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保釣船出海 ── 計畫送媽祖神像上釣魚島
臺灣「中華保釣協會」24日淩晨出發前往釣魚島,計畫將媽祖神像供奉在島上,預計下午返航。
此次前往釣魚島的成員共7人,于當日淩晨1時45分搭乘「全家福號」漁船,由深澳漁港出發前往釣魚島海域。
臺灣海巡部門表示,會全力保護漁船航行與漁民安全。
中美博弈釣魚島
大陸提出警告:美國別在釣魚島問題上發出錯誤信號
![]() |
中美博弈釣魚島的局勢將使亞太 地區衝突風險增加 (網路圖片) |
美國國務卿希拉蕊近日聲稱,釣魚島在日本行政管轄範圍內,因此是《美日安保條約》適用對象。她還說:「美國反對危害這一管轄權的任何單邊行動。」這番講話等於在釣魚島問題上偏袒日方,新華社發表評論警告美國別在釣魚島向日本發出錯誤訊號,給釣魚島問題火上澆油。
該評論文章說,希拉蕊的講話罔顧基本歷史事實和國際法,混淆是非,顛倒黑白。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自古就是中國領土,無論從歷史、地理還是從法理角度來看,中國對釣魚島都擁有無可爭辯的主權。
上世紀50年代,美擅自將釣魚島納入其託管範圍,70年代又把釣魚島的所謂「施政權」「歸還」日本。美日對釣魚島進行私相授受,已為日後的釣魚島爭端埋下種子。美國在釣魚島問題上負有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現在非但不反思歷史,反而一錯又錯。
文章還說,希拉蕊的講話顯示美國外交政策的混亂,將助長日本右翼勢力的囂張,加劇中日雙方的緊張。不久前,《華爾街日報》說,美國負責東亞事務的高級外交官坎貝爾,向日本政府發出微妙但清晰的資訊,暗示東京在其與北京愈演愈烈的領土爭端中應收斂自己的言論和舉動。《華爾街日報》認為,坎貝爾在講述形勢時還能保持「中立」。美國在釣魚島問題上的表態似還相對謹慎。
然而,坎貝爾話音猶在,希拉蕊就露骨地要求中國在有爭議的島嶼控制權上不要對日本發出「挑戰」,這明顯是自打嘴巴。希拉蕊這番話的直接效果,就是給日本右翼勢力打氣撐腰,提高而不是降低他們挑動事端的調門,增加解決釣魚島問題的複雜性和難度。
文章指出,希拉蕊這樣的言論實際上也危及美國自身利益。近兩年來,美國加快戰略東移,實行「重返亞太戰略」。人們看待美國的亞太戰略,關鍵是看它「重返」後做什麼,是促進地區安全與繁榮,分享經濟發展紅利,還是不分是非,推波助瀾,做「攪局」的事?
從大陸官媒對希拉蕊發言的反彈,顯示了釣魚島爭議事實上將加劇而非緩解。中美博弈釣魚島的局勢將使亞太地區衝突風險增加,特別是日本軍國主義復活,那麼對東亞乃至世界的安全以及經濟的復甦,終將是極其不利的。
日媒:日本謀劃對中國「開槍」
![]() |
日本政府計畫可能對中國大陸在釣魚島周邊飛行 的公務巡邏飛機採用機炮「警告射擊」。(網路圖片) |
根據日本《產經新聞》報導,日本政府計畫討論強化攔截體制,可能對中國大陸在釣魚島周邊空域飛行的公務巡邏飛機採用機炮「警告射擊」。這一舉動也許會激化釣魚島的爭端,直接威脅東亞的安全局勢。
自去年9月宣佈對釣魚島「國有化」以來,特別是安倍新政府上臺後,東京處心積慮地通過一系列表態與動作試探國內外反應與容忍度。而如今的「警告射擊」只不過是東京施放出的最新一隻「氣球」,試圖探測外界的反應,拓展其處置釣魚島問題的外交空間。
安倍政府的這些新舉動,一是為了迎合國內民粹主義,加速右傾化,在意識形態和宣傳上做文章。比如,安倍政府不斷向媒體放話要摒棄「河野談話」與「村山談話」,「修正」日本政府關於侵略戰爭和慰安婦歷史的立場,高調推廣被亞洲民眾視為軍國主義象徵的國歌《君之代》,聲稱「這是『奪回日本』的第一步。」
二是企圖加速朝著軍事化的目標邁進。比如,在釣魚島海域公然與中國巡航公務船和飛機對峙,副首相麻生太郎在緬甸祭拜二戰日本侵略軍墓地,宣佈要修改日本防衛大綱,擴充兵力、軍備和國防預算等。
安倍政府的這些舉動令亞洲鄰國和國際社會深感不安。
在釣魚島問題上,日本企圖挑戰戰後國際秩序,本來就錯了,謀劃「開槍」是錯上加錯。東京如果一意孤行,鋌而走險,讓局勢朝不可控的方向發展,不但將進一步惡化中日關係,而且將危及整個亞洲地區的和平與穩定。
和平與發展是世界的潮流,亞太地區是當前世界經濟發展最具活力的地區,人心思安定、安寧,日本在釣魚島問題上的舉動顯然是逆潮流而動,逆人心而行。
在釣魚島海域過年
![]() |
從海監船上遠眺釣島。(新華社圖片) |
隨著大陸海監船編隊在釣魚島海域常態化的巡航,打破了過去幾年由日本長期獨佔的情況,中日之間的勢力對比出現新一輪的彼消我長。
根據大陸媒體的報導,春節期間,大陸公務船首次在釣魚島海域巡航。白色的大陸海監137號船上,大紅的中國結、喜慶的春聯,團圓的紅燈籠、多彩的蛇年吉祥物,早已經將全船上下裝飾得喜氣洋洋。儘管海面上刮著七八級大風、浪高4-5米,137號船如同一葉扁舟,左右搖晃、上下顛簸。
2012年11月14日正式入列的大陸海監137船,由原海軍東海艦隊東拖830船改建而來,是一艘具有35年「船齡」的3000噸級「老船」。在船尾狹小而簡陋的廚房內,137船廚師們從早上五點就開始忙乎起來,熱氣騰騰地給大家準備年夜飯。
「年夜飯是中國人最重要的一頓團圓飯,船上的條件雖然有限,但我們一定要千方百計讓大家吃好飯、過好年、不想家,精神飽滿地進行釣魚島巡航。」137船船長方東年說。
由於137船上大多數是寧波人,年夜飯以寧波菜為主。冷盤為鹹蟹、海蜇拌春筍、五香牛肉、腰果、白斬雞;炒菜為雪菜筍絲燒黃魚、春捲拼梅子肉、彩椒炒目魚、紅燒肘子、香菇菜心。
兼顧到船上南方人、北方人的不同習俗,船上在年夜飯開始前還安排了做湯圓、包餃子。沒有值班任務的執法隊員和船員們圍坐在餐廳的桌子上,和麵粉、擀麵皮兒、做湯圓、剁餃子餡兒、包餃子,大家分工協作,說說笑笑,親如一家人。
遼闊的海面上,雖然聽不到陸地上迎接蛇年的鞭炮聲,看不到普天同慶的絢麗煙花,但137船上的年夜飯同樣喜氣洋洋。由於在釣魚島海域能收看衛星電視,與大陸許多家庭一樣,大家一邊吃飯、一邊還能收看「春晚」,歡聲笑語洋溢著整個餐廳。不一樣的是,由於船身搖晃幅度很大,每個人都要隨時防止桌上的飯菜被搖晃下來;而有些暈船反應大的人,對著滿桌的豐盛飯菜,卻沒有任何胃口。
「我們是長期與大海打交道的人,在海上過年是常有的事,但今年是第一次在釣魚島海域過年,意義非同一般。」137海監船政委胡志來說,「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神聖領土,中國海監人肩負著全國人民的重托,踏浪在東海維權一線。這個蛇年春節,值得我們每個人在人生紀念冊上留下厚重的一筆。」
(新華社記者張建松 孫鐵翔 岑志連)
刮去現代的表皮,裡面是堅硬的傳統 ──
印度青年徘徊在自由和傳統邊緣
■ 唐昀
![]() |
(網路圖片) |
經濟發展如一襲清風,令沉寂已久的印度社會泛起片片漣漪。新一代年輕人既渴望擁抱自由光鮮的現代都市文化,卻又無法徹底拋棄根深蒂固的傳統價值觀念。有人如此評價,刮去印度現代男女的表皮,裡面是堅硬的傳統。
糾結的酒吧
萬聖節之夜,印度資訊技術產業中心班加羅爾市區一家名叫「愛之小屋」的酒吧裡熱鬧非凡。這裡擠滿了年輕人,伴隨著強勁的音樂跳舞狂歡。他們大多是大學生、軟體工程師、管理顧問及其他IT從業人員,男士身著辦公室便裝,女士則穿著緊身上衣或迷你裙,勾勒出曼妙身材。
狂歡者中,26歲的普里揚卡•布拉是一名歌手兼藝術經理人,戴著一隻金燦燦的鼻環。她出生於東北部城市西隆,16歲來班加羅爾上學,其間組建樂隊、寫歌、設計服裝、推廣音樂人,算是一名前衛青年。
這些年來,她一邊抵制家裡的逼婚——在印度國家銀行工作的父母一直催她在家族社交圈中找一位如意郎君,一邊苦於難以與諸多男友之一確立長久關係。「我們擁有的自由和想像中的自由是分裂的」,布拉說,「印度婦女解放意味著我們可以工作,看上去和男人無異,但同時隱藏了一系列問題。」
來自南部喀拉拉邦的兩女一男在舞者中分外惹眼。《金融時報》記者問他們:「父母知道你們泡夜店嗎?」兩個女孩一臉恐慌地尖叫起來:「不!」小夥子則比較坦然:「我父母知道,他們對此很理解。畢竟,我是男的。」
晚上11點,酒吧氣氛正濃,DJ德索扎卻宣佈即將打烊。外面大雨滂沱,大家不願離去,可員警很快會出現,以確保酒吧11點30分準時關門。
印度資訊產業剛剛興起之時,班加羅爾的酒吧、俱樂部、迪斯可舞廳都通宵營業,年輕人下班後隨時能找到地方消遣。但近來,員警開始嚴格執行制定於1967年但久被忽視的法律——娛樂場所務必在晚上11點30分前打烊。執法力度的加強雖然讓年輕人無法盡興,卻得到社會廣泛支持。
許多上了年紀的中產階級人士認為,夜店魚龍混雜,出售酒精,對印度文化和年輕人構成威脅。《金融時報》記者親眼所見,一名22歲的IT公司女實習生因失戀在酒吧喝得爛醉,聲稱會跟任何一個為她買酒的男人離開。
社會底層的人們因為沒錢,對夜店裡的一切也由羡慕、嫉妒轉為仇恨。「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了,享受高檔生活,另一部分卻沒有,」32歲的前技術人員、現在為酒吧老闆的錫比說:「經濟和生活方式上的差異引起怨恨。」這種怨恨激化了「反酒吧」的社會風潮。
在金融中心孟買,高級警官瓦桑特•多布林今年經常帶領警隊突襲酒吧、夜店和賓館,在電視上抛頭露面。雖然有人起訴他濫用職權、毀譽中傷,他也因此被貶至郊區,但他「道德衛士」的形象卻廣受稱道。
在馬哈拉斯特拉邦的教育中心浦那,警方去年9月突襲一家非法出售酒精的休閒吧。員警沒有關閉小店,也沒有懲罰組織者,卻將所有聚會者扣留一整夜,強迫每人提供血液樣本做酒精測試。被扣留的女人抱怨遭員警粗暴對待。
在賴布林,一群年輕人去年8月在一家高檔飯店舉行泳池派對,市長斥責此舉「下流」。地方媒體刊登了女性客人身著短褲和迷你裙的照片,稱她們「半裸」。此後,賴布林宣佈實行10點宵禁。
班加羅爾尚未發生上述「出格」事件,但員警嚴格執行11點30分打烊,並禁止酒吧客人即興舞蹈。當局發放「迪斯可舞廳執照」,但在這座人口840萬、且63%為25歲以下年輕人的城市,只有3家舞廳獲頒此執照。
渴望「性自由」
依照印度傳統,年輕人的性生活由其家庭嚴格掌控,他們的另一半也很早就由長輩在同族中選定。婚前性行為極為罕見,一旦被發現,將引發家庭危機。「在印度,年輕人不能自行選擇生活伴侶,決定權在老人」,廣告公司戰略總監德拉傑•辛哈說,「自由發生性關係令人不齒」。
但經濟發展正迅速改變這一現狀。新的工作機會讓大批年輕人從偏遠地區來到大城市,或從一座大城市流動到另一座大城市。這為他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會與家族社交圈以外的人廣泛交往,甚至發展親密關係。「性革命在印度顯而易見,社會已發生很大變化」,辛哈說。
對大多數經濟移民來說,嫁娶一個「合適伴侶」的壓力仍未消失,但所謂「天高皇帝遠」,距離讓年輕人得以暫時逃避。「如果你在另一座城市獨立生活,情況會有很大不同」,37歲的未婚作家梅赫羅特拉說,「你和父母之間會隔著一條溝,媽媽不會每天早晨敲你的門嚷嚷:『你必須娶這個女孩。』」梅赫羅特拉是《蝴蝶一代》一書作者,該書講述經濟繁榮帶來的社會變遷。
大多數年輕人依然生活在家鄉。即便如此,他們也有機會通過手機和網路與異性交往,酒吧和夜店則為他們的浪漫故事提供新的場所。
在夾縫中生存
位於班加羅爾的婦女解放組織長期關注針對婦女的暴力和性騷擾事件。最近,一名20多歲的公司女職員前來求助。她與一名男同事約會,幾周後,兩人外出度假,途中在一座印度教廟宇為彼此戴上花環——這是印度婚禮中標誌性的環節。之後,那位男同事回到家鄉,向父母報告兩人的發展近況。當他重返班加羅爾時,女職員驚聞,他已奉父母之命娶了本族一名女子為妻。女職員因此精神崩潰。
「這些女孩從一個完全壓抑的環境來到一個完全自由的環境,在這個『夢幻世界』裡,她們徹底釋放,變得瘋狂」,婦女解放組織活動家沙昆說,「但她們都很脆弱,一旦遭遇危機,便措手不及。」
不僅男人會讓女人傷心,女人也會讓男人心碎。DJ德索扎說,他有好些女性朋友都希望最終有一個門當戶對的歸宿,但在這一天到來之前,又渴望盡情享樂,無所顧忌。
班加羅爾知名律師阿里•赫瓦賈說,印度年輕人處於「騷動」之中,在以家庭為主導的傳統價值觀和更加城市化、現代化的經濟社會的夾縫中掙扎。「我們既非傳統印度人,也非完全西化的印度人,這帶來諸多麻煩」,赫瓦賈說,「刮去現代男女的表皮,裡面是堅硬的傳統。」
年輕人心中的傳統感不只是對父母的服從。網路電台主持人阿尼爾•斯里瓦薩說,許多印度小夥子對他們正在交往的女朋友態度矛盾,提及有婚外性行為的女性總是一臉不屑。「他們認為,如果女方越了界,就不可能成為一個好妻子。她可以做女朋友,但妻子必須是處女。」
班加羅爾的私立阿波羅醫院見證了無數戀情的終結。情侶們在這裡向對方道別,然後投身新的戀情——包括包辦婚姻。納溫•拉奧是阿波羅醫院一名醫生,主要工作是做處女膜修復手術。這種歷時45分鐘、花費400到570英鎊的手術可製造女人從未有過性經驗的假像。
「儘管社會已變,但結婚時,大多數印度人還是希望在初夜看到女人流血」,拉奧說。 拉奧通常每月做5到7例手術,近90%病人是未婚女性,在IT業或呼叫中心工作。大多數情況是,雙方一起來醫院,男方支付手術費,手術後兩人即分道揚鑣。
「他們有負罪感,覺得欺騙了父母,擔心未來的伴侶發現自己的過去。手術完成的那一刻,他們都大鬆一口氣」,拉奧說。
如果囊中羞澀,人們還有其他選擇。班加羅爾的佈告欄裡經常能看到一種名叫「重返18歲」的藥物廣告,自稱是某種令女性返老還童的膠原蛋白,可以收緊陰道。廣告詞說:「你最大的擔憂,答案在此。」
卡納塔克邦婦女委員會主席曼朱拉卻給出不同答案。她希望年輕人把精力從酒吧和世俗的快樂轉移到社會服務和國家建設上。「在完成學業或找到工作前,無論男女都不要沉迷於酒精或藥品,30歲以後再碰那些玩意兒。」 她還希望政府能加強性教育,開設生物和道德課程。「年輕人必須禁欲,直至畢業或事業有成。」(新華社供本報特稿)
印度未成年犯罪成焦點
■ 徐超
![]() |
|||||
印度首都新德里舉行大規模示威 2012年12月23日,數千民眾在印度首都新德里 舉行大規模示威,抗議政府在打擊性犯罪、 保護女性安全方面無所作為。 (圖片∕新華社) |
印度一名女大學生上月在首都新德里遭輪姦,一名未成年人參與作案,且最為野蠻,震驚社會。印度媒體報導,未成年犯罪案連年上升,現行法律卻無法有效懲治極端暴力的涉案嫌疑人,正面臨越來越大改革壓力。
犯罪續升
《印度斯坦時報》1月6日報導,印度國家犯罪檔案局統計,印度2011年發生1149例未成年人強姦案,是2000年198例的近6倍。統計顯示,印度2011年發生25125例未成年人犯罪案,較2000年的9267例猛增171%。
印度2000年修改《青少年司法法案》,將未成年人界定年齡由16歲以下提高至18歲以下,一定程度上推升未成年人犯罪案數量。即使不考慮這一因素,未成年人犯罪率仍持續上升。 未成年人年齡界定修改後的2011年,未成年人犯罪案發生16509例。10年來,犯罪案上升52%。 一份關於兒童的政府調查報告呼籲,未成年人犯罪案例增長趨勢應引起「高度關切」。
懲處窘境
年齡界限提高後,不少人即使犯下慘無人道的罪行,也因為是未成年人而免於嚴懲。上月輪姦案中,一名未成年嫌疑人強姦並猛捅受害女性下體,致使醫生搶救受害人過程中不得不切除她的部分腸道。5名成年嫌疑人因涉嫌強姦、謀殺等面臨終身監禁或死刑,而這名未成年嫌疑人將在未成年人法庭接受審理,法律規定的最高懲罰只是3年拘禁。
《印度時報》7日援引另一案例報導,一名年輕人2007年8月殘忍姦殺一名6歲女童,繼而碎屍,把殘肢扔入兩個公共廁所。法庭予以定罪,判處他死刑。這名罪犯提起上訴,自稱犯案時是「未成年人」。新德里高等法院責任審理法庭調查確認罪犯年齡。經骨齡鑒定推斷,罪犯行兇時年齡在17歲至20歲之間,高等法院不得不調查他的家人,以確認準確出生時間。
最終,罪犯兩名姐姐的證詞得到採納,高等法院去年11月作出有利於罪犯的裁定,死刑判決因而撤銷。
改革呼聲
這一司法窘境正因輪姦案而受到更大關注,印度社會嚴懲未成年人嚴重性暴力的呼聲日益高漲。
《印度時報》報導,新德里高等法院女檢察官里查•卡普爾致信政府,呼籲遊說最高法院,干預2007年姦殺女童案裁決。
卡普爾說,罪犯的行為「邪惡、策劃周密」,顯現一名犯罪分子的「成熟技能」,因而不能被視為「所謂醫學未成年人」。法庭不應該置案情的殘忍於不顧,只考慮「可能因為區域、飲食、種族而有區別的非決定性」醫學證據。
針對上月輪姦案,印度婦女和兒童發展事務國務部長克里希納•蒂拉特1月4日說,打算修改青少年犯罪的法律,年齡超過15歲的未成年人如果犯下嚴重性侵犯罪行,將移交普通法庭審理,而不會免受指控。(新華社供本報特稿)
輪姦案嫌疑人──
都市尋夢入歧途
印度輪姦案6名嫌疑人中唯一未成年人出身貧困,幾年前懷揣夢想從鄉村來到城市,試圖改變命運。如今,卻因犯下殘忍罪行命運未卜。
家人蒙羞
印度北方邦一座村莊裡,一名婦女戴著綠色圍巾蜷縮在地上。她和5個孩子已經數天沒有吃東西,虛弱無力,在1月的寒風中顫抖。
路透社報導,她的長子是輪姦案未成年嫌疑人,11歲離家後再也沒有回來。這名母親以為兒子死了,直到來自首都新德里的員警出現在她的磚棚,告知她的兒子因輪姦並致死一名女大學生而遭逮捕。
當村民站在那裡並盯著她時,這名母親說:「現在,他的名聲擊垮了我…他給家裡帶來羞恥,我甚至不敢和村裡其他人坐在一起。」
去年12月16日,包括這名男孩在內,6名嫌疑人涉嫌在新德里輪姦並毆打一名23歲醫學院女生,隨後把她和男同伴扔在路邊。受害女學生最終傷重不治身亡。
其餘5名嫌疑人受到強姦和謀殺罪名指控,拒不認罪。這名母親的兒子因未成年而另案審理,姓名不公開,針對他的聽證定於2月15日舉行。
都市尋夢
這名母親回憶,兒子五六年前離家到新德里追尋都市生活。
印度每年約有200萬人進城務工。從男孩親人、鄰居和員警的談話中可知,印度經濟發展迅速,而他卻與不少進城務工者一樣,生活在社會邊緣,住貧民窟,做底層工作。
母親說,兒子與一群其他村子的男孩一同前往新德里,在路邊一家餐館找到工作,第一年每個月寄600盧比(約合11美元)回家。
自從匯款中斷後,母親再也沒有收到兒子的消息,起初以為兒子因為借高利貸而不得不「賣身」抵押做工,後來猜測他死了。
嫌疑人的父親患精神病,母親依靠救濟食品生存,與女兒們一同種地養家。農場主維賈伊‧帕爾說,她的村裡約一半人是無地勞動者,四分之一男性進城務工。
印度過去20年受自由市場改革影響,推動城市化進程,傳統社會等級和性別隔閡弱化,不少人希望在城市出人頭地。
另一名嫌疑人維奈‧夏爾馬先前在健身房做助手,每月賺55美元,希望報名函授課程。他住在貧民窟的母親占巴‧黛維說,兒子以前常說「我這輩子會成功」。
落入底層
警方說,那名未成年嫌疑人離家後顛沛流離,甚至同犯都不知道他的真名。警方描述他是新德里公車站「自由職業者」,清洗公車,給司機跑腿。
一名員警說:「他是公車助手,喊著類似唱歌的調子招攬乘客。」遇害女生的男友告訴路透社記者,當時這名男孩招呼他們上車。「一個男孩站在公車門口,招呼乘客上車」,女生的男友說,「他留著小鬍子,目光敏銳,身材單薄,向人們喊『來吧姐姐,請坐』。」
這名男孩受公車線路承包商喜愛,經常換工作,其間結識輪姦案主要嫌疑人拉姆•辛格。案發當天,他前往辛格住處,取回先前借給辛格的8000盧比(150美元),被留下吃飯,沒想到就此成為震驚印度的輪姦案主角之一。
辛格和另外3名嫌疑人住在新德里一處中產階層居民區旁一小片貧民窟。那裡小路陰暗,下水道暴露在外,而中產階層居民區街道寬敞,兩旁樹木成行,對比鮮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