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犇報‧第30期】[專題]當代中國新農村建設系列報導:農村文化篇(三)

                                          (網路圖片)

農村標語有溫度
       「家敗離不開一個奢字,人敗離不開一個逸字」、「婚育新風進萬家,戶戶盛開幸福花」……走進甘肅省定西市農村,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排排圖文並茂、內容豐富的標語。這些由農村標語構成的「牆體文化」儼然成了一道美麗的農村風景線。

        政府、學校及其他組織,常常將農村標語刷寫在農村鄉鎮街道、村組牆面上,從而傳講國家政策及法律知識等。農村標語因為其位置顯著,傳播效果快且穩定,是除廣播、電視等途徑之外,農民群眾獲得資訊最直接的途徑。

        30多年前,大陸的農村標語幾乎都是政治口號,如「以階級鬥爭為綱」;10年前,農村標語常常是有關計劃生育和法律知識的,如「孩子要一個,票子要多多」、「光纜無銅、偷盜判刑」等。

        「單調生硬、不理會農民感情是以前農村標語的共同特點,書寫不規範,錯別字多的現象也比比皆是。」甘肅省定西市鳳翔鎮北二十里鋪村村委會主任周軍說。

        鑒於具有強制性、威迫性等違反民本思想的標語廣泛存在,甘肅省、雲南省、河北省近年來「消滅」了一系列如「放火燒山、牢底坐穿」、「致富光榮、貧窮可恥」這樣帶有法律誤導性或歧視性的農村標語。

        近兩年,甘肅省定西市鳳翔鎮所轄27個村的牆體文化,以規範的文字、有感召力的語言和精美的圖畫服務農民,幫助農民群眾樹立健康、民主等意識,宣導農民過健康的、有品質的生活。

        在鳳翔鎮北二十里鋪,當地基層幹部還在村裏道路兩旁樹立起「治家格言」標牌,告訴農民如何保持家庭和睦,如「瞭解——相互戀愛的基礎、誠實——男女戀愛的鑰匙」……

        農村標語「溫情」的表達突顯中國大陸地方政府執政理念越來越由「管理性」向「服務性」轉變,體現了地方政府對農民群眾的尊重。如「預防嬰兒出生缺陷,婦女免費服用葉酸」等健康知識類標語、「施這肥、施那肥,不如測土配方施肥」等科技培訓類標語、「參加合作醫療好,農民看病可報銷」等政策類標語也隨處可見。

        這些標語刷寫在農民屋前屋後,村頭牆面上,只要路過,就會看到。而當農民需要這樣的幫助時,他們會主動去村委會瞭解。因此,農村標語作為大陸老百姓最易接受的宣傳方式,目前仍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地位。(摘自《新華社》)






【犇報‧第30期】[專題]當代中國新農村建設系列報導:農村文化篇(五)

                                      (網路圖片)

魅力休閒農家樂
         
        農業部副部長高鴻賓表示,目前大陸有農家樂150萬家,規模以上休閒農業企業1.8萬家,年接待遊客超過4億人次,年經營收入超過1200億元以上,帶動1500萬農民受益。

        高鴻賓在「2011年最有魅力休閒鄉村大眾投票活動」啟動儀式上說,休閒農業作為新型農業產業形態和新型消費業態,近年來發展迅速。各地的實踐明,發展休閒農業能夠富裕農民、美化農村、改造傳統農業,可以把農業變成快樂高效的產業,把農村變成美麗和諧的家園,把農民變成富裕而有尊嚴的群體。
        
        表示,休閒農業正在逐步成為促進農民就業增收和滿足城鄉居民消費需求的民生產業,成為壯大縣域經濟和擴大內需的朝陽產業。

        按照2011年最有魅力休閒鄉村推薦活動的要求,最有魅力的休閒鄉村應以農業為基礎、農民為主體、鄉村為單元,圍繞農業生產過程、農民勞動生活和農村風情風貌,因地制宜發展休閒農業,功能特色突出,文化內涵豐富,品牌知名度高,具有很強的示範輻射和推廣作用。(摘自《新華社》)






【犇報‧第29期】雪域高原的真實與謊言─西藏和平解放六十周年紀實

劉剛、邊巴次仁、白旭、德吉

  

  牧民飼養的牛過馬路      (李文吉攝)

        清晨,陽光照耀在雄偉的布達拉宮上。紅山腳下,身穿藏袍的人們搖著轉經筒緩緩而行,口中念誦佛號;也有虔誠的信徒俯身叩拜,緊緊貼地之後再站起,在路上投下長長的影子。
        這是拉薩極平常的一天,同時雪域高原又再迎來一個很重要的日子。

        60年前的5月23日,不論在中國的歷史上,還是在西方的評價中,都成為西藏命運的分水嶺。1951年的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於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定》(簡稱《十七條協議》)在北京簽訂,宣告了西藏的和平解放。

       《十七條協議》清晰地表明,對於西藏的現行政治制度,中央不予變更。達賴喇嘛的固有地位及職權,中央亦不予變更。實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尊重西藏人民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有關西藏的各項改革事宜,中央不加強迫。西藏地方政府應自動進行改革,人民提出改革要求時,得採取與西藏領導人員協商的方法解決之。

        當年還是農奴的赤列頓珠在給他的貴族主人收拾房間時,看到了印有《十七條協定》內容的小冊子。赤列頓珠是上世紀五十年代西藏百萬農奴中少數識得一些字的人。「真是特別的高興,」80歲的赤列頓珠回憶道,「那時候想著可能用不了多久就可以翻身自由了。」

        這位經常要一天為主人工作10小時也吃不上一頓飯的農奴沒有想到,「翻身和自由」還要等待8年,而要過上現在的幸福生活仍要面對種種曲折,甚至是血與火的考驗。

我獲得了真正意義上的解放

        對於赤列頓珠來說,第一次有了「解放」這個概念,是在1950年年末的時候。這一年的10月19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攻克昌都,揭開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序幕。
這是解放軍進軍西藏過程中被迫進行的唯一一次戰役。根據歷史記載,當時,英、美等國鼓動西藏地方政府派兵抗阻解放軍入藏。英國特務不僅設計了作戰方案,還唆使毒殺了前往拉薩呼籲和談的格達活佛。被解放軍在昌都俘獲的英國特務福特對此供認不諱。

        當時,農奴和奴隸占西藏人口的95%,占人口約5%的農奴主不僅佔有西藏幾乎全部耕地、牧場、森林、山川和農業生產工具,還佔有農奴的人身,可以任意對農奴施予挖眼、割耳、剁手等酷刑,乃至殺戮他們。

        後來,赤列頓珠又聽說了昌都的農奴解放後可以回家與家人團聚,這讓他「特別期待那些事(也發生在自己身上)」。

        昌都解放後,年僅16歲的十四世達賴喇嘛提前親政,由於懼怕解放軍西進,他和西藏政府的主要官員出走邊境亞東。但他逐漸聽取了主和派的建議,在1951年1月致信中共中央,表示了謀求和平的願望。2月,達賴喇嘛決定派全權代表赴京談判。協定簽訂後,達賴喇嘛啟程返回拉薩。這一年的10月24日,達賴喇嘛致電毛澤東,表示完全同意《十七條協議》,10月2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拉薩。

        對於常年生活在封閉高原的藏族民眾來說,解放軍是陌生的,甚至還有些讓人恐懼。時至今日,76歲的次旦多吉仍記得當年的感受:「解放軍還沒來的時候,有可怕的傳言。後來真的見到了,根本不是,對小孩子很和藹,給我們吃糖果啊、餅乾啊。」

        令赤列頓珠驚訝的是,這支陌生的軍隊並沒有像以前的軍隊那樣到處搶糧食。「解放軍自己開墾荒地種糧食吃。」他說,糧食種子則是高價從貴族們那裏買的。比如青稞、豌豆等種子市場價25個藏錢(約1角錢)1卡魯(約28斤),他們就給80個藏錢。直至今天,這些開墾出來的荒地仍是拉薩居民的主要「菜籃子」基地。

        但對赤列頓珠來說,這一段時間除了思想上的改變,他的農奴身份依舊,生活也沒有什麼大的變化。這一直要等到1959年。

        這年3月,在經歷了一場由西藏少數上層貴族人士發動的旨在維護封建農奴制、抗拒民主改革的叛亂被解放軍平息之後,多少年的封建農奴制轟然崩塌。十多天後,赤列頓珠得到了他期待已久的自由。「我獲得了真正意義上的解放。」他說。

        很快他就在拉薩找到了一份正式的工作,第一個月領到了18元的工資。「我買了進口的餅乾和糖果給老婆孩子吃,這些我們以前從來沒有吃過。」他說。赤列頓珠的貴族主人因為沒有參與叛亂,只參加了三天的集中學習就回家了,後來被安排在自治區佛教協會工作。上個世紀60年代,兩人還相遇過一次,曾經的主人對他說:「我現在過得不錯。」

真正的入侵者來自西方

        然而在同樣也已年逾古稀的達賴喇嘛口中,當年他曾經擁護的「解放」如今卻變成了「入侵」。這樣的說辭也正是很長時期以來某些西方人士經常重複著的話。只不過,真正的入侵者來自西方。

        1600年,東印度公司成立,英國逐漸使印度淪為其殖民地及向亞洲侵略擴張的戰略基地,並與沙皇俄國在喜馬拉雅山地區展開爭奪。1888年春,英軍發動首次侵藏戰爭,西藏地方武裝展開英勇抵抗,遭到英軍殺戮。

        1903年底,英軍第二次入侵西藏。面對3000名裝備精良的敵人,只有火藥槍和刀矛的西藏軍民在頑強抵抗數月之後失利。1904年8月,英軍佔領拉薩,十三世達賴喇嘛被迫逃離。英軍迫使留守官員簽署了《拉薩條約》,主要內容包括把西藏納入英國的勢力範圍、西藏向英國賠款和開放商埠、英軍在亞東駐軍等。這次戰爭中,英軍屠殺了四、五千名藏胞,焚燒劫掠了許多喇嘛寺廟。

        英國還在1913年策劃了企圖把西藏從中國分裂出去的西姆拉會議,並在會上制訂了非法攫取中國領土的「麥克馬洪線」。中國政府拒絕在《西姆拉條約》上簽字。 

西藏的民族自治

        可以說,西藏翻天覆地的變化,正是從60年前的那一天開始的。但是,關於這些變化,也有著各種各樣的說法。

        比如,達賴喇嘛1987年在美國國會人權委員會會議上說,「在過去數十年裡,西藏慘遭浩劫,一百多萬藏胞,即六分之一的人口死於非命,至少還有一百多萬藏胞在集中營裏受難。」

        達賴喇嘛可能遺忘了他在拉薩時西藏人口有多少了。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時,西藏地方政府沒有準確的人口統計。1953年,中國進行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時,西藏地方政府申報人口為100萬。

        根據今年最新公佈的中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結果,西藏的常住人口已突破300萬,其中,藏族人口占90.48%,其他少數民族人口占1.35%,漢族人口占8.17%。

        眾所周知的是,為緩解人口快速增長造成的經濟社會壓力,中國長期把計劃生育作為基本國策,提倡一對夫婦只生育一個孩子。但是,1984年,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決定:在西藏地區實施特殊的計劃生育政策,藏族公職人員和城鎮居民中,一對夫婦有間隔地生育兩個孩子……反對和禁止任何形式的強制性墮胎……而對占全區總人口92%的藏族幹部職工以及農牧區藏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則不限制生育的胎數。這樣的決定,體現了「民族區域自治」的含義。

        40歲的雪嘎是4個孩子的母親,20歲的大女兒已經成家。她的前三個孩子都是在家生產的,但生第三個孩子時出現了狀況,幸好及時找到村醫才脫離危險。雪嘎的第四個孩子是在當雄縣醫院生的。「感覺特別好,有30塊錢的獎勵,還給孩子發衣服。」她說。這是當地為了鼓勵農牧民到醫院生孩子而實施的措施之一。

        雪嘎打算陪她懷孕的大女兒去醫院生產,「現在年輕人都到醫院去生,安全。」
資料顯示,西藏已基本建立了覆蓋全區的醫療衛生服務網路。西藏人均壽命由和平解放前的35.5歲提高到67歲。孕產婦死亡率由和平解放初期的5000/10萬人下降到174.78/10萬人。

        雪嘎的家境不錯,家裏有上千頭羊和150頭牛。前年貸款買了輛東風牌卡車跑運輸,還買了一輛小麵包車家用,年收入約10萬元。村裡一共有9戶人家,有兩三家都和雪嘎家差不多。

縮短西藏與世界的距離

        近些年來,中國大陸政府修建公路和機場以改善西藏落後的交通狀況。舉世矚目的就是2006年7月1日青藏鐵路的通車。這條耗資300多億元人民幣的「天路」把北京到拉薩的陸路交通時間縮短為40多個小時。

        通車一周年後,達賴喇嘛在印度一個宗教集會上表示,青藏鐵路是對西藏的「第二次侵略」。但是對於青海玉樹的藏族青年嘎瑪赤列來講,青藏鐵路實現了他的朝聖夢想。「我這輩子最大的願望就是到拉薩朝拜哲蚌寺、沙拉寺和甘丹寺。」他坐著火車攜全家12人赴拉薩朝佛,其中包括他73歲的奶奶和3歲的兒子。

        拉薩農民洛桑次仁認為,「火車帶來了更多的遊客,這裡變化很大,我們也過上了好日子。」他開計程車每月收入2000多元,是過去務農收入的三、四倍。

        根據青藏鐵路公司最新資料,截至2010年底,青藏鐵路累計發送旅客2300萬人次,發送貨物1.2億噸。五年間,西藏GDP由290多億元增長到了500多億元,人們認為,青藏鐵路拉動作用明顯。青藏鐵路再次縮短了西藏人與外部世界的距離。對於不少孩子來講,去遠方讀書不再是夢想。

教育的普及與文化保存

        當雄縣納木錯鄉的9歲女孩曲措說,她想去內地上大學,「那裏能夠開闊眼界」她說。她的理想是將來當一名老師,讓更多的孩子學到知識。

        1951年,西藏沒有一所現代意義上的學校,知識基本上被寺院壟斷,學齡兒童入學率不足2%,文盲率為95%。目前,西藏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已達到99.2%,青壯年文盲率下降到1.2%。

        達賴喇嘛在接受外國記者採訪時,多次指責中國政府對西藏實施「文化大屠殺」,導致西藏,「文化滅絕」、「佛教毀滅」。但資料顯示,目前西藏共有1700多處宗教活動場所,住寺僧尼約4.6萬人。僧俗信教群眾每年都組織和參加雪頓節等宗教和傳統活動,每年到拉薩朝佛敬香的信教群眾達百萬人次以上。

        60年來,大陸中央政府累計投資10億多元,用於布達拉宮、大昭寺等文物維修。西藏的傳統手工技藝、民間美術、藏戲等61個文化項目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53位傳承人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錄。

        米納羌博是西藏最古老的舞蹈形式之一,人們用它來慶祝豐收。林芝縣達孜鄉村民尼瑪次仁說,因為傳統習慣,米納羌博在達孜鄉每隔12年才會大規模表演一次,「沒有更多的表演機會,舞蹈可能失傳」。

        隨著西藏旅遊業的發展,尼瑪次仁和村裡的十幾個小夥子每天晚上在一家民俗文化村表演米納羌博。

        「這樣使米納羌博有了更好的傳承機會。」

藏人的現代化生活

        家住納木錯的曲措現在的課程安排是每天有藏文和數學課,隔天有語文課,週一週二有英語課,每週還有一堂電腦課。小姑娘說她長大後想教學生語文,「因為這裡的很多人只會說藏語,我想教他們說漢語」她說,「內地有很多美麗的景色,我很想去看看。」

        達賴喇嘛和一些西方人士對此會作何感想呢?在他們看來,推行漢語教育是對「西藏文化的破壞」,而西藏的開放將導致漢族移民大量湧入,最終將「淹沒」西藏獨特的文化。但由此是否可以得出每週兩天上英語課也是對「西藏文化的破壞」這一結論呢?

        2010年,有685萬人次的國內外旅遊者到訪西藏,人們被西藏獨有的文化符號——唐卡、藏餐、藏戲、藏醫、音樂等吸引,也將這些元素帶到更廣闊的世界。在擁有幾億觀眾的央視綜藝節目「星光大道」上,年輕的藏族歌手三木科、雲丹久美獲了獎,另一位藏族歌手旺姆還擊敗大批的競爭者,奪得了2009年度的總冠軍。他們表演的主要是藏族的傳統歌舞。

        北京和上海的書店裡,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詩集的漢文譯本被擺在暢銷書的顯眼位置,關於他的傳記至少已有6個版本。以他詩歌中的人物命名的藏式餐吧「瑪姬阿米」在北京有兩家店,不僅藏族人,而且很多漢族人和外國人,來到由唐卡、轉經筒和藏式壁畫裝飾的這家店裡吃糌粑、喝酥油茶。

        在拉薩市場上,早已有了即溶的酥油茶飲品,以適應年輕人快節奏生活;跋山涉水去拉薩朝佛的人用太陽能電池板發電,用於晚上照明;科研部門開發了新型帳篷、可擕式太陽能電視機,讓牧民在保持遊牧生活傳統的同時提高生活品質;網路上,傳播藏傳佛教的博客、網站、微博比比皆是。

        「吃得太好」現在也成了一些西藏人需要注意的問題。為了預防和治療脂肪肝、高血脂等「富貴病」,越來越多的西藏人重視鍛煉和飲食規律。拉薩市民多吉得了脂肪肝之後,現在每天早上堅持在布達拉宮下面跑3000米,然後回家洗個澡再上班。

        由於青稞製成的糌粑富含β-葡聚糖,具有降血脂、調節血糖、調節腸道和提高免疫力等保健功能,於是一些藏族人開始回歸傳統,將糌粑等傳統藏族食物作為主食。拉薩市民羅布現在早餐和晚上吃的都是糌粑。「雖然味道有點單一,但是為了健康,必須管住自己的嘴巴。」

        2010年,拉薩牌啤酒銷售額近4億元,主要在自治區內銷售,按照西藏300萬人口算,人均消費拉薩啤酒近140元。這還不包括嘉士伯、百威、青島等其他品牌在西藏的銷量。

        在這個iPhone已經開始流行的地方,藏語言同樣面臨大量新詞外來詞如何表達的難題,傳統民居使用的精美木雕正在被塑膠製品替代,格薩爾王傳說唱藝人發愁找不到好的傳承人,一些年輕人浮躁不好好學。

        但最大的難題,還是怎樣加快經濟發展,改善人們生活。西藏仍然是中國最落後的省區之一。雖然,拉薩城裡的小汽車數量每天以75輛的速度增長,但是,在位於農牧區的曲措小姑娘的家裏,也只是去年才通上交流電,她還住著13年前蓋的土坯房。

        2010年,西藏的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138元。這與「十一五」末中國農村居民人均年收入為5919元還有相當差距。

        西藏自治區社會科學院當代研究所所長仲布•次仁多傑認為,西藏需要進行「跨越式」的發展。在這個過程中,不光西藏,任何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與現代化都有如何協調的問題。西藏的發展要有現代思維,包括要考慮如何接受科技。

        在一次回答法國學生的提問時,仲布說:「你們法國人過著現代化的生活,為什麼我們西藏人就要生活在博物館裡呢?」
(新華社)





【犇報‧第29期】愛佛堂,也愛上網

一位80後西藏喇嘛的生活速寫

■春拉、晉美多吉、袁曄

清晨的年輕喇嘛(李文吉攝)
        和所有藏傳佛教僧人一樣,身著絳紅色僧袍的「80後」喇嘛登增元丁每天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研習經文,參加辯經,從而提高佛學造詣。
        不過一有閒暇,登增元丁就要打開電腦,到中國最受歡迎的博客網站上去更新個人博客的內容,或者流覽一下國內外新聞。在擁有1300多名住寺僧人的西藏東部昌都地區的強巴林寺,他是唯一擁有這一「特權」的年輕僧人。


        「因為我曾在西藏大學藏文系學習,能流利使用藏、漢雙語,又懂得操作電腦、印表機等,寺院就讓我承擔了文書工作,向來自各地的朝聖、參觀者介紹寺院歷史和文化,用藏、漢雙語撰寫寺院的介紹材料。」戴著眼鏡、清秀斯文的登增元丁說。

        1988年出生的他,從小就對佛教很感興趣,一直夢想著有一天自己也可以成為一名僧人。「上學後,在聽了我的請求後,當時強巴林寺的住持就要我先好好學習,他說因為寺院各個方面都需要發展,只有學好文化將來才能更好地服務寺院。」登增元丁回憶說。
        就這樣,登增元丁邊讀書邊積累佛教知識,在上初三那年,他終於等到了期盼已久的重要日子。15歲的他在父母的陪伴下接受了由強巴林寺堪布主持的剃度受戒儀軌。
        「父母都流淚了,他們發自內心地為我感到高興。因為我們藏族人認為家中有一個出家人是件好事,而且我們家族還不曾有人出家。但我作為家裏唯一的男孩,這件事也不免讓他們有些難過。」
        不過登增元丁還是堅持讀完高中,又在西藏大學學習了一年多的藏文後,他才正式進入強巴林寺。這座藏東最大的格魯派寺院,已有570多年的歷史,以戒律嚴明著稱。
        「作為僧人,我們都有一個相同的目標,就是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好好學習,盡自己所能完成格西拉讓巴學位(藏傳佛教格魯派最高學位)。」他說。在他乾淨整潔的僧房裏,滿眼是擺上經書的佛龕和牆上的唐卡,只有視窗的風鈴和玩具小熊,不經意地拉近了他與同齡人的距離。
        寺院裏的生活緊張而又清苦:早晨7點半上早課,在大殿念經,10點半下課後就到辯經場辯經至中午,而後又是上課、辯經,直到晚上10點多,吃飯和休息的時間很短。登增元丁笑著說:「以前在家時父母很寵我,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不過到這裏後,我很快就適應了寺院的生活,一個人讀書思考時心裡很靜,我就很快樂。」
這也並不妨礙他與寺院外廣闊世界的朋友們保持交流。在強巴林寺外的院牆上,就立著中國電信3G上網的大幅廣告。
        因為工作需要,登增元丁是強巴林寺唯一獲准使用手機、電腦的僧人,於是他開通個人博客,記錄寺院佛事活動、為地震災區祈福。他最新的一篇博文,圖文並茂地介紹了強巴林寺不久前為眾人消災祈願的「迎強巴佛(彌勒佛)節」。網友陸若虹評論說:「這樣深入淺出介紹藏傳佛教的文字多多益善。」
        登增元丁說:「當越來越多的人對西藏文化感興趣並專門研究時,我們更應該擔負傳承和發揚自己民族文化的責任,年輕人更應該努力維護我們為之驕傲的文化遺產,讓更多人更全面地瞭解西藏,瞭解西藏的文化。」
        對於登增元丁的選擇,正在西藏藏醫學院藏醫藥系讀書的格桑曲珍說:「每個人都有自己希望從事的行業,但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按照自己的意願執著走下去,所以能夠選擇自己喜歡的事業,不論什麼,我覺得都是一種幸福。」
        作為好友,曲傑對於登增元丁更多的是祝福:「人一生追求的幸福除了解決溫飽,還要追求精神上的幸福。在我看來,選擇學經修行的人生也非常好。」
        說起對未來的期盼,登增元丁的回答很簡短:「我希望能夠成為對強巴林寺有用的人,更好地為信眾提供佛教指導和佛事服務。」說這些話時,他的臉上一直有著年輕人少有的沉穩,笑容淺淺的,很是安靜。
(新華社)



[犇報‧第28期] 雲南文山:78名師生食物中毒

6月13日上午,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第一中學的74名學生和4名教師陸續出現嘴唇發麻、頭暈、嘔吐等疑似食物中毒症狀,被及時送到州人民醫院就治。經查,中毒師生均食用過校外一食品攤販所賣的糯米飯,在烹飪過程中,一名雇工誤將亞硝酸鈉(食品添加劑)當作食鹽放入糯米飯,導致師生食用中毒。目前中毒師生病情穩定、生命體徵平穩。



[犇報‧第28期] 小學生們在西安市放心早餐的生產車間參觀

在西安市未央區食品藥監局的組織下,西安經發國際學校的小學生們來到西安古都華天放心早餐工程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在工作人員的帶領和講解下參觀了西安市放心早餐的原材料、加工流程、製作工藝等,上了一堂鮮活生動的「食品安全課」。



[犇報‧第28期] 吉林市大潤發超市:「花錢雇人給自己挑毛病」

6月5日,SGS標準檢測人員在吉林市大潤發超市食品貨架間檢查。

吉林市大潤發超市把食品安全當做企業生存之本,在嚴格自律同時,還花錢聘請SGS(通標標準技術服務公司)、神秘客等第三方機構給自己挑毛病,確保經營規範有序,食品安全新鮮。



[犇報‧第28期] 直面塑化劑事件 兩岸共築食品安全「防護網」

項開來、孟昭麗

第二屆海峽兩岸品質論壇6月13日在廈門舉行,兩岸品質檢驗及相關業界200多名與會人士表達了加強兩岸食品安全合作的心聲。

「食品安全是當前兩岸共同面對的熱點和難點」,大陸國家質檢總局總工程師張綱說,兩岸雙方應加強食品安全方面的合作,共同應對違法生產和重大品質安全方面的挑戰,共築品質安全的大網,維護兩岸人民的幸福生活。

臺灣食品在大陸一直有較高的信譽度,但近期發生的塑化劑事件,不僅讓「臺灣製造」蒙羞,也在一定程度上衝擊到大陸的食品、飲料市場。

「做食品行業十來年,第一次深刻感受到這是個脆弱的行業,一條疑似的消息就可能將一個企業打垮。」臺灣阿莎力系列食品總代理廈門高翊貿易有限公司總經理吳超感慨地說。

吳超從1999年開始做臺灣食品生意,最近幾年越來越順利,經銷的阿莎力系列產品進入了家樂福、沃爾瑪、大潤發等超市。雖然經檢測並無問題,但阿莎力系列產品還是一度從超市下架,吳超的生意也大受影響。

廈門大嶝市場是一個臺灣商品專賣市場,食品是最熱銷的商品類別之一。據介紹,2010年至今,廈門共進口「統一蘆筍汁」27批,貨值18860美元,全部從廈門大嶝辦事處進入大嶝對台小額貿易市場。

在塑化劑事件發生後,大陸工商部門對大嶝市場進行全面清查,除了將「統一蘆筍汁」全部下架外,還對市場內的臺灣進口五大類產品全部暫時下架並監督抽檢。同時,封存全市查獲的無合法手續的臺灣進口食品,工商部門現已查封無合法手續進口的臺灣飲料678瓶。

中國國民黨副主席曾永權在出席海峽論壇時表示,塑化劑事件給我們巨大警醒,臺灣有關部門將對危害食品安全的行為加重金錢和刑事處罰。中共中央台辦、國務院台辦主任王毅表示,兩岸雙方正在加強食品安全領域的溝通、協調與合作,強化監督查驗,嚴厲打擊各種違法犯罪行為。

本次論壇與以往不同,來自臺灣的食品業者除了宣傳「好吃」之外,還不忘告訴大陸消費者自家食品是「安全」的。

忙著推銷台中特產糕點的台中市副市長蔡炳坤說:「我們完全不去隱藏臺灣目前的食品問題,我們就是要查到源頭,因為這關係到民眾的健康跟安全。緊接著還要在制度上給民眾一個保障,保證上架的食品都是足夠安全的,民眾可以安心食用。」

在桃園縣推介會現場,縣長吳志揚說:「這次的塑化劑事情是一個契機。我們將來能夠出來的是絕對安全的食品,讓大家有一個信任度。」

2008年以來,兩岸在品質領域的合作不斷推進,多個涉及食品安全、農產品、醫藥衛生的合作協定先後簽署。2008年11月,《海峽兩岸食品安全合作協定》正式簽署,雙方同意進行資訊通報、建立協處機制、開展業務交流、確定聯繫主體。至今在食品安全領域,通報500多次資訊,妥善解決了11種蔬菜、水產品輸大陸問題。

「食品安全中最重要的是人的品質。」台灣中華品質學會理事長楊錦洲說。他建議,兩岸在解決食品安全問題上,要從事後查處變為事先管理,從加強品質管理入手。

大陸國家質檢總局品質管制司司長田世宏提出,大陸方面將以食品企業為重點,建立起企業品質安全信用檔案,逐步建立全國統一的企業品質信用資訊共用平臺,完善品質信用的黑名單制度,公佈嚴重失信的企業名單,懲戒品質失信的行為。

「食品是良心的事業,『食』字裏面有個『良』字,就是要我們憑著良心做好這事業。」來自臺灣的復興空廚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白千感慨地說。



[犇報‧第28期]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下一步食品市場專項整治重點出爐

張曉松

大陸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14日在通報食品市場專項整治情況時表示,下一步將深入開展農村食品市場、乳製品市場、酒類市場等專項整治執法行動,切實保障流通環節食品安全。

據食品流通監管司司長王予集介紹,在深入開展農村食品市場專項整治執法行動方面,工商部門將集中整治從非法管道進貨和銷售假冒他人注冊商標,仿冒知名食品特有的名稱、包裝、裝潢等違法違規行為,規範連鎖配送和送貨下鄉經營食品行為。

在深入開展乳製品市場專項整治執法行動方面,工商部門將強化乳製品流通許可管理和註冊登記管理,嚴格監督乳製品經營者落實進貨查驗和經營記錄制度,積極推進乳製品經營主體資訊資料庫建設。

在深入開展打擊流通環節違法添加非食用物質和濫用食品添加劑,以及銷售劣質食用油等專項整治執法行動方面,工商部門將查處取締無照經營和查處銷售假冒偽劣食品添加劑違法行為,以及食品添加劑虛假標識標注行為,嚴厲打擊非法銷售劣質食用油,以及從非法管道來源的食用油的違法經營行為。

在深入開展對重點食品品種和重點區域、重點場所食品經營以及季節性、節日性食品市場的專項整治執法行動方面,工商部門將繼續突出糧食製品、肉製品、食用油、豆製品、老年人食品、兒童食品等品種和「十一」、中秋節、元旦、春節等節日,依法查處無證無照以及經銷過期、有毒有害和其他不合格食品行為。

今年1到4月份,大陸工商部門共出動執法人員349.61萬人次,檢查食品經營戶854.37萬戶次,檢查批發市場集貿市場18.12萬個次,取締無照經營1.28萬戶,查辦違法案件1.76萬件。此外,在今年1至4月實施的春季「紅盾護農行動」中,各地工商機關共立案查處農資違法案件17,249件,取締無照經營3,055戶,受理投訴2,169件,為農民挽回經濟損失11,739.7萬元。

[犇報‧第28期]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打擊食品非法添加進入第二階段

胡浩

大陸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15日召開記者會表示,打擊食品非法添加和濫用食品添加劑工作,目前已完成了第一階段包括宣傳培訓、公開承諾、備案公示等6項任務,從6月到9月底,將進入著力於監督檢查、抽樣檢驗、落實責任、懲治違法等的第二階段。

食品安全監管司司長徐景和表示,在第二階段,將加大抽檢力度和處罰力度,對於沒有備案和公示食品添加劑的自製火鍋底料、自製飲料和自製調味料單位,將強化不定期抽檢和隨機性抽檢。此外,國家食藥監局還將配合衛生部制定相關規定,明確允許使用的食品添加劑品種,指導餐飲服務單位規範食品添加劑使用。同時,將加緊出臺餐飲服務單位食品安全監管信用檔案管理辦法,推動食品安全主體責任的落實。

徐景和說,自4月下旬,國家食藥監局開展打擊食品非法添加和濫用食品添加劑的專項整治工作,要求餐飲單位公示備案自製火鍋底料、自製飲料和自製調味料的食品添加劑使用情況。據初步統計,已備案和公示的餐飲單位有96,404家。

對於沒有備案公示食品添加劑的餐飲單位,徐景和說,將被納入「黑名單」重點監管,強化不定期抽檢和隨機性抽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