濟欠發達地區,以及北方自然條件下開展農村環境保護的新模式。

       2010年,寧夏作爲西北唯一地區,被列爲全國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示範省區之一,計劃三年投入10億元對沿黃河區域、生態移民區和南部山區黃河支流區三個重點示範區集中開展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工作,涉及22個市、縣(區),約300個集中連片專案區、1100個村莊,超過三分之一農村人口將直接受益。
       自整治工作開展以來,寧夏把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示範與綜合整治目標責任制考核試點緊密結合,重點圍繞農村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和畜禽養殖污染四方面建設示範工程。
       截至目前,寧夏已在全區800個行政村開展連片整治,惠及227萬農村人口。其中包括,對440處千人以上的集中飲用水源地進行了有效保護;鋪設集汙管網近500公里,生活污水設計處理能力達到600多萬噸,滿負荷運轉後每年可減排COD1200噸;配置垃圾箱近10萬個、垃圾車2000多台,以及垃圾中轉站和填埋場100多處,年收集處理生活垃圾量達到60多萬噸。此外,還實施了2個畜禽糞便無害化處理專案,以及1個殘留農膜無害化處理專案。(新華社電)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35期】新農村建設:五通工程篇(六)

黑龍江‧萬村千鄉

范迎春  
                                 (網路圖片)

        用發達的現代科技手段武裝農村流通網路,讓廣大農民融入資訊現代化潮流,在家門口即可享受刷卡消費、銀行轉賬等服務。黑龍江省最近啓動「萬村千鄉市場工程」資訊化建設工作,讓「新農村」的圖景更加生動而富吸引力。

        黑龍江省商務廳、中國移動黑龍江公司、中國農業銀行黑龍江省分行1213日在大慶市簽署了合作協定,確定共同推進「萬村千鄉市場工程」資訊化建設的目標和具體步驟。按照協定,政、企、銀三方將整合優勢資源,共同打造現代化農村流通網路、進一步加快農村資訊化建設步伐。
        在流通領域,黑龍江省將對「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承辦企業和農家店進行資訊化、規範化改造,配備硬體終端設備,安裝管理軟體,開發資訊系統平臺,實現商品流通資訊互聯互通,提高流通效率和流通業的現代化水平。
        按照協定分工,中國移動黑龍江公司負責建設和維護「萬村千鄉市場工程」資訊系統平臺,爲「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承辦企業提供一攬子移動通信和資訊服務,並給予優惠資費和話費補貼,向農家店開放業務代辦許可權並支付業務代辦酬金;中國農業銀行黑龍江省分行負責向「萬村千鄉市場工程」的農家店提供「POS機」、轉賬電話、自動櫃員機等金融自助設備,以及具有受理銀行卡功能的資訊機等終端設備。(新華社電)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35期】新農村建設:五通工程篇(五)

江蘇溧陽‧農民增收照亮山區

張俊
                                           (網路圖片)

       江蘇省溧陽市地處長江三角洲,是蘇、浙、皖交界區商貿集散中心之一,境內丘陵縱橫,素有「三山一水六分田」之稱。自2008年至今,溧陽市供電公司先後投資15.2億元用於電網建設改造、新農村電氣化建設和低電壓改造。 

       2011年該公司又投資8300萬元,完成了2個鎮、22個行政村的新農村電氣化建設和低電壓改造。

        溧陽共有規模茶園67,447畝,山區道路崎嶇,架線困難。溧陽市供電公司克服種種困難,組織黨員服務隊、青年突擊隊等多種形式的施工隊,用了三年多時間,為山區茶葉種植戶架設線路250多公里,變壓器3150千伏特,為茶農灌溉、生產提供了強有力的電網保障。
       竹簀鎮青龍村傍山依水,風景秀麗,原先的農網佈局供應全村390餘戶村民家庭照明綽綽有餘。2007年初,在外闖蕩多年的建築業老闆郭翔決定返鄉創業,投資2000多萬元開辦了松溪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從事生態雞、鴨、鵝養殖。當時,由於孵種禽需要取暖,而採用燒煤取暖不安全,用電取暖電壓又跟不上,一時急壞了郭翔。瞭解情況後,供電企業主動上門幫其增加了1台50千伏特的變壓器。
       如今,該企業的生態養殖家禽數量已由最初的4萬隻增加到11萬隻,還開辦了風鵝、風雞等禽類深加工業,並帶動全村100多戶農民走上了生態養殖和禽類深加工業致富的道路。從事生態養殖前,村民人均收入不到7000元,如今全村近一半勞力從事生態養殖和禽類深加工業,人均收入已超過2萬元。
       據統計,像青龍村這樣利用電能從事生態養殖、禽類深加工業或大棚生產特色農產品走上致富路的農民家庭,在溧陽已不下4500戶。
       戴埠鎮李家園村是溧陽市最偏僻的山村。過去,這裡的農民只能空守三畝荒山,眼望一片藍天。五年前,這裡的農民依託附近國家AAAA級旅遊景點南山竹海的逐漸走紅,開始興辦旅遊農莊、農家樂園、生態農業旅遊區。旅遊農莊的興起,拉動全村用電量驟增,短短5年時間,村裡的變壓器容量就由1100千伏特增加到了92740千伏特變壓器。
       據李家園村村主任周文彬介紹,變壓器的增大,帶來的是農民收入的大幅增加,5年前李家園農民人均收入不到1萬元,2010年年底統計人均收入已經超過3.7萬元。如今,像李家園村這樣興辦的旅遊農莊在溧陽市有200多家,並有9家獲得了「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新華社電)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35期】新農村建設:五通工程篇(四)

西藏‧58個縣將實現用電全覆蓋

拉巴次仁、索朗多吉
                                   (網路圖片)

        近年來,大陸電網西藏電力有限公司積極推進農村電網的建設與改造,先後實施了三期農村電網建設、改造工程及「戶戶通電」工程,解決和改善了27.13萬戶123.61萬人的用電問題。
        預計在「十二五」期間,將在西藏58個縣實現用電全覆蓋,屆時全自治區用電全覆蓋率將達近八成以上。

         
        西藏共有74個縣(市、區),截至目前,大電網已覆蓋了西藏32個縣(市、區),供電人口達到148萬人,極大地提高了西藏農村電網的供電可靠率和用電質量,有力地支撐了西藏經濟社會發展和各族群衆生產、生活條件的改善。特別是青藏直流聯網工程的投入試運行,有效緩解了長期的供電緊張局面,藏中電網用電需求得到了全面保障,為進一步擴大主電網延伸、讓更多的各族群衆用上電、用好電奠定了堅實基礎。
        「十二五」期間,西藏將通過主電網延伸、改造和進一步擴大主電網用電覆蓋面,加上小水電、光伏電站以及「金太陽」工程等補充,實現58個縣的用電全覆蓋,全自治區用電覆蓋率將達到78.3%,進一步解決和改善13.43萬戶、約66.57萬人的用電問題。屆時,那曲地區嘉黎、比如、索縣、巴青、班戈等5個縣2.77萬戶、13.15萬農牧民群衆的供電問題將得到徹底解決。(新華社電)


【犇報‧第35期】新農村建設:五通工程篇(三)

天津‧實現縣縣電氣化

許健、馮忻
                           (網路圖片)  

        201112月底,天津市電力公司全面完成天津市薊縣新農村電氣化建設,天津市在全大陸率先實現縣縣電氣化。                 

        自2006年起,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村地區居民生活水平和用電需求迅猛增長,原有農村低壓電網已滯後於地區經濟發展需求,新農村電氣化建設任務迫在眉睫,大陸電網公司提出了實施「新農村、新電力、新服務」的農電發展戰略,並對新農村電氣化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

        電氣化改造給老百姓家裡帶來了巨大的變化。旱店子村位於天津市薊縣縣城北部羅莊子鎮境內,由於地處偏遠,村裡只有150戶,全村靠6個山楂食品加工廠帶動就業,以往因為受電力的限制,用電高峰期的時候,企業只能開一條生產線,經過電氣化改造之後,大大提高了村辦企業的生產效率。
        電氣化改造滿足了村裡企業擴大規模的需要,也帶動了村裡農家樂的發展。「原來電力沒改造的時候,像我們家用這麽多的電器,有時候短路,不是燒保險就是跳閘這種情況,經過這次改造之後,我們連空調、飲水機、帶這麽多電器現在一點問題都沒有。」薊縣旱店子村一位農家樂經營者說。
        和旱店子村一樣,截至目前,薊縣已高標準建成電氣化村293個,電氣化鄉(鎮)占全縣鄉(鎮)的比率40%;電氣化村占全縣行政村的比率30%,達到了新農村電氣化縣標準。通過實施新農村電氣化工程,農村供電條件得到改善,電網供電能力和安全水平顯著提高,也有力地助推了「家電下鄉」和發展設施農業等政策落實,改善了農村投資環境,有效提高了農民生活質量。(新華社電)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35期】新農村建設:五通工程篇(二)

杭州‧投資240億打造智慧電網

■  胡作華、蔣謝爾  

                                (網路圖片)

        浙江省電力公司與杭州市政府日前簽署電網構建框架協定,「十二五」期間,雙方將投資240億元人民幣打造杭州堅強智慧電網。
        根據協定,浙江省電力公司與杭州市政府將按照杭州市「十二五」發展目標和經濟社會轉型升級要求,以加快建成特高壓骨幹網架、500千伏主幹網架、各級電網協調發展,具有資訊化、自動化、互動化特徵的堅強智慧電網爲目標,全面實施杭州電網「十二五」發展規劃,形成以八座500千伏變電站爲節點,從東北、東南、西南、西北等四個方向分別接受電力注入的「一環四向」主網架結構,建成各級電網協調發展,技術先進、設備可靠的堅強受端電網。

        雙方將圍繞杭州「六大戰略」和加快建設「生活品質之城」戰略目標,全面加快杭州電網「十二五」發展,加快堅強智慧電網建設和清潔能源開發利用,共同推進新一輪農網改造升級和中心鎮電網建設,切實保障杭州經濟社會發展的用電需求,聯手打造政企合作、共建共用的堅強智慧電網典範,服務杭州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十一五」期間,浙江省電力公司累計投資杭州電網204億元,建成110千伏及以上變電所75座、線路1634公里,實現了「再造一個杭州電網」的建設目標,有效改善了杭州地區的網架結構。同時,完成了86個鄉鎮、1054個行政村的新農村電氣化改造任務,實現了「縣縣電氣化」,農村電網供電能力顯著增強。(新華社電)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35期】新農村建設:五通工程篇(一)

農民上網  農業在線

中國聯通用資訊化推進新農村建設


張辛欣、沈洋、劉菊花

                               (網路圖片)

        累計投資35.5億元,共完成14,431個村通任務,在大陸近一半鄉鎮建成資訊服務體系,數以億計的農民搭上資訊時代的通信快車……近年來,中國聯通大力開展「村通工程」建設,推出多項為農民群衆量身定做的通信產品,通過資訊化推進新農村建設。

醫療上線村村通
         醫療是一項重大的民生工程,也是新農村建設的重中之重。如何用資訊化滿足農民就醫需求,改善農村就醫條件,成為通信行業服務新農村建設的重點。
        為此,河南聯通針對河南農村落後的醫療條件開發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資訊化專案,為農村醫務室提供寬頻接入服務,並通過村端報銷、遠端專家會診、遠端教學、藥品配送等業務功能,為村民提供疾病治療和新農村合作醫療費用網上結算等服務,以資訊化手段提升了農村醫務室的醫療服務水平,緩解了農民看病難的問題。
        自2009年6月啓動以來,目前「新農村合作醫療資訊化」專案已在河南省的1.3萬個村醫務室推廣。近期,這個專案入選了「2011中央企業優秀社會責任實踐」,並在2011年中央企業社會責任工作會議上獲得表彰。

新農村熱線12316
        同時,用資訊化為廣大農民提供生產生活各個方面的綜合資訊服務,也是中國聯通助力新農村建設的一大亮點。根據農村市場開發需要,吉林聯通建設了「12316新農村熱線」工作平臺,彙集起吉林省農業委員會、吉林省農業科學研究院、吉林農業大學等多個農業科研院所、行政機構的480位權威專家為用戶提供多學科的科技諮詢服務。
        目前,熱線能夠為廣大農民朋友提供生產、生活、醫療、娛樂、交易媒合、農村勞動力轉移、法律諮詢、供求資訊發佈、市場行情查詢與預測、遠端教育等農村生產生活各個方面綜合資訊服務。「12316新農村熱線」工作平臺可同時接入360個電話,具有「日人工服務8000次不占線」的承載能力。
新農村網站促觀光
        根據不同地域特點,聯通也推出了差異化的資訊服務。以北京為例,北京聯通通過推進「聯通新農村網站」建設,開展旅遊業、休閒觀光農業等,架起一座連接北京農村與城市的資訊化橋梁,加速都市型現代化觀光農業、休閒農業的創建步伐,拉近農村居民與城市百姓的距離,幫助農民增收。
        據介紹,「聯通新農村」網站是北京唯一一家最全展現農村特色產業並與城市居民達到良好互動的宣傳網站,擁有採摘旅遊、特色產品、村鎮風采、專家諮詢、極速專區、農業科普、地圖嚮導等項目。2011年,「聯通新農村」網站還遵循這一主題,重點推介了平谷桃花節、門頭溝櫻桃節、平谷北寨紅杏採摘節、大興西瓜節等體現京郊特色主題的活動。
        中國聯通副總經理張鈞安介紹,「十一五」期間聯通累計投資35.5億元,通過選擇GSM網、VSAT站、固定通信網等多種方式開展「村通工程」建設,共完成14,431個村通任務,推出了多項通信產品,積極拓展綜合便民資訊服務管道。
村通工程百分百
        目前,村通電話工程已使全大陸100%的行政村通電話、100%的鄉鎮通互聯網、94%的自然村通電話,全國近一半鄉鎮建成鄉鎮資訊服務站和縣、鄉、村三級資訊服務體系,數以億計的農民借助電波搭上了資訊時代的通信快車。
        中國聯通透露,目前正在全大陸範圍積極探索利用3G、物聯網技術服務農業和農村資訊化建設,針對種植、養殖大戶對作物和牲畜監控、溫控的需求,積極構建農業資訊化服務智慧網路。並緊密依靠政府,積極加大對涉農專案的開發,持續推動農村資訊化持續規模化發展。
        張鈞安表示,「十二五」期間,中國聯通將持續加大農村通信投入,加速農村通信網路建設進程,繼續完善農村資訊平臺建設,提升農村資訊化服務水平,推進國民經濟社會資訊化進程。(新華社電)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34期】新農村建設:醫療安養篇(五)

應對人口老齡化
中國大陸各地探索多種農村養老服務模式
                        (網路圖片)

        隨著大陸不斷提高養老資助標準並朝著全覆蓋目標推進,農村老年人口的經濟保障狀況正得到根本改觀。然而,這個世界人口大國的農村養老服務問題依然凸顯,各地探索多樣模式破解難題。

        

       「他們真像對我的親生子女,每天要麽過來陪我聊聊天,要麽帶我一塊兒出去四處走走,就連洗頭、捶背、曬被子也是他們過來幫忙的,不用再爲沒人照看而發愁了。」談及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時,合肥市包河區蕪湖路街道曙光社區87歲的吳靜軒老人掩飾不住感激。
       地處合肥城郊的曙光社區下轄6個村民組、14個住宅小區,總人口近萬人,年輕在外務工人員較多,常住居民老齡化問題突出。這個社區以老年公寓爲依託,打造了「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配套建設了老年健身室、閱覽室、醫療室、電影院、棋牌室及日間照料中心等,並組建專職工作隊伍上門服務,社區老年供養率達到100%。
       安徽省是中國傳統農業大省,統計資料顯示,截至2009年底,安徽省戶籍人口中農業人口爲5,277萬,農村人口占全省總人口高達77.67%,其中,全省約有70%以上的老年人生活在農村。這個省的許多城市正在結合新農村建設,建設遍及大小村莊的村級養老服務活動中心,爲農村老人提供較完善的養老服務場所和精神家園。
       人口老齡化是二十一世紀中國大陸面臨的重要社會問題之一,老齡人口以年均3%的速度快速遞增。隨著農村勞動人口逐漸向城鎮流動轉移,「空巢家庭」不斷增長,加上農村老年人口逐年增加,養老服務需求越來越大。近年來,農村養老服務工作逐步成爲大陸各級政府民生社會事業的重要內容,各地城市結合本地實際創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養老服務方式,有力保障了農村老年人的基本權益。
       陝西省榆林市探索推廣「鄰里互助」養老服務模式,由村委會組織有愛心的婦女成立「鄰里互助服務小組」,定期上門給鄰居老人開展家政服務。
       河北省唐山市探索總結出整合醫療資源的醫養結合模式、依託村民中心的日托式養老模式、新建社區配備養老設施的養生社區模式、農村互助養老等幾種模式;保定市推出將縣光榮院、中心敬老院、社會福利院、軍政服務中心、優撫醫院等合併整合的「五院合一」養老模式,取得很好成效。
       經濟發達的沿海城市江蘇省蘇州市則架構「9064」新型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即「十二五」期間全市90%的老人享受由社會化服務提供的自助養老,6%的老年人享受由日間照料中心等服務組織提供的互助養老,4%的老年人享受由養老機構提供的集中式養老。
       不過,研究中國大陸養老問題的社會學家普遍指出,中國仍然面臨專業化養老服務隊伍尚未形成、養老服務硬體建設差距較大、養老服務資金缺乏保障、養老事業社會化程度不夠等多重問題。(新華社合肥電)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34期】新農村建設:醫療安養篇(四)

鄉鄰小病不出村
村醫拒絕高薪聘請堅守農村
                             (網路圖片)

        河北省館陶縣王橋鄉西留莊村村醫靳書申,多年來苦學針刀療法終成名,大醫院多次高薪聘請,他都婉言拒絕,只爲「鄉鄰小病不出村」。 


  10多年來,他堅守鄉村診所,以高超的醫術和慈善之心,先後諮詢、診療近10萬人次,爲衆多頸椎病、肩周炎、腰肌勞損等患者解除了痛苦,爲千餘名鄉鄰免費治療。

        
        走進靳書申的診所,只見錦旗、牌匾,掛了滿滿一屋子,不少村民正圍著他看病。提起靳書申的醫德醫術,來自十里八鄉的村民都豎起大拇指。「靳醫生在西留莊行醫10年多了,有口皆碑。他醫術好,有個落枕、背痛什麽的,靳醫生紮幾針就好,村民有病都找他。」從大名縣沙疙瘩鄉南沙村趕來治療頸椎病的霍建偉說,「靳醫生看病拿得準,收費也不高,更主要的是他人好,來這裡放心。」

        10多年來,不僅西留莊2000多口人小病不出村,十里八鄉患病的村民也都願意來找靳醫生看病,遇到孤寡老人、困難戶前來治病,靳書申都是免費治療,有時還往裡倒貼醫藥費。
        1998年,從衛校畢業的靳書申留在本村行醫。三、四年後,他發現很多患頸椎病、肩周炎、腰肌勞損等病症的村民,常年靠吃藥緩解疼痛,不但不能根除,還給家庭帶來了沈重負擔,不少人因病返貧。他邊行醫,邊搜尋最新醫療成果,他看到了針刀微創療法對醫治頸椎病、肩周炎、腰肌勞損等很有效,就下定決心賣掉家中的餘糧湊夠學費,先後到北京針刀總院、南京新中醫學研究院、南陽水針刀研究院學習深造,終於學有所成。
        近年來,靳書申的醫術越來越高,名聲越傳越遠。很多大醫院紛紛高薪聘請,最後都被他一一回絕。他說:「當初,我去學醫去拜師學藝就是爲了讓鄉鄰不出遠門,就能少花錢看好病,我願爲鄉親選擇堅守。」
        靳書申的妻子去年被調到縣醫院工作,而他依然堅守鄉村,「看到患者病除康復起來,是我最高興的事。」(新華社石家莊電)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34期】新農村建設:醫療安養篇(三)

湖南「農合」新政讓農民得實惠
                               (網路圖片)

        今年以來,湖南新農合政策的改革創新,通過實行大病救治、農民住院費「即時結報」、農民鄉鎮衛生院住院費全報銷等新政策,讓農民得到實惠。


保障

        家住湖南甯鄉縣金洲鎮全民村8歲女孩劉小妹,2歲時,經診斷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由於家庭經濟困難,遲遲未能實施手術。爲了給女兒做手術,以跑「摩托的士」爲業的父親四處向親朋籌借錢款。
        湖南省試點農村兒童大病救治的訊息,給劉家帶來了希望。今年秋天,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態,父親帶著劉小妹到湖南省兒童醫院接受全面體檢,沒想到這次成功實施了手術,拖了6年的大病得到醫治。
        湖南省衛生廳副廳長方亦兵介紹說,像劉小妹這樣患有先心病的兒童全省有20多萬。今年以來,湖南通過將新農合制度與民政救助制度結合,在保障農村基本醫療服務的基礎上,逐步擴大新農合對農村人口重大疾病的救治保障範圍,實行農村先心病患兒醫藥費政府買單。
        方亦兵說,湖南省衛生廳充分調研之後,將貧困人群中發病率較高、診療效果明確的重症精神病、終末期腎病、耐多藥結核病、婦女「兩癌」(宮頸癌、乳腺癌)等納入新農合重點保障範圍,切實減輕患大病農民的經濟負擔,有效控制農村家庭因病致貧。
結報
        「以前需兩周才能拿到新農合補償金,現在20多分鐘就能拿到了。」長沙縣的楊奶奶今年因腎結石入住湖南省定點醫院湘雅三醫院,按照新農合「一站式」結算政策,醫院先爲楊奶奶墊付了新農合補償金6000元,楊奶奶只需支付自籌部分。
        湘雅三醫院醫保科主任熊燦娟介紹說,在醫院就診的農村患者,以往看病住院需要個人墊付醫療費用,不能在醫院直接完成即時結算,致使患者報銷周期長、資金墊付多、就醫監管難。現在實現新農合「即時結報」,解決了農民異地住院「墊支」「跑腿」「排隊」等問題,省去了回到參加新農合原地報銷的麻煩。
        湖南省衛生廳合作醫療處處長王兵說,今年以來,湖南已在72家市級定點醫院實現「新農合」費用即時結報,目前正在10多家省級定點醫院推廣新農合「一站式」結報,農民自主選擇到條件較好和醫療水平較高的省、市級定點醫療機構就醫將更加方便。
        業內人士認爲,通過建立省、市、縣三級新農合數據平臺,湖南實現了農民在新農合定點醫院住院期間住院補償「即時結報」,避免了農民報銷時舟車勞頓之苦。
報銷
        湖南永州市藍山縣新圩鎮患有膽囊炎的李六紅入住新圩鎮中心衛生院。其81歲老伴胡必言說,老伴今年住了好幾次院,住院時間最長一次是25天,僅交納住院費100元。
        2011年藍山縣在鄉鎮衛生院實現農民看門診住院報銷,農民因病在鄉鎮衛生院就診自付10元,其餘全部補償;在衛生院住院治療每次住院自付100元,住院費予以即時報銷。這樣,既保證了農民小病不出鄉,又減輕了農民的就醫負擔。
        藍山縣鄉鎮衛生院經過近一年的嘗試與探索,「10100」就醫模式活化新農合資金,合理運用醫療資源,提高農民就醫保障,不但減少了農民新農合報賬的諸多麻煩,而且規範了鄉鎮衛生院的用藥管理,減輕了農民醫藥費用負擔,醫患關係更加和諧。(新華社長沙電)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