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期】「神十」三問?(四)

十年載人航天夢

6月11日,神舟十號發射成功,這離「神九」發射成功不過360天,而距楊利偉首次飛向太空則已10年。和此前神舟飛船相比,「神十」又有哪些不同和突破呢?

從「神九」到「神十」有多遠?

「神十」和「神九」到底有多不同?載人航天器一旦成功後,其技術就會逐漸定型,但是在工藝上會更加精細化控制以保證產品質量。以太陽能電池板的基板為例,「神十」在用膠量、固化工藝等方面做了嚴格控制,使得在同樣的重量下,基板結構的性能更強。

類似的改進還有很多,和「神九」相比,「神十」優化了攝像頭布局,由此在發射過程中,可以對整船狀態進行更好、更全面的監視。

積小流以成江海,正是許多細節上的改進,讓「神十」更牢靠、更安全。此外,「神十」是大陸載人飛船首次應用性飛行,此前的都屬於實驗性飛行。這相當於載人飛船天地往返運輸系統進入定型階段,把它整個狀態固化下來,為以後開展空間實驗室的研究和空間站建設奠定天地往返的運輸系統。

從實驗性到應用性有多難?

在「神十」之前,大陸已經四次成功將人送入太空,並安全返航。為什麼到第五次才被稱為「應用性」,此前都算「實驗性」呢?

成功不等於成熟,成熟不等於可靠。剛開始的成功只能叫突破,而經過四次載人飛行之後,證明交會對接技術已經成熟。技術成熟,生產工藝穩定之後,很多設備就可以量產,飛船研制成本降下來了,質量上去了,研制周期也相應縮短。同時隨著測試流程的優化,飛船測試效率更高。

當載人飛行不再成為問題時,就可以做更多的事。本次神舟十號共承擔三十餘項科學試驗,是神舟九號的兩倍多。主要包括航天器技術、航天醫學和公益活動等。

不可複製的太空環境,使得這些試驗機會倍顯珍貴。就是這些科學試驗,促成大陸北斗衛星、海洋衛星的成功。這也是「神十」發射成功的重要意義。
 
從科研到民用有多久?

對於許多公眾而言,載人飛船上天或許只是一項偉大的科學試驗,而離我們的現實生活很遠。不過,這些技術將會慢慢改變我們的生活。以電腦為例,這種20世紀90年代開始深刻改變世界的機器,最初只是美國軍方所用。這就是高科技的「溢出效應」。

那麼,「神十」上的哪些技術可能改變未來的生活呢?

以其太陽能電池翼為例,「神十」的太陽能電池轉化效率達到26%左右,這在世界上是處於領先水平的。如果該技術能夠繼續研究,並進一步降低成本,那麼這將會極大地改變我們的生活。

針對航空器的嚴格要求,大陸也開發了許多尖端潤滑油產品,隨後這些技術被廣泛應用於汽車、家電等民用領域,以滿足車輛、設備越來越苛刻的潤滑要求。

此外,因為載人飛船對材料的要求很高,所以在研究中開發了許多新材料、新技術。大陸航天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院長王崑聲曾表示,大陸近年來開發使用的1100多種新材料中,80%左右是在航天技術的牽引下研制完成的。(新華社)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