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巨集 攝 新華社 |
7月18日,在美國紐約,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在其新書《論中國》的討論會上發言。美國前國務卿亨利•季辛吉的新作《論中國》於今年5月17日在美國出版發行,這部近600頁的著作是季辛吉首次以專著的形式,系統地總結自己與中國40年的深入交往,闡述他對中國的見解及對中美關係的現實思考。
探訪利比亞班加西士兵訓練營
班加西士兵訓練營(網路圖片) |
「我不喜歡打仗,尤其是把槍口對準自己的同胞,不管是政府軍還是反對派,都是利比亞人。」
北約轟炸利比亞 (網路圖片) |
敘利亞的街頭抗議活動(網路圖片) |
與此同時,敘利亞國內出現新的反對派組織,並以推翻現在政權為宗旨,拒絕民族對話。敘利亞反對派人士海塞姆•邁利赫11日在土耳其宣佈,7月16日在大馬士革召開「民族拯救大會」,準備成立「影子政府」。後來,「民族拯救大會」在大馬士革的會場遭武裝人員襲擊,造成9人死亡。「大會」只得轉移至土耳其伊斯坦堡舉行。出席會議的300多名代表在討論成立「影子政府」時出現分歧,多數代表認為為時過早。會議最終只是通過了成立一個委員會與其他反對派組織就此問題繼續進行磋商。
英國著名八卦報紙《世界新聞報》停刊(新華網) |
(新華國際時評)
■ 霍媚
2001年5月28日是馬來西亞媒體史上最黑暗的一天,因為當天華人政黨──馬華公會透過其投資臂膀華仁控股公司,成功收購南洋報業集團。從此,馬華公會控制了當時馬國最大規模的中文出版集團──南洋報業集團,旗下除了《南洋商報》、《中國報》、《新生活報》、東馬沙巴《亞洲時報》外,還包括共17種各類雜誌。
當年馬華公會欲收購南洋報業消息傳出時,引起華人社團的極大反彈,民間團體、時事評論人、媒體工作者及馬華以外的(華人)政黨,紛紛反對馬華收購南洋報業。最後,馬華公會不顧民間輿論,以旗下的星報集團(The Star)收購南洋報業,掀開政黨欲透過控制報業所有權來操控媒體自由的計畫。
少數企業或是政黨透過國家機器強制收編、壟斷馬來西亞主流媒體市場,為社會帶來許多負面影響。當中最重要的是媒體所有權集中化,此舉將導致訊息傳播被少數集團與政黨壟斷及控制的情況。雖然我們在市場上看見很多不同的報紙,但實際上卻是屬於同一老闆所擁有。不同報紙的新聞取向、價值觀,甚至是政治偏見,漸漸趨向同質化,讀者也失去從不同視角閱讀的機會。事實證明,在馬華收購南洋報業後的一年間,媒體觀察者發現許多異議輿論漸漸在主流報章上消音,各種對執政黨不利的新聞、批評皆很難在主流報紙現身;華人社團重要議題例如:宏願小學、白小事件,則是低調處理,甚至不予刊登。
當規模龐大的媒體企業不以社會道德和公共利益為己任,而是為了打擊其他政治對手作為其經營目標,而常發表一方的意見或偏好某一政黨,塑造新聞成為商品或是宣傳工具時,將削弱意見市場的有效運作。這樣的媒體是無法履行公正的輿論與監督政府的「第四權」責任,這種結果會對國家的民主建設造成多麼嚴重的影響!馬華公會希望藉由掌控報紙來打壓政治對手及市民社會的異議團體,壟斷訊息將影響公民社會的發展,因為在一個複雜多變的社會裡,只有多元與流通的資訊才能為我們社會帶來進步。
南洋報業在易主後,銷售量一落千丈,華人社會抵制《南洋商報》偏倚的報導方式,造成馬華公會面對財政壓力。2006年10月,馬華公會透過中委會議決脫售21%股份予《星洲日報》集團社長張曉卿所控制的私人公司。其後,張曉卿推動媒體合併計畫,在2007年結合星洲媒體集團、南洋報業和香港的明報集團,成立世界華文媒體集團(世華媒體)。去年9年,馬華向外宣佈脫售其擁有的世華股份予世華媒體,手上只剩下《星報》產業。
現在的訊息傳播日新月異,尤其是網絡發展更是催發更多異議、非主流團體發聲,但是,我們始終要警惕馬來西亞「528南洋報殤」事件,帶給媒體與民主意識的傷害。
巴勒斯坦正計畫在今年9月聯合國大會召開時尋求成為聯合國成員,世界上不少國家近來紛紛對此表示支持或反對,以色列更是展開密集外交活動,全力阻止巴方實現這一目標。
分析人士指出,巴方尋求聯合國成員資格的主要原因是,在可預見的未來,巴以和談難以重啟並取得實質進展,而以色列全力阻止,則主要是為了避免自己在聯合國框架內陷入被動。
巴勒斯坦決定走替代路線
巴勒斯坦已於1988年宣佈建國,並得到聯合國192個成員國中約110個國家的承認,但它迄今一直沒有成為聯合國的正式成員,目前只具有沒有表決權的觀察員地位。如今,它尋求成為聯合國成員,動因何在?
眾所周知,巴以和談走過了近20載。2010年9月和談在華盛頓得以重啟後雙方僅談了兩輪就再陷僵局,原因正如美國總統歐巴馬所說:「以色列繼續在約旦河西岸修建定居點,而巴勒斯坦人則退出了和談。」在此情況下,巴方計畫於今年9月聯合國大會期間尋求加入該組織,以此作為解決巴以問題的「替代路線」。
巴勒斯坦專家指出,巴方獲得聯合國席位雖不能使巴以局勢發生實質變化,但將增強其作為獨立國家的地位。巴政治分析家哈尼•哈比博說,按照聯合國法律,只有獨立國家才能加入該組織,一旦巴勒斯坦成為聯合國成員,以色列對巴領土的佔領就是對另一個國家的佔領,「這將促使聯合國採取行動,結束其成員國被佔領的局面」。
巴方此舉的勝算有多大?根據《聯合國憲章》,任何國家要想加入聯合國,必須得到安理會15個成員國中的9個贊成,且5個常任理事國沒有任何一個投反對票。而作為常任理事國之一的美國與以色列關係緊密,投反對票的可能性較大。即使美國投棄權票,巴能否成功也很難說,因為法國、德國、義大利等西方國家近日均表示反對巴方計畫。
但一些阿拉伯國家常駐聯合國的代表建議,在美國投反對票的情況下,巴方可借助聯合國大會「聯合一致共策和平」決議,繞過聯合國安理會的投票。
以色列全力阻止巴勒斯坦努力
儘管巴方官員近日一再強調,巴勒斯坦前往聯合國是為了爭取獲得該組織的成員資格而非宣佈建國,但以色列認為,巴此舉就是尋求單方面建國。目前,以色列政府將阻止巴勒斯坦相關努力作為其外交工作的重中之重,派多名高官訪問西方主要國家,以外交部頻繁約見各國使節,爭取支持。
以色列總理尼坦雅胡6月14日會見歐洲議會主席布澤克時說,巴勒斯坦尋求聯合國承認單方面建國將使巴以和平進程難以為繼。以色列外交部次日發表聲明說,巴方「過早」單方面尋求建國的舉動,是對整個中東和平進程基本原則的挑戰,並譴責此舉將破壞國際社會承認的和平框架。
但不少以色列官員也承認,徹底阻止巴勒斯坦的行動已成為「不可能的任務」,提案在聯合國大會獲得通過的可能性也較大。如果聯大果真通過提案,以色列將可能在巴以問題上陷入新一輪外交危機,受到更大範圍的孤立。
重啟和談希望渺茫
儘管巴勒斯坦在緊鑼密鼓地準備,但包括巴勒斯坦當局主席阿巴斯在內的高級官員在多個場合強調,談判仍是巴方的首要選擇。阿巴斯在5月25日說,如到今年9月談判仍無進展,「我們將實施9月份(前往聯合國)的選擇」。巴勒斯坦2009年8月公佈了將於兩年內建國的計畫,目標期限是今年9月。
分析人士猜測,巴勒斯坦當局可能會邊走邊看,也可能在談判問題取得進展時突然宣佈放棄前往聯合國的計畫。以色列的官方「說辭」是:任何外力都無法將和平「強加」於這一地區,談判是解決巴以和平問題的唯一手段。然而,以色列政府卻為談判預設了巴方難以接受的前提條件。尼坦雅胡5月在美國國會演講時強調,以方堅持耶路撒冷不可分割、未來巴勒斯坦國應非軍事化以及以色列在約旦河谷駐軍等條件,呼籲巴勒斯坦在此基礎上恢復談判。
以色列政治評論員哈里法說:「以色列政府的強硬立場只會令巴方對和談徹底失去信心,進一步堅定其向聯合國尋求建國支持的決心。」以色列巴勒斯坦研究和資訊中心主任巴斯金說:「目前看來,通過談判解決巴以爭端的可能性極小,若無強大外力推動,困局難有突破。」他認為,巴勒斯坦尋求聯合國承認建國正是契機,借助這一外力,可能為陷入僵局的巴以和平進程打開一扇新窗。(新華社電)
■ 應強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多明尼克•斯特勞斯-卡恩5月14日因涉嫌性侵犯酒店女服務員被美國紐約警方拘留並監禁。作為在全球經濟中扮演重要角色的IMF掌門人以及法國2012年總統大選的熱門人選之一,斯特勞斯-卡恩的被捕引起了世界各方特別是法國政壇的強烈反應。
此間分析人士認為,卡恩性侵事件對法國2012年總統大選格局以及IMF都帶來了猛烈的「衝擊波」,但目前結果尚難預料。
改變總統選舉格局
作為法國社會黨重量級政治人物,62歲的斯特勞斯-卡恩曾任法國財政部長,在法工業企業界具有相當的人脈。2007年擔任IMF總裁後,他在法國的聲望更是明顯提升。2010年底法國一項民調顯示,如果斯特勞斯-卡恩與現任總統薩科齊進入2012年總統選舉第二輪,他將以60%的選票輕鬆當選。
但斯特勞斯-卡恩被捕後,最新民調則顯示,如果他在總統選舉中出局,社會黨其他候選人與薩科齊的競爭力將非常微弱。
作為社會黨頭號總統候選人,斯特勞斯-卡恩事件無疑將改變2012年法國總統大選的格局。法國《費加洛報》說,在距法國總統大選還有不到一年的時間裏,法國社會黨呼聲最高的總統候選人發生這樣的事件將對社會黨參選給予致命一擊。
對卡恩事件,法國總統薩科齊在事發三天後在所屬人民運動聯盟內部會議上要求該聯盟成員保持「冷靜」和「尊嚴」。但消息人士稱,執政黨內部已經改變競選策略,不再將斯特勞斯-卡恩作為第一競爭對手。
無疑,卡恩事件對社會黨打擊最大。社會黨第一書記奧布里15日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這個消息對她來說仿佛是「晴天霹靂」。她呼籲社會黨人在此事上表現出「團結」和「負責任」的態度。
IMF出現權力真空
得益於法國和歐盟的推薦,斯特勞斯-卡恩2007年登上IMF總裁的寶座。在其任職期間恰好趕上全球金融危機爆發,斯特勞斯-卡恩的努力使IMF在全球應對危機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地位不斷提升,幾乎成了世界的「財政部」。
關於卡恩事件對IMF的影響,《費加洛報》日前發表題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還有領導嗎?〉一文稱,卡恩事件對IMF、二十國集團等都是災難。法國電視臺BFM電視評論說,斯特勞斯-卡恩出現這種醜聞,雖然不會影響IMF的正常運作,但對歐洲在IMF的發言權上產生不利影響。
在幫助歐元區國家應對主權債務危機的過程中,斯特勞斯-卡恩這位「挺歐派」一直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外界擔心,如果斯特勞斯-卡恩因為這起事件黯然下臺,IMF或將面臨短期權力真空,進而影響其在應對歐債危機中發揮的積極作用。
事件結果難以預料
眼下,卡恩事件對法國總統選舉和IMF都帶來巨大影響,輿論對事件的結果猜測紛紜。
今年年初,社會黨內曾有多人表示要參加黨內的總統初選,但大多數意見傾向於斯德勞斯-卡恩。現在,社會黨恐陷入多個派別之爭。6月份社會黨就要開始黨內初選,該黨第一書記奧布里能否整合全黨力量投入選戰將面臨嚴峻挑戰。
誰將是IMF掌門繼任人選,也引起各方嚴重關切。不少國家表示,IMF總裁過去一直是歐洲人擔任,在新興經濟體占全球份額不斷提升的今天,繼任者應該從新興經濟體中產生。
歐洲諸國傾向於繼續由歐洲人擔任這一要職。德國總理梅克爾表示,就現階段而言,歐洲有充分的理由推出優秀的候選人。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則對媒體說,如果需要選人接替卡恩,那麼歐盟成員國應當提出自己的候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