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犇報‧第29期】季辛吉新書《論中國》討論會在紐約舉行

申巨集 攝 新華社

         7月18日,在美國紐約,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在其新書《論中國》的討論會上發言。美國前國務卿亨利•季辛吉的新作《論中國》於今年5月17日在美國出版發行,這部近600頁的著作是季辛吉首次以專著的形式,系統地總結自己與中國40年的深入交往,闡述他對中國的見解及對中美關係的現實思考。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29期] 生命最可貴

探訪利比亞班加西士兵訓練營

班加西士兵訓練營(網路圖片)

        「我不喜歡打仗,尤其是把槍口對準自己的同胞,不管是政府軍還是反對派,都是利比亞人。」

        26歲的穆罕默德很幸運,他上過戰場,並且活著回到了班加西。他是班加西士兵訓練營「217烈士旅」的首批畢業生,現在是這裏的一名衛兵。

        訓練營門戶緊閉,兩旁的牆體上,貼滿了在戰鬥中犧牲的軍人照片。一批批毫無戰鬥經驗的志願者曾在這裏接受軍事訓練,隨後被送上戰場。在班加西,自從利比亞反對派與政府軍的戰爭打響之後,像這樣的訓練營有將近10個,「217烈士旅」是其中最大的一個。

        正午強烈的陽光下,汗水已浸透軍裝,穆罕默德在營門前已連續站崗7個小時。「這就是衛兵的職責,但對於我來說,寧願只當一名衛兵。我再也不想打仗了,好好活著比什麼都重要。我上過戰場,比任何人都明白生命的珍貴。」

        35歲的薩利姆•斯維西是這裡的新聞官,因為在國外生活多年,能講一口流利的英文。斯維西說,此前,志願者會在這座訓練營接受嚴格的軍事訓練,練習使用各類武器,「現在不招人了,因為缺少資金和軍備,而且前線不再需要更多志願兵」。他說:「前線需要我們不斷輸送戰士,但我們卻要把這個國家的未來、那些年輕人送上戰場,很多人永遠都不會再回來。」

        斯維西展示了一些學員照片,他能叫出照片中很多人的名字,「都是些很可愛的年輕人,他們熱愛利比亞。」

        在採訪斯維西的過程中,穆罕默德始終安靜地坐在一旁。他總是習慣性的搓著兩隻手。談到訓練營,談到打仗,穆罕默德話並不多。

        「戰爭只會給利比亞帶來更多麻煩,讓更多家庭失去親人,這樣的創傷是短期內無法癒合的。戰場太殘酷,好好的一個人瞬間就沒了。」從穆罕默德眼中,看到的是對戰爭的厭惡。
(新華社電)

[犇報‧第29期] 利比亞反對派進攻石油重鎮布雷加

格達費不滿反對派獲承認
北約轟炸利比亞 (網路圖片)
        利比亞反對派武裝近日對具有戰略意義的東部石油重鎮布雷加加強了進攻,並表示將在數日內攻入布雷加。利比亞領導人格達費715日發表廣播講話,對一些西方國家和國際組織承認反對派「全國過渡委員會」為利比亞合法代表表示不滿。利比亞總人民大會(議會)則強調,在任何情況下有關格達費下臺問題都「不容討論」。

反對派進攻石油重鎮佈雷加

        利比亞「全國過渡委員會」發言人庫卡716日在東部城市班加西表示,反對派武裝將在數日內攻入具有戰略意義的石油重鎮布雷加。
        近日,反對派武裝在布雷加城外形成了北、東、南三面合攻的態勢,並在布雷加城北大約4公里處集結。反對派武裝稱,格達費部隊在布雷加城市周邊埋設大量地雷,並挖掘壕溝,注入石油和化學品,以阻止反對派武裝的進攻。反對派武裝人員稱,城裏約有兩三千名格達費軍隊士兵。
格達費不滿反對派獲承認
        利比亞問題聯絡小組第四次會議715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堡舉行。美國國務卿希拉蕊、北約秘書長拉斯穆森等32個國家和7個國際組織的代表與會。會上承認利比亞反對派「全國過渡委員會」為利比亞人民的合法代表。會議還討論了解決利比亞危機的途徑,試圖加大對格達費的施壓力度,最終迫使其下臺。
        格達費隨後在首都的黎波里以東的茲利坦發表廣播講話,對一些西方國家和國際組織承認「全國過渡委員會」為利比亞合法代表表示不滿。「你們所有的決定都將被利比亞人民踩在腳下……你們找來5個人就說他們代表利比亞人民,這是對利比亞人民的挑釁。沒有任何人能夠代表全體利比亞人民,甚至格達費本人」
        利比亞總人民大會713日發表聲明說,在任何情況下有關格達費下臺問題都不容討論。聲明說:「一些西方領導人,特別是法國、義大利和英國領導人反復表達他們那遙不可及的夢想,即格達費下臺或流亡。這個問題在任何情況下都絕不會拿出來討論。」
北約空襲利比亞軍事設施
        北約戰機7月對的黎波里以東約25公里的塔朱拉地區發動猛烈空襲。密集的北約戰機發出巨大的轟鳴聲,一個小時內有至少20次猛烈爆炸,襲擊目標主要集中在當地的軍事設施。
滾滾濃煙從爆炸現場升起,地面防空炮火不時進行反擊。由於空襲不斷,救護人員和車輛無法抵達現場。北約這輪猛烈空襲發生在格達費過去兩天連續發表絕不向反對派武裝和北約屈服的廣播講話之後。
        法國外交部長阿蘭•朱佩711日在接受法國媒體採訪時表示,格達費如果放棄政治權力,可以繼續留在利比亞。他說,在聯合國主導下,各方實現真正停火就可以開啟談判進程,談判要包括利比亞的各方力量,同時讓利比亞現任政權認識到格達費沒有任何政治前途。「但今天的困難在於怎樣讓格達費放棄政治和軍事權力。」
(新華社電)




[犇報‧第29期] 敘利亞出現最大規模抗議活動

美國改變支持敘利亞政府的立場
敘利亞的街頭抗議活動(網路圖片)
        敘利亞反政府遊行抗議活動進行4個月後,出現最大規模抗議活動,同時敘國內出現新的反對派組織。美國對敘利亞問題的立場更趨強硬,首次質疑巴沙爾總統的執政地位。
        715日當天,敘利亞反對派組織名為「為了囚犯自由星期五」的遊行抗議活動,僅哈馬和代爾祖爾兩座城市就有百萬人參加,這對於全國人口只有2100萬的敘利亞來說,已是相當可觀的數字。這是自315日敘利亞爆發抗議浪潮以來最大規模的抗議活動。

        與此同時,敘利亞國內出現新的反對派組織,並以推翻現在政權為宗旨,拒絕民族對話。敘利亞反對派人士海塞姆•邁利赫11日在土耳其宣佈,716日在大馬士革召開「民族拯救大會」,準備成立「影子政府」。後來,「民族拯救大會」在大馬士革的會場遭武裝人員襲擊,造成9人死亡。「大會」只得轉移至土耳其伊斯坦堡舉行。出席會議的300多名代表在討論成立「影子政府」時出現分歧,多數代表認為為時過早。會議最終只是通過了成立一個委員會與其他反對派組織就此問題繼續進行磋商。

        備受關注的敘利亞民族對話磋商會議712日閉幕。會議通過了18點意見,發表了最後公報。公報表示,敘利亞政府將繼續同敘境內外反對黨派和知名人士進行聯繫,以便共同籌備召開民族對話大會。
        成立不久的敘利亞革命協調委員會的發言人奧邁爾•伊德利比就此問題對媒體發表談話說,革命協調委員會從一開始就拒絕民族對話磋商會議,「人民不會接受此次會議的結果」。他認為,磋商會議並不是真正的民族對話,會議發表的最後公報沒有認真對待敘利亞政治危機。
        美國對敘利亞問題的立場近日發生變化。美國總統歐巴馬712日公開批評敘利亞總統巴沙爾「一次又一次錯過拿出真正改革議程的機會」。此前一天,美國國務卿希拉蕊說,巴沙爾已經失去執政合法性,並非不可替代。希拉蕊還暗示美國已經在考慮敘利亞進入後巴沙爾時代的可能性。這是敘利亞發生大規模抗議活動近4個月來,美國官方首次公開質疑巴沙爾的執政地位,也是美國方面迄今最強硬的表態。一些分析人士認為,美國離公開呼籲敘利亞政權更迭僅有一步之遙。
        美國駐敘利亞大使福特77日未經敘外交部允許,前往抗議活動激烈的哈馬市與敘反對派接觸,引發敘政府強烈抗議,一些敘政府支持者11日在大馬士革美國駐敘利亞大使館前示威。美國卡內基國際和平研究所中東問題專家奧塔維說,美國駐敘大使和敘反對派接觸這一事實本身就表明了美國的「立場變化」。
        針對美方表態,敘利亞外交部發言人712日發表聲明,強烈譴責希拉蕊的有關言論。敘外交部發言人說,希拉蕊的言論「再次證明美國赤裸裸地干涉敘利亞內部事務」。 (新華社電)




[犇報‧第29期] 我們迷失了方向

「竊聽黑幕」誰之過
 
齊紫劍
英國著名八卦報紙《世界新聞報》停刊(新華網)
        英國《世界新聞報》竊聽事件愈演愈烈。717日,該報所屬的國際新聞公司前首席執行官布魯克斯被倫敦警方逮捕,後於午夜被保釋。當天,倫敦警察局長斯蒂芬森因被指責與上述兩家機構交往甚密而宣佈辭職。此前不久,曾先後任職於《世界新聞報》和英國政府的庫爾森,也被逮捕。
        至此,「竊聽黑幕」之水越來越深,已不是一起簡單的偶發事件。有英國媒體評論說,這起事件動搖了公眾對員警、媒體和政界的信任。這三者交織而成的社會生態,成為拉扯「竊聽黑幕」的有形無形之手。
        《世界新聞報》能夠「順利」履行「不惜一切代價找到新聞」的「價值理念」,背後可能有權力機構的「影子」。英國首相卡梅倫的前媒體主管庫爾森,在擔任《世界新聞報》高級編輯時,就曾宣揚「不惜一切代價找到新聞」,而以賄賂向權力尋援則用來「鋪路」。
        據英國媒體報導,倫敦警察局長斯蒂芬森曾多次接受《世界新聞報》的「美意」。此外,他在一家療養院免費療養市值過萬英鎊,而療養院的公關顧問沃利斯曾經擁有的頭銜,分別是倫敦警察局媒體顧問、《世界新聞報》副主編。如果斯蒂芬森一邊拿著納稅人的錢做局長,一邊卻收取侵犯公眾隱私等權利的機構和個人的好處,那麼他實際上也喪失了「底線」。公眾不禁會問:這樣的司法能「獨立」嗎?它們對竊聽的調查、執法,會「公平」嗎?
        《世界新聞報》一而再、再而三侵犯公民權利,政府的監管和對人權的尊重卻明顯缺失。事實上,這家報紙的「關係滲透」不僅限於司法,它與英國政界也有著複雜的聯繫。據報導,因竊聽醜聞而從政府離職的庫爾森,曾在促使《太陽報》支持保守黨的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英國薩塞克斯大學政治學教授貝爾指出,竊聽事件「幾乎成為英國的治理危機」,「人們感覺事態已超出控制」。最近,卡梅倫呼籲制定新形式的媒體監管,以結束新聞機構與英國政客之間的「舒適關係」。
        此次竊聽醜聞發生後,英國媒體陸續披露:傳統嚴肅報紙《星期日泰晤士報》曾竊聽英國前首相布朗,而《太陽報》等媒體在10年時間,也參與了對布朗的竊聽。《世界新聞報》喪失職業倫理、越過社會底線,雖令公眾震驚,但其所做所為並不是孤立發生的。
        《世界新聞報》在其最後的社論中曾說:「我們迷失了方向。」對此,英國的媒體、司法和政界同樣應反躬自問:自己在縱容「迷失」中扮演了什麼角色?如何讓社會生態能有清晰的「路標」?

(新華國際時評)

[犇報‧第28期] 媒體企業政治化與社會民主發展──謹以此紀念馬來西亞「528南洋報殤」事件

霍媚

2001年5月28日是馬來西亞媒體史上最黑暗的一天,因為當天華人政黨──馬華公會透過其投資臂膀華仁控股公司,成功收購南洋報業集團。從此,馬華公會控制了當時馬國最大規模的中文出版集團──南洋報業集團,旗下除了《南洋商報》、《中國報》、《新生活報》、東馬沙巴《亞洲時報》外,還包括共17種各類雜誌。

當年馬華公會欲收購南洋報業消息傳出時,引起華人社團的極大反彈,民間團體、時事評論人、媒體工作者及馬華以外的(華人)政黨,紛紛反對馬華收購南洋報業。最後,馬華公會不顧民間輿論,以旗下的星報集團(The Star)收購南洋報業,掀開政黨欲透過控制報業所有權來操控媒體自由的計畫。

少數企業或是政黨透過國家機器強制收編、壟斷馬來西亞主流媒體市場,為社會帶來許多負面影響。當中最重要的是媒體所有權集中化,此舉將導致訊息傳播被少數集團與政黨壟斷及控制的情況。雖然我們在市場上看見很多不同的報紙,但實際上卻是屬於同一老闆所擁有。不同報紙的新聞取向、價值觀,甚至是政治偏見,漸漸趨向同質化,讀者也失去從不同視角閱讀的機會。事實證明,在馬華收購南洋報業後的一年間,媒體觀察者發現許多異議輿論漸漸在主流報章上消音,各種對執政黨不利的新聞、批評皆很難在主流報紙現身;華人社團重要議題例如:宏願小學、白小事件,則是低調處理,甚至不予刊登。

當規模龐大的媒體企業不以社會道德和公共利益為己任,而是為了打擊其他政治對手作為其經營目標,而常發表一方的意見或偏好某一政黨,塑造新聞成為商品或是宣傳工具時,將削弱意見市場的有效運作。這樣的媒體是無法履行公正的輿論與監督政府的「第四權」責任,這種結果會對國家的民主建設造成多麼嚴重的影響!馬華公會希望藉由掌控報紙來打壓政治對手及市民社會的異議團體,壟斷訊息將影響公民社會的發展,因為在一個複雜多變的社會裡,只有多元與流通的資訊才能為我們社會帶來進步。

南洋報業在易主後,銷售量一落千丈,華人社會抵制《南洋商報》偏倚的報導方式,造成馬華公會面對財政壓力。2006年10月,馬華公會透過中委會議決脫售21%股份予《星洲日報》集團社長張曉卿所控制的私人公司。其後,張曉卿推動媒體合併計畫,在2007年結合星洲媒體集團、南洋報業和香港的明報集團,成立世界華文媒體集團(世華媒體)。去年9年,馬華向外宣佈脫售其擁有的世華股份予世華媒體,手上只剩下《星報》產業。

現在的訊息傳播日新月異,尤其是網絡發展更是催發更多異議、非主流團體發聲,但是,我們始終要警惕馬來西亞「528南洋報殤」事件,帶給媒體與民主意識的傷害。



[犇報‧第28期] 「基地」組織宣佈紮瓦希里成為新領導人

「基地」組織六月通過網路發表聲明,宣佈推舉二號人物艾曼•紮瓦希里為該組織新的領導人,接替5月初被美軍擊斃的賓拉登。

「基地」組織當天在其下屬的一個網站上發佈聲明說:「基地」組織領導層經過協商後,宣佈紮瓦希里將承擔領導這一組織的責任。但聲明並未透露推選紮瓦希里的更多細節。

紮瓦希里出生於埃及中產階層的醫生家庭,長期擔任「基地」組織二號人物。他是賓拉登的重要助手,也被認為是「基地」組織多次恐怖襲擊行動的實際策劃者。紮瓦希里6月8日曾發表視訊講話,發誓要繼續進行對抗西方的聖戰,並警告美國會為殺死賓拉登感到後悔。



[犇報‧第28期] 巴勒斯坦 尋求加入聯合國的動因

巴勒斯坦正計畫在今年9月聯合國大會召開時尋求成為聯合國成員,世界上不少國家近來紛紛對此表示支持或反對,以色列更是展開密集外交活動,全力阻止巴方實現這一目標。

分析人士指出,巴方尋求聯合國成員資格的主要原因是,在可預見的未來,巴以和談難以重啟並取得實質進展,而以色列全力阻止,則主要是為了避免自己在聯合國框架內陷入被動。

巴勒斯坦決定走替代路線

巴勒斯坦已於1988年宣佈建國,並得到聯合國192個成員國中約110個國家的承認,但它迄今一直沒有成為聯合國的正式成員,目前只具有沒有表決權的觀察員地位。如今,它尋求成為聯合國成員,動因何在?

眾所周知,巴以和談走過了近20載。2010年9月和談在華盛頓得以重啟後雙方僅談了兩輪就再陷僵局,原因正如美國總統歐巴馬所說:「以色列繼續在約旦河西岸修建定居點,而巴勒斯坦人則退出了和談。」在此情況下,巴方計畫於今年9月聯合國大會期間尋求加入該組織,以此作為解決巴以問題的「替代路線」。

巴勒斯坦專家指出,巴方獲得聯合國席位雖不能使巴以局勢發生實質變化,但將增強其作為獨立國家的地位。巴政治分析家哈尼•哈比博說,按照聯合國法律,只有獨立國家才能加入該組織,一旦巴勒斯坦成為聯合國成員,以色列對巴領土的佔領就是對另一個國家的佔領,「這將促使聯合國採取行動,結束其成員國被佔領的局面」。

巴方此舉的勝算有多大?根據《聯合國憲章》,任何國家要想加入聯合國,必須得到安理會15個成員國中的9個贊成,且5個常任理事國沒有任何一個投反對票。而作為常任理事國之一的美國與以色列關係緊密,投反對票的可能性較大。即使美國投棄權票,巴能否成功也很難說,因為法國、德國、義大利等西方國家近日均表示反對巴方計畫。

但一些阿拉伯國家常駐聯合國的代表建議,在美國投反對票的情況下,巴方可借助聯合國大會「聯合一致共策和平」決議,繞過聯合國安理會的投票。

以色列全力阻止巴勒斯坦努力

儘管巴方官員近日一再強調,巴勒斯坦前往聯合國是為了爭取獲得該組織的成員資格而非宣佈建國,但以色列認為,巴此舉就是尋求單方面建國。目前,以色列政府將阻止巴勒斯坦相關努力作為其外交工作的重中之重,派多名高官訪問西方主要國家,以外交部頻繁約見各國使節,爭取支持。

以色列總理尼坦雅胡6月14日會見歐洲議會主席布澤克時說,巴勒斯坦尋求聯合國承認單方面建國將使巴以和平進程難以為繼。以色列外交部次日發表聲明說,巴方「過早」單方面尋求建國的舉動,是對整個中東和平進程基本原則的挑戰,並譴責此舉將破壞國際社會承認的和平框架。   

但不少以色列官員也承認,徹底阻止巴勒斯坦的行動已成為「不可能的任務」,提案在聯合國大會獲得通過的可能性也較大。如果聯大果真通過提案,以色列將可能在巴以問題上陷入新一輪外交危機,受到更大範圍的孤立。

重啟和談希望渺茫

儘管巴勒斯坦在緊鑼密鼓地準備,但包括巴勒斯坦當局主席阿巴斯在內的高級官員在多個場合強調,談判仍是巴方的首要選擇。阿巴斯在5月25日說,如到今年9月談判仍無進展,「我們將實施9月份(前往聯合國)的選擇」。巴勒斯坦2009年8月公佈了將於兩年內建國的計畫,目標期限是今年9月。

分析人士猜測,巴勒斯坦當局可能會邊走邊看,也可能在談判問題取得進展時突然宣佈放棄前往聯合國的計畫。以色列的官方「說辭」是:任何外力都無法將和平「強加」於這一地區,談判是解決巴以和平問題的唯一手段。然而,以色列政府卻為談判預設了巴方難以接受的前提條件。尼坦雅胡5月在美國國會演講時強調,以方堅持耶路撒冷不可分割、未來巴勒斯坦國應非軍事化以及以色列在約旦河谷駐軍等條件,呼籲巴勒斯坦在此基礎上恢復談判。

以色列政治評論員哈里法說:「以色列政府的強硬立場只會令巴方對和談徹底失去信心,進一步堅定其向聯合國尋求建國支持的決心。」以色列巴勒斯坦研究和資訊中心主任巴斯金說:「目前看來,通過談判解決巴以爭端的可能性極小,若無強大外力推動,困局難有突破。」他認為,巴勒斯坦尋求聯合國承認建國正是契機,借助這一外力,可能為陷入僵局的巴以和平進程打開一扇新窗。(新華社電)



[犇報‧第27期] 卡恩事件帶來雙重「衝擊波」

應強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多明尼克•斯特勞斯-卡恩5月14日因涉嫌性侵犯酒店女服務員被美國紐約警方拘留並監禁。作為在全球經濟中扮演重要角色的IMF掌門人以及法國2012年總統大選的熱門人選之一,斯特勞斯-卡恩的被捕引起了世界各方特別是法國政壇的強烈反應。

此間分析人士認為,卡恩性侵事件對法國2012年總統大選格局以及IMF都帶來了猛烈的「衝擊波」,但目前結果尚難預料。

改變總統選舉格局

作為法國社會黨重量級政治人物,62歲的斯特勞斯-卡恩曾任法國財政部長,在法工業企業界具有相當的人脈。2007年擔任IMF總裁後,他在法國的聲望更是明顯提升。2010年底法國一項民調顯示,如果斯特勞斯-卡恩與現任總統薩科齊進入2012年總統選舉第二輪,他將以60%的選票輕鬆當選。

但斯特勞斯-卡恩被捕後,最新民調則顯示,如果他在總統選舉中出局,社會黨其他候選人與薩科齊的競爭力將非常微弱。

作為社會黨頭號總統候選人,斯特勞斯-卡恩事件無疑將改變2012年法國總統大選的格局。法國《費加洛報》說,在距法國總統大選還有不到一年的時間裏,法國社會黨呼聲最高的總統候選人發生這樣的事件將對社會黨參選給予致命一擊。

對卡恩事件,法國總統薩科齊在事發三天後在所屬人民運動聯盟內部會議上要求該聯盟成員保持「冷靜」和「尊嚴」。但消息人士稱,執政黨內部已經改變競選策略,不再將斯特勞斯-卡恩作為第一競爭對手。

無疑,卡恩事件對社會黨打擊最大。社會黨第一書記奧布里15日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這個消息對她來說仿佛是「晴天霹靂」。她呼籲社會黨人在此事上表現出「團結」和「負責任」的態度。

IMF出現權力真空

得益於法國和歐盟的推薦,斯特勞斯-卡恩2007年登上IMF總裁的寶座。在其任職期間恰好趕上全球金融危機爆發,斯特勞斯-卡恩的努力使IMF在全球應對危機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地位不斷提升,幾乎成了世界的「財政部」。

關於卡恩事件對IMF的影響,《費加洛報》日前發表題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還有領導嗎?〉一文稱,卡恩事件對IMF、二十國集團等都是災難。法國電視臺BFM電視評論說,斯特勞斯-卡恩出現這種醜聞,雖然不會影響IMF的正常運作,但對歐洲在IMF的發言權上產生不利影響。

在幫助歐元區國家應對主權債務危機的過程中,斯特勞斯-卡恩這位「挺歐派」一直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外界擔心,如果斯特勞斯-卡恩因為這起事件黯然下臺,IMF或將面臨短期權力真空,進而影響其在應對歐債危機中發揮的積極作用。

事件結果難以預料

眼下,卡恩事件對法國總統選舉和IMF都帶來巨大影響,輿論對事件的結果猜測紛紜。

今年年初,社會黨內曾有多人表示要參加黨內的總統初選,但大多數意見傾向於斯德勞斯-卡恩。現在,社會黨恐陷入多個派別之爭。6月份社會黨就要開始黨內初選,該黨第一書記奧布里能否整合全黨力量投入選戰將面臨嚴峻挑戰。

誰將是IMF掌門繼任人選,也引起各方嚴重關切。不少國家表示,IMF總裁過去一直是歐洲人擔任,在新興經濟體占全球份額不斷提升的今天,繼任者應該從新興經濟體中產生。

歐洲諸國傾向於繼續由歐洲人擔任這一要職。德國總理梅克爾表示,就現階段而言,歐洲有充分的理由推出優秀的候選人。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則對媒體說,如果需要選人接替卡恩,那麼歐盟成員國應當提出自己的候選人。



[犇報‧第28期] 南非舉行集會紀念青年節

6月南非青年在索韋托市奧蘭多體育場舉行的青年節集會上表演節目。

1976年6月,種族隔離制度下的員警開槍打死數百名黑人青年,引發約翰尼斯堡索韋托地區居民的大規模暴動,這一事件對南非最終在1994年推翻種族隔離制度產生重要的推動作用。南非青年節就是為紀念這一事件而設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