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期】沒有戰爭反省

日本如何能成為正常國家

孔令銅

日本戰敗之後,不得已接受了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宣佈無條件投降。但是,整個社會心理層面,對戰爭進行反省、反思的課上得太少,而法律和輿論也沒有對右翼政客和軍國主義思潮形成壓力,這就給日本右翼勢力抬頭與復興提供了寬鬆的空間。 Continue reading

【第54期】美媒:「歐普會」泡湯,美國是輸家

ÃÀý£º¡°°ÂÆÕ»á¡±ÅÝÌÀ£¬ÃÀ¹úÊÇÊä¼Ò

歐普會引發熱議,但有人認為,俄羅斯人更關注自己與歐洲和中國的關係,它並不真的太在乎美國想什麼、做什麼。(圖 ∕ 新華社)

《今日美國報》網站文章說,取消與普京的會晤可能不足以把斯諾登弄回來,卻可能危及其他全球衝突的解決,這些衝突對美國的重要性遠遠超過對俄羅斯的重要性。 Continue reading

【第54期】「中國製造」走向「網購中國」的全球意義

吳黎明

                       (網路圖片)

 大陸央視《新聞聯播》日前播放的一組鏡頭讓人印象深刻:在流行戴假髮的尼日,摩登女孩阿沃杜米拉滑鼠一點,幾天後就收到從中國大陸寄來的時尚假髮。

尼日利亞姑娘網購大陸假髮並非個案。事實上,作為當前全球增勢最迅猛的電子商務新業態,跨境網購也成為中國大陸對外貿易的一道靚麗風景線。「網購中國」雖剛起步,但其全球意義不容低估。

大陸龐大的製造業為「網購中國」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日趨成熟的電子商務技術、日益發達的全球物流配送體系與席捲全球的網購熱潮為「中國製造」提供絕佳機會。一句話,「中國製造」與「網購中國」是天然「最佳拍檔」。

數字也證明這一點。在出口趨緩的大背景下,中國大陸跨境電子商務卻異軍突起。根據資料顯示,2011年大陸外貿電商交易規模增長率達40.6%,2012年同比增長超過25%。

跨境網購最顯而易見的優勢是,省卻了諸多中間環節,使國外消費者能買到物美價廉的「中國製造」。價格差,是外國消費者青睞「網購中國」的重要原因。拿目前跨境網購頗為熱銷的婚紗為例,在歐美,一件婚紗可能要2000歐元,而從中國大陸網購只要200~300美元,價格差了近10倍;從物流來看,最快3天就能到貨,完全在心理承受範圍之內。

「網購中國」讓全世界消費者節省了巨大的消費支出,其熱潮在美國、俄羅斯、巴西、烏克蘭及歐洲國家流行,呈現橫掃全球之勢。據媒體報導,當前「網購中國」最熱銷的是服裝、箱包、手機、鞋類、燈具等日用商品。

「網購中國」有可能修正當前不公正、不平衡的全球貿易利益分配格局。眾所周知,中國大陸雖是世界頭號出口大國,但在全球貿易利益分配格局中處於下風,而西方發達國家憑藉技術、品牌和管道上的競爭優勢,攫取了絕大部分貿易利益。相比之下,大陸主要從事加工環節,獲得的利益比例極低。

比如,一件襯衫,中國大陸的出廠價35元,出口到國外,終端銷售價可能會翻10倍。也就是說,與國外中間商和零售商獲得的利潤相比,大陸廠家利潤微薄。而隨著「網購中國」的蓬勃發展,這種不公正局面可能改觀。

「網購中國」還打破形形色色的貿易壁壘,讓「中國製造」與境外消費者直接見面,反過來拉動了全球消費者對「中國製造」的需求,帶動了中國大陸製造業的繁榮。簡言之,「網購中國」將壯大「中國製造」,提升大陸出口競爭力,有助於重塑「中國製造」的影響力以及全球產業鏈與貿易格局。

不過,也必須承認,「網購中國」還處於起步階段,在線上支付、物流、稅收等環節上尚有障礙需要克服,且現階段替代傳統貿易形式不切實際。但作為一種方興未艾的潮流,「網購中國」有強大的生命力,其全球意義不容低估。

(新華國際時評)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第53期】美歐欲借自貿談判強化主導權

為繼續壟斷全球「規格設定」和
「貿易規則」鋪平道路
 

韓冰

首輪美歐自貿談判已於7月12日落下帷幕。美歐積極推動雙邊自貿,不僅意在強強聯手,為經濟復甦修建「棧道」,也意在壟斷標準設定和掌控貿易規則,是美歐強化全球貿易主導權的重要一步。

美歐當下仍在全球貿易中佔有強勢地位,但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美歐貿易量占世界比重從原來的將近一半驟跌到三分之一。隨著貿易份額變化,新興國家在國際貿易中的話語權逐漸加大,美歐「說一不二」的局面逐漸改變。因此,美歐在調整自身貿易和經濟結構的同時,力圖重新掌控國際貿易這匹日漸脫離歐美韁繩的奔馬。

一般的自貿談判以削減關稅等貿易和投資壁壘為主,而此次美歐自貿談判的重點卻在深度整合雙方貿易標準,力求在國營企業、智慧財產權、環境保護等多個領域,建立新的更高品質的規則,把「美歐標準」進一步固化為「世界標準」,從而強化對國際貿易的主導權。

對此,美歐領導人直言不諱。在6月舉行的八國集團峰會上,歐洲理事會主席范龍佩公開表示美歐自貿談判旨在「讓歐洲和美國成為世界標準的設定者,這具有核心戰略意義」。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稱,美歐啟動自貿協定談判,不僅是為經濟增長,「更重要的是,這樣我們才能保持21世紀全球規則設定者的地位」。美國總統歐巴馬說,這次自貿談判「是千載難逢的機遇,我們決意抓住它」。

顯然,美歐希望借助自貿談判,繼續壟斷國際貿易規則的制定權,這對新興和發展中國家的影響不容忽視。一方面,廣大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國家必須花更大力氣適應新的規則和更高的標準「門檻」,本國產業轉型升級的進程將大受影響,向全球生產價值鏈中上游轉移的難度加大;另一方面,目前在雙邊和多邊貿易糾紛中,相關談判大都在反映美歐意志的規則下進行,新興和發展中國家本來就處於劣勢,這種趨勢如果今後被人為強化,不利於國際經濟秩序向公平、公正、透明的方向演進。

西方一些學者也對美歐自貿談判的「副作用」表示擔憂。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德國外交政策協會等多個智庫的專家認為,美歐如借聯手制定新規則掌控全球貿易主導權,將干擾全球多邊貿易發展進程,加劇發達國家和新興經濟體及發展中國家的分化對立,給全球貿易增添衝突風險。

目前看,由於美歐之間仍存多種分歧,自貿談判很難一帆風順。但對於美歐借機強化全球貿易主導權的意圖,新興國家還需早做綢繆,努力設法參與未來全球新經貿規則的制定。美歐則應切實考慮其他國家的現實處境,為全球經貿合作公平順暢「趨利避害」。(新華社)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第53期】美歐因「棱鏡」交惡或許只是「童話」


李學梅

「棱鏡門」曝光後,美國幾乎成為眾矢之的,尤其是對歐洲盟友的監控行為,更在大西洋彼岸引發軒然大波。表面上,昔日盟友「反目成仇」,多國首腦要求解釋,歐盟威脅中止與美共用金融交易與旅客資訊,法國甚至準備暫停美歐自貿區談判……然而隨著風波不斷發酵,人們漸漸發現:在所謂的唇槍舌劍背後,不滿可能有,但交惡或許只是「童話」。

作為傳統盟友,美歐利益糾結頗深,並早已建立起成熟的對話和溝通機制,不會因為偶然事件發生重大轉折。如果因為歐洲的幾聲抗議就認為跨大西洋的盟友關係開始破裂或受到了永久性傷害,未免高估了「棱鏡門」的影響。

同時,在這個高度資訊化的時代,國家間的監控由來已久,各國對此心知肚明。如歐洲議會前議員、義大利政治學家朱列托•基耶薩所說,「棱鏡門」根本不算新聞,只有天真的人才認為不存在彼此的監聽。歐洲多國提高調門,更多的是對本國民眾的一種交代。

歐洲國家的憂慮還在於,在監控普遍存在的情況下,如果對「棱鏡門」事件太較真,難免引火焚身。法國《世界報》日前爆料說,法國情報機構「國外安全總局」以非法的方式監聽、監控和保存法國境內大部分公民及其與外國人之間的電話、電子郵件和社交網路記錄。由此可見,在自身尚不清白的情況下,歐洲若要窮追猛打,恐怕會拔出蘿蔔帶出泥,最後讓自己也下不了台。

因此,在口水戰的背後,雙方在政治、經濟甚至安全領域的合作從未停止,甚至更加密切。

首先,7月8日啟動的《跨大西洋貿易和投資夥伴關係協定》(TTIP)首輪談判並未因此受到影響。

「棱鏡門」曝光後,法國一度指責美國破壞歐美互信,並要求將自貿協定談判推遲兩周。但實際上,早在斯諾登爆料之前,法國就因文化產業開放問題對自貿區談判加以阻撓,這使得法國對「棱鏡門」的憤怒更像是借題發揮、趁機要價。與此同時,美歐雙方仍在不斷溝通、化解分歧,最終在德國總理梅克爾的「大力斡旋」下,談判如期進行。

其次,玻利維亞總統莫拉萊斯遭遇的「歐洲之窘」也明白無誤地告訴世人,美歐關係在「棱鏡門」面前非但沒有破裂,反而還在攜手合作。

當莫拉萊斯表示可以考慮斯諾登的避難申請後,他的專機隨後遭到法國、葡萄牙、義大利和西班牙等國關閉領空的威脅,被迫返航。雖然這些國家事後宣稱是一場誤會,但幾個歐洲大國不約而同地對一國總統的專機關閉領空,恐怕再天真的人也不會相信事件背後沒有美國的影子。

在某種程度上,斯諾登如同安徒生童話《國王的新衣》中的小孩,他大聲喊出了皇帝裸體的真相,但換來的非但不是眾人的「恍然大悟」,反而是心知肚明下的尷尬失措和暗中埋怨。

在有關「棱鏡門」沸沸揚揚的熱議中,歐洲多國還將繼續「討說法」、「要公道」,甚至對此展開調查,並加強網路安全管理。但當風波漸趨平復,所有的人都會很快忘記「棱鏡門」,就像一切都不曾發生。(新華社)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第53期】日本《防衛白皮書》昭示的危險動向


丁宜

日本政府7月9日通過了2013年度《防衛白皮書》。這是首相安倍晉三上台以來公佈的首部白皮書,不但繼續以大量篇幅炒作「中國威脅論」的舊調,而且首次提出發展獨自軍事力量的「強軍目標」,其危險動向嚴重影響地區和平與穩定,值得國際社會警惕。

一如以往,今年的白皮書充斥了對中國的警惕與指責,妄稱中國是地區和國際社會的「擔憂事項」,用「高壓」「入侵」「危險」等陳詞濫調形容大陸的正常海洋活動,臆斷這些行動會引發「不測事態」。

但明眼人不難發現,日本此舉實屬倒打一耙。今年,安倍政府11年來首增軍費開支,新預算添置的武器裝備由「防衛性」轉向更具「攻擊性」。執政的自民黨不久前更提出發展「先發制人」的打擊能力。究竟是誰引發「擔憂」和「不測」,不言自明。

白皮書還羅列了大陸公務船的所謂「入侵」行動,對中國大陸在自己領海的正常巡航活動橫加指責。眾所周知,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奉行防禦性的國防政策。日本此番跳出來譴責中國,言辭激烈,咄咄逼人,不禁讓人反問:到底是誰製造「高壓」和「入侵」?

今年的白皮書人為製造緊張和對立,用「嚴峻」來形容日本的安保環境,比以往「不確定」的表述更進一步。這實屬誤導國際輿論,不但無助於問題的解決,反而會進一步損害中日之間本已脆弱的政治和安全互信,並且加劇地區不穩定因素。

更令人擔憂的是,2013年版的白皮書首次提出要發展獨自的軍事力量,以強化日本自身的防衛力量建設,為日軍進一步走向海外提供輿論準備。

當年,日本的「和平憲法」基於遏制軍國主義而制定,「放棄戰爭」「不保持戰力」「否認交戰權」是日本政府戰後對國際社會的莊嚴承諾。然而,日本右翼勢力一直試圖以「保障國土安全」為由突破這一限制。

聯想到當前日本一些右翼勢力鼓噪強軍備戰,頻繁舉行軍演,國際社會不得不對日本的發展走向感到擔憂。眾所周知,上世紀日本發動的侵略戰爭給亞洲、給世界帶來無盡的痛苦和災難。一旦在上述重大原則問題上「鬆綁」,戰後國際秩序及安排必將面臨挑戰,日本必將成為亞太地區不穩定之源。

人為製造緊張氣氛不利於營造良好的周邊環境,渲染「中國威脅論」無益於中日關係的大局。奉勸日本政府拋卻冷戰思維,放棄將他國領土據為己有之幻想,端正態度,調整心態,多做有利於增進國家間政治安全互信和地區和平穩定的事。(新華社)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第53期】展開對話是埃及政治過渡的重要前提


田棟棟 李姝莛

埃及臨時總統曼蘇爾7月8日深夜發佈憲法聲明,宣佈將在6個月內舉行議會選舉,並在新議會組建後舉行總統選舉。這是軍方解除莫爾西的總統職務後,埃及政治過渡進程邁出的重要一步。
然而,就在聲明發佈前十幾個小時,軍方和莫爾西支持者在共和國衛隊總部外發生衝突,導致至少51人死亡。遺憾的是,眾多生命隕落並未換來各方妥協:軍方隨後發表措辭強硬的聲明,警告示威者不要繼續衝擊軍隊設施;穆兄會則號召民眾示威到底,對抗試圖用武力奪取「革命果實」的人。

許多埃及人失望地發現,混亂的局勢並未隨莫爾西的解職而好轉。

按照軍方制定的路線圖,臨時總統就任後,下一步便是任命臨時總理,但這一關鍵步驟目前卡了殼:軍方屬意的人選、反對派領袖巴拉迪原已準備就職,但卻因穆兄會和保守的薩拉菲派光明黨的強烈反對而遭擱置。衝突發生後,薩拉菲派宣佈中斷與政府的所有對話,總理人選和組閣變數陡增。

目前,擺在軍方和穆兄會面前的選擇有限。對軍方而言,如果對穆兄會一味打壓,繼續用武力鎮壓莫爾西支持者,勢必造成更多的流血衝突,激起更大範圍的反抗,加深同伊斯蘭勢力的矛盾,為臨時總理和組閣添加阻力;同時,武力鎮壓也會招來國際社會的譴責。

對穆兄會而言,如果選擇對抗到底,勢必會犧牲更多生命,但卻很難換來民眾的理解和支持,原本已嚴重縮水的選民基礎會進一步削弱;如果局勢因此而失控,導致議會和總統選舉被無限期擱置,作為目前政局實際掌控者的軍方很可能會針對穆兄會採取更強硬的措施。

當地有媒體這樣形容現在的埃及:軍方和穆兄會就像在隔著「毛玻璃」喊話,也許是因為不願意聽,也許是因為聽不到,雙方彼此並不真正瞭解對方,僅靠發表聲明這種單方面行為很難達成理解、諒解與和解,相反會激化矛盾。

因此,要想解決各方分歧,實現有效溝通,雙方必須打破「毛玻璃」,拿出足夠的誠意展開對話,這是推動政治過渡進程、避免埃及上演「敘利亞式悲劇」的唯一選擇。

在憲法聲明發佈前兩天,曼蘇爾新聞顧問梅斯萊馬尼公開表示穆兄會成員是埃及民眾的一部分,有權參加接下來的選舉,分享國家權力。但僅有這些還遠遠不夠。雙方需要付諸實際行動顯示誠意,而當前的第一要務是停止暴力,儘快結束流血衝突。

經歷過兩年多的動盪後,埃及人心思定。而齋月即將來臨,對所有穆斯林來說,這是一年中最聖潔的一個月。埃及各派應抓住這個難得的機會,儘快達成和解,讓埃及重新回到穩定發展的軌道上來。(新華社)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第53期】國際財經觀察

中美的戰略與經濟對話

7月11日閉幕的第五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中美兩方在「習歐會」提出的「構建新型大國關係」的基礎上展開溝通和協商,並針對「雙邊投資協定的實質性談判」、「宏觀經濟政策協調」、「能源合作」等領域達成多項共識。

啟動雙邊投資協定的實質性談判

專家認為,中美雙邊投資協定目的在加強投資者權益保護並積極促進雙向投資發展,目前對協定條款的技術性澄清和內容核對基本完成,談判將邁向實質性階段,從而更好地幫助大陸企業「走出去」。

大陸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指出,近年來大陸對美投資的增速很快,截至目前,美國對華直接投資累計達到約700億美元,大陸對美直接投資累計達到約200億美元,此外大陸還持有超過1.2兆美元的美國國債,雙方彼此的投資如此廣泛,雙方都需要有一個「良好的制度環境」來對各項投資實施保護。

朱光耀強調,中美企業家都有增加對彼此投資的強烈意願,都希望對方的市場更開放、更透明。儘管雙方企業家對彼此的投資環境存在一些抱怨,但這種抱怨反映了一種良好的現象,就是雙方都對彼此的投資有信心,並希望在對方的經濟增長中分享利益,這是中美經濟關係日益深化、密不可分的體現。達成一項高標準的投資協定,對兩國經濟和雙方投資者都是有利的,同時對談判的艱巨性也要有充分準備。
 
加強宏觀經濟政策協調

中美這兩個全球最大經濟體的經貿聯繫密切,兩國宏觀經濟政策的制定和協調對於全球其他經濟體和完善全球經濟治理也有重要影響。當前世界經濟復甦情勢不穩固、不平衡。發達經濟體復甦出現分化,新興經濟體增長放緩,美國等發達國家央行超寬鬆貨幣政策的外溢效果明顯,資本外流和匯率波動的風險加劇,迫切需要中美兩國加強溝通和政策協調。

因此,在此輪對話中,雙方承諾促進經濟結構改革和可持續、平衡發展。美方承諾增加投資,提高儲蓄率,削減赤字,降低債務,致力於實現中期財政可持續性,並高度關注貨幣政策的外溢性和國際影響。雙方將及時與對方討論重大經濟政策。此外,雙方承諾在二十國集團、亞太經合組織等框架下加強宏觀經濟政策協調,推進國際金融機構改革,促進世界經濟復甦與增長。
 
推進能源合作

作為世界最大的能源生產國和消費國,中美兩國在確保能源安全、解決共同挑戰方面擁有共同利益和責任。根據中美雙方7月12日公佈的具體成果清單,雙方承諾在穩定國際能源市場、應急反應、確保能源供應多樣化、合理有效利用能源等諸多領域加強合作、對話和資訊共用。

根據成果清單,雙方簽署了《美國能源監管委員會與中國國家能源局加強能源監管合作諒解備忘錄》,以擴展在電力、石油、天然氣等問題上的合作;雙方決定在中美清潔能源聯合研究中心框架下,積極為執行既定項目提供必要條件,鼓勵兩國企業建立合理商業活動,以推動研究成果的產業化示範和應用。中美雙方均歡迎成立面向未來的清潔能源聯合研究中心融資工作組。

此外,中美雙方正式簽署諒解備忘錄,將中美能源政策對話升格為部長級,作為審議和指導能源合作的更高協調機制,由中國國家能源局局長與美國能源部部長分別擔任雙方主席。新一屆中美能源政策對話將於2013年下半年在大陸舉行。(新華社)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