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犇報‧第44期】走一條自力更生的道路─從「瓦良格號」到「遼寧艦」中國做了甚麼? (四)

中國大陸為何需要發展航母?

中國特色航母發展之路

「遼寧艦」艦島正面照片。

中國大陸從改造一艘廢舊航母平臺開始,經歷了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航母發展全過程,我們可以稱這是中國特色的航母發展之路。
遼寧號從出海試驗到形成戰鬥力將是個漫長過程。法國1946年擁有第一艘航母,到1956年才形成完整的編隊作戰能力。
從航母建成到形成航母編隊作戰能力,需要經歷航母所有戰位的戰術訓練、技術訓練等,特別是艦載機飛行員的訓練,每名艦載機飛行員的陸上、海上訓練就需要3-4年時間。同時,還有包括艦載機機械師在內的數百名艦載機保障大隊人員與艦上人員的磨合訓練。

此外,航母還要進行夜航、複雜氣象條件等課目的訓練,這都需要大量的時間。遼寧號號航母只是科研試驗、訓練平臺,從試驗、訓練到形成戰鬥力的每一個過程都要嚴格走完規定行程,遵循科學的規律,不能跳躍式發展。
 
發展航母是歷史的必然

目前中國大陸海軍海上防衛能力,與履行任務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特別是航空兵與水面艦艇的中遠海協同支援保障能力還沒有形成,從海軍亞丁灣護航到利比亞撤僑等實踐行動中就可以看出來,海軍需要航母來更好地維護國家安全與發展利益。

目前,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只有中國大陸沒有航母,美國11個航母編隊,有6個部署在太平洋海域,法國、英國等國航母編隊也經常在亞太活動。目前,中國大陸周邊的印度、泰國等國也已擁有並繼續大力發展航母,日本和韓國已擁有大型載機艦(準航母),還計劃引進美國F-35B型艦載機,也將擁有航母的戰鬥能力。
 
航母會改變防禦性的國防政策嗎?

航母已經有100年的發展歷史,不是甚麼新的裝備。外界擔心大陸會藉由航母的發展改變防禦性的國防政策。但是,衆所周知,世界大國中沒有航母的也只有中國大陸,西方大國應該接受和習慣中國大陸發展航母的現實。從1840年鴉片戰爭的屈辱開始,在經歷了170多年之後,中國重新回到世界舞臺的中央。改革開放後,中國以強大的經濟實力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只有富國才能強兵,只有強大的軍事力量才能保衛國家經濟建設的成果。  

早在600多年前,當世界注視鄭和船隊的航迹時,中國的海上艦隊沒有對任何國家構成威脅。今天,中國大陸海軍遼寧號航母,也必將讓和平夢想繼續遠航!也就是說,中國大陸防禦性的國防政策,不會因爲發展航母而改變。畢竟,面對這個別人已經領先了100多年的龐大而複雜的技術系統,中國人還只是一個新手。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43期】從「中國製造」到「 中國規格」

山寨大軍的突圍之路 (二)

小米十月推新一代手機 ──「五穀雜糧」群鬥iPhone5 

第二代小米手機「MI-2」(網路圖片)

2012年,隨著小米科技公司新一代手機即將上市,中國大陸智慧型手機市場將進入新一輪激烈爭奪。儘管大陸國產智慧型手機出貨量明顯上升,但商業模式單一,也引發業界對本土品牌生存能力的擔憂。 

小米二代高配置手機
  
8月16日下午,北京小米科技有限公司發佈第二代小米手機「MI-2」。 

去年此時,剛剛問世的小米手機曾以其濃厚的「蘋果味」成爲業界的關注焦點:預售門票的發佈會、粉絲文化、高度整合的産業鏈都像極了蘋果公司。如今,小米公司稱MI-1手機銷量已突破350萬台、作業系統「米柚」用戶超過600萬,不論是否「山寨蘋果」,小米已成爲手機市場不可忽視的力量。 

據小米公司透露,此前,小米完成了第三輪2.16億美元融資,總體估值達40億美元,小米公司聯合創始人、副總裁黎萬強表示,面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小米將繼續推進「硬體+軟體+互聯網服務」的「鐵人三項」模式,堅持互聯網手機發展方向,打造「智慧手機終端+移動互聯網」的生態鏈。 
 
「五穀雜糧」群鬥iPhone5
 

新一代小米手機的發佈也使激戰正酣的智慧型手機市場競爭日趨白熱化,多家手機生産商都於近期推出或宣佈發佈新品:8月9日,天語手機發佈搭載四核處理器的「大黃蜂Ⅱ」;8月13日,華爲正式發佈了旗下首款千元雙核智慧手機;據美國媒體報道,9月5日,NOKIA和微軟發佈首款搭載Windows Phone8作業系統的智慧型手機;9月中旬,蘋果公司則發佈了iPhone5。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大陸這一波「五穀雜糧」手機熱潮將成爲一道獨特的風景,近期,小辣椒、大米、大麥等大陸國産品牌紛紛登場。 

小辣椒手機由電商企業北斗手機網出品,雙核款售價爲699元人民幣;大麥手機由深圳市西泰科技有限公司推出,其最新産品搭載安卓作業系統,採用4.3寸螢幕,網上售價不到2000元人民幣;大米手機由深圳大米時代科技有限公司推出,尚未正式發售,不過從其官網圖片看,外形酷似蘋果,有網友戲稱其爲「高仿蘋果」。 

今年第二季,中國大陸市場智慧型手機出貨量占全球27%,高居榜首;其中,本土智慧型手機品牌總出貨量爲2560萬部,較去年同期增長518%,約占中國大陸智慧型手機市場整體出貨量的60%。 

中國大陸本土手機品牌對市場的靈敏反應,以及對本地需求的深刻理解均是幫助其與國際大牌競爭的有力優勢。然而,根據大陸行業分析師指出,國產手機品牌僅僅靠拷貝國外商業模式或靠低價單純爭奪市場份額並不足以存活,企業仍需打造自身核心競爭力、探索新的盈利空間,否則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下將難以存活。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43期】從「中國製造」到「 中國規格」

山寨大軍的突圍之路 (三)

內行看門道──iphone5難破手機市場大格局

                         (網路圖片)

更大的顯示幕、更快的晶片、支援4G網路以及升級版作業系統。蘋果公司9月12日發佈的iphone5智慧型手機與此前的市場預測基本相符,性能上沒有太多驚喜。在這一背景下,市場分析普遍認爲,新産品足以鞏固蘋果的領先地位,但不會拉大與追趕者間的距離。 

福里斯特研究公司的赫森等多位專家發表文章指出,市場競爭如今已不局限在産品技術本身,更重要的是廠商所提供的差異化用戶體驗。智慧手機之爭更大程度上是「生態系統」間的競爭,iphone5恰恰強化了蘋果在智慧手機「生態系統」競爭中的領導地位。蘋果的整體實力加上消費者因等待新品上市而抑制了一段時間的購買力,讓不少人對新一代iphone的銷售前景給出樂觀預期。

傑富瑞投資銀行的分析師曾在一份報告中說,iphone5有可能創下迄今手機新産品發佈銷量最高紀錄。報告分析說,全球約有1.7億智慧型手機用戶與運營商簽訂的合約將在今年下半年到期,另有4.5億用戶的合約明年到期,其中,今年下半年和明年合約到期的iphone用戶就分別達到3000萬和8500萬。報告因此認爲,這片「非常肥沃的土壤」足以保證蘋果新手機銷量的茁壯成長。

曾被追捧者稱作「上帝的手機」的iphone最早在2007年驚豔亮相,它所配備的多點觸控屏幕、應用程式商店等已成爲如今的智慧手機標準配置。但許多分析師在預測這款新産品的市場前景時,仍持比較謹慎的態度。理由主要是如今的移動通訊市場已經發生不少變化。特別是谷歌推出開源的安卓系統後,配備這一系統的手機産品以高性價比迅速獲得消費者認可,市場份額不斷上升。

例如,三星公司今年早些時候發佈Galaxy SⅢ 手機時,發佈會受關注程度不亞於蘋果的新品發佈會,這款手機的銷量表現也確實讓三星有足夠底氣挑戰蘋果的市場領導地位。

市場分析機構國際資料公司(IDC)發佈的資料顯示,今年第一季,三星超越蘋果成爲全球第一大智慧手機製造商,其領先優勢第二季進一步擴大,所占市場份額達到蘋果的近兩倍。可以說,目前的智慧型手機市場已形成一個比較清晰的格局,蘋果、谷歌和三星無疑是這個舞臺上的主角,短期內很難發生太大變化。

對此,市場研究機構NPD集團的分析師貝克在一篇文章中以美國市場爲例指出,iphone5在美國面臨的市場競爭環境已和蘋果發佈上兩代iphone時顯著不同。隨著美國智慧型手機市場日趨成熟,弱小對手已被逐漸擠出競爭舞臺,市場份額正向蘋果與三星等巨頭集中。蘋果已不可能像過去那樣輕易從弱小對手處攫取市場份額,要想實現更快速增長,必須面對更強大的競爭對手,難度明顯加大。

同時,美國一些媒體也認爲,新iphone與競爭産品相比,讓人驚呼的亮點越來越少,這凸顯出智慧型手機市場如今所面臨的創新困境。美國著名的《連線》雜誌說,iphone5可能仍是目前市場上最佳手機之一,但它在用戶體驗等方面沒有實質性創新,顯得「極其乏味」。

一些評論人士則說,由蘋果開啓的智慧型手機大戰,目前正演變爲一場冗長的「技術漸進主義壕溝戰」,廠家叫賣的重點並非突破性創新,而是相機等局部功能的改進。雖然這種「擠牙膏」式的市場策略,符合大多數廠商的利益,也是市場走向成熟的自然結果,但對蘋果等標榜創新能力的公司來說仍存在一定隱患。創新力的缺失,有可能成爲蘋果等市場龍頭的「軟肋」,給其他競爭者帶來突破的機會。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43期】從「中國製造」到「 中國規格」

 山寨大軍的突圍之路 (四)

「中國式」太空計劃── 從仿製到自主創新 

                      (網路圖片)


與國外載人航太發展歷程相比,中國大陸載人航太技術實現了在現場試驗量較少的條件下快速掌握並應用新技術,這種模式被國外譽爲典型的「中國式」太空計劃。 
 
中國大陸航太從仿製前蘇聯導彈,到獨立自主發展戰略導彈、運載火箭、人造衛星,再到獨立自主實施載人航太與探月工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和新一代運載火箭等重大專案,每一個新里程碑都是新的「中國規格」的創造。

根據中國載人航太工程副總指揮、探月工程副總指揮、新一代運載火箭工程總指揮馬興瑞表示,在選擇天地往返運輸系統的方案和技術途徑這一關鍵問題上,中國大陸的航太專家們經過科學論證,比較了空天飛機、火箭飛機、帶主動力的太空梭、不帶主動力的小型太空梭、載人飛船5個方案。最終決定一開始就瞄準國際第三代載人飛船水平,創造性制訂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三艙(軌道艙、返回艙和推進艙)方案。正是這一適應中國國情和符合國際發展趨勢的道路,保證了中國載人航太工程20年來一步一腳印地前進。 

在美國太空梭退役之後,中國大陸神舟系列載人飛船已經成爲目前國際上僅存的兩種載人天地往返運輸系統之一,另一個是俄羅斯的「聯盟TMA」載人飛船。 中國特色自主創新在載人航太工程的具體實施上也得到了充分體現。 

事實上,中國大陸的載人航太任務僅用4次無人飛行試驗就實現了載人首飛;僅用3次載人飛行,就完成了一人一天、多人多天到出艙活動的跨越。僅用2次飛行,就完全掌握了載人交會對接技術,相對導航與交會對接精度等性能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技術。 

在載人航太工程中,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公司是運載火箭系統、載人飛船系統、空間實驗室系統三個核心關鍵系統的研製單位。這些任務技術難度最大、複雜程度最高,對質量和可靠性要求也最高,對整個任務完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中國大陸的航太科技注重自主創新與系統創新相結合,充分發揮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作用。不僅突破了近百項重大關鍵技術,還集合了大陸三千多家單位,發展了5000多項科技成果。這些突破不僅使中國成爲世界上第三個獨立自主掌握載人航太核心技術的國家,更爲下一步建設載人空間站奠定了堅實基礎。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43期】從「中國製造」到「 中國規格」

山寨大軍的突圍之路(五)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自主建設、獨立運行

                               (網路圖片)

中國大陸於8月27日宣佈,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開始向中國大陸及周邊地區提供連續無源定位、導航、授時等試運行服務。目前,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已經發射了10顆衛星,建成了基本系統。中國大陸計劃,該系統將於今年左右形成覆蓋亞太大部分地區的服務能力,而到2020年左右形成全球覆蓋能力。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終端目前正在不同領域、不同行業和不同地區進行示範應用,並已開展了用戶試用評價試驗,截至目前已經有40多個廠家參與研發了290台(套)終端,其車載試驗行程已橫跨17個省市,累積行程約80萬公里。 

在美國GPS衛星導航系統已深入人心的背景下,北斗雖然面臨著應用推廣與創新模式的挑戰,但中國大陸本身巨大的市場仍然支撐了北斗的發展潛力。從2001年至2009年,中國衛星導航應用市場規模年均增長率接近50%,2010年年産值達到505億元人民幣,2011年已突破700億元。一旦相關技術成熟應用,中國大陸衛星導航産業將進入全盛期。2020年,産值預計將達4000億元人民幣。 
  
目前全世界一共有四大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美國的GPS、俄羅斯的格洛納斯系統、歐洲正在建設的伽利略系統和中國大陸的北斗。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是中國大陸自主建設、獨立運行,並與世界其他衛星導航系統相容共用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可在全球範圍內全天候、全天時爲各類用戶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導航、授時服務,並兼具短報文通信能力。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42期】中國大陸體育人才戰略專題報導(一)

從倫敦奧運看大陸體育戰略轉型

吳書光

倫敦奧運會女籃決賽大陸裁判彭玲(網路圖片)

倫敦奧運會尾聲,有兩件事值得關注:一是大陸女裁判彭玲執法倫敦奧運會女籃決賽;二是大陸體育代表團以38枚金牌位列倫敦奧運會金牌榜第二,創造了赴境外參加奧運會的最好成績。

彭玲之所以值得關注,並不是因為她是女性,而是因為國際體育舞臺上大陸籍的管理層和決策層太少,大陸在國際體育舞臺上的參與度與話語權與大陸的金牌榜並不相符,這在以後或將影響大陸體育取得更好的成績。

據體育專家易劍東介紹,國際體育組織總部90%在歐洲和北美,其負責人60%以上來自歐美,可以說當前國際體育的總秩序和總規則的制定者主要是歐美人。

由於現在的競技體育項目多數來自西方,專家表示,東方國家要參與奧林匹克運動,並力爭在其中取得發言權乃至決策權,必須擁有清醒的頭腦和睿智的策略,有理有利有節,方能取得更大的成績。

近年來,儘管大陸已發展成不折不扣的金牌大國,但體育發展中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易劍東認為,眼下大陸面臨的最要緊問題並不是要奪取更多的金牌,而是要培養更多具有國際視野、專業能力和民族情懷的國際體育人才,並將其上升為國家戰略高度,由國家層面來而非單純由體育部門來制定規劃和保障實施。

大陸體育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鮑明曉也認為金牌只是體育發展的很小一部分,絕非全部。專家指出,提高國際體育組織參與度,增強話語權是大陸體育戰略轉型方向,而大力培養專業人士並輸送到國際體育組織是體育戰略轉型的必由之路。

「只有多培養國際教練、裁判,讓更多的大陸人進入到國際比賽的管理與規則制定層面,才能有更多的話語權和更大影響力,同時還可體現我國的大國責任。」鮑明曉表示,大陸人進入國際體育組織後,將對更多的人瞭解大陸、瞭解大陸體育有正面的形象宣傳作用。

編按
 

從1908年《天津青年》悲涼而無奈的「奧運三問」到百年後北京奧運會的舉辦,中華民族的崛起令全球驚歎。在經歷了北京奧運會的輝煌登頂之 後,大陸體育代表團此次征戰倫敦,仍以38枚金牌位列金牌榜第二,創造了赴境外參加奧運會的最好成績。但金牌不是體育的全部,奧運會也不是奧林匹克精神的 全部,姚明「金牌不能超越價值觀」之論確實值得深思。本報在倫敦奧運之後特別開闢「中國大陸體育人才戰略」專題報導,為讀者提供當前大陸體育的最新發展。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42期】中國大陸體育人才戰略專題報導(二)

大陸網球體育人才培養機制的嬗變 

網球選手李娜  (網路圖片)

儘管大陸網球選手早早從倫敦奧運會網球女單中出局,這個結果略微讓大陸球迷失望,但大陸網壇看來已經有足夠的承受能力。這一來是大陸體育觀的變化,二來,變更了人才培養體系的大陸網球也擁有了更多的資本。

單飛,單飛,大陸網球依靠單飛可謂一飛沖天。但現在的疑問就是,其他所有項目都可以單飛麼?甚至網球本身,為什麼其他人就飛不出來?!

從「大鍋飯」到「個體戶」

在過去的一個奧運週期內,大陸女子網球選手的身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儘管在本次奧運會上,以李娜為代表的大陸隊員遭遇到一定挫折,但「單飛」模式為大陸網球發展帶來的動力和改變卻不容否認。然而,這種模式能否繼續複製、產生下一個「國際娜」?這種模式是否有可能在其餘領域發揚光大?這些問題都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討。

在溫布頓的奧運賽場上,去年的法網冠軍李娜是最為人熟知的球星之一。儘管她最近表現低迷,卻依然享受著巨星級別的待遇。她的照片登上了官方媒體手冊,與納達爾、小威等球員齊肩;在奧運會紀念品專賣店裡,李娜的頭像也被印在了購物袋上,足見其國際地位。彭帥和鄭潔風頭不如李娜,但也屬於世界前50的精英行列,被球迷攔住拍照和索取簽名成為家常便飯。

大陸網球選手能有今天的地位,多半要歸功於2008年底所進行的改革。那時,李娜、鄭潔和彭帥等人主動要求「斷奶」,脫離國家圈養體制,大膽走上「單飛」之路。大陸國家體育總局為此開了綠燈,這是大陸體育界迄今以來最大膽的決策之一。可喜的是,這些花朵雖然經歷了許多挫折和困難,但一路沒有凋謝,反而越開越豔麗。

尤其是李娜,在西方人眼中,李娜是當之無愧的國際巨星。去年李娜在羅蘭加洛斯獲得冠軍之後,西方媒體甚至認為世界網球的格局從此要發生改變。李娜成為大陸體育新名片,其影響力甚至要超過姚明和劉翔,因為同籃球和田徑相比,網球才算世界範圍內的主流項目。

有很多人據此認為,李娜和鄭潔們今日之國際地位,是個人奮鬥的結果,與國家無關。這一說法乍一看有道理,仔細端詳卻有割斷歷史之嫌。雖然大陸目前的GDP已經超過日本,位列世界第二,但人均GDP卻排在90位左右,眾所周知,培養一名網球職業運動員耗資巨大,動輒要花費上百萬,這絕對不是一個大陸普通家庭所能負擔得起。跟歐美國家相比,大陸的網球整體發展還是比較落後,以李娜為代表的網球選手在短時間內取得一系列的突破,跟國家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是分不開的。

這裡不得不提的一個人是袁夢,14歲就開始混職業圈的她算是大陸最早的「個體戶」,真正的自主參賽,自負盈虧。在孤軍奮戰的道路上,她有大把的辛酸故事,其中大部分都和經濟窘迫有關,限於此,她的世界排名最好時也不過86位。
 
具有中國特色的「一體兩制」

網球「單飛」的成功至少說明:大陸體育培養運動員的方式除了沿用固有的國家培養機制外,還可以與時俱進地融合進世界共用的元素,不但與世界接軌,也與人性接軌。大陸網壇「金花」們的大器晚成是國家與個人利益形成共振的結果。兩者互為依存,對於現階段的大陸體育來說,缺一不可。

如果沒有早期國家的培養,「金花」很難有放「單飛」後的輝煌成績;但如果這些網球運動員一直被國家「圈養」,必須聽從「先國家,後個人」的教誨,肯定不會有今天這群精通英語、受人追捧的世界級明星。

從大陸體育發展來看,網球算是個特例。首先,有巨大的市場、巨額獎金,是個人項目;同時,李娜等人又是先吃皇糧,後改小灶,是特殊時代的特殊案例。因此這種「單飛」模式在大陸體壇上能否複製或借鑒,確需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比如乒乓球、羽毛球雖然在大陸內部有群眾基礎,但在世界範圍內不普及,國家斷奶,獎金匱乏,一旦斷奶,水準就會下降;再比如射擊、舉重、跳水、體操等運動大概可以劃歸「屠龍之技」,沒有群眾基礎,國家不養沒法存活,奧運金牌勢必旁落。再看足球、籃球,雖然早早就放了「單飛」,但除了姚明等人外,沒見什麼起色。田徑、游泳等大眾項目更不用說,劉翔是國家養的,廣告費雖然有個人提成,但其他花費一切由國家包辦的做法也與國際不接軌。另外,假如劉翔是個人投資,北京奧運會上他因傷退賽就不會招來那麼多罵聲,正如姚明有傷,打不打比賽和別人無關一樣。

能夠借鑒「單飛」模式的專案也有,比如撞球、高爾夫球、職業自行車、賽車、馬術和帆船等,但這些都不是大陸體壇的優勢項目,和奧運戰略不對接。

可以看出,多年來,大陸競技體育一直圍繞著奧運戰略和金牌模式佈局和運行,如果全部和國際接軌,走職業化和市場化之路,必將出現大滑坡。可行的出路,或許就是姚明在今年提到的「一體兩制」的辦法,即如足球、籃球等具備條件的體育項目,完全採取市場化運營模式;而其他一些職業化程度不高的運動專案,依然繼續利用和發揮國家「家長式」的培養優勢。甚至在同一個項目裡,都可以採取不同的體制,比如現今的網球,再比如游泳——名將吳鵬幾年前也放單飛,獨自在美國的大學訓練和學習,效果也還不錯。

中華民族講究和諧和中庸,改革歷來要經由小範圍試點再到全盤推廣。網球應該算是職業化和市場化改革的急先鋒,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在其發展進程當中,也出現了人才斷層、職業球員素養等問題,這些都需要在實踐中繼續摸索,為其他體育領域的改革積累經驗。

放眼未來,或許只有等到大陸老百姓真正富有起來,以及大陸人的體育觀念發生整體轉變的時候,才是體育人才培養機制產生徹底改變的時機。

編按

從1908年《天津青年》悲涼而無奈的「奧運三問」到百年後北京奧運會的舉辦,中華民族的崛起令全球驚歎。在經歷了北京奧運會的輝煌登頂之後,大陸體育代表團此次征戰倫敦,仍以38枚金牌位列金牌榜第二,創造了赴境外參加奧運會的最好成績。但金牌不是體育的全部,奧運會也不是奧林匹克精神的全部,姚明「金牌不能超越價值觀」之論確實值得深思。本報在倫敦奧運之後特別開闢「中國大陸體育人才戰略」專題報導,為讀者提供當前大陸體育的最新發展。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42期】中國大陸體育人才戰略專題報導(三 )

西方人的傲慢與偏見可以休矣!

中國大陸游泳小將葉詩文倫奧奪冠記

731日,在倫敦奧運會游泳女子200公尺個人混合泳決賽中,年僅16歲的中國大陸選手葉詩文以20757的成績獲得冠軍,她還獲得400公尺個人混合泳的金牌,並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新華社 劉大偉攝)

16歲的大陸游泳運動員葉詩文在倫敦奧運會上奪取女子400公尺個人混合泳金牌後,西方某些媒體和個人質疑不斷,除了關於興奮劑的言論之外,還冒出「基因改造」之類的荒誕說法。這些無端猜疑言論,無非是一些人根深蒂固的傲慢與偏見。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從厚實的人口「金字塔」中湧現出一些體育人才,本是理所當然之事。而葉詩文奪冠,更與她勤奮訓練密不可分。用她自己的話說:「我基本每天上午(訓練)兩個半小時,下午兩個半小時,這樣的日子持續了9年。」熟悉她的大陸游泳隊領隊許琦絲說:「葉詩文從小就被視為天才,她的表現也證明了這一點。」

葉詩文奪冠,也是大陸游泳水準整體提高的結果。自2004年雅典奧運會後,大陸就加大了對青少年游泳的培養,每年舉行兩次超過100人的全大陸青少年大集訓,為期1個月至2個月,還通過派遣運動員出國訓練和聘請外教,採用「中西合璧」的訓練方法,幫他們樹立起敢與外國高手較量的自信心。

倫敦奧運會被視為奧運歷史上興奮劑控制最嚴格的一屆比賽。「只要有人吃藥,就會被捉住。」國際奧會新聞發言人馬克•亞當斯也表示,目前沒有任何證據表明葉詩文使用了興奮劑,她的精彩表現理應得到眾人讚賞。

在奧運會上,合理的質疑是應該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在沒有任何事實依據的情況下就否定運動員的成績,是對運動員的不尊重,也有違奧林匹克精神。

過去幾十年,大陸運動員在國際賽事中的表現雖有起伏,但總體上持續進步。從許海峰的精准一槍到李寧的自由旋轉,再到劉翔的飛速跨越,都向世界展現了一個事實:大陸體育曾經默默無聞的領域,不代表一直要默默無聞下去。

在奧運會200公尺混合泳比賽中,葉詩文再次上演逆轉大戲,憑藉最後50公尺發力,贏得了她此次倫敦之行的第二枚金牌,再次用行動證明了自己的實力。

放下傲慢與偏見吧,盡情享受奧林匹克帶給我們的歡樂。正如英國奧會主席所說:「故事該到此為止。葉詩文的天賦理應得到認可。」

編按

從1908年《天津青年》悲涼而無奈的「奧運三問」到百年後北京奧運會的舉辦,中華民族的崛起令全球驚歎。在經歷了北京奧運會的輝煌登頂之後,大陸體育代表團此次征戰倫敦,仍以38枚金牌位列金牌榜第二,創造了赴境外參加奧運會的最好成績。但金牌不是體育的全部,奧運會也不是奧林匹克精神的全部,姚明「金牌不能超越價值觀」之論確實值得深思。本報在倫敦奧運之後特別開闢「中國大陸體育人才戰略」專題報導,為讀者提供當前大陸體育的最新發展。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42期】中國大陸體育人才戰略專題報導(四)

大陸觀眾的奧運情結

「下一站倫敦——劉中繪畫作品巡展」展出以熊貓為主題的代表作《祝福》(網路圖片)。

相對於台灣觀眾對倫敦奧運的「冷處理」,經歷過氣勢恢宏的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大陸觀眾對奧運會的熱情顯然並未退潮。在大陸各地,圍繞倫敦奧運會舉辦的各類主題活動緊鑼密鼓的展開,顯示奧運元素在大陸激發的蓬勃熱情。

一場崑崙山源水採集祈福儀式在青海省格爾木拉開序幕,此次採集自崑崙山玉珠峰腳下的雪山礦泉水被送往倫敦贈送給李娜等大陸體育選手。「下一站倫敦——劉中繪畫作品巡展」則是當代知名青年畫家劉中繼北京奧運會後再次以奧運會為主題的畫展,其中展出的以熊貓為主題的代表作《祝福》即是祝福倫敦奧運會。

倫敦奧運期間,大陸各入口網站的動作也隨之加快,搜狐、騰訊、新浪等都開通了奧運專門頻道。搜狐公司副總裁劉春表示,搜狐對倫敦奧運會的傳播將包括專業報導、資料系統、評論策劃、移動互聯及互動活動等七大板塊,同時將通過新聞、網路視頻、移動互聯網、地方電視臺、衛視及IPTV等媒體形式覆蓋全球用戶,實現全面跨平臺的無縫傳播。

雖然絕大多數大陸觀眾無法親臨現場觀賽,但網民的熱情依舊高漲,主流網站涉及本屆奧運會的投票、比賽結果競猜等活動吸引了數萬至數十萬網友的參與。

編按
從1908年《天津青年》悲涼而無奈的「奧運三問」到百年後北京奧運會的舉辦,中華民族的崛起令全球驚歎。在經歷了北京奧運會的輝煌登頂之 後,大陸體育代表團此次征戰倫敦,仍以38枚金牌位列金牌榜第二,創造了赴境外參加奧運會的最好成績。但金牌不是體育的全部,奧運會也不是奧林匹克精神的 全部,姚明「金牌不能超越價值觀」之論確實值得深思。本報在倫敦奧運之後特別開闢「中國大陸體育人才戰略」專題報導,為讀者提供當前大陸體育的最新發展。

【犇報‧第41期】上天入海:「神九」「蛟龍」拓展中國人的探索疆域(一)

上天入海:「神九」「蛟龍」拓展中國人的探索疆域

 

6月16日,神舟九號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新華社  李剛  攝)

編按:2012年6月24日是足以載入中國歷史的一天。中國大陸太空人和潛航員同時在太空和海底取得重大科技突破,拓展了中國人探索天地宇宙奧秘的疆域。這一天,在距地球340多公里的近地軌道,3名中國大陸太空人圓滿完成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的手控交會對接;在西太平洋馬里亞納海溝,「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成功突破7000公尺,最大下潛深度達到7020公尺。
  
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古代詩人屈原就在《天問》中,對自然現象、神話傳說和古代史事等提出了一百多個問題,涉及宇宙的創造和演化。這是中國古人對未知事物好奇心的一次展現。正是受這種好奇心的驅使,古往今來的中國人不斷為人類的科技文明做出自己的貢獻。如今,中國的科技史又將續寫新的篇章,這是中國綜合國力發展在科技領域的體現,也是中華民族不斷開放創新的見證。

神九飛天
 

五大經典現場回顧

經過12天又15個小時的飛行之後,成功完成中國大陸首次手控交會對接任務的神舟九號太空人順利返回地面。從火箭發射到返回艙著陸,本報整理了神九飛天的五個經典現場。
神九升空

【時間】:2012年6月16日下午
【地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夕陽,將58.3公尺高的神舟九號與長征火箭投影在蒼涼的戈壁灘上。18時37分,載著景海鵬、劉旺、劉洋3名太空人的神舟九號在長征2F火箭的托舉下升空。

這是神舟飛船第一次選擇在夏季發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周邊滿是黃沙與石礫的戈壁灘上,趕來了許多「看發射」的群眾。其實,除了塔架下碧綠如畫的青草地,發射場景與之前任何一次並沒有不同。

發射前,穿著重量達10多公斤的艙內航太服,讓神九唯一的女太空人劉洋顯得更加纖瘦,她的笑容燦爛如花;再次執行飛行任務的景海鵬則一如既往地沉穩;一向不苟言笑的劉旺有些激動,揮了拳頭做「加油」狀。在美國、俄羅斯發展載人航太近半個多世紀之後開始追趕,中國的每一次發射都是一次新的探索。這一次,3位太空人的飛行又會帶來什麼?
  
入住天宮

【時間】:2012年6月18日下午
【地點】:距地球343公里的太空

搭載著3位太空人的神舟九號飛船與在軌運行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順利「牽手」,中國首次載人自動交會對接順利完成。

在天宮一號與神舟九號形成組合體後,景海鵬通過返回艙與軌道艙之間的艙門、軌道艙前艙門,最終來到天宮一號的實驗艙艙門。16時58分,景海鵬試圖打開天宮一號實驗艙艙門,可是5分鐘過去了,「固執」的艙門就是紋絲不動。4年前,神舟七號太空人翟志剛出艙時頗費周折的一幕莫非又要重演?

17時06分,景海鵬向前推動天宮一號艙門,艙門自下而上緩緩打開。約一分鐘後,景海鵬上身前傾,像一尾歡快的、迫不及待的魚兒,又像一隻靈活的、展翅飛翔的鳥兒,輕盈地從神舟九號飛船「飄」進天宮一號。隨後,劉旺和劉洋也相繼「飄」進天宮一號,3位太空人面向鏡頭,留下中國人在太空中的第一張「全家福」。

此時此刻,在距離地球340多公里的太空,天宮一號和神舟九號組合體正以每秒7.8公里的速度,自西向東飛越地球的上空。
  
太空人「開飛船」

【時間】:2012年6月24日
【地點】:距地球343公里的太空

在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暫時分離之後。太空人劉旺駕駛神舟九號飛船從140公尺外向天宮一號緩緩接近,手控對接的操作者劉旺,輕輕滑動手柄,盯著顯示幕。女太空人劉洋和指令長景海鵬分別坐在兩側,為操作提供支援。

這如同「太空穿針」的動作,充滿了風險與挑戰,不由得令人心懸,最終神舟九號成功捕獲天宮一號,成功完成中國大陸首次手控交會對接。這也意味著,中國航天事業完整掌握了空間交會對接技術,具備了以不同對接方式向在軌飛行器進行人員輸送和物資補給的能力。
 
天地通話

【時間】:2012年6月26日上午
【地點】:距地球343公里的太空/北京航太飛行控制中心
  
北京飛控大廳裡,身著淡藍色服裝的工作人員在各自崗位上緊張有序地忙碌,「精心組織、精心指揮、精心實施,確保成功、確保萬無一失」的橫幅十分醒目。

大螢幕的畫面中,3名太空人站成一列,看起來已經完全適應了失重狀態的「天宮」生活。天地通話中,景海鵬鏗鏘的話音、劉洋甜美的笑容、劉旺篤定的神情,從343公里外的太空傳入航太城內,每一個人都受到了感染和鼓舞。
 
飛船返回 

【時間】:2012年6月29日上午
【地點】:內蒙古四子王旗

神舟九號飛船返回艙成功降落在位於內蒙古中部的主著陸場預定區域,太空人景海鵬、劉旺、劉洋安全出艙,返回艙狀態保持良好。

早在飛船進入回收狀態前,擔負空中搜救任務的陸軍航空兵7架直升機已提前升空至預定空域等候,300多名地面搜救人員和多台搜救車輛也到達理論落點附近等待。

「嘭」的一聲,神舟九號飛船返回艙主降落傘打開,如同天空中綻放出一朵紅白相間的花朵。飛船著陸後,空中和地面搜救分隊迅速出動。大約1個小時後,景海鵬、劉旺、劉洋在搜救人員的協助下安全出艙,3名太空人出艙時狀態良好。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