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犇報‧第51期】專題:中國的城鎮化建設(二)

農民戶口觀念變化或將影響城鎮化進程──
只換一個城鎮戶口本是沒用的!
 
61歲的李世全在甘肅省隴西縣買了房,但是他和老伴的戶口仍留在鄉村。在村裡,有他經營了26年的農機具製造廠。 「我不再在意那個戶口本,我喜歡村裡。」李世全說,但他兩個兒子不僅在城裡買了房,而且把戶口也遷到縣城,「這主要是為了孫子們上學方便」。


李世全眷戀的村莊是一個中國著名中藥材產地——隴西縣首陽鎮。

看淡城鎮戶口本的不止他一個人。首陽鎮南門村村民鮮守杰是當地中藥材經營大戶。「過去我想過轉戶口,當城裡人。但現在,我沒有這種願望了。」鮮守杰說,「戶口只是一紙說明,對我來說沒多大意義。」

在隴西縣30多萬農村戶籍人口中,李世全和鮮守杰是有經濟實力成為城裡人的一批農民,他們都在縣城買了房,但對鄉村生活和農村戶口仍有諸多眷戀。就連當地那些種植中藥材的普通農民,也有很多人看淡了城鄉戶口的區別。首陽鎮黨委書記韓德說,上世紀90年代,很多農民想方設法要轉為城鎮戶口,每年約有上千名農民提出申請,但指標只有500個左右;而如今,這種需求明顯下降,去年全鎮約10戶提出申請。

 「過去城鎮戶口意味著安排就業,享受更多福利和社會保障,現在農村戶口有惠農補貼等諸多優惠政策。單就戶口本身而言,吸引力在下降。」韓德說。

在隴西縣文峰鎮,農民對城鎮戶口的需求下降影響著城鎮化進程,尤其是那些已被劃入城鎮發展規劃區內的農民。他們的土地、房屋可能被徵用和拆遷,「他們對土地、房屋和補償金的關心遠大於對戶口本身。」文峰鎮黨委書記張世奎說。

隴西城鎮戶籍人口目前16萬人,還有2.6萬常住人口——生活在城裡,但沒有城鎮戶口。「新型城鎮化是農民變市民,對我們來說,就是首先要把這2萬多人轉為城鎮戶口,還要吸引和安置更多人進城。」隴西縣委書記魯澤說,「但這個轉化成本非常高,靠本地財力難以解決。」

資金投入仍是目前大陸各地政府對城鎮化的最大憂慮。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均等化、彌補城鄉戶口間的社會保障差距等都需要資金。在隴西縣城鎮發展最快的近7年裡,城市建設總投入達72.56億元,這還不包括興建保障房、學校、醫院等服務設施的資金。這些投入主要來自國家項目資金和土地經營收入。 「現在我們的確感受到壓力,農民對城鎮戶口的興趣在下降,而且他們不太願意去小城鎮居住。」劉宏偉說。

中國大陸正迎來新一輪城鎮化發展浪潮,戶口問題是亟待破解的難題之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新聞發言人尹成最近表示,戶籍政策不單單是一個戶口性質的問題,它包含著就業、社保、住房及一系列公共服務的保障。隨著城鄉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對戶口的觀念還會發生變化,這種變化也將引發人們對城鎮化進程更進一步的思考。

「是的,我想進城,但是我必須能養活自己,而且要有一套能住在城裡的房子。」何成來說,「只換一個城鎮戶口本是沒用的。」(新華社)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