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犇報‧第31期】考情最前線!文科看過來

大陸大學文科專業簡介(上)

上海復旦大學  (網路圖片)

        每年的11月到12月,是台灣學生報考港澳台大陸研究所的報名熱季,不少台灣學生在面對大陸超過兩百多所學校以及上千種專業選擇時,很容易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因此本期犇報特別整理大陸高校文科專業介紹,以簡明的方式介紹主要且常見的文科專業,並提供該專業中較受矚目的院校系所,以供有意願報考的台生參考。

        大陸大學的文科專業共分11個學科門類,較為熱門的有哲學、法學、文學、經濟學、教育學、歷史學、管理學等7個門類。

哲學類

        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的哲學專業實力超強;吉林大學號稱哲學界的「東北王」,其偏重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理論;南京大學哲學專業側重於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潮;復旦大學哲學的優勢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和西方哲學;武漢大學的哲學專業是唯一在完備程度上可以和北大媲美的老牌專業;北京師範大學打通了哲學、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學之間的壁壘;浙江大學的東方哲學(尤其是日本哲學)較有特色;山東大學素以文史見長,側重易學研究;華東師範大學在中國現代思想文化方面處於領先地位。

        哲學涉及各領域,因此亦出現其他學科分支,如上海財經大學的經濟哲學,北京師範大學、西安建築大學的科學技術哲學,北京大學、吉林大學、南京林業大學的生態哲學等。

        該學科的學習要求掌握一定的自然科學基礎知識,研讀大量的哲學史;還需要學習有關倫理學、邏輯學、心理學、美學方面的知識。此外,各校根據自身特色開設了如易學、儒學、西方哲學等課程。

中國語言文學類
        其中最好的是偏文科的綜合性大學和老牌師範大學。北京大學的中文學科規模最大、學科最全;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博士點,其數目在中文學科中居首;南京大學與北大不相上下;復旦大學實力雄厚,且地域性佔據很大優勢;四川大學是西部的實力名校,中文為西部之最;浙江大學的古典文學在大陸處於領先地位;暨南大學的海外華文文學位居第一。

        學習上可分語言學和文學兩塊,都有概論課程、學科史、重要的專著或原典導讀課程。概論課程如語言學概論、文學概論;學科史如中國現當代文學史、外國文學史、中國文學批評史等。此外還要學習古代漢語、文獻學等學科基礎知識學習的課程。

        此科還可與電腦專業相融合,如北京大學開設了漢語言文學(中文信息處理方向)、南京師範大學開設了漢語言(語言信息處理方向) 

 新聞傳播學類

        北京大學是第一個開設新聞學專業的大學;清華大學具有國際化視野;中國人民大學則是業界公認的首位;復旦大學被稱為「北有人大,南有復旦」;中國傳媒大學具有與廣播影視事業魚水相依的行業特色;華中科技大學以文理交叉、複合特色取勝;廈門大學的特色是海外華文傳媒;南京大學側重理論和新媒體,近年來開拓了政府新聞學、網絡新聞學領域;南京師範大學開創新聞法學教育與研究的領域,設展了「大眾傳媒與農村社會發展」的新空間;暨南大學面向港澳台及海外地區,集中體現了南方新聞界務實的特色;四川大學則是西南地區唯一的新聞學博士點授權單位,在西部有廣泛影響。

法學類

        中國人民大學是老牌法學院校,民商法最受矚目;武漢大學的國際法學居於領先位置;廈門大學地處經濟特區,國際法、民商法皆被看好;另外在國際法上具有強勁實力的還有華東政法大學以及開設了經濟法學特色專業的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北京大學的法學理論有名師雲集;復旦大學的學科發展均衡;中國政法大學在法學領域各個專業實力都很強,尤其是法制史和訴訟法的研究水準屬大陸一流;西南政法大學學科體系齊全,經濟法學傲視群雄;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的民商法學和憲法與行政法學為大陸司法部和湖北省雙重重點學科;浙江大學的熱點為法理學、憲法學與行政法學;大連海事大學開設了特色鮮明的國際經濟法和海商法;中國海洋大學以國際法學的海洋法、環境資源與保護法最為著名;中央民族大學開設了獨具特色的民族法學。

        法學類所學的內容比較多,除了法制史、法理學這些基礎性課程之外,更多的是學習各種法律相關的專業課,如民法、商法、知識產權法、經濟法、刑法、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國際法、國際司法、國際經濟法等。

政治學類 

【國際政治】

        國際事務、國際關係、國際政治、國際關係與安全等,基本上談的都是國際政治,因此將其歸為一類。實力較好或頗具特色的有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外交學院、南開大學、南京大學、中山大學、武漢大學、浙江大學、暨南大學、山東大學、吉林大學。

        國際政治雖然是政治學的專業之一,但除了學習政治學、國際政治、世界經濟、國際政治和國際形勢研究、社會調查與統計等內容外,還要學習經濟、英語筆譯口譯、電腦方面的知識,且要有具體實踐的能力。

【外交學】

        實力最強的是外交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再來是復旦大學、南開大學。此外,華中師範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也很不錯。

        它的一些課程,如外交學、法學(國際法)、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英語教學要求有較高的起點,英語課程在總課時中占了相當大的比重,有的課程是用英語直接授課。

教育學類

【教育學】

        北京師範大學實力最為雄厚;設有教育部中學校長培訓中心的華東師範大學僅次於北師大;首都師範大學教育學專業下設教育學(師範)、教育學(非師範)、學前教育(師範)、心理學(非師範)等專業方向;陝西師範大學的教育學為陝西省名牌專業;東北師範大學的教育學原理和比較教育學都是國家級重點學科;華中師範大學的教育學、心理學、課程與教學論在大陸大學綜合排比名列前茅,在教育與心理研究領域處於領先地位並享有很高的聲譽。

【教育技術學】

        教育技術學開設在教育學院、新聞傳播學院、計算機學院(系)、物理學院(系)等,前兩者為文科專業,後兩者為理科專業。北京師範大學的教育技術位居領先,建立了第一個教育技術學碩、博士點;華南師範大學教育技術學有多媒體與網絡技術和師範類兩個方向,前者側重電腦輔助設計,後者主要是教育理論方面,課程開設最為全面;華東師範大學側重信息技術教育應用、遠程教育、攝錄像編導和多媒體軟件製作。
(資料來源:《求學網》)



2012大陸研究所報考說明會報名開始

 

夏潮聯合會是台灣唯一正式授權的大陸本科、研究
生考試報名點,
每年辦理的考生說明會(大學、研
究所),已經成為台灣考生獲得報考大陸學校資訊
的重要管道。

    2012大陸研究所報考說明會   

夏潮聯合會是台灣唯一正式授權的大陸本科、研究生聯合招生考試之報名點

  夏潮聯合會自2001年在香港京港學術交流中心的授權下,作為大陸高校港、澳、台聯招的報名窗口,數年來面對眾多有心報考大陸大學及研究所的學生或社會人士,我們秉持著服務精神,希望讓台灣考生能夠有明晰的管道,以便順利地前往大陸研究所就讀。為了讓同學們對大陸高校的報考作業有進一步的了解,我們規劃了報考說明會,詳細說明報考方式並整理同學比較關注的幾個重要面向以供參考。

說明會時間:2011年11月13日(日),PM 14:00 ~ 16:00 (13:30可開始報到)
說明會地點:集思台大會議中心【柏拉圖廳】(採報名入場,請參加者務必先行報名)
                      (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85號,捷運公館站,近羅斯福路和基隆路口)

主辦單位:夏潮聯合會
活動費用:酌收資料費NT:200元,憑劃撥收據入場。
繳費方式:郵政劃撥 (請先線上報名,等候繳費通知)
報名網址:http://www.xiachao.org.tw (座位有限,額滿為止)
聯絡電話:02-27359558
傳真電話:02-27359035
聯繫人:羅小姐

【犇報‧第30期】你所不知道的名校系列 中國最大的吉林大學

大學裡有森林、森林中有城市

吉林大學基礎醫學大樓(網路圖片)
        吉林大學坐落於吉林省長春市,街道寬敞的長春,有一座座高大的建築物映襯在林海中,被譽為「森林中的城市」,夏天氣候涼爽,冬天則有特殊的玉樹銀花之景。吉林大學是一個實力大於知名度的學校,對於台灣學生來說,一方面對東北地區的了解不像對北京或上海這麼熟悉;再者,影響更大的是,嚮往吉林大學的學子往往會先因東北的氣候條件而打退堂鼓,事實上,東北有完善的供暖設備,冬季的室內溫度如春夏般溫暖,加上吉林大學擁有廣大的校區以及豐富的學系設置,近年來已有不少台灣學生前往吉林大學就讀。

        吉林大學之廣,有6個校區8個校園分布在長春市的不同方位,因而有「長春市位於吉林大學」一說。2000年,原吉林大學、吉林工業大學、白求恩醫科大學、長春科技大學、長春郵電學院合併組建而成了現今的吉林大學。不同校區的建築風格各異,也分類了各項不同的學院及系所。

        在國家重點建設211工程及985工程之列的吉林大學,集合併前的各校專精項目,將學科涵蓋齊全。吉大畢業生的高就業率也成為該校受到關注的考量之一,尤其汽車類專業方面,由於吉大是中國大陸最早設置汽車領域專業的院校,無論師資或專業條件都領先其他各校許多,每年吸引眾多汽車大型企業前來校園求才,目前在大陸從事汽車產業者有近半為吉大校友。另外,吉大的行政和經管專業類也吸引了許多學生,行政學院擁有「政治學與國家建設研究中心」;經管類知名的專業則有國家重點學科的「數量經濟學」,且吉大經濟學院是大陸大學裡培養省級以上主要領導人才最多的學院,不論是校內資源或校友資源都非常豐富。
        吉林大學可說是中國大陸辦學規模最大的高等院校,現有師資含兩院院士在內6534人,在校全日制學生66525人,其中博士、碩士生23890人、留學生1643人。其中,研究生院進行了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方面的調整:優秀碩士生直接攻讀博士學位;本—碩連讀和碩—博連讀等多種培養模式;為企業或行業培養應用型、複合型碩士研究生;招收法律碩士、工程碩士、工商管理碩士(MBA)、公共管理碩士(MPA)等專業學位研究生;臨床醫學、口腔醫學碩士及博士專業學位研究生;開展在職人員申請博士、碩士學位等。
        學校有包括「國家工程實驗室」和「國家重點實驗室」的221個現代化研究實驗室,亦承擔了大量國家級科研項目。學校科技園已被確定為「國家大學科技園」,校辦產業發展之蓬勃,被譽為「民族的軟件驕子」的「長春吉大正元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等一批校辦產業,設在與長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毗鄰的學校科技園內,與新校園連為一體,計劃於此發展成為高科技產業群。
        吉大亦與世界各國、各地區的130餘校建立了合作交流關係,在台灣的部分,則與台灣大學、中山大學、逢甲大學、東華大學、東海大學、淡江大學、義守大學、東吳大學、台北大學、文化大學、成功大學、元智大學等校簽訂有交流協議。為了拓展學習,吉大除了著力加強培養學生的專業基礎,並增加大學生參與研究的機會,同時將加大與國內外大學交流的力度,讓更多大學生獲得海外學習或第二校園學習的經歷,讓學生累積校園之外的國際視野並增強社會適應能力。
吉林大學圖書館
        2000年由五校合併成的吉林大學,原五校圖書館也隨之合併。合校後的吉林大學圖書館設有中心館、工學館、醫學館、地學館、信息學館和農學部圖書館。
        吉林大學圖書館現有館舍建築面積97629平方米。建立了以人文、社會科學、理學、工程技術科學、醫學、地質科學和信息科學文獻為主體的多種類型、多種載體的綜合文獻資源體系,覆蓋了人文社科、理工農醫軍等全部12大學科。藏有各類紙質書刊648萬冊,其中古籍40萬冊,古籍中6000餘部為繕本。地方誌與譜牒、金石拓片與古文字文獻的收藏在大學圖書館中名列前矛。這些珍貴文獻與亞細亞文庫、滿鐵資料一起成為吉林大學圖書館的特色收藏。
        圖書館訂閱外文期刊1268種,中文報刊4914種,並注重電腦化文獻資源的建設,購買了48種西文文獻數據庫,中國知網等14種中文數據庫,超星、書生等電子圖書120萬冊,自建了東北亞研究、地學、汽車、滿鐵資料等12個資料庫。
        2000年,學校統一了五校區各專業圖書館管理軟體,實現各校區資源共享。吉林大學圖書館現是中國大陸高等教育文獻保障系統(CALIS)東北地區中心、中英文圖書數字化國際合作計劃(CADAL)項目成員館、中國大陸大學人文社會科學文獻中心(CASHL)東北區域中心、教育部引進文科圖書中心書庫、教育部化學學科外國教材中心、文化部第二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並被確定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和世界銀行的藏書館。
吉林大學博物館
        吉林大學博物館亦名「地質宮博物館」,始建於1952年,是大陸乃至亞洲著名的地質博物館之一。博物館分「科普廳」和「恐龍廳」。科普廳設有奇石展區、寶玉石展區、古生物展區及地學科普知識展區。恐龍廳展有多具巨型恐龍骨架化石及珍貴的恐龍蛋、恐龍腳印化石等。
        為了充分地發揮大學博物館的社會教育職能,1998年吉林大學博物館面向社會開放,目前,博物館已與國外10餘所博物館和國內百餘所博物館建立廣泛的聯繫。近年來,博物館與美國普羅維敦斯學院合作開展了東北亞地區白堊紀早期哺乳動物演化的研究;與比利時皇家博物館合作開展了大陸東北地區恐龍動物群的研究;與日本福井恐龍博物館開展了中日恐龍對比研究。
        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吉大博物館在地學科研及科普教育方面有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隨著博物館的對外開放,吉林大學博物館亦成為長春市文化旅遊、科普教育的極佳場所。
吉林大學汽車工程學院簡介
        吉林大學汽車工程學院成立於1955年,是中國大陸汽車工業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重要系所,其車輛工程學科是大陸汽車領域最早的國家級重點學科,並擁有汽車動態模擬國家重點實驗室。
        目前在讀博士生近230人、碩士生900餘人、大學生2000餘人、留學生及訪問學者100餘人,已在社會上累積有各類專業人才22000餘人。汽車學院學生深造和就業條件好,學生有較多的發展機會供選擇,優秀畢業生可推薦免試或報考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攻讀碩士研究生的學生約占畢業生人數的35%,免試生約占畢業生人數20%。畢業生就業選擇主要往獨資、合資、三資企業,大中型企業集團,科研設計院所,政府機關和高等院校等發展;深圳、上海、廣州、北京、天津等城市均有汽車工程學院的就業機構,每年在這些機構就業的學生約占畢業生總數的60%─70%。
        汽車學院的豐田日語班、大眾德語班,是在校企合作中與「日本豐田汽車公司」和「一汽大眾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為加快高素質人才培養進行的探索和創新,讓大學生在提高外語學習能力的同時,亦不斷拓寬專業知識的視野;在學習世界先進汽車設計及製造技術的同時,也在接受著先進管理理念的培訓。
        不但辦學條件優渥,為鼓勵學生勤奮學習,除了學校統一設立的獎學金外,汽車學院還設有陝西法士特獎助學金,山東五徵集團獎助學金,豐田汽車獎學金,克萊斯勒300C助學金,奇石樂獎學金等,以獎勵品學兼優的學生。




[犇報‧第29期]你所不知道的名校系列 四川大學

天府之國的名校
                               (網路圖片)

        中國大陸西部辦學規模最大的學校──四川大學,除了是中國大陸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985工程和211工程重點建設的高水準研究型綜合大學外,也是世界500強企業每年在西部招聘最多的學校。

雄據天府之國 多方人才輩出
        川大地處歷史文化名城—被譽為「天府之國」的成都市區,有望江、華西和江安三個校區,占地面積7050畝,校舍建築面積243萬平方米。校園環境幽雅宜人,是讀書治學的理想園地,在江安河畔,明遠湖旁成天都有學生在此捧書啃讀,校方亦規劃有三大論壇和一大講座,濃厚的學習氛圍可見一斑;而從3個校區共有4個圖書館,及設有大陸大學中第一所綜合性博物館來看,亦可反映出校園的豐富性;以就業來說,每年都有許多知名企業的宣講會在就業指導中心舉辦,畢業生的就業率具有一定的社會口碑;川大並與不少世界名校合作辦學,提供學生深造的機會。
        由原四川大學、原成都科技大學、原華西醫科大學三所全國重點大學經過兩次合併而成的四川大學,校名是由鄧小平親筆題寫;百餘年來,學校先後彙聚了歷史學家顧頡剛、哲學家馮友蘭、文學家李劼人、美學家朱光潛、物理學家吳大猷、生物學家童第周、植物學家方文培、衛生學家陳志潛、數學家柯召等大師。歷史上,朱德、楊尚昆、文壇巨匠郭沫若和巴金等皆曾在川大求學。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中,有50餘位是川大校友;2001年評選的近代50位「四川文化名人」中,就有36人是川大校友。
        川大現有全日制大學生4萬餘人,碩博士研究生2萬餘人,外國留學生及港澳臺學生1042人。
重視科研實力 服務區域發展
        大學教育方面,川大堅持大學教育教學的基礎和中心位置。比照研究生的科研訓練,對大學生也開放校內主要的科研實驗室,並實施大學生科研項目訓練計劃,鼓勵學生參與老師進行的科研工作;亦鼓勵各學院與國外大學建立合作關係,在聯合培養學生的模式下,提高學生的國際競爭力。
        研究生教育方面,川大鼓勵導師和學生跨專業招生和報考,並鼓勵相關學院導師聯合培養研究生;為優化研究生的知識結構,學校壓縮課堂時數,以增加學術討論和交流活動的時間及學分。而在研究生導師篩選方面,為加強研究生導師的素質,學校堅持沒有科研項目經費或沒有高水準科研產出的老師不能招收研究生;另外,川大打破資歷和職稱壁壘,突出研究能力和研究實績,積極增列在科研教學一線工作的優秀年輕老師招收研究生。這些措施使學校的研究生教育有明顯的進步,四川大學研究生招生規模已進入全中國大陸大學的第6位。
        四川大學積極主動服務於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社會的能力不斷增強。學校是全國高校中最早設立的6家國家技術轉移中心之一,2008年被國家科技部授予首批國家技術轉移示範機構2009年成為首批獲得全國企事業知識產權示範單位稱號的4所高校之一。四川大學科技園是國家最早批准的15個國家大學科技園試點之一,已孵化包括一家上市公司在內的科技企業50餘家。近年來,學校與江蘇、四川、西藏、新疆等50多個省(自治區)、市和3000多家企業建立了產學研合作關係,建立了近百個高水準校地企產學研平臺。 
 
堅持開放辦學 推進國際交流
        四川大學堅持開放辦學,不斷推進國際交流與合作,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顯著提升。四川大學科研實力雄厚,標誌性成果不斷湧現。2005年以來,學校共獲國家科技三大獎19項。2010年,學校科研經費達15億元,發表科技論文總數列大陸第4位,SCI收錄論文數列大陸大學第5位。在人文社會科學方面,學校先後編撰出版了《漢語大字典》、《全宋文》、《中國道教史》、《儒藏》等大型文化建設成果。尤其古籍所的教授們歷經20餘年編撰的《全宋文》,其史料價值堪稱大陸最大且最具世界影響的文獻資料寶庫
        再者,4所附屬醫院的成就亦不凡,就在2011年,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成功完成全亞洲第一例肝移植供體手輔助腹腔鏡右邊肝切除術;而華西醫院胸外科的劉倫旭教授亦成功開展全球首例胸腔鏡左上中央型肺癌支氣管袖式切除成形術,該術填補了國際上在胸腔鏡手術領域的空白。
        此外,2000年以來,川大加強了國際交流合作的力度,學校主辦或承辦各類重大國際學術會議106次,包括美國加州大學總校校長與6位分校校長、英特爾公司董事長等,皆曾到校進行專題演講。目前,學校與45個國家和地區的150餘所知名大學和研究機構建立了交流合作關係 :與美、加、歐、澳等10多個國家近50所國際知名大學構建了學生聯合培養體系;與韓國、美國的國際知名大學合作共建了4所孔子學院;與美國加州大學、華盛頓大學聯合建立了九寨溝生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國際研究中心;與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共同組建了中美大學戰略規劃研究所、美國文化中心;與德國克勞斯塔爾工業大學共同組建了中德能源研究中心;與國務院扶貧辦、國務院西部開發辦、UNDP和世界銀行共同組建了中國大陸西部反貧困研究中心;與香港理工大學共同組建了四川大學—香港理工大學災後重建與管理學院。亦與台灣的台灣大學、交通大學、成功大學、政治大學、台灣科技大學、淡江大學、逢甲大學、東海大學.、中原大學等有交換學生的往來。
四川大學特色專業
文科
        川大文學院在大陸西南地區一直都備受矚目。文科項目有歷史文獻學、中國語言文學等國家級重點學科的金字招牌,新聞學則為西部唯一的博士點,再加上大陸大學中,宗教學唯一的國家級重點學科點也設置在這裡,更為四川大學文科增添了幾分色彩。另外,歷史學也是國家級特色專業;而動畫學科亦為特色專業。
理科
        各個理科項目中,數學學院的實力是最明顯的,其中數學、應用數學雙雙入選為國家級特色學科,而數學學科更是國家一級重點學科。物理學則有原子與分子物理,生命科學方面有植物學、生物醫學工程等國家重點學科。2002年生物醫學工程學科參加了全國的學科評估,生物醫學學科在眾大學中獲得第6的好成績。
工科
        在川大前景最被看好的是可說是水利學院,這裡有國家級重點學科「水力學及河流動力學」、四川省重點學科「岩土工程」,而且是四川地區唯一在水利方面參加「211工程」和「985工程」的重點學科。如此雄厚的實力,讓該院畢業生深獲西南地區大型水利建設項目的厚愛。
        材料工程學院也是川大的王牌,高分子材料加工工程側重加工技術在高分子材料中的運用,需要具有很強的工程實踐能力;2003年學院組織材料學學科在全國學科評估中名列前茅;在2008年全國重點學科評審中,學院的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被評為全國重點學科和國家第三批特色專業。
        還有信息安全、核工程與核技術、輕化工程等專業也都是國家級特色專業。
醫學
        川大華西口腔醫學院的前身是華西醫科大學牙學院,建於1917年,是大陸現代口腔醫學高等教育發源地。口腔醫學院、口腔醫院、口腔醫學研究所三位一體,也是大陸口腔醫學方面較有系統且全面的研究中心。其下屬的醫學工程、基礎醫學等兩個專業是國家一級重點學科;遺傳學、法醫學、婦產科學、腫瘤學等專業屬國家二級重點專業。





[犇報‧第28期] 中國電影人才誕生的搖籃 北京電影學院

朱卿鋒(北京電影學院電影研究所台生)

北京,中國的心臟,在這座方正、向外一環環發展的城市,只要你有一枚指北針,就不會「找不到北」--這是當地人的玩笑話「一切都在把握中」,一如北京人天生的自信。除了眾多的千年古蹟外,北京也同樣是中國重要的文化、藝術重鎮,當然,也包括電影。

北京電影學院:中國電影人才誕生的搖籃

北京電影學院位於北京「最大的學區」:海淀區,鄰近北大、清大、北師等校,位置相近的好處是縮短了「蹭課」﹝旁聽﹞的距離,課餘時還可隨意到頤和園、圓明園散心。電影學院可說是在大陸名氣最大、也是專業分層最細的電影專業學校,其實,除了北電,另有中戲(中央戲劇學院)、中國傳媒大學亦有類似的系所設置(如導演系、文學系、攝影系等),以及、同樣的設有電影學方向但更強調純理論研究的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藝術系等等。

北京電影學院成立至今已近一甲子,系所的設計是依照電影工業技術作專業分工,目前擁有十個系所(包含大學部跟研究所)分別為:文學系、導演系、管理系、美術系、錄音系、攝影學院、表演學院、動畫學院、電影學系(電影研究所)、數字媒體技術研究所。其中會按照導師的研究專業項目,作更細部的分類。

就電影研究所來說,每年招生略有不同,各系各專業並非年年招生,而要視招生方向規劃,以及該名導師所指導的歷屆研究生人數而定。這些方向都是在報考時就要決定,進入研究所後即為主要學習範圍,而碩士論文題目方向也大致是該專業範圍,倘若日後想變換研究方向,更改專業與執導教授的機率很小(除非有不可抗力的原因)。所以在報考時建議謹慎選擇導師,千萬不要因為那個老師「比較好考」而讓自己未來三年苦於志趣不合、又難以換跑道的尷尬。

研究所學制三年,學費並不像台灣按照每學期所選學分而定,目前每學年固定收兩萬兩千人民幣(港澳台學生與內地自費學生學費相同)。在課程設計方面,當然會依照專業方向而有所不同,但為了加強大學就讀非電影相關科系學生的電影基礎知識,一年級的課程大部分是基礎課,包括劇作課、中國電影史、外國電影史、視聽語言、電影技術概論、大師研究等課程,研究所採導師負責制,學生該上哪些課會由指導教授按照學生程度及需求決定,而非學生自由選課(若想聽其他課程也可用旁聽的方式);到了二年級便開設專業課程,或由導師進行各別指導,二年級下學期進行開題報告(即碩士論文與拍攝企劃的審核),待通過方可進行論文撰寫或畢業製作,完成畢製即授與電影學碩士學位。

心動了嗎?那麼趕緊抓住秋天的尾巴來報考吧!每年的十月、十一月左右便會在校網公布招生簡章,而港澳台區的招生將比照留學生招生規則,需要兩封推薦信,考試時間跟試卷內容都與內地考生相同,但名額跟內地生是分開的(不過不會公布導師的招生名額),通常一月初進行初試(筆試),待初試通過名單公布,大約四月底會進行複試(面試)。初試考科為英語及兩門專業科目,不論是何種專業考試,都可用繁體字寫卷,但要特別注意的是中港台三地不同的片名、導演、專有名詞的譯名;另外也建議多關注中國大陸電影的近況發展,不論是院線影片發行、相關電影時事,或是學術研究的趨勢。

生活在北京

雖說大家都有著同樣的黃皮膚,但在生活習慣、談話用語、審美與價值觀上,中國大陸跟台灣還是有些不同。其實,大部分同學都很和藹可親,台灣學生並不會因為兩岸關係而被為難或造成困擾。至於生活習慣方面,北京的生活物價較低,各省份的特色菜北京都吃的到,交通便利(外出主要搭乘地鐵與公車),不過購物時除了注意品質外,「講價」(殺價)似乎是必須的,可以先觀察周遭人講價的情況,有時價差可以差距三分之一甚至更多。

中國大陸對傳播內容及上院線的影片等的審查仍屬嚴格,也缺少政府部門資金支持的大型影展,不過小型的影片交流與放映活動仍然頻繁(可參考豆瓣網上的北京同城),在北京電影學院每週亦會安排三到四日的電影放映,可以用便宜的票價觀賞近期商業片或是經典影片、藝術電影等等,在「學院放映廳」中除了會放映大師作品回顧展,也會搭配著「學院大講堂」,放映來校與談的電影導演作品;而北京電影學院每年都會舉辦北京電影學院國際學生影視作品展(今年即將邁入第十屆),不啻為一國際學生創作交流與嶄露頭角的機會。

賈樟柯在他的《賈想1996-2008》不斷地提到DVD與數位攝影機對現今電影創作的重要性,儘管買賣盜版碟仍是非法,但卻相當程度地擴展了觀影的多元選擇與隨手可得的普遍性,「拉片」可以不用再到拉片室,吃力地盯著小電視中類似錄影帶的低劣畫質作鏡頭分析,而可以「坐在家裡吃炸醬麵研究詩意蒙太奇或景深鏡頭」(此外,這些盜版碟日益「豪華」,亦會收錄幕後花絮、導演訪談、評論音軌等等),而越是經典、重要的影片就越容易取得,不論是透過影碟,或是下載。

北京電影學院,一座「中國電影人才誕生的搖籃」,身兼著過去輝煌的第五代(張藝謀、陳凱歌、田壯壯)、第六代(賈樟柯、婁燁、張元),以及孕育更新一代的創作者(如寧浩、陸川)的使命跟展望,這所老字號仍持續向熱愛電影的人們招手;此外,北京或許也與數十年前大相逕庭,京奧顯然是加速北京現代化的重要趨力,而我所見的北京,是一座發展快速、卻不平均的城市,正以一種奇妙、互補式的姿態繼續發展著。



[犇報‧第27期] 武漢大學專業學科介紹

適應大陸於1999年開始的大學擴招,武漢大學於2000年四校合併後,對各學科進行了大規模調整,並將辦學目標定位於「國際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此後,武大更改了招生比例和總數,除了擴大研究生招生,更放寬門檻以吸引更多的台港澳僑學生和外國留學生就讀、交流。如今武大的台港澳僑生有586人,數量位居大陸大學前列,並有來自各國的1,560名留學生。

對於有意就讀大陸大學的台灣學生來說,武漢大學確實是一個值得參考的學校。在武大的專業選項中,多個專業在大陸大學名列前茅且有高達93%的就業率,但在放寬門檻的機會中,分數要求並不嚴格。譬如「政治學」和「公共管理學」,其分數線都不高,但就業率卻是武漢大學數一數二的,尤其是公共管理,無論大學或研究生都和中國人民大學並列為大陸第一。另外,排名前列但分數要求較低的還有「測繪科學與技術」、「水利工程」、「圖書館學」等。生科院、新聞學院、法學院則有較高的分數要求。

對欲涉獵法律領域的研究生來說,武大的國際法研究所不失為一大考量,國際法研究所同時注重國際公法、國際私法、國際經濟法的研究,並參與制定全國性研究發展規劃、主辦國際和全國學術會議,為中國大陸國際法領域的人才培養和學術、資料研究和諮詢重地。

武漢大學重點學科

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17個)
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國際法學、
中國現當代文學、中國古代史、世界史、中國哲學、金融學、社會保障、口腔基礎醫學、
基礎數學、分析化學、凝聚態物理、無線電物理、
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計算機軟件與理論

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5個)
理論經濟學、生物學、水利工程、測繪科學與技術、
圖書館與檔案管理



[犇報‧第27期] 武漢大學圖書館

武漢大學圖書館面積為41,925平方公尺,資料室16,601平方公尺。目前,武大正擬擴建3.5萬平方公尺的新圖書館。老圖書館及周圍建築群,被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在中國大陸的圖書館界絕無僅有。

武大與國內外100多所圖書館和學術機構建立了文獻交換關係。2010年全校入藏中外文圖書期刊近26.6萬冊(件),中外文報刊6,007種。截至2010年12月31日,全校文獻資源總量達1,134萬餘冊,其中印刷型文獻近655.6萬冊,中外文電子書刊479萬餘冊;線裝古籍17萬餘冊,有300多種收入《中國古籍善本書目》,48種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數位資料庫包含的文獻類型則以反映最新學術成果的期刊為主。

在全國文獻資源調查中,有21個學科的藏書被評為「研究級藏書」;水利工程、動力工程、電力工程、測繪製圖等專業的中外文書刊保障率位居全國榜首;館內還收藏有自1907年以來,近一個世紀的生物醫學檢索信息;各種比例尺國家基本地形圖和航空航天地球攝影照近10萬件。

全校共設有8個國家級的文獻收藏中心和服務中心,分別是大陸高等教育文獻保障系統(CALIS)華中地區中心、大陸大學人文社會科學文獻中心(CASHL)華中區域中心、教育部引進文科圖書中心書庫、教育部生命科學外國教材中心、教育部科技查新站、歐洲資料中心、世界銀行資料保存圖書館、聯合國資料保存圖書館。



[犇報‧第27期] 中國最美麗的大學—武漢大學

武漢大學環繞東湖水,坐擁珞珈山,占地面積5167畝,被譽為「中國大陸最美麗的大學」,每年春意盎然的櫻花盛開,引來絡繹不絕的賞花遊客。

回眸過往烽煙漫,顧影今夕人成雙

說起武大的櫻花緣起,是有歷史往事的:1938年10月武漢淪陷後,日軍將武漢大學珞珈山校園闢為中原司令部,日軍在校園引種櫻花樹苗,主要是為了緩解住在這裡的日本兵思鄉之情,當然也有炫耀和長期占領的意圖。不過時空移轉,今天在校園漫步的是拍攝婚紗照的情侶,以及學生在情人坡晨讀、在樟樹林自習的身影。

武大早期建築是大陸近代大學建築的典範,中西合璧的宮殿式建築群,由於具有較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它與「北京大學未名湖燕園」和「清華大學早期建築」同為首批大陸大學校園內歷史建築群現址。武大有26棟早期建築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近年來,法學大樓、經管大樓、外語大樓、計算機大樓等拔地而起,成為學校邁入新世紀的標誌性建築。

珞珈山上風雲會,激揚文字競風流

武漢大學溯源於1893年,湖廣總督張之洞奏請清政府創辦的「自強學堂」。1928年定名為國立武漢大學。1948年英國牛津大學致函國民政府教育部,確認武漢大學文理學士畢業成績在80分以上者享有「牛津之高級生地位」。1999年,世界期刊《Science》雜誌將武漢大學列為「中國大陸最傑出的大學之一」。2000年,武大與武漢水利電力大學、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湖北醫科大學等四校合併組建新的武漢大學,揭開了學校改革發展的嶄新一頁。

珞珈山上風雲際會,周恩來、董必武、陳潭秋、羅榮桓曾在這裡指點江山;辜鴻銘、竺可楨、李四光、聞一多、郁達夫、葉聖陶、李達等曾在這裡激揚文字。一百多年來,武漢大學匯集了中華民族近現代史上眾多的精彩華章,形成了優良的革命傳統,積澱了厚重的人文底藴,培育了 “ 自強、弘毅、求是、拓新 ”的大學精神。

現在,武漢大學是大陸教育部直屬重點綜合性大學,也是「985工程」和「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涵蓋有哲、經、法、教育、文、史、理、工、農、醫、管理等11個學門36個學院(系);並有32個博士後流動站,及3所三級甲等附屬醫院。現有大學生32640人、碩士生13170人、博士生7191人。建校以來,學校培養了30多萬名專業人才,僅兩院院士就有100餘人。曾任台灣經濟部長、經建會主委的趙耀東即是武大機械系畢業生。而目前在大陸與FACEBOOK同樣熱門的「人人網」,其執行長陳一舟在訪問中,亦將人人網的構想歸結於當年就讀武漢大學的經歷。

名師萃集繫國際,玉汝宇成出大師

武大始終積極與各國開展廣泛的學術交流。學校與40個國家和地區的346所大學、科研機構建有合作關係。其中,與法國和美國的往來最為頻繁;武大是中法建交後,首要的政府教育文化合作單位,除了是大陸在法國問題研究上的權威,亦是擁有法國語言文學博士學位授予權的3所大陸大學之一;在與美國的交流上,武大和耶魯大學締結為姊妹校,在史丹佛大學亦有由武大校友設立的獎學金,用以資助武大學生前往史丹佛大學深造。

武大還有一項吸引學子前來的就是「出大師」,學校有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在內的專任教師3600餘人,不少知名教授的課都得用上最大的教室,許多校外人士也會慕名前來聽講。著名文學家聞一多、沈從文及美學家朱光潛,皆曾在武大授課。校內有4個國家重點實驗室,SCI論文數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數均位列大陸高校前列。其人文社會科學的學者亦發揮「思想庫」作用,大型漢語工具書《故訓彙纂》、譯著《康德三大批判新譯》、學術專著《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歷史與現實》等皆為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標誌性成果。

武漢大學的「創造、創新、創業」辦學理念,除了深耕學生的專業學識,更進一步探索適應經濟與社會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為學生鋪陳未來就業規劃。武大與企業和科研機構共同建設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平台,聯合創辦了70多家高新技術企業,並參與「三峽工程」、「南水北調」、「西電東輸」等國家重點工程項目的研究和工程建設,諸多科研成果在創造社會和經濟效益之外,也促進了學校的發展。



[犇報‧第26期] 仰望海峽兩岸天空 赴台交換見聞

麻慕芳 (浙江師範大學研究生)

        帶著些許神秘和不安,我們在台北桃園機場降落。美麗溫柔的旅店小姐,熱情幽默的司機大哥讓我們安心了很多。是的,我們很快就喜歡上了這裡:寧靜、不浮躁。

初到台灣,印象佳。

安頓

        本該是繁雜的入學、入住手續在暨大細心的安排下顯得格外輕鬆。

        空曠的校園廣場上時常可見飛翔的白鷺、瀟灑的跳傘愛好者。有那麼一會兒,不禁感嘆,自己盡處於如此美好和和諧的世外桃源。
        餐廳偶爾也會人滿為患,但是從不會讓人感覺擁擠。或許這種感覺也來自於在台灣絕不可能有人會存在肆意插隊的念頭吧。雖然,總是忙碌,餐廳的阿姨總是不忘對你讚美和關心之言:「您的手錶好漂亮」、「您的衣服很適合您」 、「您們大陸來的學生總是很漂亮」 、「這是芝士球,很美味」。
        起初,我們偶會不習慣這種放慢、再放慢的生活狀態,浮躁的我們似乎真的忘了將自己的心安定下來,細心生活的去品味和積累生活的點滴。
        也許,生活可以很愜意,很精緻。

熟悉

        穿梭於台灣的各種夜市,我們瞭解了台灣的美食和文化。悠游於台北、台南、台中,我們領略了不同的民俗風情,秀麗山水。它們有著和大陸不一樣的精髓,這些都深深吸引了我。
        來到台灣的每一個城市,甚至是一個小鎮,很難見到雜亂和無序。街上難見警察,卻也難見違規現象;街上難見垃圾桶,卻也難見果皮紙削;街上即使不見「的哥」也不乏有熱情的領路人:你輕輕的問詢,總會讓你因為熱情難卻而接受特地送你到達目的地的幫助。

學習

        暨大的圖書館向我們闡釋了另一種讀書的情境:家居設計,可愛的擺設,溫馨的沙發……原來,讀書是一件如此充滿詩意和樂趣的事情。
        台灣學者多有留學經歷,外語程度普遍較高,並具備持續的學術熱情;治學嚴謹、注重學術交流、注重師生互動的學術研討活動;在學術研討的過程中,本著客觀求實的研究態度,深入地探討學術問題,不留情面地開展思想交鋒。
        台灣學生大多生活態度積極,他們一方面認真學習,完成靈活而繁重的課業,另一方面,也注重自身綜合能力的提升,為了追求經濟獨立,他們大多會利用課餘時間打工。所以,如若身處台灣學生之中,對於在半夜一兩點還猶如白天般自由的穿梭於各寢室之間的學生你大可不必驚訝。
        在台灣,你當然可以見到白髮蒼蒼的同班同學,也以見到很多學生工作過一段時間以後又回來進修,我想他們這種獨立自強的精神,以及對知識的熱情是值得我們學習的。終生學習的理念在台灣貫徹的很好,不斷的尋求各種渠道學習應該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是生活的常態。

離開

        時間是無情的,所謂的流光易逝在我們身上表露無遺。我們很慶幸也很珍惜這次赴台學習的機會,在這四個多月時間裡,我們努力調整自己、積極融入台灣的生活,並在老師和同行朋友的陪伴下,逐漸找到了屬於我的生活方式,結交了這裡的新朋友,學會多方位認識台灣,認識台灣的文化,那是一種別樣的生活態度,一種別樣的歷史文化。
        台灣國立暨南國際大學,這座依偎在半山腰如世外仙境般的求學聖地,我慶幸曾經來過、感謝那些給予我這次學習機會的人。





[犇報‧第26期] 聽見彼岸心跳聲 赴台交換生見聞

柯珂 (浙江師範大學研究生)

2010年9月8日,從杭州蕭山機場到台北桃園機場,帶著家人、師長、同學的祝福來到台灣,來到了國立暨南國際大學,開始了人生中第一次也可能是唯一一次的交換生生活。

學在暨大

語言的相通讓適應過程變得比較順利,僑外組及系上老師、同學的友好與周到更是讓我倍感溫暖,他們謙和的態度、真誠的微笑無聲地幫助我更快地融入一個新環境。

感受台灣研究生教學是一種新的體驗。我總結了一下,大致有如下幾點:

1.強調獨立思考。老師在課堂上總會拋出各種各樣的問題請學生發表見解。學生也很積極主動,碰到自己不懂的問題一般都會立刻提問,老師對學生這樣的舉動也是相當歡迎。

2.資源互補。相同專業的在職生和一般生儘管在修業年限上有不同要求,但培養方式基本一致,大家一同修課。因此,課堂上學習教育理論時,在職生豐富的教學或教育管理經驗往往能成為寶貴的補充資源。

3.科研方法貫穿教學。專業課上,老師很重視學生研究能力的培養,包括寫 summary 和 proposal。每個學生都要參與課堂,做 presentation,報告完畢老師會進行詳細的點評,幫助學生打下扎實的研究基礎。從方方面面可以感受到,研究生學習任務重,壓力較大。以比教系為例,培養計畫碩班學生兩年畢業,但真正如期畢業的學生並不多,教授們對學生的培養質量嚴格把關。

我們的到來對台灣的老師和學生來說,也是一種特殊的資源。老師總會熱情地邀請我們參與課堂,詢問大陸教育的一些情況。正是通過彼此的互相交流,我們這些來自大陸的交換生對台灣的教育現狀有了進一步瞭解。也正是借助於這樣一個溝通的平台,讓台灣的學生對大陸的教育乃至整個社會環境有了更多的認識。

台灣是一個比較開放的社會,因此校園文化也呈現出多元面貌。比如在暨大,可以看見寺廟裏的年輕師父和學生一起上課、去圖書館學習;老師會將同性戀團體請到課堂上與學生交流,幫助學生認識性別,消除對他們的偏見;重視 team-work,在圖書館、宿舍樓下的交誼廳或教室,總能看到學生聚在一起討論作業……在這裏,我對許多以前沒有接觸過的事物和現象感到新鮮和刺激,卻也因此明白在我們所熟悉的那個小小圈子之外有著大大世界,有些人與事沒有絕對的善惡、對錯,惟有抱著尊重與寬容的心態,於人於己皆有益。

遊在台灣

寶島台灣,這是每一個在大陸長大的孩子對台灣最初的認知。當真正踏上這方土地,當然要去好好看看它。四個多月時間裡,北至基隆,南至屏東,東至花蓮,我和同學們以旅行的方式去認識並不熟悉的台灣。體驗了十月墾丁的驕陽似火,也領教了合歡山上寒風刺骨;嚮往台北的熱鬧繁華卻更喜埔里小鎮的質樸寧靜;探訪過原住民小學也參加過八八風災義賣志願者活動;住過乾淨整潔的九份教會也住過很棒的鹿港民宿;除了高鐵,台鐵、捷運、機車等交通工具都試了個遍;還有那進去了就不想出來的誠品書店,逛也逛不完的夜市,嘗也嘗不盡的台灣小吃……

回到大陸已有些時日,我也重新開始了在這裡的學習與生活,但仍會時不時想起或是和他人聊起這四個多月的生活。感謝浙江師大的老師和暨南國際大學的老師為我們創造了交流的機會,感謝帶給我歡樂、關心與鼓勵的大陸同學和台灣同學,也感謝家人在經濟上與精神上給予的無條件支援。

如今,學校裡又一批學生已經到達暨大開始了他們的交換生生活,希望他們也能有所收穫,為促進兩岸交流帶去自己的一份心力。最後,借用暨南大學比較教育學系洪雯柔老師一句深深打動我的話作為結語吧:大時代下的悲歡離合,我們無力改變。兩岸的未來,卻是我們可以共同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