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犇報‧第28期] 媒體企業政治化與社會民主發展──謹以此紀念馬來西亞「528南洋報殤」事件

霍媚

2001年5月28日是馬來西亞媒體史上最黑暗的一天,因為當天華人政黨──馬華公會透過其投資臂膀華仁控股公司,成功收購南洋報業集團。從此,馬華公會控制了當時馬國最大規模的中文出版集團──南洋報業集團,旗下除了《南洋商報》、《中國報》、《新生活報》、東馬沙巴《亞洲時報》外,還包括共17種各類雜誌。

當年馬華公會欲收購南洋報業消息傳出時,引起華人社團的極大反彈,民間團體、時事評論人、媒體工作者及馬華以外的(華人)政黨,紛紛反對馬華收購南洋報業。最後,馬華公會不顧民間輿論,以旗下的星報集團(The Star)收購南洋報業,掀開政黨欲透過控制報業所有權來操控媒體自由的計畫。

少數企業或是政黨透過國家機器強制收編、壟斷馬來西亞主流媒體市場,為社會帶來許多負面影響。當中最重要的是媒體所有權集中化,此舉將導致訊息傳播被少數集團與政黨壟斷及控制的情況。雖然我們在市場上看見很多不同的報紙,但實際上卻是屬於同一老闆所擁有。不同報紙的新聞取向、價值觀,甚至是政治偏見,漸漸趨向同質化,讀者也失去從不同視角閱讀的機會。事實證明,在馬華收購南洋報業後的一年間,媒體觀察者發現許多異議輿論漸漸在主流報章上消音,各種對執政黨不利的新聞、批評皆很難在主流報紙現身;華人社團重要議題例如:宏願小學、白小事件,則是低調處理,甚至不予刊登。

當規模龐大的媒體企業不以社會道德和公共利益為己任,而是為了打擊其他政治對手作為其經營目標,而常發表一方的意見或偏好某一政黨,塑造新聞成為商品或是宣傳工具時,將削弱意見市場的有效運作。這樣的媒體是無法履行公正的輿論與監督政府的「第四權」責任,這種結果會對國家的民主建設造成多麼嚴重的影響!馬華公會希望藉由掌控報紙來打壓政治對手及市民社會的異議團體,壟斷訊息將影響公民社會的發展,因為在一個複雜多變的社會裡,只有多元與流通的資訊才能為我們社會帶來進步。

南洋報業在易主後,銷售量一落千丈,華人社會抵制《南洋商報》偏倚的報導方式,造成馬華公會面對財政壓力。2006年10月,馬華公會透過中委會議決脫售21%股份予《星洲日報》集團社長張曉卿所控制的私人公司。其後,張曉卿推動媒體合併計畫,在2007年結合星洲媒體集團、南洋報業和香港的明報集團,成立世界華文媒體集團(世華媒體)。去年9年,馬華向外宣佈脫售其擁有的世華股份予世華媒體,手上只剩下《星報》產業。

現在的訊息傳播日新月異,尤其是網絡發展更是催發更多異議、非主流團體發聲,但是,我們始終要警惕馬來西亞「528南洋報殤」事件,帶給媒體與民主意識的傷害。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