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犇報‧第50期】美國國務卿克里東亞三國行

收穫幾何?

美國國務卿克里4月12日訪問南韓,
與南韓外交部長官尹炳世舉行會談。
(圖:新華社)

美國國務卿克里4月15日結束了上任後的首次東亞三國之行。克里先後與南韓、中國大陸和日本領導人就雙邊關係、合作前景、地區局勢等重要議題進行了探討。
分析人士指出,在東北亞局勢敏感時期,克里此行主要與有關方面溝通與對話、收集資訊,並沒有貿然提出激進主張。這說明在當前複雜的背景下,美國對亞洲三個國家的態度比較謹慎。

南韓:願與北韓對話

克里4月12日首先抵達南韓,分別與總統朴槿惠和外交部長官尹炳世舉行會談,就朝鮮半島局勢、《韓美原子能協定》修訂、朴槿惠5月訪美等雙方共同關心的問題交換了意見。

克里表示,為實現朝鮮半島無核化,美國願意同北韓進行對話,但對話前提是北韓必須遵守國際義務。他強調,雙方的對話必須要有誠意,美國不會「為了對話而對話」,若北韓違反相關國際約定,美國原則上不會再向北韓提供援助。他重申,美國決不承認北韓為核國家,並會在北韓問題上與南韓緊密合作。

對於韓美同盟,克里表示,如果有必要的話,美國具有保護盟友和自身的防禦能力。朴槿惠當天在青瓦台會見克里時也表示,當前朝鮮半島緊張局勢不斷升級,但韓美同盟十分牢固。

尹炳世表示,推進「朝鮮半島信任進程」是南韓政府的對北韓基本立場,南韓希望北韓方面能對南韓政府此前提出的對話解決方案作出回應。

儘管韓美雙方都作出了願同北韓對話的表態,但分析人士指出,這兩種「對話」有較大區別。克里明確表示,美國的對話以北韓展現出誠意和履行國際義務為前提,即以朝鮮半島無核化為對話條件。相比之下,南韓政府提出的對話則是在施壓與對話並行的「雙軌」框架內更側重於對話。
 
中國:推動雙邊合作

4月13日克里訪問中國大陸。當天,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總理李克強、國務委員楊潔篪分別會見克里,外交部長王毅與克里舉行會談。作為美國對華關係決策者之一和主要實施者,克里訪問中國大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習近平在會見克里時回顧了不久前他和歐巴馬通電話時達成的共識,即共同致力於建設中美合作夥伴關係、探索構建新型大國關係。習近平指出,要走出一條平等互信、包容互鑒、合作共贏的新型大國關係之路。

王毅在和克里會談時說,要把兩國元首的重要共識轉化為具體政策和實際行動。兩人還表示,要規劃好下階段兩國關係發展的「路線圖」。分析人士認為,克里此訪本身就是規劃「路線圖」的一部分。克里訪華之後,中美一系列政治、經濟、軍事、外交領域的交往將全面展開。

此外,朝鮮半島局勢也是克里訪華議程的內容之一。中方傳遞的資訊清晰明確。李克強說,維護地區和平穩定,相關各方都要負起責任、承擔後果。在半島和本地區挑事生事,會損害各方利益,也無異於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王毅強調,中方的立場堅定不移,那就是不管出現什麼情況,都必須堅持半島無核化,堅持維護半島和平,堅持對話解決問題。他敦促有關各方不要再採取任何導致局勢緊張升級的行動。

中國人民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主任時殷弘認為,在朝鮮半島局勢烏雲密佈之時,美國國務卿訪華與中方交換意見,中方也繼續發出信號:中國願同包括美方在內的有關各方一起,為朝鮮半島無核化與和平而努力,為對話解決問題而努力。
 
日本:加強與美協調

克里4月14日抵達此行最後一站日本,與日本外相岸田文雄舉行會談。次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與克里進行了會談。

克里與岸田的會談主要涉及朝鮮半島局勢、駐日美軍基地遷移、網路安全、氣候變化及中東局勢等議題。岸田表示,希望與克里就亞太地區形勢交換意見,確認日美同盟可以發揮的作用。克里說,美日同盟是地區和平與安全的基石。

日美外長還同意與中國等有關國家進行合作,在朝鮮半島無核化方面採取具體行動。岸田說,我們絕不容忍北韓擁有核武器。克里說,北韓應當認識到,挑釁行為將導致進一步陷入孤立,我們準備與北韓進行談判,北韓應以負責任的姿態參加談判。

分析人士認為,日美外長在會談中闡明了強硬立場,爭取達到敦促北韓停止挑釁言行的目的,但是雙方未能拿出具體對策。

此外,日美外長討論了駐日美軍普天間基地遷移、駐沖繩美軍陸戰隊遷往關島等問題。分析人士指出,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自稱「日美同盟的信賴關係已經完全恢復」,但如普天間基地遷移問題不能得到解決,日美同盟關係就不可能牢固。(新華社)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49期】國際新聞報給你知 2013.04


日方「釣魚島申遺」
 

新華社:火上澆油的新挑釁

近期日本石垣市正在進行把釣魚島申報為世界自然遺產的計畫,大陸新華社撰稿警告,認為此一舉動是火上澆油的新的挑釁行動。這項計畫一旦最終付諸實施,必將使釣魚島領土爭端陷入更加激化、更加危險的境地。

據報導,日本政府正在準備將「奄美•琉球」申請為世界自然遺產,而沖繩縣石垣市日前向日本政府提出把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明確納入申遺目錄,借此變相讓國際組織承認其是日本領土。

按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規定,世界自然遺產的申請過程,首先是「一個國家需要首先對本國有價值的自然遺產列出一份詳細的目錄」,這也意味著申請國首先要擁有針對該遺產的主權。據稱,石垣市已經制訂了將釣魚島申報為世界自然遺產的所謂相關草案,目前正在向市民徵求意見,並圖謀擇機「登島」展開學術調查,以獲得足以說服日本環境省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充分資料」。

顯而易見,日方將具有爭議性的釣魚島作為世界自然遺產申報的作法,是極其荒唐的。假若,日方人員試圖「登島調查」,那就又等同於甩出了一根激化中日矛盾的導火線。

去年以來,日本激化釣魚島爭端並未獲得實質上的好處。此次「釣島申遺」無非是「釣魚島國有化」的又一個翻版,意在「明確宣示主權擁有」,以達到侵吞釣魚島的企圖。

去年,正是東京都地方政府與日本政府「購買」釣魚島的「雙簧」表演,挑起了爭端,破壞了雙方「擱置爭議」的共識,使中日關係驟然降至兩國邦交正常化40年來的冰點。而這次,日方的新挑釁舉動,據專家估計必招致中國大陸的堅決反對和強烈反制。

毋庸置疑,未來的局勢如何演化,還是要看這場爭端和危機的始作俑者、催動者——日本的態度和行動,這也決定著戰後國際秩序的正常維護,亞太地區的和平、穩定與發展。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49期】國際新聞報給你知 2013.04

查維茲病世

3月6日,在委內瑞拉首都加拉加斯,哀痛的人群護送烏戈‧查維茲
靈柩的隊伍行進。委內瑞拉總統查維茲5日因病去世,死因引發
懷疑,自他2011年11月罹癌以來,美國以生化科技下毒一說
從未斷絕,委內瑞拉宣稱將對此展開進一步調查。(圖片∕新華社)

委內瑞拉副總統馬杜羅3月5日下午在軍事醫院宣佈,委內瑞拉總統查維茲於當地時間5日16時25分去世。

馬杜羅在全體內閣成員的陪同下聲淚俱下地宣佈查維茲去世的消息。他感謝查維茲為祖國所做的一切,要求委內瑞拉人民維護和平。

馬杜羅在當天上午召開的政府成員和軍隊高層會議上說,查維茲所患的癌症很可能是美國發動的「科技攻擊」引起的,政府將成立專門科學委員會調查查維茲的病因。

查韋斯2011年曾表示,拉美多位左翼領導人身患癌症,很有可能是美國利用其掌握的先進生化技術向這些領導人下了毒手。

查維茲自2011年6月以來因患盆腔腫瘤多次赴古巴治療。他在2012年10月的總統選舉中成功連任,但因體內癌細胞復發,當年12月11日再度在哈瓦那接受手術。查維茲於今年2月18日返回委內瑞拉並在一家軍事醫院繼續接受治療。委內瑞拉政府曾在3月4日晚透露,查維茲出現免疫抑制現象並再度患上嚴重呼吸道感染,健康狀況堪憂。(新華社)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49期】國際新聞報給你知 2013.04

日本大地震災後重建任重道遠

■   張誠

311日,在日本北部仙台市,女子點著蠟燭祭奠
兩年前
9級大地震引起的海嘯中的遇難者。當時約
有兩萬人在災難中遇難或失蹤。(圖片∕新華社)


3月11日是日本大地震兩周年紀念日。兩年前,一場9.0級地震造成大量建築倒塌,並引發海嘯,導致福島第一核電站輻射洩漏,兩萬多人死亡和失蹤。如今,兩年過去,以宮城、岩手和福島三縣為中心的地震災區重建情況如何?民眾生活是否回歸正常?

重建進展緩慢

兩年來,日本地震重災區的重建工作取得了一定進展,建築廢墟已基本拆除,海嘯垃圾大多得到清理,鐵路、電力、通信等基礎設施都已基本恢復。但根據日本復興廳統計,截至2012年底,日本災區堤防等海岸設施只完成26%,只能確保27%的災害公營住宅用地,可耕作農地只有震前的38%,地震瓦礫只處理了44%,水道設施只恢復了46%。

此外,災民最關心的居住問題仍舊進展緩慢。在海嘯受災地區,日本政府採取重建住宅、集體搬遷至高地的政策。然而,截至目前,針對災區224個沿海地區實施的集體搬遷政策,均沒有完成搬遷所需的土地改造,這意味著災民只能繼續居住在臨時住宅。

日本政府安置災民的另一項舉措是建設公營住宅。日本原計畫在災區三縣建設22.4萬戶災害公營住宅,然而,截至今年3月,災區僅建成56戶,即便到2015年末,按照宮城縣計畫,仍只能完成七成公營住宅。而在核電站事故避難區域的福島縣,甚至還沒有計算出需要建設的公營住宅數量。

課題堆積如山

除居住問題外,災區民眾還面臨著就業和生計問題。據東京商工調查公司統計,截至今年3月7日,日本約1100家企業因受大地震影響而破產。地震對漁業的負面影響持續發酵,從業人數不斷萎縮。與2007年相比,岩手、宮城和福島三縣2012年的漁業從業人數已從此前的2.29萬人銳減至9200人。

另據統計,日本約110多萬人的工作因地震受到影響,根據日本廣播協會電視臺調查,地震災區有超過一半的人收入比地震前減少,對工作現狀感到不滿。就業不穩定和住房問題導致地震災區人口流失嚴重,據日本總務省統計,受災三縣人口在地震後減少了11.2萬人。

另外,由於災後重建進程緩慢,長期過著避難生活的災民很多出現嚴重的心理障礙。據警方統計,因長期避難生活致病死亡或自殺身亡的地震相關死亡人數達2303人。日本復興廳調查分析說,居首位的死因是「因避難生活疲勞」,占33%。
 
核輻射陰影揮之不去   

儘管已經過去兩年,但以福島為首的地震災區仍未能走出核輻射陰影。福島第一核電站的輻射值仍然嚴重超標,目前4號反應堆附近的輻射值為每小時114微西弗,大約是正常人每年正常輻射量的1000倍。污水處理同樣是個難題。該核電站現在每天要新排放約400噸核污染水,這些污水大多只能保存在核電站內,迄今已高達26萬噸。

福島縣在清除核污染方面也進展遲緩。原因是缺乏足夠的污染土臨時放置場所。據統計,截至2012年底,福島縣內共有住房、學校、公園等至少4811個地點的污染土壤無處轉移,被迫留在原地。

世界衛生組織日前發佈報告說,福島核電站周邊居民癌症發病風險略升,福島縣浪江町女嬰的甲狀腺癌發病率攀升至1.29%,是日本1歲女嬰平均發病率的1.7倍。福島縣「縣民健康管理調查」討論委員會也於近日發佈報告說,自2012年以來,已有3名福島核事故時18歲以下居民被確診患有甲狀腺癌,另有7人被診斷為有癌症可能。

這兩份報告引發了包括福島當地民眾在內的日本民眾的擔憂。目前,福島縣內根據輻射量由高到低將輻射區域劃分為「返還困難區域」「限制居住區域」和「避難指示解除準備區域」。原本生活在這些區域的居民目前仍舊無法返回家鄉。

日本政府正制定新的安全計畫,準備在2014年春季允許原本生活在「避難指示解除準備區域」的居民返家,但預計在清除核污染尚未取得明顯進展的情況下,當地民眾即便返回家鄉,也是心有不安。(新華社)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49期】國際新聞報給你知 2013.04

金正恩:北韓軍隊已做好全面應戰準備

金正恩(前右)視察月乃島防禦隊。
(圖/新華社)


據朝中社3月8日報導,北韓最高領導人金正恩3月7日在視察西南前線最南端的兩個守島部隊時表示,所有部隊官兵都做好了開始「朝鮮式全面戰」的一切準備,如果敵人再次在敏感海域對朝鮮進行挑釁,他將下達命令全面開始正義的祖國統一大進軍。

報導說,金正恩當天淩晨抵達後,聽取了長財島和茂島防禦部隊的戰備情況和敵情彙報,要求守島部隊做好經常性的戰鬥準備,並就如何對駐守延坪島附近的南韓部隊進行精確打擊作出指示。金正恩在視察茂島防禦部隊時說,只要敵方有一發炮彈落入北韓行使主權的海域和地區,就立即予以殲滅性的反擊,打響祖國統一大進軍的第一炮和信號彈。他強調,包括前線部隊在內的陸軍、海軍、航空和反航空軍、戰略導彈軍官兵已經做好了開始「朝鮮式全面戰」的一切準備。

長財島和茂島緊鄰2010年爆發南北韓炮擊戰的延坪島。2012年8月,金正恩曾視察過這兩個守島部隊。(新華社)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49期】國際新聞報給你知 2013.04

透視:動用核武只是北韓威脅語言

南韓《中央日報》網站3月11日發表文章稱,北韓曾宣佈停戰協定從韓美聯合軍演「關鍵決斷」開始的3月11日起無效。所以從邏輯上來看,朝鮮半島算是已進入「戰時」狀態。

文章稱,雖然北韓以前也幾次宣佈撤銷停戰協定,但此次是在聯合國安理會通過對北韓制裁案之後,再加上表示出了軍事行動的動向,因此南韓政府認為此次北韓進行挑釁的可能性比任何時候都要高。

專家們把北韓的核攻擊等挑釁視為誇張的恐嚇,但同時不知道北韓會做出什麼行為。南韓政府相關人員和專家們認為北韓很可能會首先進行局部挑釁。南韓東國大學朝鮮學系教授金榕炫預測:「為壓迫朴槿惠政府並反駁國際制裁,朝鮮很有可能向北方界線以南大規模發射KN-02等短程導彈。」

南韓國立外交院教授尹德敏也認為:「北韓很有可能在東海和黃海發射導彈,或在非武裝地帶等地局部挑釁,繼續營造朝鮮半島緊張氣氛。」也就是說,北韓宣稱停戰協定無效,之後很有可能進行故意違反停戰協定的「表現式」低強度挑釁。

南韓慶南大學政治外交系教授金根植表示:「現在的情況是,即使不是北韓高層的有意挑釁,也有可能因偶發衝突或狀況導致全面戰爭。」他警示了北韓的不可預測性。

專家們預測,北韓雖然不斷進行「首爾和華盛頓火海」核攻擊之類的發言,但實際進行核攻擊的可能性不大。一位外交人士表示:「只要不採取極端行動,很難認為北韓會使用核武器。」南韓國防研究所安全戰略研究中心負責人白承周也指出,「北韓不太可能真正使用尚未完備的核武器」,「但不能忽視其進行追加核子試驗的可能性」。

文章指出,朝鮮半島的緊張局勢正在不斷升級,但也有觀察認為如果能把控好局面,就能將北韓拉回到對話的軌道上。因為過去在朝鮮半島緊張局勢達到最高潮以後,局勢往往會發生改變。(新華社)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49期】國際新聞報給你知 2013.04

馬島公投,動了誰的乳酪?

英國和阿根廷有主權爭議的馬爾維納斯群島(簡稱馬島,英國稱福克蘭群島)公投結果3月11日揭曉,99.8%的投票者支持繼續保留英國「海外屬地」政治地位。由於馬島居民絕大多數都是英國移民,因此這一結果早在意料之中。
阿根廷政府對公投結果不屑一顧,謂之「自娛自樂」;英國政府搖旗呐喊力挺島民意願,號稱「公投典範」。分析人士認為,此次公投,英阿互有得失,倒是長期與阿為鄰的馬島居民可能成為輸家。

一直以來,英國以尊重「島民意願」為擋箭牌,拖延甚至拒絕談判。此次公投,島民身披英國國旗,用幾十輛越野車拼出英文「是」的字樣宣傳造勢,對英國表現出的歸屬感令人印象深刻。單純從突出民意的角度看,英國確實達到了預期目的。然而,這種民意能否得到國際社會的承認和支持卻很難說。在阿方看來,此次公投不合法理,因為馬島島民從未被聯合國承認為一個民族,不適用民族自決原則,因此不能使用民族自決權決定所居住土地的主權歸屬。

中國有句俗話:神仙打架,凡人遭殃。去年馬島戰爭三十周年,英阿關係驟然緊張,雙方演習加封鎖,導致馬島物資供應緊張,居民生活受到嚴重影響。公投期間,當地的高物價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一個連信封都要英國本土印刷的地方,物價可想而知。而近在百里之外的市場,卻因政治藩籬而遙不可及,這實在是島民的悲哀。

對此,英國也不乏冷靜的觀察者。英國地緣政治專家平克頓認為,當前英阿雙邊關係處於1982年以來最差水準,公投只會激化矛盾,直接損害島民經濟福利。英國《衛報》刊登評論指出,此次公投「除了挑釁毫無價值」,不如簽訂一系列旨在維護島民政治、社會、教育、文化和經濟等權利的條約來得更加實際。

早在1965年,聯合國就通過決議將馬島問題納入「去殖民化」範疇,敦促英國與阿根廷以「島民利益為重」,通過雙邊談判解決主權爭端,「民族自決」不適用於馬島問題。該決議使島民利益成為解決馬島問題的一個指導原則。阿根廷國際問題專家羅森多•弗拉加認為,任何敵意行為都將傷及島民利益,英國如真為島民著想,應積極支援島民與阿根廷進行雙向互動。

對阿根廷來說,一味妥協或窮兵黷武也非良策,耐心、誠心和民心缺一不可,此民心不只是國際輿論、國內民意,也包括馬島民心。如能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讓島民同阿根廷建立緊密合作關係,在貿易文化互動中構建信任關係,或許馬島主權問題的解決會是另外一番景象。(新華社)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49期】國際新聞報給你知 2013.04

大陸外交部:支持阿根廷對馬島主權要求

【本報綜合報導】根據大陸官方媒體《環球時報》、《新華網》的報導,中國大陸將一如既往地支持阿根廷對馬島的主權要求。大陸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說:「馬爾維納斯群島問題,本質上是殖民主義的歷史遺留問題。中方在馬島問題上的立場是一貫的,將一如既往地支持阿根廷方面對馬島的主權要求,希望阿根廷和英國雙方根據聯合國有關決議,通過談判妥善解決這一問題。」

此次由英國片面舉辦的公投結果顯示,1人棄權,3人反對,1513人贊成,支持率為98.8%。馬島現有居民約2500人,90%都是英國移民的後裔。雖然去年的調查顯示近60%居民認為自己是馬島人,不到30%的居民認為自己是英國人,但他們都願意維持現狀。

據歷史專家表示,阿根廷與馬島距離僅約500公里,是阿根廷固有領土,英國將其變為殖民地並用武力佔據至今。1820年,在從西班牙殖民統治下獨立僅四年後,阿根廷就宣佈馬島為其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英國卻稱最早發現馬島,宣佈擁有馬島主權(英稱福克蘭群島),並於1833年1月以武力強佔,趕走阿根廷總督和大量阿根廷籍島民。由於馬爾維納斯群島有豐富的泥炭、鉛、煤、鐵、銀、石油和天然氣等資源,原油儲量估計高達600億桶,因此,短期內英國不可能放棄其通過殖民戰爭掠取的馬島。

阿根廷駐英國大使指出,拉美擁有6億人口,是巨大的市場,英國在馬島問題上的表現將會疏遠拉美各國,不符合英國的長遠利益。連美國也不支持英國的立場,僅承認維持現狀,不認可英國的主權歸屬。

對於英國來說,馬島戰爭的慘勝雖是痛苦的回憶,馬島公投這樣的挑釁並非明智之舉。從長遠來看,擱置爭議、共同開發或許對雙方而言都是最佳選擇。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48期】[專題] 中日釣魚島勢力消長追蹤報導 (八)

火控雷達瞄準事件
 

新華社反駁:日方蓄意散佈虛假資訊別有用心

針對日本大肆炒作中國大陸海軍艦艇火控雷達瞄準日方艦載飛機,渲染「中國威脅」。大陸官方媒體提出反駁,認為日方蓄意散佈虛假資訊別有用心,希望日方停止炒作,認真履行《中日和平友好條約》,回到對話解決問題的正確軌道上來。

報導表示,日方所謂中國海軍艦艇火控雷達瞄準日方艦機的說法是無中生有,刻意製造緊張氣氛。中國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長高洪在接受大陸媒體採訪時說,這個做法的直接動機是把釣魚島主權問題與所謂的中國「軍事威脅」拉在一起,製造謠言,讓世人覺得中國是造成緊張的一方。

高洪說,這種做法的背景是安倍晉三將要訪美,想進一步拉美國選邊站。企圖通過惡意無端炒作,使美國明確支持日方。另外,安倍內閣希望通過這些捏造的虛假情況引起國內政治緊張,希望借製造「中國威脅論」來贏得國民對強硬外交政策的支持,從而達到自己的政治目標。

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副院長劉江永認為,安倍內閣散佈虛假資訊的目的,一是希望掌控中日關係的主動權;二是在釣魚島問題上向中方施加壓力;三是在國際輿論中製造中國的負面形象;四是希望為未來修改防衛大綱、增強軍事力量做輿論準備;五是獲得日本公眾對其對華強硬政策和軍事增強計畫的民意支持。

大陸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8日也表示,希望日方不要再搞小動作,回到對話解決問題的正確軌道上來。華春瑩說,日方艦機對在公海進行正常航行訓練的中國海軍艦艇長期進行近距離跟蹤監視,是造成中日海空安全問題的根源。她說,此次,日方蓄意散佈虛假資訊,抹黑中國形象,渲染「中國威脅」,製造緊張氣氛,誤導國際輿論。我們不禁要問,日方究竟意欲何為?不得不對日方真實意圖保持高度警惕。

高洪表示,中日關係保持穩定,需要各領域合作,而軍事安全領域最為敏感,需要高度互信,這不僅需要政治、經濟上加強交往,還需要雙方國民支援。現在最大的障礙是安倍內閣缺乏改正錯誤的意願。高洪說,日方挑起釣魚島爭端以來,中方在採取必要措施維護國家領土主權的同時,一直保持克制和負責任態度。希望中方負責任的措施和態度能讓兩國緊張關係降溫。


【犇報‧第48期】[專題] 中日釣魚島勢力消長追蹤報導 (七)

日中友好團體負責人表示將努力改善日中關係

日中友好七團體負責人 (網路圖片)

日本日中友好七團體負責人2月5日在東京表示,將努力改善日中關係,爭取把一個良好的日中關係交給下一代。

中國大陸駐日本大使館和日中友好七團體當晚聯合舉行新年會,日本執政聯盟的公明黨代表(黨首)山口那津男、在野黨社民黨黨首福島瑞穗和國民新黨代表(黨首)自見莊三郎,日中友好七團體負責人、日本各界友好人士及旅日僑領等100多人出席。

日中友好協會會長加藤紘一在致詞時表示,日中友好七團體為實現邦交正常化作出了很大貢獻,今後將為改善日中關係而努力,推動日中友好事業向前發展,夯實日中關係的基礎。

日中協會會長野田毅表示,今年是《日中和平友好條約》締結35周年,希望以此為契機,面向未來地改善日中關係。在發展日中關係方面有以民促官的歷史,友好團體將努力改善日中關係,爭取把良好的日中關係交給下一代。

日中友好議員聯盟會長高村正彥說,日中友好團體將努力改善日中關係,進一步擴大友好關係,為兩國關係重新回到戰略互惠關係的原點打下基礎。

中國大陸駐日本大使程永華說,日本一些人不希望看到良好的中日關係,去年製造了釣魚島糾紛,日本政府實施對釣魚島所謂「國有化」,對兩國關係造成了嚴重傷害,致使中日關係處於嚴峻的局面。對長期從事中日友好的人士來說,這是令人痛心的事情。從兩國交往歷史來看,合則兩利,鬥則兩傷。希望日本新政府正視現實,拿出誠意,與中方相向而行,共同作出努力,對話解決問題,發展戰略互惠關係。

程永華表示,日中友好團體長期以來致力於發展中日友好事業,他願與日中友好人士一道,為改善中日關係而努力。
(新華社記者吳穀豐 陳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