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犇報‧第41期】上天入海:「神九」「蛟龍」拓展中國人的探索疆域(一)

上天入海:「神九」「蛟龍」拓展中國人的探索疆域

 

6月16日,神舟九號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新華社  李剛  攝)

編按:2012年6月24日是足以載入中國歷史的一天。中國大陸太空人和潛航員同時在太空和海底取得重大科技突破,拓展了中國人探索天地宇宙奧秘的疆域。這一天,在距地球340多公里的近地軌道,3名中國大陸太空人圓滿完成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的手控交會對接;在西太平洋馬里亞納海溝,「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成功突破7000公尺,最大下潛深度達到7020公尺。
  
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古代詩人屈原就在《天問》中,對自然現象、神話傳說和古代史事等提出了一百多個問題,涉及宇宙的創造和演化。這是中國古人對未知事物好奇心的一次展現。正是受這種好奇心的驅使,古往今來的中國人不斷為人類的科技文明做出自己的貢獻。如今,中國的科技史又將續寫新的篇章,這是中國綜合國力發展在科技領域的體現,也是中華民族不斷開放創新的見證。

神九飛天
 

五大經典現場回顧

經過12天又15個小時的飛行之後,成功完成中國大陸首次手控交會對接任務的神舟九號太空人順利返回地面。從火箭發射到返回艙著陸,本報整理了神九飛天的五個經典現場。
神九升空

【時間】:2012年6月16日下午
【地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夕陽,將58.3公尺高的神舟九號與長征火箭投影在蒼涼的戈壁灘上。18時37分,載著景海鵬、劉旺、劉洋3名太空人的神舟九號在長征2F火箭的托舉下升空。

這是神舟飛船第一次選擇在夏季發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周邊滿是黃沙與石礫的戈壁灘上,趕來了許多「看發射」的群眾。其實,除了塔架下碧綠如畫的青草地,發射場景與之前任何一次並沒有不同。

發射前,穿著重量達10多公斤的艙內航太服,讓神九唯一的女太空人劉洋顯得更加纖瘦,她的笑容燦爛如花;再次執行飛行任務的景海鵬則一如既往地沉穩;一向不苟言笑的劉旺有些激動,揮了拳頭做「加油」狀。在美國、俄羅斯發展載人航太近半個多世紀之後開始追趕,中國的每一次發射都是一次新的探索。這一次,3位太空人的飛行又會帶來什麼?
  
入住天宮

【時間】:2012年6月18日下午
【地點】:距地球343公里的太空

搭載著3位太空人的神舟九號飛船與在軌運行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順利「牽手」,中國首次載人自動交會對接順利完成。

在天宮一號與神舟九號形成組合體後,景海鵬通過返回艙與軌道艙之間的艙門、軌道艙前艙門,最終來到天宮一號的實驗艙艙門。16時58分,景海鵬試圖打開天宮一號實驗艙艙門,可是5分鐘過去了,「固執」的艙門就是紋絲不動。4年前,神舟七號太空人翟志剛出艙時頗費周折的一幕莫非又要重演?

17時06分,景海鵬向前推動天宮一號艙門,艙門自下而上緩緩打開。約一分鐘後,景海鵬上身前傾,像一尾歡快的、迫不及待的魚兒,又像一隻靈活的、展翅飛翔的鳥兒,輕盈地從神舟九號飛船「飄」進天宮一號。隨後,劉旺和劉洋也相繼「飄」進天宮一號,3位太空人面向鏡頭,留下中國人在太空中的第一張「全家福」。

此時此刻,在距離地球340多公里的太空,天宮一號和神舟九號組合體正以每秒7.8公里的速度,自西向東飛越地球的上空。
  
太空人「開飛船」

【時間】:2012年6月24日
【地點】:距地球343公里的太空

在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暫時分離之後。太空人劉旺駕駛神舟九號飛船從140公尺外向天宮一號緩緩接近,手控對接的操作者劉旺,輕輕滑動手柄,盯著顯示幕。女太空人劉洋和指令長景海鵬分別坐在兩側,為操作提供支援。

這如同「太空穿針」的動作,充滿了風險與挑戰,不由得令人心懸,最終神舟九號成功捕獲天宮一號,成功完成中國大陸首次手控交會對接。這也意味著,中國航天事業完整掌握了空間交會對接技術,具備了以不同對接方式向在軌飛行器進行人員輸送和物資補給的能力。
 
天地通話

【時間】:2012年6月26日上午
【地點】:距地球343公里的太空/北京航太飛行控制中心
  
北京飛控大廳裡,身著淡藍色服裝的工作人員在各自崗位上緊張有序地忙碌,「精心組織、精心指揮、精心實施,確保成功、確保萬無一失」的橫幅十分醒目。

大螢幕的畫面中,3名太空人站成一列,看起來已經完全適應了失重狀態的「天宮」生活。天地通話中,景海鵬鏗鏘的話音、劉洋甜美的笑容、劉旺篤定的神情,從343公里外的太空傳入航太城內,每一個人都受到了感染和鼓舞。
 
飛船返回 

【時間】:2012年6月29日上午
【地點】:內蒙古四子王旗

神舟九號飛船返回艙成功降落在位於內蒙古中部的主著陸場預定區域,太空人景海鵬、劉旺、劉洋安全出艙,返回艙狀態保持良好。

早在飛船進入回收狀態前,擔負空中搜救任務的陸軍航空兵7架直升機已提前升空至預定空域等候,300多名地面搜救人員和多台搜救車輛也到達理論落點附近等待。

「嘭」的一聲,神舟九號飛船返回艙主降落傘打開,如同天空中綻放出一朵紅白相間的花朵。飛船著陸後,空中和地面搜救分隊迅速出動。大約1個小時後,景海鵬、劉旺、劉洋在搜救人員的協助下安全出艙,3名太空人出艙時狀態良好。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41期】上天入海:「神九」「蛟龍」拓展中國人的探索疆域(二)

只有自主發展才有國際合作
  
中國航太事業的新步伐

629,太空人景海鵬、劉旺、劉洋順利著陸後,出艙敬禮致意。
(新華社 王建民 攝)


2012年6月29日上午,神舟九號飛船返回艙順利降落在內蒙古中部主著陸場預定區域,神九任務圓滿成功。此次神九創造了中國大陸航太事業多個首次紀錄:首位女太空人進入太空;太空人首次訪問在軌飛行器;首次實現地面向在軌飛行器進行人員和物資的運輸和補給等,尤其是太空人首次實施手控交會對接,均獲得圓滿成功,全面實現了「準確進入軌道、精準操控對接、穩定組合運行、安全健康返回」的預定目標。

同時,神九任務向全世界進一步證明了中國大陸航太領域相關技術的成熟,並引起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中國大陸載人航太工程發展20年來,至今已經建立了完整的天地往返載人運輸系統,成功突破和掌握了載人天地往返、太空人空間出艙、交會對接技術等載人航太三大基本技術。在航太領域的某些技術和指標,已經居於世界先進水準。

如同神舟八號上中國大陸和德國合作了17項太空生命科學實驗,在神舟九號任務取得新成績之際,下一步的國際合作值得期待與關注。近日,中國大陸主動向世界釋出善意,願意在下一步進行的太空實驗室和太空站的建設過程中,與有關國家和地區開展技術合作,比如方案的聯合設計、設備的聯合研製。同時,中國大陸也願意與世界各國和地區在應用領域開展多種形式的交流合作,比如在太空站上開展聯合實驗,搭載相關設備。特別是在太空科技的成果方面,中國大陸提出了與世界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分享載人航太所取得的技術成果和應用成果。

事實上,在航太領域中,國際合作和競爭是並存的。中國大陸的航太事業只能走自主發展之路,只有具備一定的實力和能力,才能談國際合作的可能。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41期】上天入海:「神九」「蛟龍」拓展中國人的探索疆域(三)

為何安排女太空人參加飛行?

女太空人:劉洋

           劉洋     (網路圖片)

從世界載人航太發展史上看,世界各國都把本國女太空人的首次航太飛行賦予了獨特的意義,例如前蘇聯女太空人被譽為巾幗第一英雄,美國女太空人的首飛也影響深遠。

劉洋,不僅是這次神舟九號任務中3位太空人裡唯一的女性,更是中國大陸航太發展上首飛的女太空人。事實證明,女性是人類的半邊天,沒有女性參與的載人航太是不完整的。迄今為止,世界上已經有7個國家共50餘名女太空人執行過太空飛行任務,充分證明了女太空人完全可以勝任並出色完成太空飛行任務。

中國大陸女太空人參加載人航太飛行任務,不但填補了中國女性航太飛行的空白,更帶動了女太空人相關飛行產品的研製和女太空人選拔訓練等方面的發展,進一步擴大載人航太工程的社會影響,展示中國女性的良好形象。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41期】上天入海:「神九」「蛟龍」拓展中國人的探索疆域(四)

「蛟龍」號成功突破7000公尺深度

圖表:「蛟龍」號7000公尺海試圓滿成功
(新華社  林漢志  羅沙  編製)

將成為科學家和工程技術人員的深海「坐騎」

隨著「蛟龍」號載人潛水艇在西太平洋馬里亞納海溝再次創造歷史,成功突破7000公尺,並達到最大下潛深度7020公尺。

中國大陸因此擁有了世界上最大作業深度的載人潛水艇,中國人在探尋深海大洋奧秘的征途上再次邁出堅實的一步。

內徑2.1公尺的「蛟龍」腹中,三名潛航員葉聰、劉開周、楊波肩並著肩。身體前方主操作板上白底線控面板密密麻麻,所有設備的開啟、關閉都在這方寸之間。操作板下,幾個黑色的水聲電話話筒整齊排列著,在數千公尺深的海底,它們是潛航員與母船聯繫的通訊設備。
   
7000公尺標誌著中國大陸具備載人到達全球99.8%以上海洋深處進行作業的能力,這一深度的突破體現了大陸在深海技術領域的重大進步。和遙遠的太空一樣,深邃的大洋是人類長久以來夢想征服的秘境。

據統計,目前全世界投入使用的各類載人潛水艇約90艘,其中下潛深度超過1000公尺的僅有12艘,更深的潛水艇數量更少。此前擁有6000公尺以上深度載人潛水艇的國家只有美國、日本、法國和俄羅斯。

「蛟龍」號從2002年立項,到2009年開始1000公尺級海試,直至近日7000公尺級海試,只用了10年時間,走完了國外用了近60年才走完的路。作為中國大陸自行設計、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第一台深海載人潛水艇,「蛟龍」號從方案設計、初步設計到詳細設計,全部由中國大陸工程技術人員自主完成。其關鍵核心技術,如耐壓結構、生命保障、遠端水聲通訊、系統控制等,都是中國人自己突破的。

根據專家介紹,隨著「蛟龍」號載人潛水艇逐步完成海上試驗,它將被賦予新的使命——開展試驗性應用。它將成為科學家和工程技術人員的「坐騎」,運載他們進入深海,在海山、洋脊、盆地和熱液噴口等複雜海底執行各種海洋科學考察任務。

未來「蛟龍」號準備在西南印度洋、太平洋等重點關注區域開展試驗性應用的調查計畫。通過試驗性應用航次,一方面儘快滿足大陸科技界對「蛟龍」號的急切需求,儘快取得一批高水準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逐步形成「蛟龍」號的業務化運行能力,培養出一支專業化和職業化的應用隊伍,探索出一套面向全世界開放的應用機制。

「蛟龍」號讓中國人進入了世界載人深潛「高技術俱樂部」。根據計畫,中國大陸將要再研製出1.1萬公尺級的載人潛水艇,使中國真正成為載人深潛的發達國家。(摘錄新華社電)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41期】上天入海:「神九」「蛟龍」拓展中國人的探索疆域(五)

  
「蛟龍」與「天宮」的海天對話

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 

                                   (網路圖片)

2012年6月24日,7000公尺深海的「蛟龍」和翱翔天宇的「天宮」,3位潛航員與3位太空人,穿越漫漫海天的距離,互相問候。

由率先抵達馬里亞納海溝7020公尺深的「蛟龍」號載人潛水艇上的3名潛航員,透過海底通話,向神舟九號上的太空人預祝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對接順利!當神舟九號的對接環捕捉到天宮一號,並宣告中國人完全掌握了手動對接這一邁向太空站建設的關鍵技術後。3位太空人也向創造載人深潛新紀錄的潛航員表示祝賀和問候。

上至寰宇,下至海淵,中國向世界證明自己的科技創新能力。從宇宙到海底的遙不可及,被中國大陸科技工作者用一場夢想的交集化作咫尺。
  
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儘管海天之隔,兩個夢想卻從未遠離。今天,神舟與蛟龍的海天連心,再次見證中國大陸航太人和深潛者用突飛猛進的科學技術,引領中國人探索未知的堅定步伐。神舟問天、蛟龍探海。相信每一次高新科技進步,最終都將成為惠民的實際應用,重塑每一個普通人的未來。

(新華社電)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41期】「微博控」百態

安都

微博使人忘記愛情。(網路圖片)


微博控,是一個以每天必須登陸微博數小時,並且時時在微博上更新自己行蹤的群體。自2009年微博在大陸流行以來,便成為網民交流、獲取資訊、接觸現實社會最有效最人性的工具之一,目前很多臺灣明星和網友也都加入其中。微博將包羅萬象的資訊呈現給網民,也塑造了微博控千姿百態的形象。


在2009年微博剛剛在大陸興起時,「今天你織圍脖了嗎?」曾是一句典型的網路流行語,正是看上了微博的時髦、發佈或獲取資訊及時、接觸事實真相的便捷,各色人士紛紛成為微博用戶,微博控應運而生。

微博控的一天

高女士是一名地道的微博控。每天,見到電腦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登陸微博,先要看一看自己關注的好友們都發生了哪些新鮮事兒,然後再把自己最新的動態發佈到微博上。通過微博,高女士能看到明星大腕最新的八卦新聞,也能看到諸多社會事件的進展,還能通過微博找到養生、美食、減肥秘笈。

高女士表示,自己在一家旅遊網站工作,平時還會通過微博關注各地的旅遊資訊,旅遊達人的攻略等等。而每逢好友小聚,高女士準會趕緊在微博上尋找到性價比(CP值)最高、最符合自己品味的去處。「無微博不生活」,自可以用手機登陸微博後高女士更是微博不離手。無論去享受美食、去旅行、去出差……高女士會隨時隨地發佈自己的動態,外加照片說明。淩晨還在微博上閒逛,深夜還在與博友互動。微博儼然成為微博控生活中的一部分。如果哪一天由於未知原因導致無法登陸微博,那微博控們定會感覺生活缺少了些什麼。

形形色色微博控

高女士只是微博控中最為普通的一員,事實上隨著微博影響力的擴大,諸多明星、大腕、政府官員、企業等都加入微博控的隊伍。

現在很多明星大腕都註冊有自己的微博,並通過微博與網友形成很好的互動,而他們自己也成為參與公眾事務的一員。影視演員姚晨便是最為成功的一個案例。她一度被封為微博女王,個人擁有粉絲最多。她不僅時常更新自己的動態,還會關注公益等事業,深為網友喜歡。

明星、知名企業的CEO等成為微博控並借助微博來宣傳自己,炒作自己。大陸知名購物網站「京東商城」和「當當網」的老闆就曾通過微博對商業競爭問題展開論戰,最終結果怎樣且不說,他們都賺足了網民的眼光倒是真的。在微博控中還有一個群體,即政府部門的官方微博,這類微博之所以也被歸為微博控主要是因為它會有專人推廣,不僅與地方百姓形成良性溝通,也向各地網民推廣了當地的風土民情。比如白廟鄉公開財務事件,一經微博傳播在大陸各地都引起強烈反響。這類超乎普通微博控的特殊群體們借助微博,達到了推廣自己、行銷自己的效應。並且,這些微博控通常都會關注社會公益事件,很多時候他們憑藉自己的影響力在社會救助、呼籲公平等方面都能起到積極的作用。

織「圍脖」可以 一定要適度

雖然微博作為全新的傳播載體廣為大陸網民接受,更令微博控們愛不釋手,但由於網路的隨意性和網路規範的不完善,微博的傳播有時也會帶來負面的社會效應。如一些不法分子會通過微博傳播不良資訊;網路駭客、不法分子通過篡改微博控們的微博內容、盜取微博控的帳號資訊等進行網路詐騙等不法行為;還有一些微博控整日沉迷於網路,累垮了身體,丟掉了工作……

有關微博的負面資訊時而會見諸報端,所以,微博控們在織「圍脖」時應適度掌握資訊的真實性,不轉載哪些具有負面社會效應的虛假資訊;更要時刻提高警惕,不應被一時的衝動蒙蔽了眼睛,讓不法分子肆意在網路上從事危害社會的行為;最為關鍵的是,織「圍脖」可以,但一定要適度,不要沉迷於網路而不能自拔,更不要在學習、工作時間過度地貪戀於微博,適度的享受才會長久,微博控不要被微博所控。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41期】大陸畢業季

大學畢業生的職場初啼 

胡小悅

(網路圖片)

7月畢業季,大陸網路上最火爆的依然是各式各樣的畢業照:每一個被記錄下的地方、每一個刻意隨意擺出的動作、每一個或喜或悲或搞怪的表情,承載的是同樣的匆忙、離別、眼淚、祝福、選擇、壓力……不一樣的是,照片上的主角不是80後的「草莓族」,而是換成了90後。

今年是大陸首批90後大規模進入職場,成為求職「主角」的第一年,一個屬於90後的時代即將到來。

要務實:工作生活兩不誤

「與沒畢業時想像的不一樣,工作真是不好找啊。」安徽省某大學畢業的小王笑著說,她學的傳媒專業,自認是個務實的人,不挑工作,「先就業再擇業嘛,計畫趕不上變化,總得先解決自己的溫飽問題。」小王說,走出了象牙塔,肯定還得先找工作,面對現實生活,跟80後沒什麼兩樣。

畢業了就意味著是大人了,再伸手向父母要錢就顯得尷尬了,所以畢業就相當於「一窮二白」了,要自己掙生活費、房租。小王預期的薪資為2000元(人民幣,下同),最好有雙休、節假日,「這個要求其實是最基本的,要工作也要生活嘛,工作的時候會努力工作,生活的時候也要好好生活。」在滿足這些條件的前提下,小王順利找到了工作,據她說,今年用人單位給大學畢業生的起薪一般都在2000元以上,好的能達到3000元,所以她的要求真的是很務實,而且基本滿足生活需求。

喜自立:鄙視「啃老族」

與70後、80後大學畢業時的境況相比,90後的家境普遍都比較殷實。這幫曾經被冠上「小皇帝」、「小公主」帽子的90後,一度被認為會「前腳踏出校門,後腳邁進家門」,不可避免進入「啃老族」的行列。但實際情況卻並不是如此,很多90後其實很「鄙視」啃老族。

「定位高就不好找,定位不高、放低姿態,工作就好找了。」北京某大學畢業的朱敏自詡是生在90後長在80後,她說,他們也不是全都愛玩、會玩,只要專業對口,畢業後她首先要做的就是先就業,穩定下來,不再跟父母伸手要錢。月薪2000元,對他們很多人來說,甚至還不及大學時代父母給他們的生活費,但「畢竟是自己掙來的錢,自己能負擔自己,就覺得很驕傲。」朱敏語氣中滿是自豪。

學習電腦專業的王慶,明年才畢業,但看見學姐師兄們如此積極的找工作,他也開始躍躍欲試,在大陸一些比較知名的招聘網站上投遞簡歷,提前感受職場,他坦言,「畢業後吃住家裡,但我絕不啃老,首先要靠工資把自己養活。」

講個性:喜歡溝通

在90後還小的時候,有人說他們是垮掉的一代,太自我,太自私。現在他們長大了走進社會走入職場,有人評價他們保持了「自我」,很個性。「喜歡幹的活就幹,不喜歡幹的就不幹,想說的話隨自己高興,結交的同事隨自己喜歡。」也有人認為90後的「個性」也表現在喜歡平等對話溝通上,「他們的溝通方式很有網路特色,在工作中能感覺到他們不太有上下級的概念,喜歡輕鬆自在的表達。」

個性也罷,「自我」也好,即將「上市」的90後,將迎來怎樣的目光與待遇,會遇到哪些挫折與煩惱,我們無從窺探。大幕已啟,屬於他們的時代只能由他們自己演繹。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41期】 張楊的《飛越老人院》


中國最會演的老頭都在這兒了

丁曉潔


老人院的老人們喝酒談心(網路圖片)

從《洗澡》、《向日葵》、《落葉歸根》到今天的《飛越老人院》,老人題材和父子關係已貫穿成張楊電影中的一條主線,他以此來堅守自己的人文關懷,並且絲毫不介意不再似《昨天》那般尖銳:「在今天這個環境裡,你只能找一條迂迴的路,繞一個彎,再來表達現實。」

這時代需要這樣的電影

「我只是在拍一個好玩的故事,一群住在養老院裡的老頭老太太,他們要去電視上表演節目,要去看大海,就是這麼簡單。但它裡面傳達出來的,是人和人的關係,是老人對自我的超越。」張楊如此解釋拍攝《飛越老人院》的初衷,這一次他的運氣不算太好:同題材的《桃姐》口碑大好,檔期又撞上了票房狂飆的《復仇者聯盟》,連電影名都會被人爭議有山寨《飛越瘋人院》的嫌疑。

但張楊並不認為這是一個壞時機:「多點這樣的題材是好事,這個時代需要這樣的電影。今天我們的電影市場裡太多古裝戲和年代戲,太多打打殺殺,太多模仿,真正面對現實的電影還是少。不管觀眾還是投資人,太多所謂商業概念,認為這是一條保險的捷徑,但其實不是的,要拿出更多你對這個社會誠懇樸實的認識,才能真正和觀眾的心靈碰撞。」至於電影名,確實向《飛越瘋人院》致敬又何妨?那是張楊最喜歡的十部電影之一,他的故事有很多和它接近的地方——同樣發生在一個封閉的空間裡,同樣有一群人,企圖衝出去尋找某種自由。

 只剩下十幾天陪父母

「在今天這個環境裡,你只能找一條迂迴的路,繞一個彎,再來表達現實。」從《洗澡》、《向日葵》、《落葉歸根》到今天的《飛越老人院》,老人題材和父子關係已貫穿成張楊電影中的一條主線,他以此來堅守自己的人文關懷,並且絲毫不介意不再似《昨天》那般尖銳:「『人性』是我找到的突破口,我不討論政治,不觸碰那些不能說的,我只是從『人』的角度切入,說家庭、說人類普遍的情感,有時候這種情感比簡單的反叛和批判更有力量。」在《飛越老人院》裡,引發觀眾情感共鳴的,是一段張楊從微博上看來的段子:「假定我們的父母還可以再活20年,而我們只有春節才能回家陪父母,每天陪父母的時間就那麼兩三個小時,我們總以為20年很長,但這樣算下來,我們跟父母在一起的時間就剩下十幾天了。」

同樣以「人性」為切入點,但張楊明顯比許鞍華多了很多理想主義色彩,他鏡頭下的老年人,既充滿黑色幽默,又不乏「老年勵志」,還加入了大量公路片元素。張楊把這歸結為導演世界觀所決定的電影氣質:「我並不想用寫實主義來表現老人院的故事,老人院只是我的一個載體,以封閉的空間來象徵封閉的內心,它其實是一個浪漫主義的電影,我希望我父母的生活狀態是這樣,希望我老了以後也能用這樣的心態去生活。」
 
會演戲的老頭都在這兒
 

許還山、吳天明、李濱、田華、祝希娟,導演管虎的父親管宗祥、賈宏聲的父親賈鳳森,甚至包括張楊的父親張華勳……《飛越老人院》的主演群,中國電影史上的老藝術家們,對於今天的年輕觀眾來說,全然是陌生的名字。「這部電影不適合找什麼大牌,五十多歲的人演不了這樣的電影。」張楊說,這也是他碰到的難題,不少投資商望而卻步,「面對今天這個都是年輕人的市場,投資商不知道該怎麼做。他們寧願花5000萬(人民幣, 以下同)找兩三個大牌,也不願意花1000萬做一部老年人主演的電影。」

拍《飛越老人院》的同時,張楊還同題拍攝了一部紀錄片和一部微電影,前者用來記錄這群老藝術家平時生活狀態,後者則找到了在年輕觀眾群中較有人氣的王珞丹和張譯主演,先於電影在網路上推出,企圖以此引起年輕觀眾的興趣,緩解在發行推廣中面臨的困境。

有人說:這一代的導演考慮市場不夠,不貼近觀眾的口味。張楊不同意:「我們的電影是最貼近觀眾的,無非是不夠商業而已。對於導演來說,只能保證拿出來的是一個貼近觀眾的作品,但能不能賣到讓人感覺是貼近觀眾的,那就不是導演的事情了。」(<<新週刊>>)

《飛越老人院》
 
影片簡介:
 

2012年5月8日在中國大陸公映,影片囊括了新中國影史上最著名的老藝術家們。許還山、吳天明、蔡鴻翔、王德順、唐佐輝、李濱、田華、 管宗祥、陶玉玲、劉江、賈鳳森、黃素影、張華勳、江化霖夫婦、仲星火夫婦等所有老演員年齡相加超過3000歲,可謂「千歲天團」。其中許多人息影多年,特為本片再度出山集結。陳坤、徐帆、廖凡、斯琴高娃等也為「千歲天團」甘當綠葉,友情出演。
 

電影劇情:
 

故事發生在一個民營的老人院裡,老周(吳天明)和其他老人的生活像一潭死水,無論誰踏進這裡,都會聞到一股死亡的氣息。正在這時,老周的老朋友老葛(許還山 飾)也加入到他們當中。為了使自殺未遂的老葛振作,同時也為了讓其他老人不再渾渾噩噩地過日子,他組織大家做更有意義的事情,借助老人們喜歡的電視節目,喚醒大家沉睡的勇氣和參與精神,組織大家一起排練節目去天津參加比賽。
老人們充滿熱情地集體排練、在排練中相互逗趣、設計逃離老人院,駕車「飛越」馳騁公路。人生的熱情再一次被點燃,生命的層層意義也被逐步揭開……等到如願以償登上了夢想的舞臺,但他們誰也不知道,外表健康、樂觀幽默的老周已經到了生命的終點……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41期】荷清苑書簡 2012.08

從海外「藏獨」的鬧事說起

吳國禎(北京清華大學物理系台籍教授)

時間過得很快,又是四年過去了。記得2008年北京奧運會前,海外「藏獨」到處鬧事,惹得在美國、歐洲、澳洲的華僑、留學生都出來遊行、抗議。西方一些人就是利用(有些人是對情況不瞭解)這個事情,時不時,搞搞中國。所以有機會讀讀西藏的歷史,瞭解歷史的來龍去脈,很是重要。

西藏自元代以來(700多年前)就由中央政府管理。它的達賴、班禪都由中央政府任命的。西藏是中國的一部分,這是明確的。50年代達賴因不滿他在西藏的農奴制度受到威脅(改變),出逃印度,又受美國支持就搞獨立,等等。事實上,目前中國已不是一般的國家。印度、美國包括歐洲的政府都再不能和中國「硬碰硬」,從大的方面,它們都不再支持達賴了。所以,這個事情鬧一段時期,就會過去的。西藏以前是政教合一的農奴社會,非常野蠻、落後的。就是在1949年後,才開始逐步脫離這個情況。當然在改變的過程中,總會有人不滿,包括一些問題的處理不是很好,就會出現一些情況,這些都不奇怪。從根本來說,那裡的問題不是人權的問題。過去的農奴制度哪有人權呢?從文化、宗教信仰的方面講,也不完全是那回事。那個農奴制度比中世紀歐洲的黑暗時期(文藝復興前)還野蠻、落後的多。

中國人對西方的態度,主要是近代歷史的原因,外國的輿論經常說是共產黨統治後的結果。這是不對的。1840年鴉片戰爭後,中國人就淪入了亡國亡種的危機。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就在北京清華旁邊),1895年甲午戰爭,割讓台灣給日本,1900年八國聯軍,巨額賠款。中國就要滅亡了。上海公園說「狗與華人不得入內」。在西方人眼裡,中國人是和動物一樣的。1949年前的一百年,中國人是非常悲慘的。只是到了抗戰勝利後,50年代又經過朝鮮戰爭、越南戰爭和美國人打了個平手,以後1964年開始有了原子彈、氫彈、人造衛星等等,西方人才開始對中國人另眼看待。最近30年,中國發展很快,西方人一些人就難理解了。拿破崙說過:中國是一頭睡獅,不要讓它醒來。中國醒來後,會震動整個世界。中國人對西方的看法有上述「屈辱的歷史」的原因;同樣的,西方人對中國的態度也有「傲慢的」歷史的原因。他們中的一些人(右派,種族主義者)是很難接受中國逐步站起來的事實。他們就是認為中國這個劣等民族,是人人該唾棄的,如何可能站立起來、發展起來、富裕起來,更如何可能超過他們呢?日本的右派、反華者就是典型的這種心態。(中國不論有沒有共產黨,他們就是看不起的。說共產黨什麼的,只是一個藉口。)1949年以前的美國華僑,被稱作Chinese pigs(China man)。華僑的地位就是70年代以後,才慢慢變好的。對於這點,海外的華僑特別瞭解,他們瞭解到能夠有今天的地位,是和自己的祖國的興盛不可分的。我70年代在美國就親身經歷過這個變化,感受很深。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41期】方遠觀點 2012.08

從台灣看香港──香港回歸十五周年的考察與省思
 

張方遠

在聞一多著名的詩作《七子之歌》中,台灣與香港都是詩人聲聲呼喚的中國之子,《七子之歌》見證了台灣與香港在中國近代史苦難的命運與經驗。

《七子之歌》發表在1925年7月的《現代評論》,72年之後的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而87年之後的今天,台灣仍孤懸海外,成為霸權勢力掣肘中國的棋子。

香港回歸祖國15年來,除了有一股「忽然民主派」勢力,在媒體等各方平台的包裝宣傳,以民主、自由、人權等形象不斷蔓延之外,還有一股緬懷英國殖民統治的力量在壯大,宣揚港英時期所帶來的「成就」。其實這兩股力量是一體兩面,共同做為反對香港「去殖民化」與「祖國化」的親密戰友。

回歸絕不等於再殖民

今年7月1日香港會展中心正熱烈進行慶祝回歸15周年的活動,場外則是泛民主派所發動的街頭示威,除了高喊民主與自由之外,更在隊伍中驚見英國殖民時期的香港旗。事實上,許多香港人將「回歸」視為中國對香港的「再殖民」,但這卻是在觀念上的倒錯與惡意操作,無疑是要藉以反抗中國人的民族身分。
揆度19世紀霸權勢力在世界各地的殖民,其根本目的是母國壟斷資本的擴大再生產,在殖民地首要任務是經濟剝削,從而對殖民地人民在政治、社會與文化各方面的壓迫,民族矛盾成為殖民母國與殖民地之間尖銳的問題。這一點在英國殖民下的香港,以及日本殖民下的台灣都清晰可見。因此,香港回歸祖國象徵的是「民族化」,絕非「再殖民化」。將「回歸」倒錯為「再殖民」,是對「殖民」概念的政治性操作,對原來民族意識的斲喪,也是民族認同的顛倒,根本是意識形態的產物,完全去除歷史與社會的脈絡。
 
忽然民主派的別有用心
殖民統治者所造成的暴力傷痕,已遭到世界上具有良心與正義感的人民同聲撻伐。但殖民統治者所遺留的思想與精神毒害,卻不曾被正視,這是當前包含香港與台灣在內,世界各地後殖民批判與清理的急迫任務。香港在英國統治之下,從來沒有享受過民主、自由與人權,而港英末任總督彭定康為了阻撓香港回歸,則是在1997年前夕突然主張立法局與區議會直選的「民主化」政策。回歸之後在香港方興未艾的「忽然民主派」,他們不曾在殖民地時期向殖民統治者要求過民主與自由。由此顯見,他們在回歸前後與殖民統治者、資產階級所高唱的「民主」與「自由」,並非自發於本地的訴求,而是自甘於做為霸權勢力隔離香港與祖國的障礙,尤其展現在彭定康離港之前在「民主」議題的「回眸一笑」。

去殖民.重建進步價值

殖民統治之下的香港與台灣,為了追求民族解放而有前仆後繼的鬥爭,與身陷「殖民地.半殖民.半封建」性質之下的祖國人民,共同譜寫了波瀾壯闊的反帝、反殖與社會主義革命大合唱。如同邱士杰在〈一國與兩制〉文章所分析的,改革開放之後的中國處於革命退潮期,香港當前施行的一國兩制政策,正給予忽然民主派與外來反中勢力及本地資產階級勾結並興盛的沃土。與光復之後台灣經驗類似,回歸後部分香港人對港英時期的高度緬懷,以及高舉民主、自由與人權等大旗,實則是反中情緒的一體兩面,更是政治上的動員,將次等殖民地人民自認為是英國人的精神異變。
在此發展之下,階級與歷史問題的隱沒,成為今天香港與台灣等地社會問題的癥結。中國社會主義革命涵納兩岸三地的歷史被遺忘與扭曲,卻以政治動員的形式逆向對抗屬於自己真實的歷史與認同。如何有意識、有步驟堅定地開展「去殖民」運動,絕對是當前香港與台灣重建進步價值,並從西方霸權與資產階級奪回話語權的關鍵!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