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期】載人航天的背後 (三)

托舉航天員們的幕後英雄

八大系統共同打造航天員的太空之旅,分別是:航天員系統、空間應用系統、載人飛船系統、運載火箭系統、發射場系統、測控通信系統、著陸場系統和空間實驗室系統。而與航天員朝夕相處、直接為航天員太空工作、生活從事研究和保障的人們,更是航天員身後的無名英雄。

如果說位於大西北的載人航天發射場是神舟起飛的地方,那麼坐落在北京北郊的大陸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就是航天員成長的搖籃。航天基礎醫學,實施醫學,生保工程,航天仿真……匯集這裡的各個學科精英,每天都在解決這樣一些問題:航天員怎麼適應太空環境?怎樣操作航天器?派誰去執行任務?上天後穿什麼,吃什麼,用什麼?……

大陸載人航天工程的其他系統大多有一定的繼承性,而航天員的培訓猶如在白紙上繪畫,一切都得從零開始。從離心機、轉椅、秋千訓練到高空跳傘、海上救生,凡是挑戰生理極限、具有風險的訓練和操作,教員們總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航天員進行的所有訓練,醫生也幾乎都體驗過。航天員首席醫監醫保醫生李勇枝博士曾說:「野外生存訓練,我們和航天員一起在大森林裡待了72個小時;跳傘、水面濺落,我們也硬著頭皮往下跳;體驗火箭上升段的振動,我們醫生鑽進模擬器,震得腮幫子又酸又疼。可以說,哪裡有航天員,哪裡就有我們。」

航天員是寶貝,不能讓他們什麼實驗都親自去做。就連普通的志願者,也加入了呵護「寶貝」的行列。

能否克服失重對身體的影響從而實現長時間在軌駐留,是大陸進一步探索空間的一個關鍵問題。頭低位臥床實驗,則是世界各國公認的研究人體失重狀態身體機能的最好方式之一。

2007年底,21名志願者參加的大陸首次中長期頭低位60天臥床實驗,在大陸航天員中心成功進行。實驗過程長達60天,這些自願報名並通過選拔的志願者持續平躺了1440個小時。

枯燥的實驗,卻有著一個浪漫的名字:「地星一號」。它告訴所有關注載人航天的人們,在航天員遨游星空的航程中,有著多少雙托舉他們的大手。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第52期】中國人的載人航天之路

現年33歲的女航天員王亞平將在中國首個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上為青少年授課,講授失重環境中的物理現像等,成為中國首位「太空教師」。

全世界第一位在太空授課的美國女教師芭芭拉.摩根11日接受新華社記者電話采訪時說,期待通過互聯網聆聽王亞平的太空授課。2007年,小學教師摩根乘坐奮進號航天飛機造訪國際空間站,除了負責完成部分專業任務外,摩根還開設「太空課堂」,與地面上的學生天地連線,通過視頻向學生展示了在太空運動、喝水等情景,成為那次任務的最大亮點。(新華社圖片)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第52期】「神十」三問?(四)

十年載人航天夢

6月11日,神舟十號發射成功,這離「神九」發射成功不過360天,而距楊利偉首次飛向太空則已10年。和此前神舟飛船相比,「神十」又有哪些不同和突破呢?

從「神九」到「神十」有多遠?

「神十」和「神九」到底有多不同?載人航天器一旦成功後,其技術就會逐漸定型,但是在工藝上會更加精細化控制以保證產品質量。以太陽能電池板的基板為例,「神十」在用膠量、固化工藝等方面做了嚴格控制,使得在同樣的重量下,基板結構的性能更強。

類似的改進還有很多,和「神九」相比,「神十」優化了攝像頭布局,由此在發射過程中,可以對整船狀態進行更好、更全面的監視。

積小流以成江海,正是許多細節上的改進,讓「神十」更牢靠、更安全。此外,「神十」是大陸載人飛船首次應用性飛行,此前的都屬於實驗性飛行。這相當於載人飛船天地往返運輸系統進入定型階段,把它整個狀態固化下來,為以後開展空間實驗室的研究和空間站建設奠定天地往返的運輸系統。

從實驗性到應用性有多難?

在「神十」之前,大陸已經四次成功將人送入太空,並安全返航。為什麼到第五次才被稱為「應用性」,此前都算「實驗性」呢?

成功不等於成熟,成熟不等於可靠。剛開始的成功只能叫突破,而經過四次載人飛行之後,證明交會對接技術已經成熟。技術成熟,生產工藝穩定之後,很多設備就可以量產,飛船研制成本降下來了,質量上去了,研制周期也相應縮短。同時隨著測試流程的優化,飛船測試效率更高。

當載人飛行不再成為問題時,就可以做更多的事。本次神舟十號共承擔三十餘項科學試驗,是神舟九號的兩倍多。主要包括航天器技術、航天醫學和公益活動等。

不可複製的太空環境,使得這些試驗機會倍顯珍貴。就是這些科學試驗,促成大陸北斗衛星、海洋衛星的成功。這也是「神十」發射成功的重要意義。
 
從科研到民用有多久?

對於許多公眾而言,載人飛船上天或許只是一項偉大的科學試驗,而離我們的現實生活很遠。不過,這些技術將會慢慢改變我們的生活。以電腦為例,這種20世紀90年代開始深刻改變世界的機器,最初只是美國軍方所用。這就是高科技的「溢出效應」。

那麼,「神十」上的哪些技術可能改變未來的生活呢?

以其太陽能電池翼為例,「神十」的太陽能電池轉化效率達到26%左右,這在世界上是處於領先水平的。如果該技術能夠繼續研究,並進一步降低成本,那麼這將會極大地改變我們的生活。

針對航空器的嚴格要求,大陸也開發了許多尖端潤滑油產品,隨後這些技術被廣泛應用於汽車、家電等民用領域,以滿足車輛、設備越來越苛刻的潤滑要求。

此外,因為載人飛船對材料的要求很高,所以在研究中開發了許多新材料、新技術。大陸航天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院長王崑聲曾表示,大陸近年來開發使用的1100多種新材料中,80%左右是在航天技術的牽引下研制完成的。(新華社)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第52期】請記得遙望地球 (五)

首位「太空教師」致信王亞平

世界第一位在太空授課的美國女教師、前美國航天局宇航員芭芭拉‧摩根6月13日通過新華社致信在「天宮」上授課的女航天員王亞平,提醒她記得遙望地球,並代表全球師生向她表達祝願。

親愛的王亞平:

在你環繞地球而行並準備從太空授課之際,我代表全世界的教師和學生向你致以榮耀和愛的問候。我們為你驕傲。我們希望你和你的乘員組同事平安和成功。你在那裡一定非常忙碌,但請記得花些時間望向窗外。中國和這個世界美麗迷人。
  
您真誠的 芭芭拉‧摩根

摩根非常期待看到王亞平的太空授課。「學生們正在熱切盼望著這次太空授課,正如我一樣,」她此前在接受電話采訪時對記者說,「教育太重要,太空探索太重要,希望這一課程能夠通過互聯網全程播放,好讓全世界都可以看到」。

不過摩根也指出,因為太空教師與學生不在一個房間,所以在太空授課一定會面臨一些挑戰,但她相信王亞平「一定會非常出色地完成這項任務」。

2007年,摩根隨「奮進」號太空梭造訪國際空間站,除負責操縱太空梭和空間站機械臂等專業任務外,還開設了「太空課堂」,與地面上的學生「天地連線」,通過視頻向學生展示了在太空運動、喝水等情景。她的太空授課不僅成為那次任務的最大亮點,對培養青少年探索太空的興趣也產生了積極影響。(新華社洛杉磯電)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51期】專題:中國的城鎮化建設

第六屆城博會在重慶開幕

4月11日,「第六屆中國(重慶)國際綠色低碳城市建設與建設成果博覽會」在重慶南坪國際會展中心開幕。本屆大會以「建設生態文明、發展綠色建築」為主題,參展機構和企業達380餘個,以室外建築機械、綠色家居、低碳之家三大主題展,集中展示近年來國內外先進的綠色、低碳建設技術成果。(新華社照片,李健 攝,2013年4月11日,重慶)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51期】專題:中國的城鎮化建設(一)

城鎮化「三問」─
城鎮化如何破解「三農」發展難題
 
「推進城鎮化如何保證糧食生產?」
「農民如何真正成市民?」
「大城市是否會人滿為患,小城鎮是否會污染加重?」-


城鎮化建設是當前中國大陸面對中等收入國家陷阱,為克服「三農問題」、縮小城鄉發展落差,在「十二.五」規劃中所提出的發展戰略之一。在推動城鎮化建設過程中,糧食生產、人口、環境、公共服務、產業發展等問題能否得到妥善解決,直接關係到城鎮化能否可持續發展。有鑒於此,新華社記者在全國人大開會期間,特別針對一般大眾所關心的三大問題,徵詢了出席代表們的意見。
 

推進城鎮化如何保證糧食生產?

  「我最擔心城鎮化將農村人口吸引到城鎮,種地的人少了,影響糧食安全和農產品供應。」全國人大代表、27歲的大學生村官牙生.吐爾遜說。

同樣的疑問也困擾著來自東部發達地區的代表。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高淳縣武家嘴村黨委書記武繼軍說:「現在村裡種地的多是60歲以上的老人,許多人連字都不認得,技術也不懂,怎麼搞現代農業?」

  2012年,大陸農民工數量達到2.63億人,並且每年以近千萬人的速度增長,未來「誰來種地、如何種地」已經成為回避不了的問題。代表們認為,為了確保糧食安全和其他重要農產品供給,需要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和技能,發展高科技農業。
  全國人大代表,新疆焉耆回族自治縣縣長席文海說,在現有耕地不變的前提下,讓日益減少的農業人口來保障糧食供應,關鍵是要提高農民素質,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和農業合作化組織。此外,還要通過科技興農,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產出率。

  全國人大代表、蘇州市市長周乃翔認為,城鎮化的重點在於提升農村這塊「短板」,只有工業化、城鎮化「雙輪驅動」,才能加快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的發展格局。
 
農民如何真正成市民?

  人大代表指出,城鎮化是現代化進程中的戰略選擇,也藴含著巨大的內需潛力,然而,受限於當前的戶籍、社會保障、教育醫療等體制問題,農民「洗腳上樓」變成真正的市民,還面臨不少問題。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鹽城市市長魏國強說:「推進城鎮化特別要注意公共設施、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建設和完善,要考慮由速度的擴張轉到質量的提升上,要注意城鄉統籌。」

  代表們指出,只有努力推動公共服務均等化,才能讓農民真正變成市民。要逐步推進城鄉居民低保、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的一體化,當前要在擴大覆蓋範圍、提高保障水準和統籌層次等方面爭取實質性進展。

  「農民能否得到實惠,是評價城鄉發展一體化最重要的標準。」周乃翔說,現在農民遇到五大問題,即戶口、住房、就業、社會保障以及期盼享受到城市的文化、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這些問題解決好了,農民會十分歡迎城鎮化。
 
大城市是否會人滿為患,小城鎮是否會污染加重?

  有人大代表擔心,大規模的城鎮化建設,可能會加劇大城市的人口負擔,同時使一些污染企業向新城鎮聚集,從而加重新城鎮的環保壓力。代表們指出,城鎮化不是簡單地在農村建設城市,或讓農民住到新城鎮裡來,這是個城鄉統籌發展的過程。

  「政府推動城鎮化要控制人口向大城市聚集。」全國人大代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常務副主席黃衛說,重要的是多建設中小城市及城市群,更好地發揮中心城市的輻射功能和帶動作用。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蘇北人民醫院院長王靜成說,要加強農村環境保護立法。城鎮化建設一定要科學規劃、統籌安排,特別注意環保問題。

  代表們認為,社會主義制度決定了中國大陸完全能夠通過全面規劃、宏觀指導及政策支持,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城鎮化道路來。
(新華社記者曹志恆、葛素表、蔡玉高 )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51期】專題:中國的城鎮化建設(二)

農民戶口觀念變化或將影響城鎮化進程──
只換一個城鎮戶口本是沒用的!
 
61歲的李世全在甘肅省隴西縣買了房,但是他和老伴的戶口仍留在鄉村。在村裡,有他經營了26年的農機具製造廠。 「我不再在意那個戶口本,我喜歡村裡。」李世全說,但他兩個兒子不僅在城裡買了房,而且把戶口也遷到縣城,「這主要是為了孫子們上學方便」。


李世全眷戀的村莊是一個中國著名中藥材產地——隴西縣首陽鎮。

看淡城鎮戶口本的不止他一個人。首陽鎮南門村村民鮮守杰是當地中藥材經營大戶。「過去我想過轉戶口,當城裡人。但現在,我沒有這種願望了。」鮮守杰說,「戶口只是一紙說明,對我來說沒多大意義。」

在隴西縣30多萬農村戶籍人口中,李世全和鮮守杰是有經濟實力成為城裡人的一批農民,他們都在縣城買了房,但對鄉村生活和農村戶口仍有諸多眷戀。就連當地那些種植中藥材的普通農民,也有很多人看淡了城鄉戶口的區別。首陽鎮黨委書記韓德說,上世紀90年代,很多農民想方設法要轉為城鎮戶口,每年約有上千名農民提出申請,但指標只有500個左右;而如今,這種需求明顯下降,去年全鎮約10戶提出申請。

 「過去城鎮戶口意味著安排就業,享受更多福利和社會保障,現在農村戶口有惠農補貼等諸多優惠政策。單就戶口本身而言,吸引力在下降。」韓德說。

在隴西縣文峰鎮,農民對城鎮戶口的需求下降影響著城鎮化進程,尤其是那些已被劃入城鎮發展規劃區內的農民。他們的土地、房屋可能被徵用和拆遷,「他們對土地、房屋和補償金的關心遠大於對戶口本身。」文峰鎮黨委書記張世奎說。

隴西城鎮戶籍人口目前16萬人,還有2.6萬常住人口——生活在城裡,但沒有城鎮戶口。「新型城鎮化是農民變市民,對我們來說,就是首先要把這2萬多人轉為城鎮戶口,還要吸引和安置更多人進城。」隴西縣委書記魯澤說,「但這個轉化成本非常高,靠本地財力難以解決。」

資金投入仍是目前大陸各地政府對城鎮化的最大憂慮。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均等化、彌補城鄉戶口間的社會保障差距等都需要資金。在隴西縣城鎮發展最快的近7年裡,城市建設總投入達72.56億元,這還不包括興建保障房、學校、醫院等服務設施的資金。這些投入主要來自國家項目資金和土地經營收入。 「現在我們的確感受到壓力,農民對城鎮戶口的興趣在下降,而且他們不太願意去小城鎮居住。」劉宏偉說。

中國大陸正迎來新一輪城鎮化發展浪潮,戶口問題是亟待破解的難題之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新聞發言人尹成最近表示,戶籍政策不單單是一個戶口性質的問題,它包含著就業、社保、住房及一系列公共服務的保障。隨著城鄉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對戶口的觀念還會發生變化,這種變化也將引發人們對城鎮化進程更進一步的思考。

「是的,我想進城,但是我必須能養活自己,而且要有一套能住在城裡的房子。」何成來說,「只換一個城鎮戶口本是沒用的。」(新華社)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51期】專題:中國的城鎮化建設


新型城鎮化孕育光熱行業中國夢

新型城鎮化進程中,作為清潔能源的太陽能光熱行業迎來了巨大機遇。「太陽能光熱是中國人掌握核心技術的產業」,太陽雨太陽能有限公司總裁陳榮華表示,到2015年底要累計推廣1億平方米的太陽能光熱面積,如同種了三四億棵樹,「這就是太陽雨的中國夢」。(新華社照片,李春燕 攝,2013年4月19日,洛陽)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51期】專題:中國的城鎮化建設(三)

水資源短缺──
制約中國城鎮化建設
  
隨著中國大陸進入城鎮化的快速推進階段,城鎮發展與資源生態環境承載能力不協調的問題逐漸出現,不少城市或嚴重缺水,或因污染而有水不能用。為此,有的城市不得不遠距離調水,有的被迫超採地下水並引發地面沉降。專家稱,水資源短缺日漸成為制約中國大陸城鎮化建設的難題。


中國人均水資源量僅為世界人均水準的四分之一,且受地理條件限制,水資源地域分佈不均。3月中旬發佈的京津冀藍皮書《京津冀發展報告(2013)--承載力測度與對策》指出,2011年,北京、天津的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僅為119立方公尺和116立方公尺,遠低於國際人均水資源佔有量1000立方公尺的重度缺水標準。河北省絕大部分地市行政區水資源也極為貧乏。

由缺水引發的大規模地下水超採已成了「迫不得已」的舉措,但由此形成的地下漏斗區,導致地面沉降等問題,也成了城鎮化的一個重大難題。河北省年水資源可利用量不足170億立方公尺,而目前年總用水量在200億立方公尺左右,其中農業用水占70%以上。

近年來,儘管河北省採取了加強水資源管理、大力發展節水灌溉、積極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加大引黃河工作力度等措施,全省用水總量未增加,但地下水下降趨勢仍未改變。《河北省平原區地下水通報》顯示,2005-2008年,河北省平原區淺層地下水平均每年下降0.22公尺,2009-2011年,平均每年下降0.29公尺。 由於局部地段地下水的集中超量開採,目前河北平原地面沉降逐漸形成了滄州市、保定市、衡水市、晉州市等10個沉降中心。地下水漏斗區面積達4萬多平方公里。

由於水資源匱乏,在城鎮化快速推進的背景下,全大陸範圍內已經出現普遍的調水現象,甚至出現從一個缺水區向另一個缺水區調水的情況。專家表示,現在無論是擴城建鎮還是佈局產業,人們頭腦中首先想到的是土地指標,然後是環評。至於水資源,多數人認為水是天上來的,可以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要糾正這些偏見,就要像管地一樣管水,像節能減排一樣抓節水和治污。
(新華社)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51期】專題:中國的城鎮化建設(四)

大城市與小城鎮──
「大城市病」有無特效藥?

【本報綜合報導】霧霾、堵車、水污染、高房價、垃圾圍城……中國大陸已進入大城市病集中爆發期,小城鎮的建設或許是特效藥。
  
治理與危機賽跑 最大人口數屢破「上線」  

如果把大陸的城市看做「重病號」,那麼交通擁堵就是腸阻塞,空氣污染是哮喘,水污染是血液中毒,垃圾圍城好比惡性腫瘤,房價居高不下就是高燒不退。現在大陸不少城市,污水、糞便處理不了;綠地減少供氧少;很多資源吸收不好,消化不了;交通擁堵,一些生態主動脈被切斷。

「藥」其實沒有少吃,效果卻不盡如人意。譬如北京,自1998年起,實施了以首鋼搬遷為代表的200多項防治空氣污染措施,而一個PM2.5似乎又一夜回到民國時期。

雖然各大城市頒布了許多對策:如在交通問題上的限號、限行、提高停車收費、發展公共汽車系統、把路面拓到上百公尺寬,但「蝸牛車」依舊滿街爬行。在城市管道建設上,疏通溝渠,改造管網,但「拉鏈路」開開合合屢招民怨,一場大雨澆下,還是坐在天橋上「看海」……

對於大陸特大城市來說,現在是治理與危機賽跑。城市治理措施雖然很多,新問題卻也層出不窮。
 
26年「長」出一個北京城 三大誤區加重「病情」

英國倫敦也曾以「霧都」知名,美國紐約中心地帶至今還在堵車,墨西哥城的污染導致了「城市蜃樓」……

城市病是世界工業化中的通病,只是中國大陸發展迅速,把這個過程縮短了,比較集中地凸顯出來。而大城市病歸根結底是「大」引起的。截至去年末,北京常住人口達2069.3萬人,是1986年的兩倍多,相當於26年就多出了一個北京城的人口。

2011年,中國大陸的城市化率已經過半,其中相當部分人生活在大城市。資料顯示,今年3月1日,北京軌道交通全路網客運量首次突破900萬人次大關,再創歷史新高,上海地鐵日均客流量在一年前也逼近700萬,高峰限流措施頻繁。北京市的常住人口中,每3個人中就有1個是外來人口。

與外國相比,大陸城市建設的三大誤區加重了城市病:

——幾十年的城鄉二元結構造成各方面政策都向城市傾斜,城鄉之間資源嚴重失衡,城市承載力受到空前挑戰。

——按行政級別配置城鄉資源的體制,導致地域最廣而級別最低的農村難以獲得應有的發展資源。

——「攤大餅」式的粗放擴張忽視科學規劃,對長期性、功能性考慮不足,防災能力脆弱。
 
借力新城鎮化 大城市病求解良方 

中國大陸的政府工作報告曾提出,「中小城市和小城鎮要增強產業發展、公共服務、吸納就業、人口集聚功能」。從大陸目前狀況看,難以在一個城市內部找到解決大城市病的良方,必須用大視野來審視,譬如借力大城市外部的衛星城鎮。

當然治療大城市本身的病症,還是需要科學的管理辦法。專家認為,以倫敦來說,減少門禁社區,住宅大樓盡可能採開放式管理,對緩解交通擁堵很有效。少些限制思維,多些服務舉措,開放、精細、疏導的思維方式考驗著當前大陸的城市管理者。

對於那些仍然想擁入大城市的人,則應通過發展水準較高、公共設施齊全的衛星城鎮來分流。中國大陸正大力推進的城鎮化建設,成功與否就要看是否實現人口的就地轉移、就地就業。

未來3年大陸城鎮化建設資金缺口:約11.7兆人民幣

中國國家開發銀行規劃局副局長胡東升近日在蘭州參加城市發展的論壇時指出,未來3年中國大陸城鎮化建設資金缺口約為11.7兆元,需要開發性金融更好地為新型城鎮化建設提供投融資支持。

胡東升說,未來3年中國城鎮化投融資資金需求量將達25兆元,城鎮化建設資金缺口約為11.7兆。而現階段財政資金尚難以獨立承擔中國大陸城鎮化建設重任,城鎮化建設資金仍有一定缺口。據測算,2013年至2015年,財政資金僅能支持當年城鎮化新增投資的五分之一左右。同時當前地方政府債券融資也難以成為城鎮化的主要建設資金來源。因而,銀行資金仍是中國大陸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主要建設資金來源。

胡東升介紹,銀行金融機構需要針對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和民生領域開發期限長、成本低的融資品種,為中國城鎮化發展提供可持續的資金管道。國家開發銀行將通過積極探討設立專項貸款、專項債券、專項基金等創新投融資模式和融資產品的方式,支援新型城鎮化的建設。據瞭解,國開行支持的重點在於推進各地城鎮化和城市群的發展,推動城市承載能力和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完善,以及支援各地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 (新華社)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