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犇報‧第32期】激盪在歷史與創新之間—京滬杭遊記

  黃一展(政治大學學生)
一    一、北京
                                             (網路圖片)

        他是封建王朝的所在,元朝的大都、明清的加持,形成一股牢不可破的氣勢,坐擁著黃河流域的文明,南面一望,億萬生靈都要聽其號令。世界上最大的木造建築在這,曲苑迴廊、森羅殿闕之中擺設依舊,彷彿凝結了歷史,不難想像當年帝王將相的氣派。而今遊人穿梭其間,睹物思情憑弔著過往風流。


        參訪故宮,一般是從後門進去,後門靠近煤山,明朝最後一任皇帝自縊於此。進入後延中軸線穿越乾清宮太和殿一路到午門,再快,也至少得半天。此行雖未安排入內,但徘徊於輝煌壯麗的天安門廣場,也夠讓人讚嘆的了。世界上能讓人瞥一眼就傻在那的城市風情並不很多,巴黎、羅馬有一些,巴格達、耶路撒冷有幾個,而北京,絕對有資格名列其中。

        暮靄籠罩,整齊的街燈把婆娑樹影映在巍峨的宮牆上,影疏橫斜狀似潑墨,莊嚴之中另是一番滋味。當然我來並非獨弔思古之幽情,沿長安大街踅了趟王府井大街,或是在后海與南鑼古巷的酒吧買醉,不知名的胡同古韻猶存,正貪婪著兩旁的雕梁畫棟,冷不防一間古色古香的小店擋住去路,推開鑲有銅環的木門,裡頭滿是爵士唱片,其中不乏最新的暢銷專輯,若不是一時興起的探尋,誰又能料到曲巷之中另藏玄機呢。
        但真正令人驚豔的莫屬798創意園區了,離開三環之外,原來由兵工廠改建而成的藝術天地,聚集著眾多的藝術家與藝廊,給古老的北京增添股創造的活力。園區很大,幾座展示中心讓我想到紐約的MOMA;有些店面很小,但其中趣味又讓人無法自拔。這樣的地方是逛不完的,就算花上三天走訪每一座展場每一家商鋪,下次再來時卻又是另一番景緻,這就是創意,永遠讓人捉摸不定,而且,總是與時更新。
        雖然說政治的氣氛還是稍嫌重,雖然說思想的控制並非全然沒有,但在拜訪了北京電影學院、魯迅文學院等之後,中國大陸對於硬體投資之大手筆無他國能及,北京想要打造成為一流的國際都市,如此發展,假以時日,等到軟實力的後勁一出,水到渠成矣。
二、杭州
        他靠著一條長江,腳踏半個宋代,一句「三秋桂子,十里荷香」引來北方金主完顏氏南侵的野心;「直把杭州做汴洲」道盡了趙宋的荒靡,卻也扎實的形容他的豔麗。他不像頤和園、紫禁城那樣的宮殿林立流水假山環繞讓人嘆為觀止,那份氣宇軒昂北京很多;也不是浦東商廈拔地而起外灘車水馬龍熙來攘往,那種熱鬧鋪張上海很足。僅僅就一個西湖,已經夠耀眼,整個中國有36座湖泊名叫西湖,唯杭州的這個,水波浩浩千載不移,淒美的愛情故事與一派美景渾然天成,永遠令中外遊人心醉。
        我很想學張岱湖心亭看雪,無奈此時正值夏末,別說雪了,連桂子都未聞芬芳,而名聞遐邇的西湖十景也多半未見。不過第二晚的「印象西湖」倒是彌補了所有缺憾,由張藝謀主導,舞台即是山水,山水融合了自然,燈光忽閃之中,上演了一齣悲歡離合。許多中國的戲劇喜歡以大團圓收場,似乎這樣比較能帶來一種超脫的慰藉,但總是有幾部作品不這麼想,像是曹雪芹,像是孔尚任,而張藝謀的印象西湖也是如此,執著的等待與訣別的無奈,雨景讓悲劇更加強烈。
        幾年前由馮小剛導演的「非誠勿擾」,場景之一便在杭州市區的西溪濕地。慕名而來,乘船而訪,河道曲折柳暗花明,岸上屋舍儼然。不同於西湖的雅緻,這裡展現的是一種生意盎然的拙樸,雖錯綜卻不至故弄玄虛,綠水橫波竹林如蔭,佇立其間,頗能自比作半個林和靖。
        蘇軾曾有詩云:「水光灩瀲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千年前的詩人已把西湖寫的如此誘人,又過了千年的琢磨,杭州的厚度實在是不可小覷。
三、上海
        到底還是得說說上海,一個複雜而傳奇的都市,稍稍對近代史有研究的人目光都必須在這駐足半晌。北京是古老的王城,威嚴端莊氣勢萬鈞;杭州有著詩意般的寧靜,千年青藻沉澱著中國文人面對山水的智慧。而上海中西交雜,撞出了一個奇特的文明,他背倚長江,東面大洋,在元代還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鎮,卻在西方勢力如洪流般進入後徹底的改變了。
        若說創意來自於不同價值的激盪,那上海無疑是最具潛力的地方。北京有政策的輔助和大手筆的資金投入、香港有夠高的自由度和國際化,但卻都沒有上海的多元差異及包羅萬宇。走訪八號橋,雖說表面上與798或之江創意園區的差別不甚大,但本質裡卻有種獨特的氛圍與驕傲。午飯後在田子坊閒晃,那是另一個由老上海風味的曲徑所組成,拐過一家絲綢鋪子,披面乍現的是一家裝置藝術的小店,裡面賣的是達利的作品,全都是店長自義大利帶回。半熔化的壁鐘充滿後現代的顛覆意味,掛在灰牆紅瓦的廳房內,初看刺眼但慢慢卻覺意外的妥貼。
        讚嘆外灘繁盛的文章已經太多了,再寫都覺得俗不可耐。此行結束的最後一晚,與在地友人約出小酌,黃浦江畔高樓成群,名為「Blue Frog」的酒吧人不多,飲品卻出奇的貴。言談間問起京派海派之爭,對方半開玩笑的告訴我,北京認為除了自己其他都是「南方人」;而上海更絕,覺得除了自己其他都是「鄉下人」。做為中國近代改革的引領者,崇洋卻不媚外的上海,或許的確值得這樣驕傲。
        我還想再談談南京路、徐家匯、新天地等,還有徐光啟、海瑞、張愛玲等韻事,但上海的風流是說不盡的,你可以到北京去憑弔古蹟緬懷歷史,可以去杭州體驗自然發思古之幽情,但一旦到了上海,沒有森嚴的古城,沒有玄艷的山水,但搓和萬種的磅礡,總會讓人在意料之中卻又意料之外。
        當然此行是文化創意之旅,走遍北京宋庄、798,杭州之江、西溪溼地,上海八號橋、田子坊等,我暫不比較孰為高低,因為這三座城市在底子上都有無可取代的優勢,而他們所呈現出的內涵更是迥然不同,只要在文化上做足功夫,我想中國不只在經濟、國際政治上舉足輕重,做為一個文明悠久的大國,自有他獨樹一幟的風範。





【犇報‧第31期】「大陸」?還是「內地」?

林怡君 
           台灣某電視台報導(網路圖片)       

        今年初,馬英九要求政府的公文書,應該回歸憲法,稱呼對岸為「中國大陸」、「大陸」或者「大陸地區」,而不能單獨稱「中國」。但後來,馬英九又補充說明:要求的對象是公務員與公文書,並沒有要求政府以外的人做類似的做法。      
        的確,多少年來,將海峽對岸這一片土地稱呼為「大陸」的習慣,正在改變中。有分離意識的,主張使用「中國」,並且意涵為別國之意;而演藝人員,這幾年來,卻朗朗上口「內地」的稱呼。

       幾年前,民進黨執政時代,自由時報突然刊登一則新聞,說台灣演藝人員對「中國」的稱呼,由原本的「大陸」逐漸改爲「內地」,當時的陸委會高層對此現象表達嚴重關切,認爲此舉「混淆了國家認同」,呼籲演藝人員爲了求生存到對岸發展,也應該對兩岸政治稍有涉獵才可。
        到底應該稱「大陸」、「內地」、「國內」、「外省」、還是「中國」?難道應該隨著執政黨的改變而改變?該怎麼稱呼,這既是個政治問題,也是個歷史問題。
光復時熱議稱呼問題
        明清時,大量漢人從福建、廣東移居到台灣,這些移民和後代,稱祖居地叫「唐山」。這個「唐山」可不是現在位於河北的唐山市,而是當時閩粵移民對大陸的統稱。描述先民如何艱辛渡海來台的叙事歌謠「唐山過台灣」,至今還流傳在民間底層,但現在日常生活中的對話,早不用「唐山」這詞了。不過,一些海外華僑仍用「唐山」這個稱呼。
        1895年甲午戰敗,清廷將台灣、澎湖割給日本,台澎淪爲殖民地。那時,台灣社會說「內地」,指的是日本本土,而像台灣、朝鮮半島這些殖民地,則被稱爲「外地」,這是日本的法律用語;對大陸的稱呼,用的是「祖國」或「大陸」,當然也有親日派跟隨日本人用蔑視的稱呼──「支那」。
        1945年抗戰勝利,台灣光復回歸中國。當時台灣社會對於到底該如何稱大陸,引發了廣泛的討論,報章雜誌多有論戰,連當時的台灣省參議會也討論此事,要請輿論公决──稱「祖國」或「國內」,似乎並不合適,因爲台灣已脫離殖民回歸祖國,是在祖國之內了;稱「內地」的話,總讓當時的台灣社會聯想起日本殖民;所以當時有人主張應該稱「大陸」或「外省」,或是不用統稱,而是具體的一個地點,比如四川、廣東。

中國逐漸變成別國

        1949年國民黨政府退守台灣後,在往後幾十年的時間裡,基本都用「大陸」這個名稱,已沒有光復初期「內地」、「大陸」混用的情况。此外,那時,台灣是以中國的正統自居,所以使用中國這詞,指的是自己,並沒有別國的意涵,比如在所有中小學的校園裡,都能看到「做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的標語。
        直到1990年代,李登輝執政後期,同時伴隨著大陸的國力越來越强,「以中國正統自居」的論調已越來越站不住脚,再加上台灣當局的政治操作,中國漸漸變成了「別國」。2000年,民進黨執政後,最早是綠色媒體一律將大陸改稱「中國」,然後再逐漸蔓延到大多數媒體,繼而影響到民間社會。

語言中的政治態度

        事實上,也不只有台灣,像海南島、平潭島也都用「大陸」這個稱呼。另一方面,大陸官方對台發言的正式用語,也是自稱「大陸」、或者「祖國大陸」,並非「內地」,台胞證上面寫的也是「台灣居民往來大陸通行證」。
        台灣演藝圈喜歡用「內地」這個詞,可能是受到香港演藝圈的影響。港澳在回歸前,也多用「大陸」這個稱呼,少數人用「內地」或「中國」。回歸後,媒體和官方文件一律使用「內地」,這自然影響到港澳民間的用語。
        而在大陸使用「內地」這個詞,事實上指涉的對象並不一定。對港澳台說,自然指的就是大陸這一大塊地方;但如果是北京或者沿海一帶的人,對著本地人說,則指的是西藏、新疆等內陸地區;若是西藏人說他要去「內地」,則指的是要去北京的意思。
        用詞和稱呼,當然潜藏著人們的意識。如今,台灣演藝明星和娛樂傳媒,普遍的使用「內地」這詞,已經沒有日據時代稱日本爲「內地」的被殖民意涵;稱「中國」,除了政治主張外,也似乎變成一種似是而非的流行。民進黨時代的陸委會,對於「內地」的稱呼,憂心的是演藝明星的社會影響力,以及和港澳一起稱內地所散發出的「與大陸一體」的意涵;而馬英九時代,稱「大陸」而不稱「中國」,更多的是法匠心態,客觀上造成的效果,更多是把大陸變成作為他者的中國的小名,並非回歸到歷史的脈絡。



【犇報‧第31期】跨越海峽的緣分──我在人大的那些事兒

吳讚軒

        時光飛逝,在中國人民大學交換的時光就這樣結束了,也許是「入戲」太深,以致無法忘懷在人大生活的點點滴滴;回想一年前的準備,填寫、準備了無數的表格資料,在自己的努力下成功地獲得赴人大交換的資格,當下的心情至今令我難忘。
        中國人民大學位於北平市海淀學府區,比鄰北京大學,全國排名第四,社科類全國第一,相當於台灣的政大;而我是交換到國際關係學院,位居全國第二名的科系,剛開始壓力很大。

 立足全國,放眼國際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逾半世紀之久,除了校訓「事實求是」之外還朝著「人民滿意,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邁進;每天不論是在教學樓還是在學校網站,我總是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演講活動, 常常可以近距離接觸這些成功人士與其交流;如:余秋雨、陳冠中、金正昆都是座上嘉賓;藝術文化更是豐富,舉凡國樂、西樂、戲劇、相聲等,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人大請到了「密西根大學音樂團」來華表演、台灣原住民藝術歌舞表演等,除了國內的視聽饗宴外還常有來自海外的精彩表演,重點是這些都是面向全校的,而且免費!
外籍學生中文都很好 ? !

        人大的外國學生非常的多,來自五大洲,在路上你可以看到黑人、白人、黃種人,各個只要你想的到的國家幾乎都可以見到,甚至還有「北韓」的學生;還記得在人大的課堂上結識一位來自日本的外籍學生,他以一口流利而標準的國語和我交談,當下實在傻眼,因為以往在台灣認識的外籍學生往往交流只能靠英文,但在大陸我遇到的外國人通通可以用流利的國語和我溝通,這是我感受到與台灣截然不同的環境,也許這就是日益崛起的「大陸軟實力」。

師資權威,學習資源多

        我所屬的國際關係學院,教授一字排開,都是全國知名教授,院長更是在聯合國裡面有所貢獻;教授們經常出國並提供我們最新的世界動態與最新觀念,不在僅限於書本上的知識;其實只要你想很多機會便是唾手可得。

小心,精英就在你身邊 !
 
        人大的學生無不是來自各省市前幾十名的精英,由此可知他們的程度,「宿舍」、「教室」、「餐廳」,「三點一線」已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尤其大陸教育較注重「泛理論性的教育」,所修習的學分往往超過一百八十學分,因此他們的壓力是可想而知的。

        今年六月二十七日,全校瀰漫著一股歡樂的樂聲,這天是我們的畢業典禮也是我離開人大的日子,回想過去一年的點滴,彷彿與他們讀四年的朋友一般,歷歷在目,忘不了這裡熱情的同學、忘不了每天必經的明德樓、教學樓、忘不了難以適應的公共澡堂、忘不了陪了我一年的品園一號宿舍樓,穿著學士服看著熟悉的場景卻有種難以言喻的哀傷,至今還難以忘懷畢業前的那幾天和很多朋友們把酒言歡,正如歌曲「再見」道出我的心聲;學習之路是艱辛的,但如果沒有這些朋友的砥礪也沒有今天成熟的我,我很珍惜這端跨海峽的緣分,期盼下次的相會。

        中國人民大學她不只是一個名詞,他更是陪伴我走過學習之路的母校。





【犇報‧第30期】為什麼大陸學生這麼能說?


林怡君

                              (網路圖片)
        為什麼大陸學生這麼能說?許多台灣人在回答這個問題時,經常不假思索的就說:因為他們是共產國家、極權國家;因為他們有文革,很會互相批鬥……。且不論說者到底是否清楚「共產」、「極權」的定義是什麼,是否清楚知道「文革」的內容又是什麼,總之這是一般台灣人似是而非的刻板認知。也可以說,台灣人其實並不真的知道為什麼。

        台灣人經常覺得大陸人很會吹牛,其實,在許多大陸人眼中,台灣人的口才也很好,比如台灣人很會讚美。對大陸人來說,從某種角度上,台灣人講話也很誇張,比如稱讚人也能稱讚的很誇張,與客觀事實相距甚遠。舉辦了十年的兩岸大學生辯論賽,台灣的世新大學、東吳大學、政治大學也都擊敗過大陸對手,贏得冠軍。看來,台灣人也未必不能說。

台灣觀點:與生俱來就要「鬥」

        二十多年前,賴聲川的表演工作坊有一齣相聲劇「這一夜,誰來說相聲」,其中一個段子「語言的藝術」,演義的是兩岸不同的語言訓練。台灣這邊是,小學生的演講比賽,即便像「我最快樂的一件事」這樣生活化的題目,比賽者也必定要講些「保密防諜人人有責」、「國父革命11次才成功」、「解救可憐的大陸同胞」等等這樣的宏大主題,唯有這樣才會拿高分,才能得獎。而彼岸的大陸,他們的演講比賽,場面可就大得多了,是幾億人的集會,就是文革時的批鬥大會,這種演講比賽,沒有講台,事先也沒有題目,講的不好的可能連命都沒有,講的最好的就可以當黨主席、當領導人。
        這齣戲對於兩岸人語言藝術的詮釋,當然是很標準的台灣觀點──台灣人的會說話,是善於政治正確的套話,受人喜歡,但不痛不癢;而大陸人會說話,是「鬥」出來的,是與生俱來就必須會的本事,是生存之爭。

大陸觀點:人太多、機會太少

        大陸人不只大學生口齒清晰、台風穩健,連小學生也個個訓練有素。筆者曾到安徽巢湖市郊區的一個小鎮,參加一場兩岸交流活動,在場有鎮上的小學生,和來自台灣的小學生。一開始,台灣小學生活蹦亂跳非常活潑,大陸小學生乖乖不語坐在小板凳上,等到要正式活動時,大陸小學生非常大方的站起來要和台灣小學生交流,不料台灣小學生卻害羞的躲到了大人的背後。這個場景,實在令人發笑,也不禁有「得好好帶回去訓練」的感慨。
        對於這種「能說」,大陸同學自己的解釋是,由於大陸人實在太多了,機會太少,所以平常必須多鍛鍊自己,萬一機會來了,才能把自己的最好表現出來,才有可能出頭天,若是沒有把握這難得的機會,很有可能一輩子都沒機會了。

國文教學 兩岸大不同

        有一回,筆者想上網查查「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的故事,這是大陸中學的課文,好奇的打開一篇教學課件的網頁,也就是給老師上課用的參考資料,看過後,大大的吃驚。以前我們上國文課,不就是講講國學常識,主要是把文言文翻譯成白話文,然後背課文,如此而已。可是,大陸敎國文,卻是從文章的情節發展、文字的描述,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徵,然後,對此做出價值判斷,最後才是純粹文學欣賞。
        比如,對青樓女子杜十娘,勇於追求愛情,追求幸福生活的精神,表達正面態度,並認為應該學習。對於懦弱的公子李甲,害怕老父,不敢把贖了身的杜十娘帶進家門,於是聽信了商人孫富的讒言,便想把杜十娘賣給孫富,換得金錢,持批判的評價。杜十娘對於負心的李甲心灰意冷,其實杜十娘多年來私自攢下千金藏於百寶箱中,李甲並不知,最後,杜十娘一怒之下,把千金沉於海中,並抱匣跳海自殺。對於杜十娘的悲劇,教學上認為是必然的,不是偶然的,她的悲劇不僅僅因為李甲的懦弱和孫富的卑鄙,而是她身處在封建壓迫的社會中……。
        兩岸的國文課(大陸叫語文課),不論從選材還是教學內容,實在大大不同。即使一般大陸學生對於自己的國文教學,認為也是一種八股,並沒有什麼可取之處,不過,對比我們自己的學習經驗,我想大陸學生的思考能力、語言描述能力,普遍比台灣學生好,個個思路清晰、能言善道,而其基礎應該就在這裡吧!



【犇報‧第30期】我在台灣的那些零碎的大事情


藍色的騎士

             《你好台灣網》
        在台灣我去的地方不多,台北是必然的,遠一點的就高雄和澎湖,再就是日月潭,彰化鹿港小鎮,然後就是台中了。但是我很喜歡重複的走,正如攝影社一個攝影師說的,每次去日月潭,每次去鹿港,都會有不同的發現,我覺得,這才是我半年在台灣,所聞所見能夠與一般遊客不同,更能夠深入瞭解的地方。


禮儀之邦,知足常樂

        禮儀之邦,知足常樂,前一個是台灣給人的感受,而後一個,則是代表了台灣社會的普遍心態。無論是從大城市專業的高級服務,還是到邊郊一般平民百姓的小雜貨店,台灣人的禮貌,以及對人的尊重,都會深刻的留在每一位到客的心裏。這並不是源於社會的高速發展,而是一種對傳統的完美保留和繼承,彷彿看到了昔日四方來朝的大唐風範。並不是每一座城市都要有多少值得炫耀的地方才叫做盛世。我看到了台灣人心態裏的一種安逸反思,一種返璞歸真,一種執著於對生活意義的探索。
     
         感受台灣,最深刻的一點無過於他們那種「事情到我為止解決」的處事態度,隨便在街上問一個陌生人,即使他不知道,但他並不直接說不知道,而是說「請你稍等」,然後自己問清楚了,再回來清楚的告訴你怎麼做。這不單是在台中這樣的大城市,我們去鹿港小鎮回來的時候,曾問過一位花甲老伯怎麼坐車,最後是找到了他朋友的孫子查到路線,然後告訴我們,讓我們深受感動。當我們花費鉅資來培訓員工這種態度的時候,台灣卻用行動展示了他們一種基本的公民素質。當然,台灣人也不是完美的,台灣的社會也不是天堂。台灣的社會也會有很多問題,每天的新聞裏總是有不少七零八怪的家常事情,偷盜、性問題、青少年問題……籠子大了,什麼鳥都有,大陸如此,台灣亦如此。

台灣獨與統的問題

        我問過很多周圍的台灣好友,可以說台灣至少年輕一代,根本沒有想過這樣的一個問題。在他們眼裏,所謂的藍綠陣營,看的是誰能夠給這個社會帶來更多發展和福利,不過在意識裡,台灣就是一個國家,這不能怪他們,都是政治的緣故。其中一個台灣的同學還悄悄跟我說過,在他們小時候,說自己是中國人是要挨打的,只能說是台灣人,這讓我震撼很大。還有不少同學認為,台灣還是獨立比較好,至多是李登輝提出的「一國兩治」,不是不同的制度,而是類似歐盟的形式一樣的一個國家,兩個獨立的政府治理,只是在外交等方面統一。他們的原因很簡單,畢竟這是歷史問題,兩岸之間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不同發展(從1895年馬關條約將台灣割讓給日本算起),確實有很多差異,不是一個回歸與否的答案能夠解決的。
      
         正如在「東京電影節」事件發生後,我們陸生都在課堂上為台灣同胞拋出的這個質疑為難。而我採取的方法是聆聽,每當他們禮貌性的問我會不會在意他們的言論時候,我都說,我想聽的是你們真實的想法,然後請你們也用如此平靜的心態聽聽我作為一個在大陸長大的人的觀點以及發出這樣的觀點的原因,只有這樣才能解決問題。其實這次事件雙方的負責人都應該反思,實際上台灣人為此憤怒的想法很簡單,就是不要把政治扯到這些大眾的事情當中,電影是大眾的、自由的、不能由政治干涉,而不是我們所想的獨與統問題。其實很多這樣的問題,都是因為我們雙方都沒有重視現實的存在,雖然政治上不承認,但是不能當不存在,既然存在,就是可以溝通的,如果連溝通的空間都沒有,那麼解決台灣問題,遙不可及…
      
         在台灣可以上臉書,可以在YouTube上邊看到很多的視頻,但我們並不會因此而受到什麼影響,因為我們知道有些媒體是詆毀祖國的,在自己生長的土地上,我們會比任何人瞭解自己的發展。在台灣的授課當中,很多會拿台灣泡沫的60年代和騰飛的80年代跟我們現在做比較,加上我自己在沿海長大和在內地讀大學的經歷對比,瞬即也讓我明白了,一個社會的發展是漸進的,兩千萬人口左右的台灣就發展的基礎建設用了20年,建設今天的政治制度也用了近20年,何況一個擁有960萬平方公里,13億人口的泱泱大國。中國需要改革的地方在基層,矛盾焦點也在基層,而不是誰領導的問題,中國不需要境外所吹捧的革命,中國現在的領導已經很好了,我們只需要漸進的改變,沿著既定的路線走下去,同時慢慢的去彌補我們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各種錯誤,相信未來一定是美好的。

台灣旅遊

        台中是一座繁華的老城,到處保留著那種小鎮般老曲的悠揚,有很多沒有被遺忘的滄桑,為過去保留著許多,而又為將來預留了許多。很多人說,台中是一座適合養老的城市,有點像我們大陸的珠海。從一中商圈、逢甲商圈,到舊煙酒廠,到新社花海,到高美濕地,到豐原廟口,到偏僻的眷村……
     
         台北去了兩次,最深刻的一個認識,就是一個城市的人流越是龐大,卻越是展現出了這個城市的秩序。無論是誰來到台北,都會被這裡如此完美的秩序所感動,而能夠自然自覺的融入到這裡的文化當中,禮儀當中不需要任何刻意的提醒,在台北每個都是一個榜樣,一份如此感人的默契,萬方來朝,而又能夠如此親切的融入其中,感受昇華,恐怕才是一個華夏大國都城的文明景象。台北的城建看起來是那麼的充滿歲月,與繁花似錦的上海相比,台北征服人心的卻是發達的文明。也許這就是台北跟上海、北京最大的差距,如此一來,我們就看出了一個城市是如何展現出自己的秩序。台北花博,展示出了什麼叫做一個城市的文明。同樣是長長的隊伍,卻不見排隊過後滿地的垃圾;熱心的志願者是退休的老人,而不會刻意動用如此規模的學生隊伍;地道的美食園區,真正街市的價格……台北再次用屬於一個真正城市的秩序感動了我。
     
         去的最遠的地方就算是澎湖列島了,雖然只是半個小時的飛機,畢竟是飛過去的。海岸線上遍佈被遺棄的碉堡,訴說著這裏是往日的軍事前沿。撇去硝煙的籠罩,澎湖可以說是由一個個安靜的漁港拼成的。
     
         台灣的鹿港情,穿插的小巷,保留了一份最中式的傳統魅力:飄香桂花糕,樹下冷飲販,乘涼的大伯,蜿蜒的小巷,嘈雜的市場,還有座座香火繚繞的廟宇,這一切都構成了一幅被現代遺忘了卻還隱約在老一輩記憶底層的童年畫卷,構成了一個懷舊的天堂。一切都是如此的安逸,安逸的讓人感動;一切都是如此的恬靜,恬靜的讓人想哭;如此的讓人把心沉靜下來,尤其是聽著那歸家的腳步聲,凝視著那撒在巷子角落的夕陽,伴著偶爾不知哪個閣樓飄出的鋼琴樂,真會讓人忘記一切,與世恍惚。

最後兩個月

        半年時間,說長很長,說短很短,讓我瞭解到了台灣很多,卻也讓我知道了自己瞭解的台灣其實很少。回來後翻翻自己在台灣半年拍下的2萬多張照片,風景只是路過,而朋友才是這半年時間裏邊最珍貴的回憶,無論是在台灣,還是在大陸。
本文為〈你好台灣網www.hellotw.com〉「留住快樂 留住感動——求學兩岸網路秀大賽」126號作者參賽作品)



[犇報‧第29期]聽見臺灣的心跳聲

逢甲大學大陸交換生的經歷
一年的距離
 迎新宿營

(本文為〈你好臺灣網 www.hellotw.com 〉「留住快樂 留住感動——求學兩岸網路秀大賽」111號作者參賽作品)

        翻開日曆時,發現離開臺灣已經一個多月了。
        還記得在桃園機場下飛機時那種陌生而熟悉的感覺——溫暖潮濕的氣息撲鼻而來。真的是臺灣嗎?
        在臺灣的日子是化不開的濃墨,讓其他平淡的日子都黯然失色。

臺灣人長在骨子裏的溫情
        剛下飛機時,我們一行五個女生都急著找銀行。因為在大陸的銀行不能夠換到新臺幣,我們急著把身上帶的人民幣換成台幣。終於找到銀行了,我於是急匆匆把早已準備好的裝在信封裡的2000元換成了印有國父頭像的新臺幣。
        打開錢包一看,裡面還剩了一張五十的人民幣,剛才忘記換了。拿在身上也沒有用,索性一起換成台幣吧。正準備換,銀行的櫃檯人員提醒我說,每次換彙都要收50台幣的手續費(已經相當於10塊人民幣了),讓我要不要考慮一下。
        剩的人民幣帶在身上也沒有用,換的話手續費又很貴不划算,就這樣我在兩種選擇中徘徊,在銀行櫃檯前猶豫了起來。正在這時,聽到一位先生的聲音說:「姑娘,你不如直接跟我換吧,不然花這手續費多虧啊。」他的聲音裏帶有一種老一輩臺灣人特有的抑揚頓挫——原來是一位剛剛取完錢的臺灣人。
        我又驚又喜,甚至不太敢接受這樣的好意。我不敢相信,人可以溫暖到這樣的程度,這樣的溫暖是我在北京從來沒體會過的。他的舉動並沒有多麼偉大,但是卻讓我發自心底地受到了震撼。
        從他手裏接過新臺幣,我們說了很多聲謝謝,然後揮手道別。這是我第一次親身體驗到臺灣人的溫暖。第二次感受到臺灣的溫暖是在公交車上。
        臺灣的公車多數是無人售票的,需要上車時自行投幣。每次乘坐大概是20台幣,不設找零,所以要在上車前準備好零錢。可是剛到臺灣幾天的我完全不知道這回事。誤打誤撞終於上了等了很久的公交車,跟在別人後面上車後,才發現要投20元台幣。原以為車上會有售票員的我,根本沒有提前準備好零錢。上車後交不出錢,這不是吃霸王餐嗎?
        我跟司機說明了情況,他很體諒我,但是愛面子的自己卻覺得這樣不付錢真的很不好,況且車上還有那麼多剛剛付過錢的人在看著我。不知道他們會怎麼想我啊。後面的人趕著上車,把我一直往車後擠。司機也催我趕緊往後走,不要耽誤了發車時間。但我自己的腿卻就僵在那裏,沒有辦法沒有勇氣往車內移動。
        就在這時,一位坐在車門旁的阿伯從錢包中拿出20元遞給我,口裏只說「快拿去投,快拿去投,快去,快去」——同樣是臺灣人那種特有的腔調。我雖然口中直說不好意思,但心裏卻覺得終於得救了。從他手裏接過20元,絲毫感覺不到一點點「施捨」的意味,我感到的是他話語中、動作中散發出的內心的友善。
        臺灣人到底有多好?好到我沒有辦法用語言來描述清楚。只是這樣兩次得到他們的幫助,真的讓當時無助的我一輩子難忘。
派對or學習?I don’t care
        不得不說,臺灣學生的學習壓力比起大陸來說,真是小很多。
        臺灣學生的活動,真的多的讓你眼花繚亂,而且和我在大陸就讀的大學不同。大陸大學裡的活動,多數都是學術交流類,或者是有名成功人士來學校做講座。而臺灣的大學活動,可是真的能夠讓你全身的每個細胞都變得充滿娛樂精神。
        多彩的臺灣生活,從一開學的「創世紀迎新演唱會」拉開帷幕。演唱會不固定座位,但需要去排隊領票。想起大陸的開學,多數情況都是校領導上臺致辭,同學們則有氣無力地坐在台下軟綿綿聽著,真是令人感慨臺灣學生太幸福了。
        之後,就是中秋節了。第一次離家過中秋,心裏不免感到一點傷感。好在有臺灣同學主動邀請我們一起去烤肉。臺灣的中秋節和大陸的很不一樣,這邊到了中秋節大家會一起露天烤肉。選好一塊空曠的地方,可以是同學家的院子裏,也可以是馬路邊上,買好需要的器材、食材,就可以開始烤肉了。有經驗的臺灣同學搭好烤肉架,放好木炭,點燃火種,然後開始靜靜等待木炭燃燒。等到時機差不多時,大家再一起扇風,好讓火更大些。待到火勢穩定,就可以開始烤肉了!等到肉快好時,再刷上烤肉醬,再烤一會就可以吃了。沒有經驗的我們一頭霧水只能在旁邊看著臺灣同學忙的不亦樂乎。這樣的中秋也真獨特,大家聚在一起烤肉真的很溫暖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臺灣的男生,過了18歲就可以考取機車牌照。有了機車,出去玩時便可以載著女生。大家一起,不用坐公交車等很久、在車上站很久。當大家都有興致時,晚上就會出去「夜衝」——開著機車從山上快速衝下來。機車,真的拉近了男生和女生的距離。
不得不提的夜市文化
        臺灣的夜市文化可謂源遠流長。
        夜市多發源於交通樞紐、廟口等市集處,通常為各地發展最早、人潮最旺的地方。方便快捷的小吃攤滿足了來往人群的口腹之欲,長此以往經歷了時間的考驗,口碑相傳,夜市的名氣也不斷大了起來。「有吃又又玩」是夜市的一大特色,除了小吃外,夜市更給周圍街區帶來了商機,各種飾品店、服裝店、遊戲機點、百貨公司不斷發展,不僅要滿足你的胃口,還要滿足你對各種MITmade in Taiwan)特色商品的慾望。
        夜市匯聚了臺灣的各種美食,許多店鋪更是發源已久、久經考驗而留存下來的老店鋪。對於臺灣人來說,吃是一種生活藝術。蚵仔煎、大腸包小腸、可麗餅、愛玉冰、繞仙草、章魚燒、青蛙下蛋、燒酒蝦、鹽酥雞、咸水雞、芋圓、紅豆餅、木瓜牛奶……數不勝數的小吃,名稱千奇百怪,味道則是各有各的妙處!來臺灣前,我原本計畫把夜市的小吃都吃一遍,無奈臺灣小吃真的太多太美味,你剛剛吃完「3Q雞排」,味蕾已經被雞排的香酥多汁征服了,可是還有更多更多的美食在等著你。
        這時,你就會明白想把夜市美食都吃一遍是多麼貪婪的想法啊!
        臺灣夜市雖多,但千萬不要以為每個夜市都一樣哦。不同的夜市,文化可有大不同。如果只是像一個遊客那樣走馬觀花的看,是很難體會到其中的大不同。
旅行的意義
        快樂的日子過得總是太快,轉眼就要離開臺灣了。
        臺灣帶給我的,是在心中暖暖的回憶,能夠溫暖全身的善良美好。來之前對臺灣有過千百種幻想,他們是不是真的像電視裏演的那麼「亂」呢?當你置身在臺灣時,你會發現,他們的腳步沒有北京街頭的那種繁忙,他們不關心世界上又發生了什麼國際新聞,也很少去想未來的學業、工作。臺灣學生繼續讀研究生的並不多,他們很愛玩,不喜歡做功課。儘管如此,在他們身上,我卻看到了一種最簡單的幸福,那就是享受生命的過程。不去想未來的種種紛亂,身在此刻就熱愛此刻。不去想太多的利益權衡,只是單純地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我遇見過的臺灣同學裏,有休學一年為了自己的小手工生意的女生;有大二時重新考大學的男生,只為了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專業……他們對生活的態度,都讓我深深感動。
        很羡慕臺灣同學,他們大多都有兄弟姐妹,有的甚至有兩個,獨生的很少。他們和家人、朋友一起,熱愛著生活,就像熱愛美食一樣。
        回頭想想,我們是不是也應該放慢腳步,一步一個腳印,不要只顧著看遠方而忽略的周圍的風景呢?旅行的意義是什麼呢?我也說不清。只是在這一路上遇見的人、見過的風景、品嘗過的美食、經歷的事,都已埋入記憶深處,慢慢發酵,慢慢回憶。

[犇報‧第29期]燕園學記:築夢,踏實

■ 致和軒主人

        北京大學          (網路圖片)

        「嚕嚕嚕……嚕嚕嚕……」。月臺門和車門砰一聲關上,廣播傳來報站的聲音:「下一站,靈境胡同」。

        寂靜的車廂裏,剩下輪播節目的車內電視還在嘈雜著。從西單回來,竟已是夜裡十一點多。看著車門頂端距離「北京大學東門」字樣下方的紅燈,還有十多站地要走,隧道內的動態廣告令我炫目,斜倚著玻璃,懶懶地坐著,竟不知不覺睡去……
北大就在那片灰牆內

        「喂,喂!」一陣急促的叫聲把我喚醒。「我們快到北大了,你看!」揉了揉惺忪睡眼,「奮力以指撥眥」,把僵硬的脖子 360度的轉一轉。

        「我睡了多久?」一邊伸著懶腰,邊問身邊的朋友。

        「你上車就睡啦,導遊說了這麼多北京的故事,可惜啊~你都沒聽到,瞌睡蟲!」朋友像答錄機一般,把導遊講過的北京建城的歷史、胡同名稱的由來,北大的歷史覆誦了一遍,「1898年啊,北京大學的前身京師大學堂……」打斷朋友的叨念,我說「好了,我自己再想辦法看書吧,你別說了;你剛說快到北大了?」朋友微微將頭一抬,用下巴告訴我方向:「喏,那片灰牆裏就是囉」。

        透過那片被冷熱氣交凝而成的霧氣所覆蓋的車窗,隱隱約約看見窗外一道灰牆,瓦上堆著應是前一晚還來不及被朝陽融化的雪。剛才在飛機上,降落時看見地上白成一片,就已興奮的說不出話了,這是我生平第一次看到雪!更何況是北大的雪啊!

        「北大的」啊!彷佛一切和北大沾上了邊,就顯得神聖,顯得尊貴,顯得卓爾不群,顯得一支獨秀。「你看,」我興奮地說:「胡適、傅斯年、五四運動、『還我青島』等等在教科書上早已熟悉的文字與圖片,今天就出現在我眼前——北大這塊聖地啊!」難以克制自己的情緒,我把已經擦過的車窗又擦了一遍,把袖子都弄濕了。

        「就說你睡覺錯過講解了吧!」朋友一臉得意的樣子,教訓起我來:「導遊剛剛說了……」「現在的北京大學,是以前燕京大學的校地,對吧?」我沒好聲氣的搶了一步說話,他楞了。我接著說「我知道這不是北大的老校地,而是燕京大學的校地,還知道是『後來』搬過來的」。朋友驚訝道,「你不是在睡覺嗎?怎麼都聽見了?」我笑而不答。朋友見我沉醉在自己的世界,也就沒搭話,自顧自地看著窗外了。

沉睡在歷史的堆疊中

        「同學們」,字正腔圓的普通話響徹全車,也就只有他會用這樣的聲調說話了:導遊小陳。「咱們現在已經到了中國歷史最悠久的北京大學校園了。」這一叫叫醒了好多人,看來,車上睡著的不只我一人,好些人看上去也才大夢初醒。車子一個右彎,進了北大校園,小陳繼續用帶著ㄦ化韻的腔調跟大家介紹,「在你們右手邊的是勺園,是明代園林的遺址,也是同北大發生關係的園林中最古老的一座」。

        小陳又連珠炮似的接著說,「這北京大學校地啊,可以說跟好幾個園子有關係。你們最熟悉的大概就是圓明園了吧?」「對了!就是那個被英法帝國主義侵略者所焚毀劫掠的那個園子……」小陳自問自答,又一連講了好幾個園子,什麼暢春園阿、鏡春園阿、朗潤園阿…,都是些比較陌生的名字。「總之,」我心想,「北大的確是個非常有歷史的地方,難得來一趟,我一定要好好地看,好好地感受。」

        車子繼續在校園裏面緩慢行駛,到了一間稱為「正大國際中心」的建築物前停了下來。小陳暫停了解說,吆喝著同學們下車。「各位同學,我們這幾天將在這裏住宿,請你們妥善利用時間,體驗北大的方方面面。」小陳又交代了幾句後,領著我們的老師去櫃檯辦理入住登記。「同學們,我們先進房間整理整理,歇會兒,估計大家一路奔波也累了,咱們一會兒還得走整個兒北大呢!可得把你們的體力養好嘞!」

        是啊,天還沒破曉即起,清晨便從家裡出門,都要過了中午才能到北京!不是都說著「為民服務」嗎?幹嘛非得到香港轉機不可啊!浪費時間也浪費金錢,還讓我得忍受起飛降落兩次……!「你住哪間?」遊覽車裏鄰座的朋友問,「108」。「那好,跟我一樣,我們可以好好交換一下彼此的想法了!」他拿著房卡先進了房,我則是深深地打了個呵欠,眼淚都從眼角擠出來了。「我太累了,幾點集合?我想躺一下。」拖著比行李還沉重的身體,我也進了房。「有半個小時能休息吧,你先躺一下,我想到處看看」話音未落,便丟下行李,探險去了。我實在太累,稍微擦了個臉,便倒在床上,竟然沾枕就睡。

隱沒在燕園的暮色裡

        「匡當」,接著一陣搖晃,睜開眼,列車已經駛進北京大學東門站了。揉了揉眼,車上已經沒剩下幾個人,隧道裏的廣告依舊令人眼睛疲憊。拿出公交卡,熟練地刷出站。雖然已是初夏,但夜晚仍有涼意,這個時候的北京算是非常舒服的。 

        「十多年了啊……」我心裏想著方才的夢,也想起第一次來到大陸、訪問北京、走進北大,好像昨天發生的事情一樣。 1999年的冬天,我第一次來到北大,就愛上了它。也就是那年決定,我終有一天,要考上北大,做個「北大人」。2009年,距離北大初體驗的十年後,我終於如願以償,成為燕園的一份子,開始了在北大的生活——而今竟也是兩年過去了。

        迎著沁涼的晚風,走進校門,跨上單車,向西邊的宿舍騎去;不一會,便隱沒在燕園的夜色裏。寂靜的北大校園裏,幾盞為歸人守夜的殘燈,陪伴著燈下搖曳的樹影,在風中析析簌簌地低語著……

       少了熙來攘往的學生,夜裏的燕園在昏黃的街燈下,顯得特別靜謐。

(本文為〈你好台灣網 http://www.hellotw.com 〉「留住快樂 留住感動──求學 兩岸網路秀」47號作者參賽作品)





[犇報‧第29期] 同一藍天下,我們心手相連


—記2011台胞青年與榆中小朋友的忘年之誼
歐達善
        201179日下午,來自台灣參加台胞青年夏令營甘肅分營的14名大學生抵達北京,與此同時,28名來自甘肅省榆中縣的小朋友,也遠從蘭州搭乘20多小時的火車來京相會。兩個營隊的大小團員們經過長途旅程,雖難免疲憊,卻也止不住心中的期待和感動,因為來自陌生兩地的大小學生,跨越6000多公里的距離,在全國台聯與夏潮聯合會的撮合與見證下,交上了忘年之誼。 

        榆中縣,是甘肅省蘭州市南方20公里的農村,近年在全國台聯對口扶貧的積極協助下,先後援建了10所希望小學,籌措教學設備,資助逾千名貧困學生,改善榆中縣教育環境,並利用暑假時間,連續舉辦了10屆榆中縣希望小學優秀師生北京夏令營活動,讓孩子看看榆中之外的大世界,開眼界、交朋友。在全國台聯工作人員的用心擘劃與夏聯會的全力配合下,今年的榆中小朋友又多跨出了一步,認識了來自台灣的大朋友們。
        因著開心與感動,即使歷經舟車勞頓,大小朋友仍殷切地圍聚一堂,玩遊戲、認朋友、介紹家鄉,同時台灣的大朋友們,也個別自台灣帶來了見面禮,像是團員陳虹君為小朋友精心帶來了三樣禮物和三個祝福:一樣是紙卷,希望小朋友可以把糟糕的心情都吹走;一個是鳥笛,希望小朋友們能時常想起美麗的大自然,保護我們的環境;第三件禮物是竹蜻蜓,希望每一個人都能擁有一雙讓夢想飛翔的翅膀。在陳虹君及其他台灣大學生的指導、幫助下,榆中小朋友動手制作了屬於自己的竹蜻蜓。一晚由初識到歡笑,延續到深夜也難歇。
        榆中小朋友羞澀的心,因認識到台灣的熱情而敞開。隔日在居庸關長城頂端,孩子們遇上同樣來自台灣的湖北分營大學生,便能不害羞地上前同遊、開心合唱。在頤和園的知春亭,甘肅分營和榆中夏令營的大小朋友再次喜相逢,小朋友邀請台灣的大朋友一起合唱《隱形的翅膀》、《龍的傳人》,還專門為台灣大朋友們朗誦了《少年中國說》,清亮的歌聲與朗朗的讀書聲飄蕩在昆明湖畔。永遠照不完的合影,留住了相聚的美好,也長久接起了兩地的相知與相思。
        對來自台灣的青年學生們來說,甘肅最叫人朗朗上口的不外是:敦煌,是飛天的故鄉;鳴沙山,是風的遊樂園;月牙泉,是月亮的眠床;武威是葡萄酒的出生地;蘭州,是拉麵的原鄉。而今,對2011台胞青年夏令營甘肅分營的團員們來說,甘肅有了更鮮明而生活的形象——「榆中,那是我朋友的家!」

[犇報‧第28期] 千年帝都再現風華 世園盛會長安飄香 西安園藝博覽會

曉攀

話說隋唐,長安有個漕運碼頭,全國各地的租賦、貢品均需乘舟楫順渭河逆流而上,至滻灞的廣闊水域,而後再轉入長安城。在唐朝天寶年間,唐玄宗親臨此處的望春樓,檢閱漕運船隊並將望春樓下之水潭命名為「廣運潭」。

盛唐天寶年間,唐玄宗曾在廣運潭舉辦了大規模水運博覽和商品交易會,長安百姓聞訊紛紛擁來,觀者人山人海。這次以展示各地特產為主的全國性水運物資博覽會,是世界上有文字記載的第一次博覽會,展示了盛唐商貿的發達和水運的暢通。時至今日,還是在廣運潭這個舞臺上,千年後的長安又將迎來一次盛會,同樣是以博覽會的形式進行著現代西安和盛唐長安的時空對話,正可謂盛世出盛事。

世界園藝 大師手筆

2011年西安世園會是西安市第一次承辦的國際性園藝博覽會,於2011年4月28日至10月22日在西安滻灞生態區舉行,會期178天,將展示超過109個室外展園。為保證園藝展出水準,除了世界各地的參展城市、組織和企業園區外,還第一次設置了9個大師園和10個大學園。包括來自大陸、香港、澳門、臺灣、美國、英國、德國、荷蘭等地的9個世界級景觀園藝大師和10個世界著名園藝學院的師生奉獻的作品。這些作品代表了世界景觀設計的新動向,也代表著當今國際各個流派最高水準,引領著世界景觀設計的潮流。

2011西安世園會園區四大標誌性建築,也是羅網中外一流設計團隊的手筆。長安塔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張錦秋設計;創意館、自然館和廣運門由全球「景觀都市主義」領軍人物、英國Plasma(普拉斯馬)公司首席設計師Eva(伊娃)設計;園區景觀設計由日本首席園藝大師、愛知世博會景觀設計者——小林治人主持完成。世園會主要建築、園區景觀、特色展園和藝術雕塑均邀請國內外知名大師全程參與,形成了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現代時尚元素的完美結合。此外,周幹峙、韓驥等大師均參與了各項規劃設計的制定,體現了「大師創造」的特色。

遊園賞景 精彩繽紛

在「春來楊柳千絲,蕩綠波詩情無限,秋來蒹葭蒼蒼,水天茫茫意無窮」,不論在廣運潭泛舟,品味楊柳岸曉風明月,體驗古人折柳灞上、賦詩送別的情景。還是長安塔登高遠眺、俯瞰2011西安世園會全貌的重要景點、賞花看月、覽藝觀景,別有一番體驗。

在2011西安世園會位於錦繡湖畔、四大主要建築之創意館,主要展示地球上不同地域、不同氣候帶的珍稀植物及生態景觀。在此可觀看世界各地不同地域、不同氣候帶的珍稀植物及生態景觀,體驗「一室不同天」的奇特感受。

2011西安世園會有長安花穀、五彩終南、絲路花雨、海外大觀、灞上彩虹的「五大主題園藝景點」。長安花穀用不同色彩的花卉描繪出「天上」景觀,在會期內將進行多次樣式和花卉更換;五彩終南是秦嶺的縮影,展會期間滿布鮮花植物;絲路花雨則利用花卉、綠雕、廣場等元素展示絲綢之路的歷史文化;海外大觀以歐洲園林為主,展示別具特色的異域園林藝術;灞上彩虹是結合水面的濱水建築,使遊客體驗開闊壯麗的花水之美。

而為遊客精心打造的灞上人家、椰風水岸、歐陸風情三處集餐飲、購物、娛樂、休閒和消費為一體的特色服務區,使遊客能體驗到陝西本土以及東南亞和歐洲風情的人文風情和民族歌舞。

風華並茂 目不暇給

2011西安世園會文化演藝活動將以廣運潭水上舞臺和園區廣場為核心平臺,以環保未來、娛樂表演、互動體驗和文化感受為四條主線,舉辦舞臺表演、多媒體秀、國際流行風格的花車巡遊表演、廣場活動等5000餘場次。第63屆國際園藝生產者協會(AIPH)年會、國際園藝論壇、國際觀鳥節、中國攝影節等10多個活動項目也將在2011西安世園會舉辦期間開展。

另外,在2011西安世園會內布展的秦至西漢的十六件傳世石雕用古法琉璃燒制成型的「大漢十六品」,形體純粹、造型明晰,仿佛將原作的光輝凝聚於體內,是中國傳統文化與古都長安的絕佳象徵;美籍華裔女雕塑家盛姍姍設計創作的巨型玻璃公共藝術雕塑「夢幻森林」,以義大利千年傳統玻璃工藝,在威尼斯手工製作完成。在白天和夜晚將展現不同的色彩,體驗玻璃雕塑形態和色彩的千變萬化。

以著名平面設計大師陳紹華創作的海報為藍本設計而成「絲綢之路」。中國腿部分陶瓷上釉彩繪,西裝腿部分黑色烤漆,展示了中西方在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溝通、交流、合作;「梅花三弄」著名雕塑家陳雲崗作品,流暢的「水墨線條」與堅硬的青銅體塊相結合,兩種截然不同的形式和元素組成一個半抽象的立體雕塑,自然流暢地展示了中國古典音樂及傳統文化的精髓。

展出的中外名家著名雕塑中,不僅有以海灘上的浮木為原材料製作成馬、鹿等動物造型,也有用古河床中埋藏了數千年的陰沉木為原材料,稍事修飾,即成一件風化千年的古琴,體現了2011西安世園會生態環保等理念。世園會所見的沙雕則是西部內陸地區規模最大、歷時最長的沙雕展示區。用沙和水為材料,雕塑過程中不允許使用任何化學粘合劑,體現了2011西安世園會的生態環保理念,是青少年親自動手參與的樂園,具有很高的趣味性和互動性。

西安園藝博覽會是繼2008年北京奧運會、2010年上海世博會之後,在中國大陸舉辦的又一重大國際盛會。世園會的粉墨登場,再現了千年帝都的綽妁風華,給了人們無限的期許和遐想,再加上世界元素的彙集,國際通用節慶歡度方式,體現「世界大聯歡」的嘉年華性質,預計參觀遊客將可達1200萬人次以上。



[犇報‧第28期] 點亮長安塔

「灞上煙柳長堤,關中風情廣運。」

在西安滻灞生態區煙花絢爛、火樹銀花的美景中,在人們熱情期盼的倒數聲中,世園會標誌性建築之一:長安塔正式點亮,西安世園會也由此拉序幕。

數千景觀燈點亮寶塔

入夜後的滻灞生態區格外美麗:燈火璀璨,廣運大橋上的LED燈光流轉,與世園會園區外的電子屏交相輝映,讓平靜的廣運潭充滿了生機活力。大橋遠處,世園會標誌性建築長安塔高高矗立。

世園園區內,小終南山上燈火通明。山上的樹木都裝扮一新,披上了亮麗的燈光外衣,在一派火樹銀花中,長安塔靜待著點亮時刻的到來。晚上8時許,激動人心的時刻終於到來,在人們齊聲倒數聲中,長安塔瞬間被點亮,秀出了自己光彩奪目的容顏。

站在小終南山上,雄渾的長安塔,忽而變成銀色,忽而變成金色的,忽而又是五彩霓虹之色……銀色的她典雅端莊,金色的她高貴華麗,七彩的她青春時尚……身姿曼妙的長安塔,倒映在旁邊的錦繡湖中,塔身與倒影交相輝映,亦真亦幻,流光溢彩,更顯璀璨、壯麗。

現代「水晶塔」西安新地標

長安塔是西安市繼大雁塔、鐘樓之後又一地標建築,此次點亮儀式也是長安塔盛大的落成典禮,也標誌著西安世園會建設拉開了序幕。到世園會閉幕前,長安塔每晚都將點亮,照亮418公頃的世園會園區。遊客在整個園區裏都可欣賞到長安塔的雄姿,而且從不同位置將看到不同的視覺效果。

長安塔位於2011西安世園會園區制高點小終南山上,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建築大師張錦秋設計。塔高99米,共有14層(地上13層,地下1層),採用了先進的內筒外框鋼結構形式,包括塔身、坡屋簷、斗拱、塔刹等都是由鋼結構來實現的,這種結構自重輕、施工快,且鋼材為可循環材料,節能環保,同時也是採用全鋼結構建造的仿古建築當中的經典之作。

在結構外形上,每層挑簷上面都有一層憑座,逐層收分,充滿韻律。屋頂和挑簷的玻璃和牆體的玻璃幕牆,也都是採用安全係數極高的超白玻璃。這一系列的處理,使唐風唐韻的建築充滿了現代感,整塔所構成的效果,堪稱「水晶塔」。

長安塔的室內裝修,圍繞著塔內核心筒牆面上2000多平方米的菩提樹油畫來展現。各層裝修的風格及色彩逐層變化,均來源於菩提樹從樹根到樹幹再到樹冠的漸次變更,使遊人能夠從空間上感受到登塔與園藝欣賞相結合的美妙之處,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