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卿鋒(北京電影學院電影研究所台生)
北京,中國的心臟,在這座方正、向外一環環發展的城市,只要你有一枚指北針,就不會「找不到北」--這是當地人的玩笑話「一切都在把握中」,一如北京人天生的自信。除了眾多的千年古蹟外,北京也同樣是中國重要的文化、藝術重鎮,當然,也包括電影。
北京電影學院:中國電影人才誕生的搖籃
北京電影學院位於北京「最大的學區」:海淀區,鄰近北大、清大、北師等校,位置相近的好處是縮短了「蹭課」﹝旁聽﹞的距離,課餘時還可隨意到頤和園、圓明園散心。電影學院可說是在大陸名氣最大、也是專業分層最細的電影專業學校,其實,除了北電,另有中戲(中央戲劇學院)、中國傳媒大學亦有類似的系所設置(如導演系、文學系、攝影系等),以及、同樣的設有電影學方向但更強調純理論研究的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藝術系等等。
北京電影學院成立至今已近一甲子,系所的設計是依照電影工業技術作專業分工,目前擁有十個系所(包含大學部跟研究所)分別為:文學系、導演系、管理系、美術系、錄音系、攝影學院、表演學院、動畫學院、電影學系(電影研究所)、數字媒體技術研究所。其中會按照導師的研究專業項目,作更細部的分類。
就電影研究所來說,每年招生略有不同,各系各專業並非年年招生,而要視招生方向規劃,以及該名導師所指導的歷屆研究生人數而定。這些方向都是在報考時就要決定,進入研究所後即為主要學習範圍,而碩士論文題目方向也大致是該專業範圍,倘若日後想變換研究方向,更改專業與執導教授的機率很小(除非有不可抗力的原因)。所以在報考時建議謹慎選擇導師,千萬不要因為那個老師「比較好考」而讓自己未來三年苦於志趣不合、又難以換跑道的尷尬。
研究所學制三年,學費並不像台灣按照每學期所選學分而定,目前每學年固定收兩萬兩千人民幣(港澳台學生與內地自費學生學費相同)。在課程設計方面,當然會依照專業方向而有所不同,但為了加強大學就讀非電影相關科系學生的電影基礎知識,一年級的課程大部分是基礎課,包括劇作課、中國電影史、外國電影史、視聽語言、電影技術概論、大師研究等課程,研究所採導師負責制,學生該上哪些課會由指導教授按照學生程度及需求決定,而非學生自由選課(若想聽其他課程也可用旁聽的方式);到了二年級便開設專業課程,或由導師進行各別指導,二年級下學期進行開題報告(即碩士論文與拍攝企劃的審核),待通過方可進行論文撰寫或畢業製作,完成畢製即授與電影學碩士學位。
心動了嗎?那麼趕緊抓住秋天的尾巴來報考吧!每年的十月、十一月左右便會在校網公布招生簡章,而港澳台區的招生將比照留學生招生規則,需要兩封推薦信,考試時間跟試卷內容都與內地考生相同,但名額跟內地生是分開的(不過不會公布導師的招生名額),通常一月初進行初試(筆試),待初試通過名單公布,大約四月底會進行複試(面試)。初試考科為英語及兩門專業科目,不論是何種專業考試,都可用繁體字寫卷,但要特別注意的是中港台三地不同的片名、導演、專有名詞的譯名;另外也建議多關注中國大陸電影的近況發展,不論是院線影片發行、相關電影時事,或是學術研究的趨勢。
生活在北京
雖說大家都有著同樣的黃皮膚,但在生活習慣、談話用語、審美與價值觀上,中國大陸跟台灣還是有些不同。其實,大部分同學都很和藹可親,台灣學生並不會因為兩岸關係而被為難或造成困擾。至於生活習慣方面,北京的生活物價較低,各省份的特色菜北京都吃的到,交通便利(外出主要搭乘地鐵與公車),不過購物時除了注意品質外,「講價」(殺價)似乎是必須的,可以先觀察周遭人講價的情況,有時價差可以差距三分之一甚至更多。
中國大陸對傳播內容及上院線的影片等的審查仍屬嚴格,也缺少政府部門資金支持的大型影展,不過小型的影片交流與放映活動仍然頻繁(可參考豆瓣網上的北京同城),在北京電影學院每週亦會安排三到四日的電影放映,可以用便宜的票價觀賞近期商業片或是經典影片、藝術電影等等,在「學院放映廳」中除了會放映大師作品回顧展,也會搭配著「學院大講堂」,放映來校與談的電影導演作品;而北京電影學院每年都會舉辦北京電影學院國際學生影視作品展(今年即將邁入第十屆),不啻為一國際學生創作交流與嶄露頭角的機會。
賈樟柯在他的《賈想1996-2008》不斷地提到DVD與數位攝影機對現今電影創作的重要性,儘管買賣盜版碟仍是非法,但卻相當程度地擴展了觀影的多元選擇與隨手可得的普遍性,「拉片」可以不用再到拉片室,吃力地盯著小電視中類似錄影帶的低劣畫質作鏡頭分析,而可以「坐在家裡吃炸醬麵研究詩意蒙太奇或景深鏡頭」(此外,這些盜版碟日益「豪華」,亦會收錄幕後花絮、導演訪談、評論音軌等等),而越是經典、重要的影片就越容易取得,不論是透過影碟,或是下載。
北京電影學院,一座「中國電影人才誕生的搖籃」,身兼著過去輝煌的第五代(張藝謀、陳凱歌、田壯壯)、第六代(賈樟柯、婁燁、張元),以及孕育更新一代的創作者(如寧浩、陸川)的使命跟展望,這所老字號仍持續向熱愛電影的人們招手;此外,北京或許也與數十年前大相逕庭,京奧顯然是加速北京現代化的重要趨力,而我所見的北京,是一座發展快速、卻不平均的城市,正以一種奇妙、互補式的姿態繼續發展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