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人口老齡化
中國大陸各地探索多種農村養老服務模式
「他們真像對我的親生子女,每天要麽過來陪我聊聊天,要麽帶我一塊兒出去四處走走,就連洗頭、捶背、曬被子也是他們過來幫忙的,不用再爲沒人照看而發愁了。」談及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時,合肥市包河區蕪湖路街道曙光社區87歲的吳靜軒老人掩飾不住感激。
地處合肥城郊的曙光社區下轄6個村民組、14個住宅小區,總人口近萬人,年輕在外務工人員較多,常住居民老齡化問題突出。這個社區以老年公寓爲依託,打造了「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配套建設了老年健身室、閱覽室、醫療室、電影院、棋牌室及日間照料中心等,並組建專職工作隊伍上門服務,社區老年供養率達到100%。
安徽省是中國傳統農業大省,統計資料顯示,截至2009年底,安徽省戶籍人口中農業人口爲5,277萬,農村人口占全省總人口高達77.67%,其中,全省約有70%以上的老年人生活在農村。這個省的許多城市正在結合新農村建設,建設遍及大小村莊的村級養老服務活動中心,爲農村老人提供較完善的養老服務場所和精神家園。
人口老齡化是二十一世紀中國大陸面臨的重要社會問題之一,老齡人口以年均3%的速度快速遞增。隨著農村勞動人口逐漸向城鎮流動轉移,「空巢家庭」不斷增長,加上農村老年人口逐年增加,養老服務需求越來越大。近年來,農村養老服務工作逐步成爲大陸各級政府民生社會事業的重要內容,各地城市結合本地實際創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養老服務方式,有力保障了農村老年人的基本權益。
陝西省榆林市探索推廣「鄰里互助」養老服務模式,由村委會組織有愛心的婦女成立「鄰里互助服務小組」,定期上門給鄰居老人開展家政服務。
河北省唐山市探索總結出整合醫療資源的醫養結合模式、依託村民中心的日托式養老模式、新建社區配備養老設施的養生社區模式、農村互助養老等幾種模式;保定市推出將縣光榮院、中心敬老院、社會福利院、軍政服務中心、優撫醫院等合併整合的「五院合一」養老模式,取得很好成效。
經濟發達的沿海城市江蘇省蘇州市則架構「9064」新型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即「十二五」期間全市90%的老人享受由社會化服務提供的自助養老,6%的老年人享受由日間照料中心等服務組織提供的互助養老,4%的老年人享受由養老機構提供的集中式養老。
不過,研究中國大陸養老問題的社會學家普遍指出,中國仍然面臨專業化養老服務隊伍尚未形成、養老服務硬體建設差距較大、養老服務資金缺乏保障、養老事業社會化程度不夠等多重問題。(新華社合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