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期】什麼是中國國家科學技術獎?

歷屆大陸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王永卓 陳聰穎 編製)

歷屆大陸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王永卓 陳聰穎 編製)

文編/吳松山

2001年2月19日,首屆中國國家科學技術獎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辦,共頒發「最高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學技術進步獎」和「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等五大獎項。截至2015年該獎項共頒給295項成果和7位外籍科技專家。     Continue reading

【第141期】中國科技界的「花木蘭」

「中國小草」挽救全球數百萬生命。屠呦呦、青蒿和抗瘧疾成藥。(新華社)

「中國小草」挽救全球數百萬生命。屠呦呦、青蒿和抗瘧疾成藥。(新華社)

採訪/劉詩平

打開2016年大陸國家科學技術獎的得獎名冊,一個個女科學家的身影躍入眼簾: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屠呦呦為女性,15個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學技術進步獎中的第一完成人為女性,多個獲獎團隊中的一半成員為女性…… Continue reading

【第141期】超導「大玩家」趙忠賢

超導「大玩家」趙忠賢院士(右三)和學生、同事在實驗室裡。(新華社 金立旺 攝)

超導「大玩家」趙忠賢院士(右三)和學生、同事在實驗室裡。(新華社 金立旺 攝)

文編/吳松山

趙忠賢是大陸當之無愧的超導「大玩家」。40多年裡,他的團隊用自製的爐子或買來的二手「土炮」,在「不及今天百分之一」的硬體條件下,「玩」出舉世矚目的重大突破,「玩」出臨界溫度的世界紀錄,「玩」出中國大陸高溫超導躋身國際前列的科研地位。 Continue reading

【第141期】從國家科技大獎看大陸創新走向

 

2016年度大陸最高科學技術獎的兩位獲得者趙忠賢院士(右)屠呦呦研究員(左),獲獎後與習近平合影。(新華社 李學仁 攝)

2016年度大陸最高科學技術獎的兩位獲得者趙忠賢院士(右)屠呦呦研究員(左),獲獎後與習近平合影。(新華社 李學仁 攝)

文編/吳松山

2017年1月9日,2016年度大陸最高科學技術獎頒給了趙忠賢院士和屠呦呦研究員。

吳文俊、袁隆平、王選、黃昆……自1999年以來共27名傑出科學家摘取中國大陸科技界的最高榮譽——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高峰」有多高?

第四代移動通信系統關鍵技術與應用(4G),獲得2016年度大陸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4G移動通信技術是全球技術和產業競爭的制高點,2008年正式啟動以來,大陸「新一代寬頻無線移動通信網」實現了從「2G跟隨」「3G突破」到「4G同步」的跨越,已成為全球兩大主流4G標準之一。 Continue reading

【第141期】對日抗戰從「九一八」開始:大陸歷史教材改「8年抗戰」為「14年抗戰」的深意

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中,日軍以南滿鐵路遭毀為藉口出兵佔領瀋陽,拉開了東北人民抗戰的序幕。

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中,日軍以南滿鐵路遭毀為藉口出兵佔領瀋陽,拉開了東北人民抗戰的序幕。

文編/魏三多

大陸教育部將於2017年春季教材,全面落實14年抗戰概念,8年抗戰一律改為14年抗戰。這一歷史概念的修改到底有何深意?

不否定8年抗戰

在中國抗日戰爭歷史中,8年抗戰是指從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的全面抗戰;14年抗戰則是指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開始的抗戰,包含了局部抗戰和全面抗戰兩個階段。 Continue reading

【第141期】兩岸戲曲人攜手推動崑曲國際化

改編自莎士比亞名著的新版崑曲《醉新花》中,「羅密歐」化身為崑曲中的「巾生」,而「茱麗葉」則變成「閨門旦」。

改編自莎士比亞名著的新版崑曲《醉新花》中,「羅密歐」化身為崑曲中的「巾生」,而「茱麗葉」則變成「閨門旦」。

文/孫麗萍

莎士比亞筆下的「羅密歐」化身崑曲舞台上亦正亦邪的「巾生」,「茱麗葉」則變成敢愛敢恨的「閨門旦」——改編自莎士比亞名著的新版崑曲《醉心花》即將登陸上海大劇院演出。這部被譽為東方「羅密歐與茱麗葉」的創新之作,見證了兩岸戲曲人齊心協力推動古老崑曲煥發青春、走向世界的努力。 Continue reading

【第141期】為什麼要尋找最美鄉村?

2013年9月24日,大陸為了落實2013年中央1號文件關於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美麗鄉村的要求,正式啟動了「尋找中國美麗鄉村推介活動」。活動以「傳播生態文明,建設美麗鄉村」為主題,以「自然生態美、文化和諧美、生活幸福美、創新引領美」為推介標準,大力推介美麗鄉村的典型,為農民發家致富搭橋,為鄉村旅遊發展搭橋,為傳播生態理念搭橋,共同推動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的建設。   Continue reading

【第141期】2016年中國大陸十大最美鄉村

浙江省開化縣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浙江省開化縣下淤村 

下淤曾是一個「靠山吃山」的貧窮山村,濫伐山林、濫挖河沙的情況十分普遍。此種破壞生態環境的發展方式,使得自然災害頻發,村民不僅沒有致富,反而越來越窮,天然資源開發殆盡後,村民只能外出打工為生。在該村領導幹部帶著村民們團結協作、實幹興村的組織下,如今,通過美麗鄉村建設,下淤村河水清澈見底,青山茂綠,花木繁盛,猶如世外桃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這裡得到了最好的詮釋。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