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犇報‧第51期】專題:中國的城鎮化建設(四)

大城市與小城鎮──
「大城市病」有無特效藥?

【本報綜合報導】霧霾、堵車、水污染、高房價、垃圾圍城……中國大陸已進入大城市病集中爆發期,小城鎮的建設或許是特效藥。
  
治理與危機賽跑 最大人口數屢破「上線」  

如果把大陸的城市看做「重病號」,那麼交通擁堵就是腸阻塞,空氣污染是哮喘,水污染是血液中毒,垃圾圍城好比惡性腫瘤,房價居高不下就是高燒不退。現在大陸不少城市,污水、糞便處理不了;綠地減少供氧少;很多資源吸收不好,消化不了;交通擁堵,一些生態主動脈被切斷。

「藥」其實沒有少吃,效果卻不盡如人意。譬如北京,自1998年起,實施了以首鋼搬遷為代表的200多項防治空氣污染措施,而一個PM2.5似乎又一夜回到民國時期。

雖然各大城市頒布了許多對策:如在交通問題上的限號、限行、提高停車收費、發展公共汽車系統、把路面拓到上百公尺寬,但「蝸牛車」依舊滿街爬行。在城市管道建設上,疏通溝渠,改造管網,但「拉鏈路」開開合合屢招民怨,一場大雨澆下,還是坐在天橋上「看海」……

對於大陸特大城市來說,現在是治理與危機賽跑。城市治理措施雖然很多,新問題卻也層出不窮。
 
26年「長」出一個北京城 三大誤區加重「病情」

英國倫敦也曾以「霧都」知名,美國紐約中心地帶至今還在堵車,墨西哥城的污染導致了「城市蜃樓」……

城市病是世界工業化中的通病,只是中國大陸發展迅速,把這個過程縮短了,比較集中地凸顯出來。而大城市病歸根結底是「大」引起的。截至去年末,北京常住人口達2069.3萬人,是1986年的兩倍多,相當於26年就多出了一個北京城的人口。

2011年,中國大陸的城市化率已經過半,其中相當部分人生活在大城市。資料顯示,今年3月1日,北京軌道交通全路網客運量首次突破900萬人次大關,再創歷史新高,上海地鐵日均客流量在一年前也逼近700萬,高峰限流措施頻繁。北京市的常住人口中,每3個人中就有1個是外來人口。

與外國相比,大陸城市建設的三大誤區加重了城市病:

——幾十年的城鄉二元結構造成各方面政策都向城市傾斜,城鄉之間資源嚴重失衡,城市承載力受到空前挑戰。

——按行政級別配置城鄉資源的體制,導致地域最廣而級別最低的農村難以獲得應有的發展資源。

——「攤大餅」式的粗放擴張忽視科學規劃,對長期性、功能性考慮不足,防災能力脆弱。
 
借力新城鎮化 大城市病求解良方 

中國大陸的政府工作報告曾提出,「中小城市和小城鎮要增強產業發展、公共服務、吸納就業、人口集聚功能」。從大陸目前狀況看,難以在一個城市內部找到解決大城市病的良方,必須用大視野來審視,譬如借力大城市外部的衛星城鎮。

當然治療大城市本身的病症,還是需要科學的管理辦法。專家認為,以倫敦來說,減少門禁社區,住宅大樓盡可能採開放式管理,對緩解交通擁堵很有效。少些限制思維,多些服務舉措,開放、精細、疏導的思維方式考驗著當前大陸的城市管理者。

對於那些仍然想擁入大城市的人,則應通過發展水準較高、公共設施齊全的衛星城鎮來分流。中國大陸正大力推進的城鎮化建設,成功與否就要看是否實現人口的就地轉移、就地就業。

未來3年大陸城鎮化建設資金缺口:約11.7兆人民幣

中國國家開發銀行規劃局副局長胡東升近日在蘭州參加城市發展的論壇時指出,未來3年中國大陸城鎮化建設資金缺口約為11.7兆元,需要開發性金融更好地為新型城鎮化建設提供投融資支持。

胡東升說,未來3年中國城鎮化投融資資金需求量將達25兆元,城鎮化建設資金缺口約為11.7兆。而現階段財政資金尚難以獨立承擔中國大陸城鎮化建設重任,城鎮化建設資金仍有一定缺口。據測算,2013年至2015年,財政資金僅能支持當年城鎮化新增投資的五分之一左右。同時當前地方政府債券融資也難以成為城鎮化的主要建設資金來源。因而,銀行資金仍是中國大陸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主要建設資金來源。

胡東升介紹,銀行金融機構需要針對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和民生領域開發期限長、成本低的融資品種,為中國城鎮化發展提供可持續的資金管道。國家開發銀行將通過積極探討設立專項貸款、專項債券、專項基金等創新投融資模式和融資產品的方式,支援新型城鎮化的建設。據瞭解,國開行支持的重點在於推進各地城鎮化和城市群的發展,推動城市承載能力和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完善,以及支援各地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 (新華社)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