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屆兩岸犇報青年徵文獎】暨【創意中國研習營】得獎名單公告

兩岸新視界,帶你看一看~

感謝所有青年朋友們的熱情投稿參與,本次《兩岸犇報》與《台聲雜誌》舉辦的「兩岸新視界」徵文獎共有51人報名參加,所有參賽作品皆以匿名方式送交評審老師評分並進行決選。經過所有評選老師的仔細評議擬定後進行公告,評選結果公告如下:

■ 評審團成員:施善繼(名詩人)、藍博洲(名作家)、徐秀慧(彰師大國文系副教授)、許育嘉(夏潮聯合會會長)、陳福裕(兩岸犇報社社長)

■ 得獎名單:得獎者將受邀參加2015年暑假8/22~8/31期間舉辦的「創意中國研習營」,名單如下:

1) 優選3名:洪琳茹、陳泓宇、吳懿純,前述三名同學獲得研習營之行程(住宿)、機票、團費等全額補助;
2) 佳作5名:李佳穎、羅偉綺、林雅雯、李京機、黃廷宇,前述五名同學獲得研習營之行程(住宿)全額補助、團費補助5000元台幣;
3) 入選10名: 李明書、張婉柔、林亭瑜、蔡宏易、周威成、林郁宸、張翠璇、莊柏揚、劉彥良、簡菀萱,前述十名同學獲得研習營之行程(住宿)全額補助、團費部分自付。

■ 所有得獎朋友於同年度8/22~8/31期間,接受本徵文活動主辦單位《兩岸犇報》與《台聲雜誌》之獎助,參與「創意中國研習營」活動,作品並將擇優刊登於前述主般單位之平面與網路出版品中,活動獎助不予折現,亦不另計稿酬。

■ 以上名單公告於《兩岸犇報》網站,並同步刊載於《兩岸犇報》雙週刊(99期)。

【犇報‧第47期】第二屆兩岸犇報青年徵文獎作品選

第二屆兩岸犇報青年徵文比賽佳作(二)

編按:2012年的夏天,兩岸犇報與台聲雜誌共同舉辦了兩岸青年徵文獎。獲獎者參與了「創意中國研習營」,與我們一同遊歷北京、上海與杭州,考察大陸的文創產業。本期開始,交流版將一系列刊登獲獎者的作品,以饗讀者。

 我的大陸同學

■  劉恬安(台灣師範大學)

「自我感覺良好」,老實說,這是我對恬恬的第一印象。恬恬,一個來自武漢的交換生,或許是因為她貌似某位政治人物的關係,亦或是一口連珠炮般的好口才,使我不禁對恬恬有稍微誇張的想像。

    第一學期,我們是不相熟的,可能是體內「排外因子」作祟,即便讀著台靜農老師的書,說著海峽兩岸的學術傳承,但大腦並沒有告訴我要去與大陸同學「打成一片」,直至我們共同修了一堂歷史系名為「中華文化與兩岸發展」的課,教授要同學們以兩岸文化差異為主題當作期末報告,在助教自由心證的分配下,我五味雜陳的與全班唯一的「陸生」一組,眼看其他組別的同學都十分有默契討論著報告內容,進度也很快上了軌道,而我與恬恬卻如同兩條平行的陽關道與獨木橋,始終沒有交集的想法。常言道:「不打不相識」,就在這樣多次互開碰碰車的磨合下,逐漸碰撞出一條歧異卻奇異的軌道。

    報告呈現那天,當全班同學都單調地用投影片介紹兩岸的文化,我們抱著何不就以最真實的自身為例,以短劇方式來呈現兩岸文化大不同,於是報告便在全班笑聲連連的氣氛下圓滿落幕,也獲得了教授的稱讚。還記得教授說,看到我們的互動讓他回想起年輕時到大陸念書鬧出的故事,從此我也成了班上最「懂她」的人,我們變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我常在想,上天這樣的安排,也許是一種考驗,考驗我們如何去包容及諒解彼此的差異,就像大陸與台灣隔著海峽的兩端,所在的位置與視角不同,但每一個視角代表著一種獨特的敘述觀點,來自視角與敘述的差異,才能造就繽紛多姿、值得玩味的世界。

    漸漸的,我發現恬恬的內心其實與我們台灣女孩沒什麼兩樣,說穿了只是我們台灣學生「看不慣」恬恬總在一片沉寂的課堂上搶著高談自己的想法,也「小嫉妒」恬恬總是唯一乖乖地「課前預習,課後複習」,博得老師的稱讚。有一天我將這件事告訴她,沒想到恬恬笑著告訴我,其實她初來台灣時也十分「看不順眼」我們台灣同學,總覺得台灣女生說話都「嬌滴滴」,男生也是「娘娘腔」,甚至覺得台灣人「偽善」,怎麼彼此之間都客客氣氣,在「敵穴」不小心碰撞到「敵人」,隔壁的人還會先轉身跟你說聲「對不起」。聽到這兒,原來一切都是時代背景和環境文化造成的原罪,而我們也以普羅大眾所做的事去偋除在表象認同之外的事物,成為心靈上的孤寂者,我不禁想起張愛玲女士的名言「因為了解,所以慈悲」,說開來,於是我們都笑了。

    恬恬時常羨慕我,說小小的台灣便可吃到中國八大菜系,外加台灣古早味、客家菜、夜市小吃等特別的中華飲食文化;居住的城市裡有著24小時書香不打烊的「誠品」,上至天文、古今,下至八卦、禁書,隨時可以大口呼吸自由的氛圍;假日躺在華山文藝特區的草坪上「裝文青」,或逛逛繁華信義區還能欣賞大陸看不到的街頭藝人,在我的眼裡認為他們是為了討生活,但在恬恬眼裡,他們更是追求夢想勇氣的天行者。

    所以,恬恬總是像「海賊王」裡的魯夫立誓追尋她的夢想:「我要努力的踏遍整個寶島!吃盡台灣所有美食!」眼睛燃著勢在必得的火焰,一手還不忘緊握拳頭展現決心,深怕我以為兒戲不帶她去遊山玩水。於是,在這短短的一年內,我像老爺爺拗不過小孫女,帶著恬恬早已備妥的「美食地圖」和「探險地圖」,陪她全台走透透,從方便可及的故宮博物院、金瓜石老街,越往南走,陸客最愛的日月潭、用甜甜的糖砌成的台南古都、熱浪和熱音充斥的墾丁天堂……花了我二十幾個春秋才玩盡的景點,現在以超音速一個也沒錯過。

    在日月潭吃著阿婆茶葉蛋,望著一片氤氳水氣,我不解地問:「日月潭有什麼好玩?為什麼你們總那麼想來日月潭?」恬恬笑而不語。在台南古都時,我同樣納悶地再次問了同樣的問題:「古城、砲台你們應該無以計數吧?有哪裡不一樣的地方嗎?」恬恬仍舊沒有回答我。直到即將回去的最後一個月,台灣本島幾乎都已留下我們的足跡,恬恬告訴我,他要隻身一個人前往金門,且船票已買好。當時的我,臉上堆滿除了驚奇還是驚奇的表情外,完全無法理會為何環遊寶島的最後一站是選定金門-一個我從未沒去過,未來也不太感興趣的地方。終於在出發前,我得到了解答,對於恬恬而言,旅行的目的地從來不只是一個地理名詞,一個失去歷史文化資產的土地,等於一張單薄退色的風景明信片,欠缺耐人翻閱的厚度,所以恬恬努力地用雙腳實際接觸這些陌生的土地。她說,感覺台灣與大陸的距離一下子短了好多,我想這與我始終對中國懷著一份鄉愁的道理相似吧!所有的追尋都是為了無愧於心底的困惑,即便它是彼此避之惟恐不及的禁忌,即便它是一場千里迢迢的尋根之旅,也許繞出去,又繞回來,回到原點後才發現,這一切時空座標間流動的路線,是一條看不見的血脈,記載著上一個世代滄桑無奈的低迴和傳承中華文化的使命,那怕是一頁歷史,一種文化,一個回憶,都值得我們這一代的年輕人去探尋世代轉變的微妙驚喜。

    讀著《楚辭》:「樂莫樂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別離」,越接近分離的日子,似乎越能體會這種滋味,只是我從未想過對象會是來自海峽的另一岸。恬恬的理性與用功,與我的感性與創意形成絕佳的互補,也讓我們有著一樣的共識,我們生長在一個說靜不靜說亂不亂的年代,但劍拔弩張的包袱就讓它一留在上一個世紀吧,何不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力量,讓彼此雙贏。在機場離別時我問恬恬:「你還覺得台灣是個森冷虛假的地方嗎?」恬恬獻給我一個大大的擁抱,我看見脈脈滋生的情份因熟稔而難以割捨,雖然帶不走這城山水,但看著回程的背包裡那本《大江大海》,我相信恬恬已收穫滿行囊。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42期】《徵文獎》我的大陸同學(一)

 曾勝吉(中山大學)

編按:由台灣《兩岸犇報》和《台聲》雜誌共同舉辦的《我的台灣(大陸)同學》徵文比賽,評選結果已出爐,此次兩岸共選出33篇得獎作品,並邀集得獎同學歡聚參加8/18~8/28由主辦單位舉辦的「創意中國研習營」活動。感謝各位青年朋友們的熱情投稿參與,本期刊登台灣部分的前三名得獎作品。

親愛的婉琦:

在海峽的另一端,妳曾經過著怎樣的生活呢?又是在怎樣的文化背景下所成長?受過的教育是否迥異於台灣呢?對於這些疑問,我內心未曾有過如此刻般迫切,渴望得知一切一切的答案,這一切只因為妳,我好想知道是怎麼的環境才能塑造出如此的妳。在我最低潮的時候,妳的出現,讓我走出封閉且狹隘的世界,妳積極面對生命所迸發的花火,重新點燃我追逐夢想的勇氣,讓我體認到世界是如此遼闊,不敞開胸懷,到不同的角落看看,視野終究是有限,妳毫不留情粉碎我的懦弱,讓我重新面對真正的自己。

從小到大,我總認為自己在同儕間應當稱得上優秀,成績雖沒有次次名列前茅,但總是能得到獎學金;人際關係雖不至於交友廣闊,但總有一些志趣相投的好友,在自己最感興趣的股票和期貨,也曾得過幾次競賽名次,學習態度與人生方向,也比其他人走得更加堅定踏實,照理說,這樣的我應該是能夠讓自己去喜歡的,可是,情況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改變的呢?為什麼逐漸對於生命失去熱情,開始越來越沒有信心,慢慢逃避面對世界,對未知的未來感到如此的害怕與徬徨,我真的不知道,但就是有一種無力感深深壓在身上。

我想是因為壓力。其實我早該知道的,但就是一直不敢去承認,在你們那裡,有如此多,比我優秀太多、努力太多,有更偉大抱負的人存在,你們與我年紀相當,但卻優秀的讓我畏懼,我其實知道自己心情為何如此複雜,因為我充滿擔憂,未來的我,將與你們競爭,去經歷更加險峻的環境,在全球化的浪潮下搶奪更加珍貴的資源,我能不害怕嗎?我承認,自己與世界也許脫節太久,每個禮拜的《文茜世界週報》、《中國進行式》雖然震撼,但永遠也比不上實際接觸來得深刻,妳雅思接近滿分,我卻還在為英文畢業門檻苦苦掙扎;妳早已ACCA幾乎通過,我卻在聽妳提起ACCA後,才知道有這個考試;妳今年要去大型企業實習,我卻連像樣的打工經驗都沒有,我好想問妳:這個世界到底怎麼了?但我了解,我應該問問自己到底怎麼了?我是如何荒廢過去二十年的時間,才會讓此時此刻的我如此悔恨,我應當早已知道時間在哪,成就也在哪。

我看著妳,每天在圖書館待滿整天的時間,似乎對學習充滿熱忱,但在我問過妳之後,才發覺答案並非如此,妳原來也不喜歡讀書,努力是因為了解惟有讀書才可以改變環境,讓生命充滿更多選擇,妳的意志好強大,真的跟我差好多,妳曾問過我:你們的圖書館怎麼那麼空?說實話,我覺得好丟臉,為自己丟臉,我是否曾有過任何一天,用著無比的熱忱,賭上自己的人生在讀書,沒有,但妳卻是每一天都這樣,我從妳身上看見無限的可能及生命最美麗的光芒,妳真的好值得我去學習。

妳會在想旅行時,一個人揹起背包,獨自去探索未知的世界,體驗不同文化的差異;妳喜歡與不同的人針對不同議題做交流,我們對於兩岸政治與全球經濟的探討,我至今仍記憶猶新。我永遠也忘不掉第一次與妳相見,妳正經八百的向我介紹自己,實在是很可愛,我未曾如此感謝過一個人,因為妳對我的鼓勵,讓我重新傾聽內心的聲音,找到自己努力的初衷,也能以更積極正向的態度接納一切挫折與失敗,也不知道為什麼,看到妳認真的模樣,總覺得不能認輸。

妳帶給我如此多的收穫,不知道我有沒有帶給妳任何影響呢?如果有,我會很高興的。我們約定在三年後、五年後、十年後見面,想必那時的我們,應該會更加成熟,也更能看清這個世界,雖會歷經一些挫折,但想必會有所成長,那時的我們,也許可以喝點小酒,細細品味彼此的故事,回憶著我們在台灣相知相惜的過程。

今天的我,穿上最正式的衣服,為妳送機。妳的離去,確實令我難過,但也替妳高興,因為妳說過:妳想家了,久未歸家的游子,始終要回歸家庭最溫暖的懷抱,現在的妳應該已經到家了吧?而現在的高雄,依舊狂風驟雨,不過我卻對著窗外微微笑著,因為妳說過:人越是悲傷時,越是要開心的笑著,此刻的妳,是否也在對著窗外微笑呢?一個半月的時間,以生命的角度來說過於短暫,但對我的記憶來說,卻是永恆。
                                                                                                                                        阿吉
                                                                                                                               2012.06.12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42期】《徵文獎》我的大陸同學(二)

 蔡尚謙(台灣大學)

    一年前,兩岸之間的密切交流進入到新的階段,政府開放陸生來台,兩岸之間學子開始了更為直接的互動接觸。

    新學期第一堂課,教室裡還是生面孔,忽然一位同學自我介紹:「諸位好,我打山東來的,我是…」一時之間,全班其他本地同學開始議論紛紛,對這位大陸同學充滿好奇。也許是歷史的偶然,也可能是現實上的必然,總之,陸生開始正式踏入我們臺灣人的生活,並開啟了新的故事篇章。

    不能免俗的,我也和其他同學一樣,對大陸學生充滿了新鮮感和疑惑重重。但隨著日子一長,友善的客套褪去,陸生熱潮漸退,新的問題就是我們究竟如何看待這些外地來的「大陸同胞」。台灣社會不是一言堂,充滿了各式各樣的不同立場,於是在逐漸相識的過程中,兩岸長期的文化差異便難免三不五時的出現。有時尷尬,有時卻也會因為彼此都能夠直率表達彼此不同觀點而產生難能可貴的諒解。

    我和老王的相識,便是從那堂課開始。那天一下課,我湊在他身邊挨著他問東問西,他不厭其煩的為我解釋說明。禮尚往來,我對他的提問倒也言無不盡。就在這樣一來一往之間,在每日上課、吃飯、出遊的每個當下,我們都因為彼此的坦率真誠而有了「這樣的哥兒們值得結識」的共識。

    從小時候開始,我就對歷史故事感到著迷,對於詩詞曲賦、歷史掌故,我也百讀不厭、耳熟能詳。要說我對大陸的文化想像,那是一種摻雜著文化和歷史的傳承與連結。我的神州想像,揉合了「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的親切與熟悉。雖然政治現實使得兩岸之間產生了遙遠的距離和對立,但對於同文同種的認知倒是並無二致的珍貴共識。

    我時常與老王談天說地,互通有無。在偶然的機緣裡,也一起參與了校內的社團活動。我倆的發言時有交鋒問難,但在激辯討論的過程中,始終能保持「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的風度。時日久了,對彼此的脾氣和個性也更加清楚,我逐漸理解到,老王是個直爽熱血的人,他從不為求表現出自己好的一面而矯揉造作、忽悠賣弄。他是那種「一根腸子通到底」的光棍好漢,直來直往,光明磊落。

    在這一年的同學經驗裡,為了略盡地主之誼,我時常拉著老王逛台北,帶他看那些我其實已熟悉不過的風景名勝。他特愛去故宮,總說那裡蘊藏了真正的文明瑰寶,經常一早進去,直到閉館都捨不得出來。我嘴上不說,但心裡總是汗顏,身在台灣的我們,對於這些中華文明的重視程度絲毫比不上他。

    老王除了喜歡歷史,他還喜歡和我抬槓。時常我們會為了雞毛蒜皮的小事爭得面紅耳赤不可開交,但越鬥嘴越能理解對方的想法,也更能夠證明何謂不打不相識。就這樣,我們從素昧平生到結為莫逆,途中經歷了無數次的攻詰與尖銳對話。

    然而,越是平凡真實的生活,也就能越能帶來真實的感動。老王與我之間,並不因兩岸的差異與政治對立而有隔閡,我和他在許多不同層面的互動時,重視的事物在於一個人的本質是否真誠,是否具備著惻隱之心,甚至,對於真理和公義的追求,我倆可謂伯仲之間。

    我一直深信一個道理,相識於微時,才能貧而無諂,富而無驕。隔著一條海峽和六十年的歷史高牆,我和老王的友誼建立在對於彼此的誠實無欺和情義相待。我們常說,二十年後,即使立場互異,但無論外在環境如何改變,我們始終都要永不相負。若不是這樣的際遇,這樣的契合,我可能永遠不會認識一位來自於大陸,但是卻能夠把酒言歡,患難與共的朋友。

    為此,我深深感激,因為從他身上,我見識到了具體而微的大陸風貌。雖然沒有人能代表全體,但至少老王為我開了一扇窗,讓我能夠對大陸的現代青年有更直接而深刻的理解。

    張愛玲曾說,「在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遇見的人,在時間的無垠的荒野裡,正巧遇見了,那也沒有什麼話好說,只輕輕的問一聲,噢,原來你也在這裡」

    感謝老王,感謝你出現在我的生活裡。希望二十年後,我們真能升沈雖異,但車笠無忘。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42期】《徵文獎》我的大陸同學(三)

陳昱君(輔仁大學)

    這幾年來,我對於大陸的感覺一直在變化。我對於大陸這塊土地上所居住的人,更是有了之前無法比擬的認識。越認識,就越感到疑惑:以前我們所堅持的想法,到底是因為言之有理,還是單純只是歷史影響下的憂憤產物?   

「人生就是一階段一階段的,再多再長的情緒,終會隨階段變化而逝去。」

    今年初春,新學期的開始,我選修了一堂體育課。一位交換學生,與我在課堂上相識。還記得,剛看到她時,並不覺得她有什麼非比尋常的氣質,就像路上時常擦肩而過的每一位同學。一直到我習慣性地道早安,聽到她的口音,才驚覺,站在我面前的這位,開朗又笑得甜美的女同學,是來自對岸。當下我無比詫異,心中升起一股想深刻了解她的念頭,於是我又再多問了幾句,就這樣一來一往,我們之間親近了許多,就此結下不解之緣。

    「拋開前一階段的情緒,仔細體會當前階段的感受。」

    每周的上課結束後,我們會一起走一小段路再分別,有了許多時間可以聊天。

    她是一個直接又願意傾訴心情的女生。言語之中,我體會得到她對於這個世界的觀點,以及她為自身所做的努力。我們也談到了許多兩岸人民對彼此的看法,而她總是心平氣和地面對一切對大陸以偏概全的批評,並誠懇殷切地告訴我台灣的許多優點。站在她面前,我突然感覺十分羞愧:有許多大陸學生因為不了解我們這塊地方,來這裡體驗生活,而台灣有多少人不了解大陸,願意踏出一步去真正認識那片既熟悉又陌生的土地?答案實在令我汗顏。

    「你會明白,前一階段的疑惑,後一階段便會找到答案。」

    去年夏天,我參加了兩岸交流研習營。在此之前,我從未有機會與大陸學生親近相處。一位文靜又不失大方的女學生,與我共桌吃飯。我們不知不覺談到了大陸與台灣,之間有了點小爭論,然後她談到了他們現代中國的青年,內容有些記不清了,但有一句話我忘不了:「我們是有思想,有靈魂的。」當下我腦中一片空白,張口卻說不出話來。那是我第一次意識到自己思考模式中潛藏的高傲自滿。不可否認的是,當時我對大陸有著偏執的理解,而這樣的複雜情感,源於我們彼此相聯繫的歷史。但我萬萬沒想到的是,我居然沒發現之中的盲點,就這樣無意識地讓自己被歷史綑綁住了。我們曾經是密不可分的一群,現在卻因為早已無法改變的過去,而孜孜不倦地在大陸人身上附加一種感情的枷鎖。我們鎖住公平的心,在思想上,總是沒有給予他們平反的機會。

    「也許,我們需要的不只是找到答案,還有給予自己一個進入下一階段的機會。」

    這學期的課程結束後,那位可愛的交換學生也要離開了。她告訴我,等我之後有機會去廣州,千萬別忘了通知她。她也向我要了家中的住址,說是等回到大陸,再寄明信片給我。這些話聽得我心中一股暖意升起。我想,人跟人之間的友情,本來就可以純粹至此,何必再多出無謂的界限和隔閡?台灣和大陸,真的有如此陌生?距離有如此遙遠嗎?這幾年,我從許多認識的大陸學生身上,隱約地發現了一點答案。但這個答案,不能夠只屬於我,希望之後不久,可以看見更多台灣人的心,被這樣溫暖的話語給捂暖。然後,我們也用自己的方式,將大陸人的心給捂暖。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2012「我的陸生同學」得獎名單公佈

【龍脈相承‧共創未來】
2012年第二屆兩岸犇報青年徵文比賽
   ~~暨【創意中國研習營】得獎名單公布

感謝各位青年朋友們的熱情投稿參與,本次「我的陸生同學」徵文比賽,經評審老師們的辛勞評選,名單已經出爐,現將評選結果公告如下:

評審團成員:潘朝陽(師範大學國際與僑教學院院長)
         呂正惠(淡江大學中文系教授)
         施善繼(名詩人)
         藍博洲(名作家)
         陳福裕(兩岸犇報社社長)

依據主辦單位徵文辦法,以下獎項可獲「創意中國研習營」之參訪行程補助:
  1. 優選3名(分123等)—獎座、研習機票全額補助、研習過程費用全免
  2. 佳作6名—獎狀、研習機票補助台幣5000元、研習過程費用全免
  3. 入選20名—獎狀、研習機票自付、研習過程費用全免
頒獎典禮預定在北京舉行。
得獎作品將擇優刊登於《兩岸犇報》與《台聲雜誌》,不另支稿酬。
以上獎勵不得要求折現或轉讓,若無法參加研習者即視同放棄。

關於「創意中國研習營
  預定參訪時間:8/18 ~ 8/30 @2012
  營隊規劃與行程安排(以下暫定)
※ 北京
頒獎儀式、天安門、故宮、長城、798藝術區、宋庄藝術村、魯迅文學院、學術講座、秀水街、中國傳媒大學
※ 杭州
中國美院、學術講座、之江文化創意產業園、中南卡通有限公司、白馬湖生態創意城、清河坊、印象西湖、遊西湖
※ 上海
學術講座、1933老場坊、八號橋創意園區、張江動漫博物館、田子坊藝術街區、遊外灘、上海世博會中國國家館、上海新天地

本屆得獎名單
——————————————————————————–
優選3名:(1)曾勝吉、(2)蔡尚謙、(3)陳昱君
佳作6名:蔡雅婷、王哲凱、藍元鴻、劉恬安、卓茹萍、陳佳圻
入選20名:侯乃真、林柏裕、郭柏瑄、溫立安、高梅瑄、劉得光、林秉慧、陳洪融、沈文強、康竽臻、黃祥豪、凌佩憶、吳怡婷、韓馥羽、魏妤真、趙浩宏、吳和臻、劉政欣、何家歡、謝昕吾
——————————————————————————–
以上得獎名單,將依據投稿時提供之E-mail與聯絡電話進行個別通知,並聯繫隨後8/18~8/30「創意中國研習營」之行前準備事宜。

2011年創意中國研習營相片集

        2011年,為鼓勵台灣青年迎向未來的兩岸視野,投 入更多的思考與觀察,《兩岸犇報》與《台聲》雜誌聯合舉辦了第一屆【龍脈相傳‧共創未來】徵文比賽,並邀集得獎作者參與「創意中國研習營」活動,於去年八月間遊歷北京、上海、杭州三地,通過對大陸文創產業的參訪與研習,協助青年朋友在親身交流中探索兩岸趨勢與立足點,也為參與的同學們留下了難以忘懷的感動與記憶。今年,我們再度舉辦了第二屆的徵文比賽,主題為「我的陸生同學」,歡迎有興趣的青年朋友一同來共襄盛舉 !!

在機場,整裝待發的得獎學生們開心留影
 
在798,我們看見了當代藝術與中華文化碰撞的劇烈火花
北京798,看不完的藝術品、拍不完的有趣照片
在北京,體驗人文最直接的方式,當然是吃進肚子裡
宋庄藝術村是北京最新最夯的藝術人文景點,不僅有隨處可以見街頭藝術,更有機會在藝術家工作室與藝術家們交流請益


北京頤和園有皇家園林的氣派,但又不失幽雅,漫步其中,真讓人有穿梭時空的錯覺
〈未完待續〉
朋友們,你心動了嗎?

快快樓頂揪樓腳、阿爸揪阿媽,大家一起來參加喔!
辦法請見:

2012年第二屆兩岸犇報青年徵文比賽

【犇報‧第31期】激盪在歷史與創新之間—京滬杭遊記

文/黃一展(政治大學學生)

一、    北京

    他是封建王朝的所在,元朝的大都、明清的加持,形成一股牢不可破的氣勢,坐擁著黃河流域的文明,南面一望,億萬生靈都要聽其號令。
    
    世界上最大的木造建築在這,曲苑迴廊、森羅殿闕之中擺設依舊,彷彿凝結了歷史,不難想像當年帝王將相的氣派。而今遊人穿梭其間,睹物思情憑弔著過往風流。

    參訪故宮,一般是從後門進去,後門靠近煤山,明朝最後一任皇帝自縊於此。進入後延中軸線穿越乾清宮太和殿一路到午門,再快,也至少得半天。此行雖未安排入內,但徘徊於輝煌壯麗的天安門廣場,也夠讓人讚嘆的了。世界上能讓人瞥一眼就傻在那的城市風情並不很多,巴黎、羅馬有一些,巴格達、耶路撒冷有幾個,而北京,絕對有資格名列其中。

    暮靄籠罩,整齊的街燈把婆娑樹影映在巍峨的宮牆上,影疏橫斜狀似潑墨,莊嚴之中另是一番滋味。當然我來並非獨弔思古之幽情,沿長安大街踅了趟王府井大街,或是在后海與南鑼古巷的酒吧買醉,不知名的胡同古韻猶存,正貪婪著兩旁的雕梁畫棟,冷不防一間古色古香的小店擋住去路,推開鑲有銅環的木門,裡頭滿是爵士唱片,其中不乏最新的暢銷專輯,若不是一時興起的探尋,誰又能料到曲巷之中另藏玄機呢。

    但真正令人驚豔的莫屬798創意園區了,離開三環之外,原來由兵工廠改建而成的藝術天地,聚集著眾多的藝術家與藝廊,給古老的北京增添股創造的活力。園區很大,幾座展示中心讓我想到紐約的MOMA;有些店面很小,但其中趣味又讓人無法自拔。這樣的地方是逛不完的,就算花上三天走訪每一座展場每一家商鋪,下次再來時卻又是另一番景緻,這就是創意,永遠讓人捉摸不定,而且,總是與時更新。

    雖然說政治的氣氛還是稍嫌重,雖然說思想的控制並非全然沒有,但在拜訪了北京電影學院、魯迅文學院等之後,中國大陸對於硬體投資之大手筆無他國能及,北京想要打造成為一流的國際都市,如此發展,假以時日,等到軟實力的後勁一出,水到渠成矣。

二、杭州

    他靠著一條長江,腳踏半個宋代,一句「三秋桂子,十里荷香」引來北方金主完顏氏南侵的野心;「直把杭州做汴洲」道盡了趙宋的荒靡,卻也扎實的形容他的豔麗。他不像頤和園、紫禁城那樣的宮殿林立流水假山環繞讓人嘆為觀止,那份氣宇軒昂北京很多;也不是浦東商廈拔地而起外灘車水馬龍熙來攘往,那種熱鬧鋪張上海很足。僅僅就一個西湖,已經夠耀眼,整個中國有36座湖泊名叫西湖,唯杭州的這個,水波浩浩千載不移,淒美的愛情故事與一派美景渾然天成,永遠令中外遊人心醉。

    我很想學張岱湖心亭看雪,無奈此時正值夏末,別說雪了,連桂子都未聞芬芳,而名聞遐邇的西湖十景也多半未見。不過第二晚的「印象西湖」倒是彌補了所有缺憾,由張藝謀主導,舞台即是山水,山水融合了自然,燈光忽閃之中,上演了一齣悲歡離合。許多中國的戲劇喜歡以大團圓收場,似乎這樣比較能帶來一種超脫的慰藉,但總是有幾部作品不這麼想,像是曹雪芹,像是孔尚任,而張藝謀的印象西湖也是如此,執著的等待與訣別的無奈,雨景讓悲劇更加強烈。

    幾年前由馮小剛導演的「非誠勿擾」,場景之一便在杭州市區的西溪濕地。慕名而來,乘船而訪,河道曲折柳暗花明,岸上屋舍儼然。不同於西湖的雅緻,這裡展現的是一種生意盎然的拙樸,雖錯綜卻不至故弄玄虛,綠水橫波竹林如蔭,佇立其間,頗能自比作半個林和靖。

    蘇軾曾有詩云:「水光灩瀲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千年前的詩人已把西湖寫的如此誘人,又過了千年的琢磨,杭州的厚度實在是不可小覷。

三、上海

    到底還是得說說上海,一個複雜而傳奇的都市,稍稍對近代史有研究的人目光都必須在這駐足半晌。北京是古老的王城,威嚴端莊氣勢萬鈞;杭州有著詩意般的寧靜,千年青藻沉澱著中國文人面對山水的智慧。而上海中西交雜,撞出了一個奇特的文明,他背倚長江,東面大洋,在元代還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鎮,卻在西方勢力如洪流般進入後徹底的改變了。

    若說創意來自於不同價值的激盪,那上海無疑是最具潛力的地方。北京有政策的輔助和大手筆的資金投入、香港有夠高的自由度和國際化,但卻都沒有上海的多元差異及包羅萬宇。走訪八號橋,雖說表面上與798或之江創意園區的差別不甚大,但本質裡卻有種獨特的氛圍與驕傲。午飯後在田子坊閒晃,那是另一個由老上海風味的曲徑所組成,拐過一家絲綢鋪子,披面乍現的是一家裝置藝術的小店,裡面賣的是達利的作品,全都是店長自義大利帶回。半熔化的壁鐘充滿後現代的顛覆意味,掛在灰牆紅瓦的廳房內,初看刺眼但慢慢卻覺意外的妥貼。

    讚嘆外灘繁盛的文章已經太多了,再寫都覺得俗不可耐。此行結束的最後一晚,與在地友人約出小酌,黃浦江畔高樓成群,名為「Blue Frog」的酒吧人不多,飲品卻出奇的貴。言談間問起京派海派之爭,對方半開玩笑的告訴我,北京認為除了自己其他都是「南方人」;而上海更絕,覺得除了自己其他都是「鄉下人」。做為中國近代改革的引領者,崇洋卻不媚外的上海,或許的確值得這樣驕傲。

    我還想再談談南京路、徐家匯、新天地等,還有徐光啟、海瑞、張愛玲等韻事,但上海的風流是說不盡的,你可以到北京去憑弔古蹟緬懷歷史,可以去杭州體驗自然發思古之幽情,但一旦到了上海,沒有森嚴的古城,沒有玄艷的山水,但搓和萬種的磅礡,總會讓人在意料之中卻又意料之外。

    當然此行是文化創意之旅,走遍北京宋庄、798,杭州之江、西溪溼地,上海八號橋、田子坊等,我暫不比較孰為高低,因為這三座城市在底子上都有無可取代的優勢,而他們所呈現出的內涵更是迥然不同,只要在文化上做足功夫,我想中國不只在經濟、國際政治上舉足輕重,做為一個文明悠久的大國,自有他獨樹一幟的風範。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31期】遊歷京滬杭 遇見創意中國

謝天(台北大學學生)

2011盛夏,帶著欣喜的心情,跟隨《台聲雜誌》與《兩岸犇報》的腳步,前往內地參訪文化創意相關產業。

第一站,來到首善之都,北京。走在街道上,放眼所及是一幢幢雄偉建築,偶然看見舊時代的牌樓與胡同,搭配幾許洋式的建築,成就北京城裡兼容並蓄的文化底蘊。我們走訪了眾多文創藝術區與學術藝文單位,如: 宋庄藝術村、798藝術區、中國傳媒大學、北京電影學院、魯迅文學院、頤和園……等。

其中,「798藝術區」令我印象深刻!成功將老舊廠房改造成新興文創產業園區,使得原建築在保留樣貌的情況下,發揮新的價值!此外,我們參訪校園的文創研究單位,探究藝術產業的實體內容與未來趨勢,並請教藝文學者對於中國未來藝術發展的願景,使我們對於兩岸未來在藝文發展上的互通合作有更多元的展望!

第二站,走訪江南腹地,杭州。比起北京的氣派之勢,杭州可謂小巧而精緻。漫遊在杭州街道上,空氣中瀰漫著南方的悠緩步調。馬路上的電動摩托車,令人欽佩中國政府對推行環保的積極態度!杭州的重點培育產業—動漫產業,在近年蓬勃發展,已漸漸成為中國動漫產業的重點基地,更為杭州的經濟發展帶來嶄新風貌。我們參訪了許多動漫園區,如:中南卡通公司、之江文創產業園、山南設計產業園等,更加了解動漫產業的研發流程與產銷鏈結。

此外,遊西湖更是到杭州不可錯過的景點!在西湖畔眺望湖上風光,遙想千百年所流傳下來的奇聞軼事,不禁嗟嘆雷峰塔內白娘子的淒美愛情。西湖的種種故事性與唯美感,使得古今多少文人墨客,流連忘返,觸景傷情!晚間,在西湖山水實景的襯托下,觀賞「印象西湖」所演繹的壯麗劇作,令人不禁感懷動容,被杭州馥郁的文化風情所牽引!

最終站,造訪繁榮之都,上海。從原先的工業城市成功轉型為金融產業的龍頭,並在金融界蓬勃發展的帶動下,以更龐大的資金,投資建設更多元化的產業,帶動上海成為中國經貿領域的佼佼者!在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者的解說下,我們清楚瞭解上海的古今發展與未來產業動向;在參訪過程中,「1933老場坊」是最令我驚艷的園區!改造屠宰場為文創產業集聚地,賦予此棟建築一種截然不同的生命力!豫園的精美中國園林,以及城隍廟周邊古色古香的樓坊,令人彷彿置身中世紀的中國,品味當時的生活風貌與步調。隨著時代推演,中西合璧的老上海與新上海之間,漸漸找尋到屬於在地產業最適宜的傳續方式與發展面向,期待未來上海朝向全方位的大東亞經貿領航者邁進!

在現今講求「軟實力」的時代,「文化」成了現代社會塑造內在本質的元素。如何將產業與在地的歷史文化巧妙地串聯,發揮傳承發揚與創新永續等多方面的綜效,是各國共同追求的目標!經過這一趟參訪,使我們更了解對岸對於中華文化積極傳續的努力,也期待兩岸未來能夠廣增文創產業的交流,讓彼此共同為古文化的推展,盡一份心力!

此次很榮幸能參與「創意中國研習營」,體驗一趟令人難忘的旅程!感謝主辦單位與接待人員的辛勞!謝謝您們給予我們許多資源與協助,讓我們有良好的機會學習與成長!這一趟旅程的終點,將會是下一次的起點!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31期】寫給未來的一封信──我對兩岸關係的期望

二獎:陳家陞(台北大學∕地政系)

2040年的第一天,猛然一回首,原來我已經60歲了,站在桃園機場裡頭等待著早上第一班的飛機前往上海,前頭的海關人員親切的提醒著我:不好意思,你的護照裡頭的大陸簽證已經過期了,請問你是不是要再重新提出申請一次30年期限的出入許可呢?

我突然想到,上次距離我申請的時間已經過了25年了,那是在我當兵之後開始的新措施,我想都沒有想便隨口和海關說聲OK,他們簡單的給我一個新戳章之後便面帶微笑的和我說聲謝謝。

在前往登機門的途中,這30年的改變歷歷在目的事情又重新浮現在我眼前,隨著大陸自由行開放之後,以前許多的限制措施也慢慢開始減少,台灣在開放新世代科技技術登陸之後,因為市場的亟需渴望之下,許多中國人紛紛回來台灣大量投資,想到更直接的爭取台灣的新技術。21世紀初曾經有間聞名全球的三星電子,沒想到在這之後的5年因為大量投資無法從大陸市場獲取回報,而宣布倒閉。台灣在這之後,因為經濟上大幅從大陸來的資本累積以及市場的合作下,沒想到在2020年時人均所得超過了3萬美金,也間接的帶動人才的需求,在台灣優秀的博士生,因為大陸的高等教育興起,大量的研究需求也間接帶動了互動。剛好在兩邊的合作之下,台灣開始慢慢的少了紛爭,大家也不必在小島內十幾個人為了一份工作而劍拔弩張。大陸也因為台灣優秀的人才加入,在2030年,諾貝爾獎的榮耀不再只是西方世界耀武揚威的獎項,當我回想到此時,肚子突然餓了起來。

於是我便走到桃園機場第三航廈內的中國風味館,因為越來越多的大陸觀光客來到台灣,機場也開始多了些中國口味的菜餚。前幾天在吉林的多種口味水餃令我印象深刻,於是我便順手點了些,大陸稱高麗菜為白菜,餐館細心的替我們在下面附註,以免我們出錯。在一頓飽餐之後,後續的發展又開始在我心中發酵起,原本劍拔弩張的兩岸氣氛,對台飛彈在20年前一場簡單的會談中消失,台灣開始掀起中國熱,開始重新找回與歷史的聯結,越來越多的台灣人想要了解中國神秘的面紗,台胞證開始變成一項過時的產品,我便是在此時申請了一份25年份的出入境許可,而且只花不到1分鐘,並在台灣以及大陸的任何機場都可以申請。在這30年間我已經到訪大陸超過上千次了,五光十色的金融重鎮早已從華爾街移至上海,而且台灣在這30年與大陸的緊密合作之下,現在已經是人均所得超過5萬美金的小島了。 前幾天台灣學生在西方國家留學遭到攻擊,CNN又在報導中國學生合作站出來保護那些台灣學生,這已經不是新聞了,西方國家對於這件事情每次都不敢怠慢,這在30年前,是亞洲國家所享受不到的待遇,現在早在華人圈已經成了件司空見慣的事情。

前方的廣播已經在提醒我班機已經到了登機時間,我似乎沒有其他時間可再多想了,現在連多種語言的廣播裡都聽得到廣東話,身旁的老奶奶感嘆的說,這在我30年前是根本想不到的事情。台灣也開始為了溝通上的方便,也學習起部分簡單的漢字,而大陸也為了文化以及尊重台灣,重新修正了一些主要的簡體字成為繁體字。

各位旅客,前往上海的班機已經準備關起艙門,請尚未登機的旅客請前往1號登機門,在這最後的廣播之下,我提著老婆要我買的台灣伴手禮,為了送給她在上海的娘家,並且緩緩的走上這穿越30年的班機。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