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曉潔
過去有社戲臺,現在有景區秀;過去是先有風光後有景區秀,現在是先有秀再有風景;過去是秀風光,現在是秀城市。
1922年,魯迅曾在《社戲》裡寫過一段童年時代的看戲經歷:深夜乘著烏篷船到趙庄,靠近戲臺的河裏烏黑一片地泊著看戲人家的船篷,戲臺下站著吃糕餅水果和瓜子的悠閒觀眾,戲臺上或是「一個黑的長鬍子的背上插著四張旗,捏著長槍,和一群赤膊的人正打仗」,或是「一個紅衫的小丑被綁在臺柱子上,給一個花白鬍子的用馬鞭打起來了」,而他「最願意看的是一個人蒙了白布,兩手在頭上捧著一支棒似的蛇頭的蛇精,其次是套了黃布衣跳老虎」。在他的回憶裡,「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
如今,魯迅童年時代看戲的戲臺已被拆得無影無蹤,許多傳統社戲也早就銷聲匿跡,但紹興的水鄉戲臺始終是遊客們青睞的景點之一。力圖還原一個魯迅筆下的世界——這始終是紹興旅遊打造的重點所在。2007年,紹興推出一台夜遊實景晚會《沈園之夜》,融歌舞、戲曲、雜技、功夫、說唱於一體,無論是鸚哥班、蓮花落,還是越劇和器樂演奏,都能聽個盡興。
昨天的社戲臺,今天的景區秀——有人說這其實是同一個道理:人們的生活中,必須有這麼一個秀場,讓人隨時可以在上面找到各種各樣的演出。
為主題公園配套服務的景區秀
離開景點,鑽進劇場。毫無疑問今天的旅遊景區已經把歌舞演出作為一個主打項目了,但凡有景點之處,無論其規模大小,你總不難找到一台「特色演出精品」。
有幾個久演不衰的經典是由華僑城集團創下的。在1991年成功推出中國第一台大型旅遊文化晚會《藝術大遊行》後,2001年1月,華僑城又推出「集民族服飾、舞蹈、音樂和舞美於一體」的大型民族服飾舞蹈詩《東方霓裳》,旗下錦繡中華民族藝術團120名專業演員,用350套風格各異的民族服飾,演繹了中國服飾文化從傳統到現代嬗變過程中的地域風情和人文歷史,一路演到第十個年頭,仍然為廣大遊客喜聞樂見。
購買景區門票,送你一場演出——相當長一段時間裏,景區秀始終為主題公園的配套服務而生,但它的熱度卻從來沒有減退過。據統計,自2007年開始,全國投資百萬元以上的、有一定知名度的旅遊演藝節目有200多個,幾乎每個著名景區都有自己的演藝團隊。最近新上的旅遊演藝專案都在千萬元以上,不少地方同時上了幾個超億元的項目。
城市外的實景秀
如果說以主題公園為載體的歌舞表演是景區秀中最氾濫的一支,那麼近年來最來勢洶洶的另一支,毋庸置疑是以旅遊地山水實景為依託打造的大型實景演出。
由張藝謀、王潮歌、樊躍共同組成的「印象鐵三角」,開創了中國實景演出的先河:《印象.劉三姐》。這是世界演藝舞臺上第一個以自然山水為舞臺的超大規模表演,「張藝謀」這名字讓中國景區秀獲得前所未有的關注度。據說世界旅遊組織官員看過演出後感歎說:「這是全世界看不到的演出,從地球上任何地方買張機票來看再飛回去都值得。」
從《印象•劉三姐》開始,「印象鐵三角」在全國範圍內鋪開了實景演出的戰略地圖:《印象‧麗江》、《印象‧西湖》、《印象‧海南島》、《印象‧大紅袍》、《印象‧普陀》……「印象」還在繼續,投資2億的《印象‧武隆》將於今年年底亮相。
除了給景區帶去直接客觀的收益以外,「印象」系列實景秀有一點功不可沒的是,它為當地人帶去了不菲的收入。景區所在地的村民們直接參與了這些大型演出。一個在舞臺的竹筏上打漁的漁夫,也許他原本在現實生活裏就是一個漁夫,從前他們甚至不知道「是村長大還是導演大?」如今他們統統變成了專業演員,以 《印象‧劉三姐》為例,參與演出的400多名農民年均增加收入為1.5萬元。
但與最初的《印象‧劉三姐》截然相反的是,後續的「印象」系列招致的非議聲越來越大。麗江納西古樂領軍人物宣科和湖南省臨湘市市長姜宗福都曾先後炮轟過張藝謀,一直認為:「印象」滿天飛,山水實景演出讓全國的旅遊景區呈現一篇亂象,不僅勞民傷財,更是破壞大自然的原生景觀。
這些聲音沒能阻止實景秀的繼續被複製,從少林寺景區推出由譚盾擔綱藝術總監的《禪宗少林‧音樂大典》,到陳凱歌和馮小剛也分別以雲南大理的《希夷之大理》和廣西防城港《北部灣大型海上實景演出》加入其中,再到《夢縈周庄》、《大宋——東京夢華》、《天門狐仙》各項劇碼層出不窮……實景演出在中國儼然已成最風靡的文化旅遊模式。
資深媒體人曹景行曾說過:「現在中國實景演出多達幾十個,很多人都在複製,但有一樣東西是不可複製的:風景。實景演出最重要的是地理環境,不用做劇情的調整,隨著景色的變化,演出中的感覺自然也就變了。」《印象‧麗江》帶給他震撼的觀感:下過雪的天氣,觀眾在白雪皚皚中觀看;不夠晴朗的天氣,觀眾在茫茫的霧氣中觀看;當風把雲層吹散的時候,感覺就上來了。
景區秀能為城市做什麼?
沒有壯觀的自然風景做載體,實景秀並不能為城市裡的景區提供可參考的經驗。那麼,城市裡的主題公園該做點什麼?華僑城想到了一種截然不同的方式:做景區秀的升級版——城市秀。
依託於歡樂谷這個定位在「青春、時尚、激情」的城市地標,華僑城先後在北京和成都推出了《金面王朝》和《天府蜀韻》,與實景演出疏離當地人生活文化情況不同的是,這兩台演出在打造城市歷史文化風情的同時,也大量加入了當代城市年輕一代的生活氛圍。當景區秀還在作為景點的配套服務推送的時候,華僑城已經為這兩台城市秀建造了獨立於景區的城市劇場,也就是說——遊客們不必再為了只想看一場演出而再多買一張景點門票。
不僅僅是遊客,在這個城市中生活的人們也能更好地融入其中。華僑城為城市人的考慮是:城市發展到這個階段,必須有人來告訴人們,到底什麼是城市文化? 當城市裏的廣場逐漸被高樓大廈所代替,原本人們在街頭巷尾所追逐的文化氣息不復存在的時候,城市應該如何更新和再生?過去城市開發了Shopping Mall,人們可以集中在一個地方購物,如今我們依託於主題公園的基礎設施,想要形成一個新的體系,讓人們集中到一個地方去娛樂。
城市秀的出現,恰到好處地填補了實景秀的空白。地處近郊的主題公園,仍然是未來城市秀的發展載體——它們不僅交通便利,也已經形成了一整套系統而完善的服務功能,人們不必擔心停車問題、治安問題、餐飲問題——這是主題公園提供給城市劇場得天獨厚的養分。
在《華僑城》編輯部主編胡梅林看來,未來的城市劇院與主題公園將會是並列獨立的姊妹雙生,而城市秀與景區秀將會同時存在並逐漸形成一套有機體系:「雖然目前的中國景區秀是處於膨脹的情況中,已經呈現出成倍增長的趨勢,但在未來的五年中,它不會是一個惡性競爭,而是一個良性的、互相學習和共同做大市場的過程。」
(<<新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