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犇報‧第39期】敘利亞

在失望與希望之間掙扎

                         (網路圖片)

歐盟將向聯合國敘利亞監督團提供25輛裝甲車,以保證他們在執行監督停火任務時的安全。此前,敘利亞多次發生針對監督團的襲擊事件,敘首都大馬士革5月10日還發生兩起爆炸襲擊事件,造成至少55人死亡,372人受傷。
這些襲擊事件讓渴望和平的敘利亞人感到失望。

分析人士認為,敘利亞衝突雙方短期內仍難以實現全面停火,反對派武裝正在將襲擊重點轉移到大馬士革等大城市,以圖繼續搞亂局勢。但敘政府目前仍擁有較強實力,且其面臨的國際環境有所改善。敘當局未來若能抓住時機與溫和反對派組成聯合政府,則將為該國恢復和平增添希望。

全面停火尚難實現

在聯合國和阿拉伯國家聯盟聯合特使安南調解下,敘利亞政府軍和反對派武裝今年4月12日開始停火。但兩個月過去了,雙方並沒有完全實現停火。政府軍與反對派武裝之間的衝突仍時有發生,只是規模比停火前小得多。

分析人士指出,安南和平計畫的實施存在諸多困難,包括進入敘利亞的國際軍事觀察員人數增加緩慢,目前還難以對停火進行有效監督;敘當局擔心動亂城鎮被反對派武裝重新控制,因此敘軍至今沒有從大部分動亂城鎮撤離;敘政府要求反對派武裝上繳武器,但遭拒絕;敘現政權與反對派之間仍存在巨大的信任鴻溝,缺乏政治解決危機的基礎。

此外,敘政府要求有關國家停止向敘反對派提供武器和資金援助,而這些國家對此置之不理。在敘反對派不斷得到外部支援的情況下,一旦聯合國敘利亞監督團不斷遇襲並被迫撤離敘利亞,敘內戰爆發的可能性將大大增加。

議會選舉應無懸念

此外,敘利亞於5月7日舉行了四十多年來首次多黨制議會選舉。監督此次選舉的獨立司法委員會認定全國有18個投票站存在違法行為,這些投票站所轄選區將重新舉行選舉,因此目前選舉結果仍沒有揭曉。觀察人士認為,此次議會選舉是敘政府回應民眾要求所採取的又一重要步驟,有望對持續一年多的敘利亞危機產生一定正面影響。

這是敘利亞今年2月頒佈新憲法、規定實行多黨制以來第一次舉行議會選舉。在新憲法頒佈後,有九個反對黨宣告成立,其中七個政黨的候選人參加了此次議會選舉。由執政的阿拉伯復興社會黨領導的全國進步陣線所屬七個政黨組成的「民族團結名單」參選。

敘利亞政治分析人士喬治•傑布林說,「民族團結名單」將在這次選舉中獲勝是大家一致的看法,「因為它並沒有真正的競選對手」。他指出,在此次選舉中,只有最近組建的一些新反對黨參選。敘境內主要反對派「敘利亞全國民主變革力量民族協調機構」、「建設敘利亞國家運動」和境外最大反對派「敘利亞全國委員會」均沒有參與。

局勢呈現出新特點

自敘利亞政府軍和反對派武裝4月12日部分「停火」以來,敘各地發生的遊行抗議活動規模越來越小,而各類爆炸事件卻大幅增加。

敘利亞分析人士指出,敘現政權能夠長期抵禦抗議浪潮的一個主要原因是,擁有約800萬人口的首都大馬士革和第二大城市阿勒頗及農村地區「沒有被捲入反叛行動」。然而,自去年12月以來,大馬士革和阿勒頗已發生了數十起爆炸襲擊事件。這反映了一些激進武裝組織將這兩座城市作為重點打擊目標,試圖搞亂當地局勢,迫使總統巴沙爾下台。

中東觀察家們認為,當前,敘利亞政權依然強大,其面臨的國際環境近來已有較大改善。新一屆議會若如期組成,未來敘利亞有可能成立有反對派參加的聯合政府。這將有利於改變敘境內一些溫和反對派的態度,為衝突雙方實現全面停火和開展全國性政治對話創造有利條件。(新華社電)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39期】法國大選綜合報導

左翼社會黨候選人歐蘭德當選總統

大選花落左派

社會黨候選人奧朗德當選法國新一任總統
5月6日,法國南部城市圖勒,社會黨候選人弗朗索瓦•奧朗德(右)與女友瓦萊麗•特裏埃維勒共同出席選後集會。(新華社記者 高靜 攝)

社會黨歷史性地實現二戰後的第二次執政,預示法國政治「向左轉」。作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法國政壇這一變化寓意深遠。

近年來,法國經濟受到全球化和金融危機衝擊,增長放緩,失業率高,全球競爭力下降。歐蘭德最終取勝,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他針對民眾對法國經濟和社會現狀的不滿情緒,高舉社會公正大旗,就選民最為關心的就業和購買力問題,提出一系列「看上去很美」的主張,如提高最低工資、重振法國製造、注重中小企業發展、針對大企業和富人增稅等。

某種角度上可以說,歐蘭德成功利用法國民眾「反緊縮」的心理贏得了總統選舉。但在全球化競爭的挑戰面前,深陷金融危機的法國對於創造出足夠財富為其多年來的高福利買單感到越來越力不從心。如何在全球化競爭中重振法國的活力,同時保持民眾擁護的高福利制度,是擺在歐蘭德面前的一大難題。

歐元區前腳剛剛通過加強財政紀律平復市場動盪,堅持左派理念的歐蘭德後腳上台。他主張重新審視歐盟今年3月初簽署的「財政契約」,反對由德國主導的長期緊縮政策,希望通過適當增加支出來刺激經濟增長。對其主張的可行性,歐洲,特別是德國,存在不少疑慮。

法德兩國一直是歐洲一體化建設的「軸心」,歐蘭德上台後會否聯合歐洲左翼勢力,針對久拖不決的歐債危機提出新應對方案,因此引發歐洲和世界的極大關注。德國總理梅克爾曾表示,歐盟「財政契約」不容重新談判,德國內部和歐洲央行已提出緊縮和增長並行的主張,未來法德除了密切合作之外別無他路。

法國總統選舉雖然是法國國內選舉,但放在當今世界全球化競爭激烈和歐洲債務危機纏綿的大背景下,有牽一發而動全局的影響。

歐蘭德其人

歐蘭德1954年8月12日出生於法國北部城市里昂。他曾就讀於法國高等商學院、巴黎政治學院和國立行政學院,主修經濟和法律。歐蘭德1979年正式加入社會黨,27歲成為法國總統府經濟顧問,34歲當選國民議會議員,2001年當選科雷茲省省會蒂勒市市長,2008年當選科雷茲省議會主席至今。1997年至2008年歐蘭德任法國最大反對黨社會黨第一書記,是社會黨任期最長的第一書記。

2011年10月16日,歐蘭德贏得黨內初選,成為社會黨2012年總統候選人。在競選中,他提出「改變就是現在」的競選口號,主張「變革」,通過增加就業職缺、提高收入、扶持中小企業和對富人增稅來吸引選民,反對金融業過度控制經濟,主張打擊市場投機行為。他還表示,將對歐盟新簽署的「財政契約」提出重新談判,主張歐盟徵收金融交易稅,並承諾將引導歐洲重返加速增長和擴大就業的道路。

未來任重道遠

分析人士認為,歐蘭德今後將面臨嚴峻的挑戰。在國內,他將承擔拯救法國經濟的重任;在歐洲層面,則要顯示自己的智慧和影響力,幫助歐元區擺脫債務危機、推動歐洲經濟復甦。

在對外關係特別是對華關係上,分析人士認為,歐蘭德將大體延續前任的政策。歐蘭德在當選總統後發表講話說,他上台後第一項任務就是團結法國民眾,促進就業和增長,帶領法國走出債務危機。

歐蘭德面臨的是遭受金融危機打擊的疲弱經濟。法國公債居高不下,財政赤字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仍遠高於歐元區條約規定的標準,經濟增長幾乎為零,失業率高達10%,財政和貿易呈現雙赤字,主權債務評級遭到下調。

法國巴黎政治學院教授多明尼克•雷尼耶強調,目前法國財政脆弱,無論誰上台,都勢必會進行深入的經濟和社會改革。

在國內經濟政策上,歐蘭德從傳統的社會黨理念出發,強調社會公平和社會財富再分配,提出增加年輕人、教師和公務員就業職缺,提高最低工資,重振法國製造,注重中小企業發展,對大企業和富人增稅等。許多專家認為,為保護法國的製造業,歐蘭德有可能推行保護主義舉措。

然而,歐蘭德競選期間提出的多項經濟政策並不被外界看好,專家普遍認為他上台後的「蜜月期」將較為短暫,許多經濟承諾難以兌現。有分析指出,歐蘭德的施政方針與目前的削減赤字等應對債務危機的必要措施背道而馳。而貿易保護主義長期來看只會使一國失去更多就業機會,甚至可能引發以鄰為壑的貿易戰,使地區及全球經濟更加艱難。

歐蘭德當選後承諾將賦予歐洲一體化以「增長、就業、繁榮和未來」。競選期間,歐蘭德主張重新檢驗歐盟新簽署的「財政契約」,反對由德國主導的長期緊縮政策,希望通過適當增加支出來刺激經濟增長。

法國要解決債務危機離不開歐洲的大框架,特別是與德國的合作。但歐蘭德解決歐債問題的思路與德國有所不同。德國總理梅克爾曾表示,歐盟「財政契約」不容重新談判。

多數專家認為,重談契約難度較大,但歐盟成員國之間經過漫長的談判後新簽署一項「增長契約」很有可能。未來法德除了密切合作之外別無他路。歐洲政策中心詹寧對此表示,法德親密關係是出於兩國利益互惠的考量,法德繼續聯手並非難事。

歐蘭德在就任之後,首次出訪就去德國會見梅克爾,可見他對法德關係的重視與保持良好夥伴關係的意願。分析人士認為,相對於經濟方面的新對策,歐蘭德在對外關係方面則會大體延續前任的政策。(新華社電)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39期】中日韓自由貿易區談判起動

胡錦濤會見韓國總統李明博、日本首相野田佳彥
                                      (網路圖片)

大陸國家主席胡錦濤14日上午在人民大會堂會見了前來出席第五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的韓國總統李明博、日本首相野田佳彥。

胡錦濤祝賀第五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成功舉行並取得重要成果,表示中日韓合作已成為三國鞏固睦鄰友好、拓展共同利益的重要平臺。中日韓進一步聯合自強,同舟共濟,共謀發展十分必要,也十分緊迫。中日韓應堅持從戰略高度和長遠角度把握和深化三國合作,促進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為三國人民帶來更多福祉,為本地區乃至世界的和平、穩定與發展、繁榮作出更大貢獻。

胡錦濤表示,當前,中韓、中日關係總體保持良好發展勢頭,各領域交流合作成果顯著。中方高度重視中韓、中日關係,願同兩國一道,進一步落實高層互訪成果,牢牢把握雙邊關係發展大方向,鞏固睦鄰互信,推進務實合作,妥善處理存在的問題和分歧,尊重和照顧彼此重大關切,推動中韓、中日關係持續健康穩定發展。

李明博表示,韓中日合作發展快速,富有成果。本次韓中日領導人會議就一些重大問題進行了深入討論,就啟動三國自貿區建設、促進三國投資等達成協定,意義重大,韓方對此積極評價。希望三國不斷加強在政治、經濟、人文等領域交往與合作,共同促進本地區穩定繁榮和世界經濟復蘇。

野田佳彥表示,亞太地區是全球經濟增長的中心,充滿機遇。日中韓都是本地區重要國家,三國合作至關重要,不可或缺。日方希望三國以本次會議達成的重要成果為契機,增進互信,提升經貿、投資合作水準,擴大人員,特別是青年之間友好往來,共同致力於維護本地區穩定與發展。(新華社電)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38期】群島繁花 2012.05


馬來西亞社會運動的變化與前景

霍媚

                                 (網路圖片)

       2011年7月9日,馬來西亞乾淨與公平選舉聯盟舉行的淨選盟2.0和平集會(Bersih 2.0),要求政府改革選舉弊端,成功爭取到約5萬人參與遊行。

       馬國當局事先已經大事抹黑活動訴求、恐嚇人民切勿參加活動、在709當天封鎖道路,出動鎮暴部隊、水炮車和催淚彈,逮捕上千名出席者。政府鎮壓公民社會自發舉行集會的暴行,引來國內外民間團體、非政府組織等強烈譴責,形象大跌。

       2012年首季,馬來西亞迎來至少4場大型的公民集會,出席人數從2500人至2萬人,出乎各個主辦單位的預料。與此同時,政府和警方在處理社會運動時的態度和做法,也出現了改變。在這些遊行集會裡,警方除了派出警員在集會現場維持秩序外,也安排交通警察在會場一帶指揮交通,確保不會像之前集會一樣造成嚴重塞車情況。雖然聯邦後備車隊和鎮暴部隊也在現場待命,不過最終並沒有派上用場。

       馬來西亞的民間社會或是政府,都在逐漸適應和調整他們面對社會運動時的策略和態度。一方面,現執政的國陣眾領袖儘管擔心或「質疑」不斷冒出來,大大小小的社會運動,但是相比709強硬的鎮壓手法,他們現在對各項集會都表現的較為容忍和諒解,以柔性手法勸說或敷衍民間組織的訴求。另一方面,大馬的社會運動開始蓬勃發展,我們可以解讀這些是民間社會不滿以國陣為首的政府施政的一種反彈,包括日益嚴重的貪污問題、經濟惡化等。

       各種民間組織針對社會現況提出不同議題的訴求,雖然集會的主辦單位一般都強調他們是「去政治」的訴求,不過普羅大眾都相信只有打破國陣壟斷的政治局面,才可以解決各種社會問題。目前情勢看來,反對黨勢力依然會與民間組織緊密合作來對抗當權政府。我樂觀認為長期努力經營的社會運動,將有助促進馬來西亞政治制度的改革,要求當權者更為關注社會公平和正義的問題。同時,我們也必須關注社會運動組織如何在捲入政治勢力範圍中,依然維持他們的主體性,不被體制所收編或成為政黨動員資源的問題。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38期】美洲傳真 2012.05

美國大選從「內鬥」轉向「黨爭」

         桑托倫退出美國共和黨總統初選。(新華社  張軍 攝)

       
       美國大選在四月發生了轉折。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桑托倫4月10日在賓夕法尼亞州宣佈,他將退出總統競選。這意味著,選情領先的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羅姆尼已基本獲得勝出,美國大選的焦點也隨之發生轉移——從共和黨的「內鬥」轉向共和黨與民主黨之間的「黨爭」。

       眾所周知,共和黨與民主黨在經濟治理的理念上有鮮明的區別:共和黨主張小政府、低稅收、減低福利開支,通過市場的自由運行推動經濟增長;民主黨方面則主張通過政府投資刺激經濟,向富人增稅解決赤字。

       因此,在即將到來的「黨爭」中,美國民眾需要在這兩種經濟理念中作出選擇。但從實際情況來看,選民在做選擇時考慮更多的,可能還是現任總統歐巴馬的「政績」。

       美國大選有一個雙方都默認的「潛規則」,即有在任總統參加的大選,最重要的人物永遠是總統本人,而不是來自另一個政黨的挑戰者。共和黨人顯然明白這個道理。因此,從大選帷幕拉開那一刻起,共和黨方面就力爭將其定義為對歐巴馬第一任期執政成果的一次「公投」。

       然而,由於黨內競爭牽扯了過多精力與注意力,在過去半年中,美國選舉新聞的頭條幾乎一直是共和黨總統競選人之間的相互攻擊。多項民調結果顯示,初選中的這些負面資訊引發了選民反感,共和黨競選人在普通選民心目中的形象普遍「看跌」。

       桑托倫作為共和黨內支持率位居第二的競選人,提前退出黨內初選,使得兩黨的正面對決提前,讓歐巴馬的挑戰者有更充裕的時間來對付「對手」。就共和黨方面而言,現在需要儘快走出「內鬥」的陰影,迅速進入「黨爭」的角色,而黨內初選的「優勝者」羅姆尼則必須儘快團結因初選分裂的共和黨,樹立黨內「同仇敵愾」的氣氛,集中精力對付歐巴馬。

       經濟問題當然是「黨爭」的主戰場。作為有企業背景、以治理經濟經驗為主要「賣點」的候選人,羅姆尼自認為攻擊歐巴馬的經濟政策是自己的一張「王牌」。人們注意到,近來羅姆尼一直強調在歐巴馬領導下,美國經濟復甦不得力,失業率仍很高,如果他上臺,將推動美國經濟重新繁榮等等。

       不過,共和黨方面能否在此問題上占上風,還要看「天時」——即未來半年內美國經濟的復蘇情況如何。就目前來看,儘管美國經濟情況有好轉的跡象,但3月份新增就業數並不理想,不少評論指出,經濟復甦發生波折的可能性正在增大。

       顯然,民主黨方面已經注意到這種情況。在桑托倫宣佈退出競選後,歐巴馬連任競選總幹事吉姆•梅西納立即發表聲明說,羅姆尼通過負面廣告「淹沒」對手,並稱羅姆尼的經濟政策會讓女性、較低收入者與拉美裔受損。此外,身家數億的羅姆尼在黨內初選中就因其財富遭到非議,民主黨估計會抓住這個「軟肋」不放,大打「社會公正」這張牌。

       隨著兩黨進入正面交鋒階段,美國大選這場戲即將拉開第二幕,並在11月份進入高潮。(新華社電)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38期】新華國際時評 2012.05

停火雖生效 安南計畫更需呵護

                    (網路圖片)

       大馬士革時間4月12日6時,是聯合國和阿盟特使安南為敘衝突各方設定的48小時停火最後時間點。停火協議終於生效,回顧生效前48小時,衝突更加激烈,局勢持續惡化;雖然看向未來,懸念密佈,烏雲密佈,無從推斷停火能否最終帶來和解與和平。

       因為,嚴酷的事實擺在那裡:戰火暫熄,但任何小火星都有可能使其死灰復燃。敘利亞政府的停火設有前提:隨時保留還擊權利;反對派未停指控,投書福克斯電視臺等西方媒體,繼續要求西方提供軍火、資金甚至空中武力支援。

       安南計畫共有六點內容,停火為其中之一,也最為關鍵,而落實過程如此艱難驚險,乃至隨時可能在下一分鐘夭折,令世人都不禁捏了一把汗。但是,即便安南計畫繼續面臨失敗的危險,此時的停火也仍然是一個名符其實的轉戾點,在解決敘利亞危機的艱難道路上,有著重要的指標性意義。

       首先,西方推動敘利亞政權更迭的願望雖然沒有絲毫減弱,但出於自身利益和國際博弈的考量及對敘局勢的評估,直接軍事干預的可能性越來越低。不論美國白宮還是北約布魯塞爾總部,一方面對停火前景再三表示悲觀,一方面又紛紛主動表態不會直接出手。從目前來看,西方在敘利亞複製「利比亞模式」的可能性已趨式微。

       其次,中國大陸和俄羅斯關於尊重敘利亞人民自決權利、政治解決敘危機的立場得到更多理解和支持。國際社會越來越深切地認識到,敘利亞如果能夠實現和鞏固可持續的停火,並由此逐步緩解緊張局勢,符合敘利亞各方和地區的總體利益,特別是符合忍受戰火煎熬的敘利亞平民的利益。

       廣受支持的安南計畫,正是基於這樣的背景產生並獲得動力。此次停火的實現,也為敘利亞危機的解決找到出路。經國際調解而達成政治解決是人心所向,外部軍事干預不得人心。不僅如此,經由安南馬不停蹄的斡旋,國際社會在達成基本共識的前提下進行調解的有效性大為突顯,人們對安南的下一步行動,因此寄予更大的期望。

       敘利亞停火了,但毫無疑問,這是高度緊張中的平靜,內戰的烏雲仍然籠罩著敘利亞的天空。但同樣不容否認,停火的實現,不論時間長短,都堪稱意義重大的進展。國際社會接下來應努力呵護這粒脆弱的和平種子,精心培育,讓其成長而不是夭折,以便為敘利亞各方展開對話和繼續落實安南計畫的其他內容奠定基礎,創造條件。

       顯然,對國際社會來說,舉凡有利於此的努力,則應全力以赴支持;舉凡不利於此的動作,則應全力以赴反對。至於那些以保護為名,行干涉之實,強行推動他國政權更迭的做法,歷史早已充分證明其火上澆油的危害,可以就此休矣。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38期】有待觀察的停火協議

敘利亞危機的最新發展

                          (網路圖片)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敘利亞政府軍和反對派武裝4月12日6時開始實施停火。雖然當天在首都大馬士革街頭,當地市民生活一切正常,但三天後,敘利亞第三大城霍姆斯市,政府軍的槍炮聲再次響起,同時反政府武裝則攻擊了阿勒頗省的一個警察局。

      歷時一年多的敘利亞流血衝突能否結束,有待觀察。
      
      大馬士革大學正門旁的報刊亭邊,一位名叫哈桑的男子說:「我們願意執行安南計畫,實行停火,但不允許任何人損害敘利亞的主權。」他認為,政治解決敘利亞危機值得期待,希望國家能夠實現穩定。

      剛從大馬士革大學正門走出來的一名女大學生說:「只要政府軍實行停火,自由軍(反政府武裝)就會停火。」她說:「敘利亞危機非常複雜,停火以後,危機也不能解決,沒有人知道敘利亞的前途是什麼」,「我們的願望是人人都享有自己應有的權利」。

      敘利亞境內反對派「敘利亞全國民主變革力量民族協調機構」(全國協調機構)總協調員哈桑•阿卜杜則表示,歡迎敘利亞政府關於武裝部隊停止軍事行動的立場。他說:「停止暴力行動已經成為緊迫和必要的步驟,它是任何所期待的解決敘危機方案的主要入口。」

      聯合國安理會4月5日曾通過主席聲明,呼籲敘利亞政府履行其對敘利亞危機聯合特使安南的承諾,在4月10日前實現停火,同時呼籲反對派在政府軍採取上述措施後48小時內停止一切形式的暴力活動。

      根據敘利亞危機聯合特使安南的計畫,在敘利亞政府實現停火後,所有各方都應立即停止一切暴力活動,並於當地時間12日上午6時實現全面停火。敘利亞國防部官員亦發表聲明說,敘政府軍將遵守停火協議,但保留政府軍還擊的權力。

      據聯合國估計,自去年3月15日敘利亞爆發反政府抗議活動以來,在衝突中死亡的總人數已超過9000人。敘利亞官方統計則顯示,已有6140人在各種衝突中死亡,其中包括2566名軍人、安全人員和員警。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38期】國際瞭望時評—南海問題台灣不應保持沉默

兩岸共同合作開發南海的契機

王觀生

                         (網路圖片)

       日前,菲律賓海軍軍艦闖入中國大陸所擁有的南海黃岩島海域,對避風停靠在黃岩島的大陸漁船進行襲擾,並在所謂「維護主權」的旗號下準備進行抓扣。此舉被及時趕到的大陸海監船制止,雙方隨後發生了對峙。對此,大陸方面已向菲方提出嚴正交涉。

       黃岩島對峙只是南海爭議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個別的南海周邊國家「挾洋自重」,借外來勢力在南海問題上屢屢出格。首先是越南在去年5月27日藉口大陸海監船對其在南海的油氣勘探活動進行干擾,從6月13日開始在南海相關海域舉行實彈演習,並頒發新徵兵令;接著菲律賓總統辦公室宣佈將南海更名為「西菲律賓海」,同時與美國海軍舉行聯合演習。美國也聲稱在南海有國家利益,並先後與周邊國家舉行軍演,南海呈現緊張局勢。

       一直以來,中國大陸對南海地區的態度始終堅持「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立場,主張通過和平協商來解決爭端,反對外部勢力介入。最近一段時間以來,菲律賓在南海問題上動作頻頻,嚴重背離了2002年中國大陸和東盟各國簽署的《南海各方行為宣言》及其後續行動指標。引入外來勢力介入南海問題,無疑是自食其言,既是對中國在南海領域傳統主權的侵犯,也違背了有關各方關於維護南海和平穩定,不使事態複雜化和擴大化的共識。無數歷史案例表明,將領土爭議國際化、引進外來勢力制衡其他國家,往往會事與願違,自身還可能被他人所利用。

       遠從清朝時代,到後來的國民政府時期,以及1949年兩岸分治以來,南海的主權問題並沒有引起爭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發動侵華戰爭,佔領了中國大部分地區,包括南沙群島。《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及其他國際文件明確規定把被日本竊取的中國領土歸還中國,這自然包括了南沙群島。1946年12月,當時的國民政府指派高級官員赴南沙群島接收,在島上舉行接收儀式,並立碑紀念,派兵駐守。

       從歷史來看,中國大陸據以界定南海權利範圍的U形斷續線,乃是繼承退守到台灣的國民政府的制定。更何況,台灣對東沙、中沙兩群島仍行使著管轄權,並在南沙群島的最大島嶼太平島駐兵。因此,兩岸之間無論從歷史主權、實際管轄等各個方面來看,都肩負有共同開發、一致對外,通過與環南海諸國談判來解決爭端的責任。

       然而,在大陸與其他國家發生南海主權爭端時,台灣如果始終保持緘默,甚至迴避的態度,無異形同放棄領土,自失立場。誠如台灣中央社社評所說:「兩岸既可以在許多議題上都採取求同存異,擱罝爭議,共創雙贏的方式,為什麼不能在南海議題同樣採取擱罝爭議,共同開發呢?」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38期】美日高度關注

北韓發射衛星計畫

這是48日在朝鮮平安北道鐵山郡西海衛星發射場拍攝的
已經基本安裝完成的「銀河3號」運載火箭。
(新華社 張利 攝)

       日本眾議院全體會議4月12日下午一致通過決議,要求北韓取消使用「銀河3號」運載火箭發射衛星計畫。日本首相野田佳彥當天在眾議院全體會議上說,北韓此舉是破壞地區和平與穩定的嚴重挑釁行為,日本政府強烈敦促北韓不要進行發射,今後將與有關國家和國際機構進行密切合作,關注事態發展並採取適當對策。

       美國國務卿希拉蕊也在與日本外相玄葉光一郎舉行會晤後對記者表示,北韓發射衛星「違反聯合國安理會相關決議,直接危及地區安全」。美國正在與其他國家進行密切磋商,若北韓真的實施發射計畫,美國將在安理會尋求對北韓採取「適當行動」。玄葉光一郎也表示,日本正與美國和國際社會進行合作,將對北韓發射衛星行動作出「適當」回應。

       美國常駐聯合國代表賴斯4月10日在紐約聯合國總部說,北韓使用「彈道導彈技術」發射衛星「公然違反」了安理會相關決議。美國白宮發言人卡尼當天也表示,美國將繼續與其盟友合作制定對策。稍早之前,美國國防部長帕內塔和韓國國防部長官金寬鎮通電話,討論了北韓準備在近期發射衛星事宜。美國防部聲明說,美韓雙方都認為北韓的舉動是「一個嚴重挑釁」,違背北韓的國際義務和相關安理會決議。

       北韓已於4月13日用「銀河3號」運載火箭,從北韓平安北道,鐵山郡的西海衛星發射場向南發射自行研發的地球觀測衛星「光明星3號」,以迎接金日成誕辰100周年。雖然,火箭在發射數分鐘後碎成數片並墜毀,北韓此舉已引起各方高度關注,韓國、日本、美國等多次呼籲北韓重新考慮或停止這一計畫。(新華社電)

閱報小秘書

2006年聯合國安理會1718號決議:

1.要求所有會員國對北韓實施與核武器及技術、大型武器和奢​侈商品有關的禁運,並得為此目的檢查進出北韓的貨物。

2.凍結與此有關的個人或組織在北韓境外的財產,並對這些個​人實施旅行限制。

3.要求北韓不再進行核試驗、暫停與彈道飛彈有關的所有活動​、放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4.要求撤回北韓2003年初退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聲​明。

2009年聯合國安理會1874號決議:

依據《聯合國憲章》第七章對威脅國際和平與安全的行為規定,對北韓進行核子試爆,提出進一步的經濟制裁,加強管制北韓除輕型武器以外的武器進出口,並授權各國可攔檢北韓的可疑船隻及貨物。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37期】日本侵華史實不容挑釁

兩岸應共同譴責並抵制日本右翼軍國主義復辟

王觀生

                        (網路圖片)

        日本名古屋市市長河村隆之在2月會見南京代表團時,稱「南京大屠殺很可能不存在」,「犧牲的人只是正常戰爭死亡」。在受到抗議和譴責後,河村隆之不僅不表示道歉並收回不當言論,反而召開記者會,依然強硬堅持其言論。
         
        河村隆之的不當言行無疑是對歷史史實的踐踏,是對海峽兩岸全體中國人感情的傷害,也是對東亞友好關係發展的試圖破壞。

        正視日本侵華歷史不但是兩岸之間共同的歷史記憶,也一直是東亞地區國際政治最為敏感的神經。日本的政治人物對那段歷史事實的任何評述,都應當慎之又慎,三思而後行,避免採取任何不當言行,傷害中國人民感情,對中日、台日關係友好發展的大局構成危害。

        然而,日本的一些政治人物特別是右翼政客不時跳將出來,極力否認日本侵華的歷史事實,河村隆之只是發表「否認言論」的最新的一個。事實上,一些日本政治人物和右翼政客有關侵華歷史的否認與美化從未停止——自民黨眾議員高市早苗曾於2002年在電視節目裡稱,1931年之後的侵華戰爭是「自衛戰爭」;民主黨眾議員松原仁每年8月15日都去參拜靖國神社,2007年12月更在國會公然聲稱「沒有南京大屠殺這個事實」;自民黨眾議員稻田朋美則曾鼓吹,侵華日軍在南京的「所謂殺人比賽完全是虛構的」……

        日本法西斯侵華戰爭罪行累累、鐵證如山。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戰爭,使中國人民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中國軍民傷亡3500萬人,財產損失達6000億美元。

        1946年至1948年間進行的東京審判也認定:日軍入侵並佔領南京是事先預謀;在日軍佔領後六個星期內,南京及其附近被屠殺的平民和俘虜,總數在30萬人以上;日軍在佔領南京期間對南京進行了強姦、搶劫、毀壞房屋等非戰爭行為。

        在南京大屠殺的爭議上,日本政府早已表態接受東京審判的裁決,並對侵華戰爭有過反省和懺悔。而日本一些帶有錯誤歷史觀的政客卻不時釋放出歪曲言論,確實是別有用心。

        從整體上看,正視這段歷史不但是兩岸關係尋求合作與整合的突破點,也是兩岸共同維護東亞和平穩定的基石——1995年8月15日,時任日本首相村山富市發表談話,就過去日本的殖民統治和侵略給亞洲國家人民造成的巨大損失和痛苦的歷史,表示深刻反省和由衷道歉。

        因此,日本政府要對此持有清醒認識,維護友好大局,政治人物的有關言行要特別慎重,不能釋放錯誤資訊,以致損害中日、台日關係。而對抱著錯誤歷史觀不放並公開散佈錯誤言論的政治人物,日本政府和社會則應予以嚴厲批判和駁斥。

閱報小常識

日本政府不否認南京大屠殺事實

        日本外務省發言人橫井裕針對名古屋市市長河村隆之事件表示,日本政府不否認原日軍在中國南京實施大屠殺的事實。

        橫井說:「關於南京大屠殺的事實關係存在一些爭議,但是我們無法否認原日軍在侵入南京城後對非戰鬥人員實施搶奪和殺戮的事實。日本政府充分認識,在過去一個時期,通過殖民統治和侵略給許多國家、特別是亞洲各國人民造成巨大的損害和痛苦,決心不再發動戰爭,堅持走和平國家的道路。日本政府的這一立場沒有任何改變。」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