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犇報‧第42期】東亞領土爭端系列報導:釣魚島 (四)

日本《防衛白皮書》折射冷戰思維

丁宜

近年日本防衛白皮書系列,裡面折射的是冷戰思維、右傾思潮和「恐華」心態。(網路圖片)

日本政府2012年度《防衛白皮書》,一如往年,繼續保持對大陸的所謂「警惕」基調,充斥著渲染「中國威脅論」的舊調,妄稱大陸的動向是地區的「擔憂」。這是十足的冷戰思維的反映。

白皮書稱,大陸船隻侵入「尖閣群島」(即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周邊日本領海,「成為地區的擔憂」。但細察日本方面近來的一些舉動,譬如製造「購買釣魚島」鬧劇、與相關國家刻意強化軍事同盟以及頻繁舉行聯合軍演等,不難看出,日本對大陸的「擔憂」實在是作賊喊抓賊。

白皮書還對大陸艦隻進出太平洋耿耿於懷,稱這一現象出現「常態化趨勢」。白皮書的這種邏輯,頗有「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霸道思想。縱觀近年來日本防衛白皮書系列,裡面折射的是冷戰思維、右傾思潮和「恐華」心態。中日兩國一衣帶水,數千年的交往中,有過友好相處,也有過戰爭和對抗。近年來,日本右翼分子大搞民粹主義,放棄和平憲法中「永不再戰」的條款,這種極端右翼思潮十分值得警惕。

中國大陸等新興經濟體不斷崛起,其發展趨勢不可阻擋。日方須審時度勢,調整心態,正確看待大陸崛起,將之視作「機遇」而非「威脅」。誠如日本前財務大臣與謝野馨所言,大陸的蓬勃發展對包括日本在內的東亞經濟提供了重要基礎。

刻意製造緊張局勢十分危險,冷戰思維要不得,不負責任的言論和不懷好意的揣測無助於地區的和平與穩定。與周邊國家修好,實現共同發展,才是聰明之道。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42期】東亞領土爭端系列報導:釣魚島 (五)

  
《中國的和平發展》白皮書發佈一周年回顧

讀懂大陸近年的外交政策
 

                           (網路圖片)

2012年9月是大陸《中國的和平發展》白皮書發佈滿周年。在白皮書中,不僅中國的核心利益得以明確界定,還提出「充分尊重各國維護本國利益的正當權利」、「把中國人民的利益同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利益結合起來」的願望。

今年8月4日,一份逾千字的大陸外交部發言人的表態尤令外界關注。此一文件重申中國對南海諸島及其附近海域擁有無可爭辯的主權,對美國在南海問題上的不當言辭表示「強烈不滿和堅決反對」。

資料顯示,到目前為止,中國大陸解決了與絕大多數鄰國間歷史遺留的陸地邊界問題,已先後同有關國家簽訂19個邊界條約、協定和22個勘界、聯檢議定書,劃定勘定約2萬公里的邊界線。

分析人士指出, 中國大陸捍衛核心利益有兩個重點:一方面,不屈不撓進行鬥爭;同時,不讓改革開放的大環境發生逆轉。儘管有些問題無法在短期內得到徹底解決,大陸仍分步驟逐步推進。
  
回首十年間,大陸在核心利益上的界定越來越清楚明確,捍衛國家利益的手段越來越充分。值得注意的是,大陸在對外處理相關問題時,並非尋求對抗,而是積極推進合作、減少分歧的比重並妥善管控分歧。從十年來,大陸國家領導人在多個場合宣導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的新安全觀,致力尋求實現綜合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可見一斑。

從雙邊外交的層面上看,大陸在發展同美國、歐盟等方面關係中亦做出諸多努力,積累了危機管理的成功經驗。在多邊外交框架下,大陸也積極參與地區和國際安全合作,努力推動熱點問題得到和平解決。

透過「中國-東盟」戰略夥伴關係、上海合作組織、中日韓領導人會議,大陸能與周邊國家保持頻繁交往;透過二十國集團、亞太經合組織,大陸也拓展了多個國際合作平臺,並展現推動完善全球經濟治理機制的企圖。

在熱點問題上,中國大陸主張朝鮮半島核問題藉由六方會談和平解決;以外交手段和平解決伊朗核問題;積極參與阿富汗重建,支持阿富汗實現穩定與發展;與東盟國家簽署《南海各方行為宣言》。 自敘利亞問題去年爆發後,從聯合國安理會先後三次就敘利亞問題進行表決,中國大陸三次否決相關草案可知,大陸乃是以不干涉它國內政的角度出發,行使否決權。

中國大陸的和平發展道路與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是否能有效維護中國自身利益,並能繼續同世界各國一起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讓我們拭目以待!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42期】東亞領土爭端系列報導:釣魚島 (六)

美日奪島作戰演習

《人民日報》:明知是一張「廢牌」,卻打得熱火朝天

中國大陸漁政船編隊在釣魚島附近海域排除日方船隻干擾並嚴正交涉。(新華社 羅爭光 攝)

日本陸上自衛隊近日參加美國海軍陸戰隊第3遠征軍在關島和提尼安島實施的為期37天的「奪島作戰」演習,首次將島嶼作為演習場所。

日本防衛部門在演習前聲明,「此次演習不以任何特定國家為假想敵」。然而,無論是從演習背景,還是目標來看,這個聲明都有欲言又止之處。此次防衛演習與日本立足《日美安保條約》構建東亞安全新格局構想,以及借美國重返亞太戰略積極作為的衝動密切相關。

幾個月前,日本首相野田佳彥訪美期間,日美就加強在西太平洋的軍事合作達成新的共識,試圖聯手築「網」,維繫不合時宜的安全主導地位。此次演習無疑既有現實針對性,又頗具象徵意義。

日本明確表示,此次軍演將促進「動態防衛力」方面的合作。所謂「動態防衛力」,是日本2010年《防衛計劃大綱》提出的構想,即日本要特別重視部隊的機動性和快速反應能力,以防範「恐怖襲擊」和「外部力量侵占離島」。日本急於掌握遠程投送與作戰能力,展開「奪島之戰」,背後的算盤是什麼呢?日本《產經新聞》引述一防衛官員的談話說:「演習是以中國軍隊進攻釣魚島所展開的奪回戰術為劇本」。

日本極力將釣魚島歸屬問題同《日美安保條約》扯到一起,試圖借外部力量向中國大陸施壓。美國煞有介事地模糊在中日領土爭端問題上立場的同時,不時給日本遞送一些「關心」信號。這實在是低估了中國大陸維護領土主權的堅定意志。

《人民日報》發表文章表示,「明知是一張「廢牌」,卻打得熱火朝天,這究竟是意在激怒中國的戰術小聰明,還是戰略上的不自信?日美兩國想必心知肚明。」

文章稱,「宇宙萬物之中,沒有一樣東西能像陳舊的思想那樣頑固;宇宙萬物之中,也沒有一樣東西能像超越陳舊思想的追求那樣富有魅力。走和平發展道路,既不能無視重重敵意、置國家核心利益於不顧,也不能受外部干擾打亂前進的步伐。這意味著以強勁的發展勢頭打破既有力量格局,意味著以特有的定力和執著把握關係走向。 走大國崛起新路,是豐富國際關係路徑選擇的艱難探索。中國需要堅定的信心,也需要足夠的定力。」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42期】《徵文獎》我的大陸同學(一)

 曾勝吉(中山大學)

編按:由台灣《兩岸犇報》和《台聲》雜誌共同舉辦的《我的台灣(大陸)同學》徵文比賽,評選結果已出爐,此次兩岸共選出33篇得獎作品,並邀集得獎同學歡聚參加8/18~8/28由主辦單位舉辦的「創意中國研習營」活動。感謝各位青年朋友們的熱情投稿參與,本期刊登台灣部分的前三名得獎作品。

親愛的婉琦:

在海峽的另一端,妳曾經過著怎樣的生活呢?又是在怎樣的文化背景下所成長?受過的教育是否迥異於台灣呢?對於這些疑問,我內心未曾有過如此刻般迫切,渴望得知一切一切的答案,這一切只因為妳,我好想知道是怎麼的環境才能塑造出如此的妳。在我最低潮的時候,妳的出現,讓我走出封閉且狹隘的世界,妳積極面對生命所迸發的花火,重新點燃我追逐夢想的勇氣,讓我體認到世界是如此遼闊,不敞開胸懷,到不同的角落看看,視野終究是有限,妳毫不留情粉碎我的懦弱,讓我重新面對真正的自己。

從小到大,我總認為自己在同儕間應當稱得上優秀,成績雖沒有次次名列前茅,但總是能得到獎學金;人際關係雖不至於交友廣闊,但總有一些志趣相投的好友,在自己最感興趣的股票和期貨,也曾得過幾次競賽名次,學習態度與人生方向,也比其他人走得更加堅定踏實,照理說,這樣的我應該是能夠讓自己去喜歡的,可是,情況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改變的呢?為什麼逐漸對於生命失去熱情,開始越來越沒有信心,慢慢逃避面對世界,對未知的未來感到如此的害怕與徬徨,我真的不知道,但就是有一種無力感深深壓在身上。

我想是因為壓力。其實我早該知道的,但就是一直不敢去承認,在你們那裡,有如此多,比我優秀太多、努力太多,有更偉大抱負的人存在,你們與我年紀相當,但卻優秀的讓我畏懼,我其實知道自己心情為何如此複雜,因為我充滿擔憂,未來的我,將與你們競爭,去經歷更加險峻的環境,在全球化的浪潮下搶奪更加珍貴的資源,我能不害怕嗎?我承認,自己與世界也許脫節太久,每個禮拜的《文茜世界週報》、《中國進行式》雖然震撼,但永遠也比不上實際接觸來得深刻,妳雅思接近滿分,我卻還在為英文畢業門檻苦苦掙扎;妳早已ACCA幾乎通過,我卻在聽妳提起ACCA後,才知道有這個考試;妳今年要去大型企業實習,我卻連像樣的打工經驗都沒有,我好想問妳:這個世界到底怎麼了?但我了解,我應該問問自己到底怎麼了?我是如何荒廢過去二十年的時間,才會讓此時此刻的我如此悔恨,我應當早已知道時間在哪,成就也在哪。

我看著妳,每天在圖書館待滿整天的時間,似乎對學習充滿熱忱,但在我問過妳之後,才發覺答案並非如此,妳原來也不喜歡讀書,努力是因為了解惟有讀書才可以改變環境,讓生命充滿更多選擇,妳的意志好強大,真的跟我差好多,妳曾問過我:你們的圖書館怎麼那麼空?說實話,我覺得好丟臉,為自己丟臉,我是否曾有過任何一天,用著無比的熱忱,賭上自己的人生在讀書,沒有,但妳卻是每一天都這樣,我從妳身上看見無限的可能及生命最美麗的光芒,妳真的好值得我去學習。

妳會在想旅行時,一個人揹起背包,獨自去探索未知的世界,體驗不同文化的差異;妳喜歡與不同的人針對不同議題做交流,我們對於兩岸政治與全球經濟的探討,我至今仍記憶猶新。我永遠也忘不掉第一次與妳相見,妳正經八百的向我介紹自己,實在是很可愛,我未曾如此感謝過一個人,因為妳對我的鼓勵,讓我重新傾聽內心的聲音,找到自己努力的初衷,也能以更積極正向的態度接納一切挫折與失敗,也不知道為什麼,看到妳認真的模樣,總覺得不能認輸。

妳帶給我如此多的收穫,不知道我有沒有帶給妳任何影響呢?如果有,我會很高興的。我們約定在三年後、五年後、十年後見面,想必那時的我們,應該會更加成熟,也更能看清這個世界,雖會歷經一些挫折,但想必會有所成長,那時的我們,也許可以喝點小酒,細細品味彼此的故事,回憶著我們在台灣相知相惜的過程。

今天的我,穿上最正式的衣服,為妳送機。妳的離去,確實令我難過,但也替妳高興,因為妳說過:妳想家了,久未歸家的游子,始終要回歸家庭最溫暖的懷抱,現在的妳應該已經到家了吧?而現在的高雄,依舊狂風驟雨,不過我卻對著窗外微微笑著,因為妳說過:人越是悲傷時,越是要開心的笑著,此刻的妳,是否也在對著窗外微笑呢?一個半月的時間,以生命的角度來說過於短暫,但對我的記憶來說,卻是永恆。
                                                                                                                                        阿吉
                                                                                                                               2012.06.12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42期】《徵文獎》我的大陸同學(二)

 蔡尚謙(台灣大學)

    一年前,兩岸之間的密切交流進入到新的階段,政府開放陸生來台,兩岸之間學子開始了更為直接的互動接觸。

    新學期第一堂課,教室裡還是生面孔,忽然一位同學自我介紹:「諸位好,我打山東來的,我是…」一時之間,全班其他本地同學開始議論紛紛,對這位大陸同學充滿好奇。也許是歷史的偶然,也可能是現實上的必然,總之,陸生開始正式踏入我們臺灣人的生活,並開啟了新的故事篇章。

    不能免俗的,我也和其他同學一樣,對大陸學生充滿了新鮮感和疑惑重重。但隨著日子一長,友善的客套褪去,陸生熱潮漸退,新的問題就是我們究竟如何看待這些外地來的「大陸同胞」。台灣社會不是一言堂,充滿了各式各樣的不同立場,於是在逐漸相識的過程中,兩岸長期的文化差異便難免三不五時的出現。有時尷尬,有時卻也會因為彼此都能夠直率表達彼此不同觀點而產生難能可貴的諒解。

    我和老王的相識,便是從那堂課開始。那天一下課,我湊在他身邊挨著他問東問西,他不厭其煩的為我解釋說明。禮尚往來,我對他的提問倒也言無不盡。就在這樣一來一往之間,在每日上課、吃飯、出遊的每個當下,我們都因為彼此的坦率真誠而有了「這樣的哥兒們值得結識」的共識。

    從小時候開始,我就對歷史故事感到著迷,對於詩詞曲賦、歷史掌故,我也百讀不厭、耳熟能詳。要說我對大陸的文化想像,那是一種摻雜著文化和歷史的傳承與連結。我的神州想像,揉合了「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的親切與熟悉。雖然政治現實使得兩岸之間產生了遙遠的距離和對立,但對於同文同種的認知倒是並無二致的珍貴共識。

    我時常與老王談天說地,互通有無。在偶然的機緣裡,也一起參與了校內的社團活動。我倆的發言時有交鋒問難,但在激辯討論的過程中,始終能保持「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的風度。時日久了,對彼此的脾氣和個性也更加清楚,我逐漸理解到,老王是個直爽熱血的人,他從不為求表現出自己好的一面而矯揉造作、忽悠賣弄。他是那種「一根腸子通到底」的光棍好漢,直來直往,光明磊落。

    在這一年的同學經驗裡,為了略盡地主之誼,我時常拉著老王逛台北,帶他看那些我其實已熟悉不過的風景名勝。他特愛去故宮,總說那裡蘊藏了真正的文明瑰寶,經常一早進去,直到閉館都捨不得出來。我嘴上不說,但心裡總是汗顏,身在台灣的我們,對於這些中華文明的重視程度絲毫比不上他。

    老王除了喜歡歷史,他還喜歡和我抬槓。時常我們會為了雞毛蒜皮的小事爭得面紅耳赤不可開交,但越鬥嘴越能理解對方的想法,也更能夠證明何謂不打不相識。就這樣,我們從素昧平生到結為莫逆,途中經歷了無數次的攻詰與尖銳對話。

    然而,越是平凡真實的生活,也就能越能帶來真實的感動。老王與我之間,並不因兩岸的差異與政治對立而有隔閡,我和他在許多不同層面的互動時,重視的事物在於一個人的本質是否真誠,是否具備著惻隱之心,甚至,對於真理和公義的追求,我倆可謂伯仲之間。

    我一直深信一個道理,相識於微時,才能貧而無諂,富而無驕。隔著一條海峽和六十年的歷史高牆,我和老王的友誼建立在對於彼此的誠實無欺和情義相待。我們常說,二十年後,即使立場互異,但無論外在環境如何改變,我們始終都要永不相負。若不是這樣的際遇,這樣的契合,我可能永遠不會認識一位來自於大陸,但是卻能夠把酒言歡,患難與共的朋友。

    為此,我深深感激,因為從他身上,我見識到了具體而微的大陸風貌。雖然沒有人能代表全體,但至少老王為我開了一扇窗,讓我能夠對大陸的現代青年有更直接而深刻的理解。

    張愛玲曾說,「在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遇見的人,在時間的無垠的荒野裡,正巧遇見了,那也沒有什麼話好說,只輕輕的問一聲,噢,原來你也在這裡」

    感謝老王,感謝你出現在我的生活裡。希望二十年後,我們真能升沈雖異,但車笠無忘。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42期】《徵文獎》我的大陸同學(三)

陳昱君(輔仁大學)

    這幾年來,我對於大陸的感覺一直在變化。我對於大陸這塊土地上所居住的人,更是有了之前無法比擬的認識。越認識,就越感到疑惑:以前我們所堅持的想法,到底是因為言之有理,還是單純只是歷史影響下的憂憤產物?   

「人生就是一階段一階段的,再多再長的情緒,終會隨階段變化而逝去。」

    今年初春,新學期的開始,我選修了一堂體育課。一位交換學生,與我在課堂上相識。還記得,剛看到她時,並不覺得她有什麼非比尋常的氣質,就像路上時常擦肩而過的每一位同學。一直到我習慣性地道早安,聽到她的口音,才驚覺,站在我面前的這位,開朗又笑得甜美的女同學,是來自對岸。當下我無比詫異,心中升起一股想深刻了解她的念頭,於是我又再多問了幾句,就這樣一來一往,我們之間親近了許多,就此結下不解之緣。

    「拋開前一階段的情緒,仔細體會當前階段的感受。」

    每周的上課結束後,我們會一起走一小段路再分別,有了許多時間可以聊天。

    她是一個直接又願意傾訴心情的女生。言語之中,我體會得到她對於這個世界的觀點,以及她為自身所做的努力。我們也談到了許多兩岸人民對彼此的看法,而她總是心平氣和地面對一切對大陸以偏概全的批評,並誠懇殷切地告訴我台灣的許多優點。站在她面前,我突然感覺十分羞愧:有許多大陸學生因為不了解我們這塊地方,來這裡體驗生活,而台灣有多少人不了解大陸,願意踏出一步去真正認識那片既熟悉又陌生的土地?答案實在令我汗顏。

    「你會明白,前一階段的疑惑,後一階段便會找到答案。」

    去年夏天,我參加了兩岸交流研習營。在此之前,我從未有機會與大陸學生親近相處。一位文靜又不失大方的女學生,與我共桌吃飯。我們不知不覺談到了大陸與台灣,之間有了點小爭論,然後她談到了他們現代中國的青年,內容有些記不清了,但有一句話我忘不了:「我們是有思想,有靈魂的。」當下我腦中一片空白,張口卻說不出話來。那是我第一次意識到自己思考模式中潛藏的高傲自滿。不可否認的是,當時我對大陸有著偏執的理解,而這樣的複雜情感,源於我們彼此相聯繫的歷史。但我萬萬沒想到的是,我居然沒發現之中的盲點,就這樣無意識地讓自己被歷史綑綁住了。我們曾經是密不可分的一群,現在卻因為早已無法改變的過去,而孜孜不倦地在大陸人身上附加一種感情的枷鎖。我們鎖住公平的心,在思想上,總是沒有給予他們平反的機會。

    「也許,我們需要的不只是找到答案,還有給予自己一個進入下一階段的機會。」

    這學期的課程結束後,那位可愛的交換學生也要離開了。她告訴我,等我之後有機會去廣州,千萬別忘了通知她。她也向我要了家中的住址,說是等回到大陸,再寄明信片給我。這些話聽得我心中一股暖意升起。我想,人跟人之間的友情,本來就可以純粹至此,何必再多出無謂的界限和隔閡?台灣和大陸,真的有如此陌生?距離有如此遙遠嗎?這幾年,我從許多認識的大陸學生身上,隱約地發現了一點答案。但這個答案,不能夠只屬於我,希望之後不久,可以看見更多台灣人的心,被這樣溫暖的話語給捂暖。然後,我們也用自己的方式,將大陸人的心給捂暖。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42期】你所不知道的名校系列(一)

  
中國大陸的新聞專業院校 (華東篇)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上海)——北有人大,南有復旦
   
藺桃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

編按 京城之外,大陸最發達的地區即是滬寧杭經濟圈,自古以來便是人文薈萃之地。雄厚的經濟實力和良好的教育傳統,也形成了一個新聞教育的高地。除了台灣民眾耳熟能詳的復旦大學之外,華東地區的新聞名校,還有更多層次的選 擇,無論聯招分數低中高,總有一款適合你!

百年名校復旦大學在兩岸都頗負盛名,是許多學子心中的「人文殿堂」。作為一門年輕的學科,新聞學在復旦的歷史也相當久遠,改革開放以後的1981年和1984年,復旦新聞系便先後建立了碩士點和博士點,是最早建立新聞專業的少數重點院校之一。因此復旦新聞學院也集結了中國大陸新聞學研究領域的一些元老級學者,如童兵、李良榮。後者已年滿66歲,目前仍在教學,學識淵博,寬容慈愛,被學生們親切地稱為「李爺爺」。

「北有人大,南有復旦」,復旦大學同樣以傳統、踏實的基礎訓練聞名,新聞及傳播學的研究也都居於大陸領先水準,如1981年出版至今的《新聞大學》,是新聞學研究界的權威刊物之一。憑藉復旦的實力及新聞學院的研究傳統,新聞學院獲得國家級研究專案及資金資助的機會更多,與海外大學如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等交流、合作關係也非常深厚。

傳統並不意味著刻板。從事新聞學研究的學者對新聞時事的關注,讓他們並不同於坐守書齋的學者,課堂並未遠離現實。新聞學院的老師多為有著成熟看法的中壯年,曾就讀於復旦大學新聞系研究生的歐陽媛華說,每位老師的觀點都不一樣,或偏激或保守,有的甚至驚世駭俗,但老師們的嚴格要求和集中轟炸,讓她這個以往固守書海的小女生也不得不打開眼界,開始思考,有關新聞業,也有關於這個社會。許多同學也和她一樣,和老師們一起成為了網路達人、時事粉絲。

當然,其他新聞學院注重的實踐,復旦也不會少。

歐陽媛華屬兩年制碩士,更注重學生的實踐。媛華說他們的老師一半是從業界請過來的高級、資深記者,只談業務,少談理論,她的專業是國際新聞,因此來上課的老師都是CNN、路透社、紐約時報等的駐華記者及美國科研機構的訪問學者,大部分為英文授課。學院也要求她們必須要在媒體實習半年以上方可畢業,目前在杭州《都市快報》國際新聞部做編輯的媛華,她的碩二年級就幾乎都是在實習中度過的。

三年制的研究生教育還注重跨學科知識積累,社會學、人類學、心理學甚至哲學的課程都要上,幾乎每週學院都會請國內外知名學者前來講座,老師同學都可以去聽。復旦畢業的學生向來以「底子厚」著稱,工作的「後勁」很足,很受業界青睞。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42期】你所不知道的名校系列(二)

中國大陸的新聞專業院校 (華東篇)

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精緻而務實
 
藺桃

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綜合實力強勁的南京大學,在大陸高校中的排名一直穩定在前十位。

雖然建系晚於復旦、人大等新聞名校,但南大的金字招牌還是吸引了許多新聞界的名師。
如研究新聞理論的丁柏銓,研究新聞實踐的丁和根,研究傳播學理論的段京肅和都是這些研究領域內的重要學者,杜駿飛教授是大陸最早研究網路傳播的學者之一,出版的許多著作如《網路傳播學》等是研究網路傳播的必讀經典之一。

一年前,為進一步提高學院的科研水準和國際影響力,新聞傳播學院還發出全球招聘院長的徵集令,目前由丁柏銓教授出任院長。

新聞傳播學院下設三個系,包括新聞學系、廣播電視與新媒體系和廣告與傳播學系。從南大新聞院碩士畢業已經一年的潘大偉說,南大新聞院最大的特點就是踏實,這與南大「誠樸雄偉,勵學敦行」的校風密不可分,三年的碩士學習培養了他更加務實、更加專業的做人做事方法。

南大並不鼓勵低年級學生早早進入媒體實習,反而注重培養學生寬厚的知識基礎和綜合思維能力。學校開設了大量通識課程,且提出學生修習不低於14學分的要求。全校所有課程資源都對學生開放,學生可以在最低的專業課程要求之外,靈活採用選修、副修或雙學位的學習方式,轉系轉專業的制度和按學分制收費等配套制度,也讓學生有了更自主的選擇。

幾乎每週,南大都會請來業內的知名人士如知名記者、廣告人等前來學校講座。同學們還會依照傳統組織讀書會,廣泛涉獵政治學、社會學、傳播學、經濟學等方面的書籍、論文,在一些老師的課堂上,同學們還會以小組的形式上台報告。

潘大偉,南京大學新聞專業畢業生。畢業後並沒有從事新聞工作,反而進入了一家投資銀行,他覺得正是學校這種精緻而務實的教育方法,讓他明白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42期】你所不知道的名校系列(三)

中國大陸的新聞專業院校 (華東篇)

南京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江蘇新聞專業的「第一塊牌子」

 藺桃

南師新聞專業為江蘇新聞學的「第一塊牌子」。

雖說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憑藉綜合實力已是江蘇省的NO.1,但在江蘇省內,南京師範大學(以下簡稱南師)的新聞學專業一直享有盛譽,創設時間早,學術成就高,一度被稱為江蘇新聞學的「第一塊牌子」。

江蘇話「第一塊牌子」意為標杆、標誌,此言並不虛。早在2001年,南師新聞學學科就被江蘇省人民政府授予「江蘇省新聞學重點學科」,成為江蘇省唯一具有新聞學重點學科的院系。2005年底,獲批新聞學博士點。這兩項指標性的榮譽,南大新聞院暫時都未獲得。

始建於1964年的南師新聞學專業,培養了一批最早的新聞學專業人才,目前江蘇省內各大新聞單位從領導到一線記者、編輯,有許多畢業於該院。

目前南師共有新聞攝影系、新聞系、廣電系、新媒體系、廣告系等五個系和新聞班、廣播電視新聞班、廣播電視編導班、廣告班、新聞攝影班、2+2新聞(由從其他院轉專業而來的同學組成)等7個本科班級。

傳統新聞專業的優勢,即是對採寫編評等新聞基本功的極度重視。目前就讀與南師新聞系大四年級的董簫樂說,他們的課堂精細而扎實。一堂採寫編評課就是一個小報社,四位老師共同教學,每個月由全班同學共同完成一份班級報紙,班上同學被分為四個小組,每組都有一位採寫組長、寫作組長,因為每組負責排版兩個版面,因此還有兩位美編、一位校對,每個職位每期都會由不同的同學擔任。

不要以為班級報紙只是寫寫班級趣聞,他們的採訪對像是南師所在的南京市棲霞區的所有新聞,包括頭版、市場版、社區版、校園版、評論版、生活版等8個版。

通過這一堂課,董簫樂不僅提前克服了採訪不同人物的恐懼,通過老師的點評,寫作能力也大大提升,最重要的,對一份報紙的製作流程,她和同學們都有了更全面、真實的認識,也培養了他們的團隊協作能力。

經過這種實操訓練後,再進入新聞媒體實習,南師的同學往往對新聞線索的判斷更加敏銳,發展的後勁也更強。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42期】你所不知道的名校系列(四)

中國大陸的新聞專業院校 (華東篇)

浙江傳媒學院(杭州、桐鄉)——專業而活潑

藺桃

浙傳培育出許多大陸影視新聞界知名人物。

搜索中國大陸大部份市級、省級甚至中央電視台的節目主持人、編導履歷,如曾經的浙江衛視當家花旦朱丹、湖南衛視超級女聲等重磅節目的幕後推手龍丹妮,會發現他們大多畢業於同一所學校——浙江傳媒學院(以下簡稱浙傳)。

這一所普通大學,2004年之前的名字還是浙江廣播電視高等專科學校,若按照平常標準,只能算作是一所三流高校。然則其隸屬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的身份,讓無數有著「主播夢」「電視夢」的俊男靚女趨之若鶩。尤其在升為本科院校後,浙傳的高考錄取分數一路逼近重點本科的錄取線,在部份省市甚至超過重本錄取線。

浙傳的魅力在哪裡?專業的師資和教育及學院的人脈也許是大多數人心中的答案。

播音主持、編導等藝術專業固然是浙傳的強項,但新聞與傳播學院(以下簡稱新聞院)亦藉助浙傳的平台發展迅速。

畢業於浙傳新聞院廣播電視新聞專業的甄妮說,她們學院的最大特點在於實踐訓練特別強。新聞理論、新聞寫作等課程占的比重非常小,而如新聞採訪等專業課程則基本上是在外面拍新聞,回來後再由老師點評,而老師們大多是在業內有過五年以上工作經驗,幽默風趣、心態年輕,當然,對動手能力的要求也特別高。近年來,學院也特別注重引進有海外背景的老師。

實踐訓練是貫穿整個大學四年(也有三年制的專科專業),從大一開始,甄妮和她的同學就在老師的牽線或學院的鼓勵下,到媒體實習。這比綜合性大學的學生大多到大三或大四才開始實習相比更有優勢,往往三年多下來,他們已經在各類媒體實習了一個遍,已經開始確立自己的職業方向或積累起一定的媒體資源。如甄妮就曾經在青島電視台、浙江電視台、青島《半島都市報》及旗下的雜誌以及一家廣告公司實習過,最後她卻選擇了報紙新聞作為她留學英國的專業方向。而曾經高強度、多頻率的實踐訓練,讓她在英國留學期間也更能勝任當地節奏更快的實踐要求。「而有些同學還適應好那邊的學習就忽然畢業了。」甄妮說。

此外,所學課程雜而多,如攝影、攝像、網路新聞、甚至管理、廣告、公共關係等別的科系的課程都要學,而且都是由其他學院的專業老師跨刀任教。雖然甄妮也承認不可避免會比較學得較淺,但這確實開拓了學生的思維和眼界。「我們學院的整體氛圍非常活潑,學生們都不是中規中矩的那種,可能更類似北京電影學院或中央戲劇學院等專業院校的模式。」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