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犇報‧第44期】專題報導:釣魚島領土爭端的國際輿論戰(二)

熱臉頻貼冷屁股
日本外相玄葉光一郎的國際遊說計劃

                  (網路圖片)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近日,日本外相玄葉光一郎親赴歐洲,打算就釣魚島問題展開「國際宣傳戰」,兜售「釣魚島主權屬於日本」、「日本購島有理」等謬論,以期「構建對日本有利的國際輿論網」。
從歐洲陸續傳出的訊息顯示:這些國家對玄葉熱衷的上述議題並不熱心,更願意將玄葉的日程定位於「經濟交流」。玄葉的「國際遊說計劃」在歐洲遭到冷淡對待。

此前,日本首相野田佳彥及其外交官員多次在講話中,包括在聯合國場合,肆無忌憚的使用「障眼法」,試圖改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聯合國確立的國際秩序與領土劃分,一再宣揚「釣魚島屬於日本固有領土」。但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哪一個國家的政府和主流媒體認可這種邏輯。

日本政府此種漠視歷史與現實的驕橫態度,雖然藉由搭美國重返亞洲的順風車,試圖為其侵略戰爭翻案。這樣的行為其實是低估了國際輿論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成果的守護;低估了國際社會對於共體時艱、應對全球挑戰的渴求;低估了相關國家重視對華關係以及對於「選邊站」的慎重。

歷史已經並將繼續證明,日本越是驕橫,就越是折騰;越是折騰,破壞區域合作的「麻煩製造者」標簽就貼得越緊,在國際社會熱臉貼冷屁股的機會就更加成為必然。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44期】專題報導:釣魚島領土爭端的國際輿論戰(三)

日本67名政客參拜靖國神社
引發亞洲國家憤怒與國際社會擔憂

                                 (網路圖片)

據日本《產經新聞》報道,日本超黨派團體「大家一起參拜靖國神社國會議員會」的67名成員於10月18日上午參拜了位於東京九段北的靖國神社。

日本67名政客昨天參拜備受爭議的靖國神社,而不到24小時前,有可能成為日本新首相的安倍晉三也高調參拜已經引發亞洲的憤怒和國際社會的擔憂。野田政府對參拜靖國神社的大臣採取「不過問」的態度,內閣官房長官也在淡化參拜影響,日本媒體說,這可能使參拜靖國神社成為一種常態。

「日本刮起右翼風」韓國MBC電視臺得出這樣的結論。同一天的韓國《文化日報》稱,日本政界人士拜鬼是給東北亞緊張局勢重新點火,此舉可能將目前日本與中韓之間的領土紛爭擴大到歷史問題上。

瑞士《2分鐘報》稱,對歷史罪行,日本表現出了一種頑固,日本對過去的處理不當,讓東亞失足掉進冷戰。《紐約時報》更是刊登長文報道安倍參拜靖國神社,稱日本政客參拜靖國神社引發擔憂。文章批評安倍說,安倍可能將他的國家拉向右翼方向。CNN的報道認為,對日本的這種右轉,鄰國不會坐視。

日本民主黨籍參議員川上義博10月18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說,「那裡面如果沒有那14個人的牌位,誰去參拜都不會引起反響。可以說,那14個人是為國家犧牲,但正是他們的行為讓日本成為戰敗國。我是絕對不會去參拜那些把國家帶入災難的『英雄』們的。」(環球時報)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44期】專題報導:釣魚島領土爭端的國際輿論戰(四)

日本共產黨:需警惕日方利用釣魚島問題強化軍備

                              (網路圖片)


日本共產黨委員長志位和夫10月4日在東京表示,需警惕日本國內一部分政治勢力企圖利用釣魚島問題擴充軍備。
志位元在東京外國記者俱樂部舉行演講時表示,1972年日中邦交正常化交涉以及1978年締結日中和平友好條約交涉中,日中兩國在「尖閣諸島」(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問題上達成了「擱置爭議」的共識。   

志位說,日本政府此前的「購島」行爲是釣魚島事態升級的起源。   

志位認爲,甲午戰爭是日本在亞洲發動一系列侵略戰爭的起點。但日本政府並未對發動的侵略戰爭進行反省,這是日本外交的弱點。因此當中方9月27日在聯合國批評日本政府竊取釣魚島、「購島」行爲是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成果的公然否定、是對戰後國際秩序和《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的嚴重挑戰,認爲日方仍抱有殖民主義心態時,日本政府無法對此進行反駁。   

志位指出,日本國內一部分勢力企圖利用釣魚島問題來強化自衛隊軍力、加強日美軍事同盟,也有一部分政治家認爲日本應該擁有海軍陸戰隊。他說,政治勢力利用釣魚島問題來強化軍備、修改憲法,這將是釣魚島問題未來發展的最壞局面,絲毫無助於建設性地解決領土爭議。「日本共產黨絕不允許這種情況的發生,將全力阻止。」 (新華社電)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44期】專題報導:釣魚島領土爭端的國際輿論戰(五)

綜合消息:
部分國家學者批評日本政府在釣魚島問題上的挑釁行爲

                            (網路圖片)

【本報訊】部分國家的學者近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對日本政府「購買釣魚島」的挑釁行爲進行批評,認爲日本沒有理由繼續佔據釣魚島。
俄羅斯俄華戰略合作協會常務副主席、東方學家彼得•格瓦西科夫認為,按照決定二戰後國際秩序的雅爾達體系,釣魚島毋庸置疑是中國領土,不承認這一點就是對這一體系的公然破壞。《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從國際法理層面明確規定,作爲戰敗方的日本應將竊取的領土歸還給中國,日本沒有任何理由繼續佔據釣魚島,而應承認中國對其擁有唯一主權。

格瓦西科夫還指出,在國際金融危機持續蔓延背景下,日本經濟不振,問題叢生,日本政府急需製造新矛盾轉移國內民衆視線。他強調,深陷金融危機的西方國家爲擺脫困境,人爲地在世界一些地區製造矛盾衝突。在釣魚島爭端上,美國無法充當合格的調停人,華盛頓一再重申將釣魚島置於《美日安保條約》之下,這種做法只能給釣魚島之爭火上澆油。

俄羅斯格洛莫夫飛行試驗研究院專家弗拉基米爾•比留科夫說,回顧歷史可以發現,釣魚島是中國最先發現並劃入版圖的,所以中國理應享有對釣魚島的主權,而不是日本。

烏克蘭國際政治問題專家丹尼斯•涅奇波魯科表示支援中國政府在釣魚島問題上的立場,認爲日本當局是在面臨國內政治和經濟雙重危機的情況下,試圖利用釣魚島問題轉移媒體和公衆視線。

瑞士知名人士羅格•舍雷爾日前在瑞士主流媒體《每日導報》發表題爲《毫無代價的戰爭罪行》的文章,批駁日本對釣魚島實施「國有化」,認爲日本「購島」行爲是一種挑釁。文章還指責日本對二戰期間所犯罪行不思悔改。文章說,日軍二戰時在中國犯下南京大屠殺、拿活人做實驗研製生化武器等種種暴行。但日本前首相小泉純一郎每年都去參拜靖國神社,祭奠供奉在那裡的戰犯。日本對其在二戰期間所犯罪行既沒有道歉也沒有賠償。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44期】專題報導:釣魚島領土爭端的國際輿論戰(六)

日本促美壓華打錯算盤將自身置於孤立境地

                              (網路圖片)

【本報訊】被認為可能再次登上首相寶座的自民黨新總裁安倍晉三,10月15日同到訪的美國副國務卿談及中日島爭時態度強硬:「沒有談判餘地,不存在領土問題,1厘米也不會讓。」與此同時,日本國內設想通過中日危機昇級敦促美國在釣魚島主權歸屬上傾向日本的聲音不斷出現。
《人民日報》海外版發表專文說,促美壓華的想法在戰略上是錯誤的、危險的,對日本國家利益是有害的。

該報指出,日本認為美國為了維護在西太平洋最重要的同盟關係,關鍵時刻會選擇支持日本的邏輯是不可靠的。美國一直以來的態度是:在領土歸屬上不持立場,但同時又提及日美安保條約適用。這反映了美方既不願同中國對立,又需要顧及同盟「小伙伴」的復雜心理。對於日本來說,則始終因為沒有得到美國終極承諾而心存疑慮。中日危機昇級惡化,美國就會面臨不得不干預的局面,在中日之間美國不可能選擇中國,這可能是日本某些人士的邏輯。但是曾擔任歐巴馬政府國務院亞洲事務高官的貝達在回憶錄中明確寫道:「設想中日會為了這些島嶼開戰是荒唐的,或者認為美國會被迫捲入同樣荒唐。」而且很有可能,美國在危機可能失控之前,就會轉向遏制日本從而避免戰略攤牌。

其次該報也認為,日本忽視美國國內對於中國崛起討論的多元性,放大美國國內「中國威脅論」將會導致戰略誤判。日本國內知識界和輿論對於「中國是威脅」一邊倒認知傾向突出,他們似乎也認為美國的對華認知與日本相同,不知這種判斷來自一廂情願的期待還是有選擇性的報導。美國國內對於中國崛起的認知是多元的,信奉「中國威脅論」的僅是其中一種傾向。歐巴馬政府一邊高調「重返亞洲」,推進跨太平洋伙伴關係協議(TPP)談判,另一邊高度重視中美高層互動和戰略與經濟對話,正好體現了美國對華政策的多元訴求。冷戰中,美國戰略家們發展了龐大的威懾理論,但結果被證明誇大了蘇聯威脅,不僅無用,相反還無助於自身安全的正增長,美國戰略界在看待今天中國時不會不吸取這些教訓。相反,戰後缺乏戰略思維訓練的日本容易情緒化地用放大鏡看美國對華警戒防備,用顯微鏡看美國對華合作意願,這只會進一步強化日本已經一邊倒的對華負面認知,從而做出錯誤的判斷和決定。

最後,該報提出,日本在對華關係上過度依賴美國,回避或者拖延制定長遠的對華關係,不僅會失去同中國建立長遠關係的戰略機會,而且可能會失去美國的信賴。日本為了應對所謂中國崛起帶來的挑戰,在過去十年裡主要采取了強化日美同盟,建立自由國家聯盟,構築歐亞「自由繁榮之弧」等,這些外交行為說到底著眼點都是中國,但唯獨缺失的正是日本對華外交的長遠戰略。日本的上述外交做法短時間內可能會帶來一些所謂的「安心感」,但日本不可能永遠回避如何定位中日關係遠景的戰略問題。相反,中美關係正在朝著建立新型大國關係的明確的遠景目標邁進,日本持續消極回避態度只會讓自身在急劇變動的大國關係格局中處於孤立境地。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44期】群島繁花 2012.11

為什麼不要建核電廠?

霍媚

                           (網路圖片)

    去年三月,日本發生8.9級大地震及海嘯事件震撼了世界,更讓人們感到擔憂的是福島縣第一核電廠機組因為海嘯而自動停止運行後,發生的輻射泄漏事件。
當時日本政府緊急撤離附近地區的數十萬名居民,但此事不但人類,還衍生長遠的食物鏈安全問題。

    這並不是史上第一次發生核災事故,1979年美國三哩島核電站發生反應爐熔毀以致輻射外洩,政府疏散了周圍地區的大批居民;1986年,前蘇聯車諾比核電廠爆炸,威脅數百萬人的生命和財產,更不幸波及烏克蘭、俄羅斯、歐洲等地,民間估計至少9萬人因此患癌。

    日本311核災事件後,國際社會又出現要求關閉核電廠的聲音。各國對此反應不一,蘇格蘭表示不再建核電廠,而是增加風力、海浪和潮夕的發電量;瑞士政府則決定分階段關閉5座反應爐;德國宣佈該國將分階段關閉境內核電廠,希望在2022年成為「非核國家」。

    德國是世界舉重輕重的工業國家,核能占了該國四分之一的發電量,該國政府決定結束核能發電,轉向提高風力、水力、太陽能等再生能源的比例。德國果敢的決定給國際社會一個「震撼」的宣示,也讓各國在反思:我們到底要不要建核電廠?發展核電是唯一廉價和有效的能源嗎?

雖然美國、日本等曾發生嚴重核災事件,但隨著全球能源吃緊,各國都在尋找更可靠和廉價的能源管道,一些國家或地區依然沒有放棄核電政策,包括台灣和馬來西亞。大馬首相納吉在2010年宣佈要興建兩座高達200億令吉以上的核電廠,計畫在2021年与2022年分別完工,以平衡國內的能源需求。

雖然日本福島發生核災後,納吉政府表示不急於落實核電廠計畫,但大馬反核聯盟(MyCan)在今年7月揭露,大馬核能機構(MNPC)已經初步鑑定西馬半島七個核電廠興建地點,但政府沒有公布這些消息,打算隱瞞地區民眾在暗地裡建設核電廠。這個消息曝光後,引起大馬民眾的恐慌。

為什麼大馬或其他國家「一意孤行」推動核電計畫?沒有核電計畫,我們的社會發展是否就要倒退30年?國際能源機構(IEA) 曾經警告說,再生能源是無法百分之百取代核電,如果放棄核電的話,不但能源發展會開倒車,也加劇消耗石油或天然氣。擔心能源耗盡是發展核電最常使用的理由,就像馬來西亞工藝大學石油及再生能源工程學院院長阿里芬認為大馬應該發展核電,因為石油能源日益減少、價格越來越高,因此成本小又是「零排放」的核電,是未來最理想的石油替代能源。

雖然核電是「乾淨」又「便宜」的能源,但我堅持反對核電計畫,因為就像阿里芬自己承認:「建立核電廠的問題不大,爭議在於核電廠的安全性而已」。沒錯!核電千般好,萬般妙又如何?它最大的問題在於人類無法掌控其「安全性」──天災或人禍,及承擔它所帶來的災難。

10月3日韓國兩座核電廠分別發生故障,需緊急關閉機組,讓人擔憂幅射外泄。此外,還傳出核電廠消防人員在辦公室吸食冰毒、核電廠機組人員偷走零件販賣給外面核電廠消息。台灣台電核四廠在10月也傳出採購弊案,原應有輻射防護功能的電氣導線管竟傳出不符規格,可能導致導線管受輻射影響而失靈,影響核電廠的正常操作。核一廠一號機也在10月7日也發生跳機事件,台電對此在白天解釋說是「機件老化」,晚上又改說「人為疏失」。

從納吉政府打算靜悄悄推行核電計畫,到台電對核電廠出現問題時朝令夕改的說詞,讓我們警覺到我們無法避開天災,對人禍更是防不勝防。我們一朝無法確保所有的核電廠都是「良心運作」、無法保證所有的管理層都誠信十足、無法擔保工作人員都不貪污腐敗,我們根本不應該/沒有能力推行核電計畫,因為我們無法承受天災人禍給核電帶來的風險和代價,包括數以百萬計人們和下一代的身體健康及環境安全。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43期】誰是詆毀伊斯蘭教的主謀?

網路電影《Innocence of Muslims》的羅生門
  
耿學鵬

電影《Innocence of Muslims》引發多國反美抗議  (網路圖片)


一部涉嫌詆毀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影片觸發多國反美抗議後,自稱是影片導演的美國加州地産商「巴賽爾」成爲焦點人物。


美國媒體調查後發現,「巴賽爾」的身份和名字存有疑問,影片拍攝的關鍵人物可能是另一個加州人「納考拉」,而這個人可能有金融犯罪前科。

無論如何,多名參演演員發表聯合聲明,說自己受騙。

尋人

納考拉接受媒體採訪時,承認自己爲影片拍攝提供後勤支援。自稱影片導演的「巴賽爾」已經躲了起來。美聯社前一天聯繫到「巴賽爾」並電話採訪,隨後利用「巴賽爾」的手機號碼定位,發現他所在地點是納考拉位於洛杉磯的住宅。

納考拉否認自己是影片導演,同時否認以「巴賽爾」的身份與美聯社通話。美國聯邦法院的文件顯示,納考拉有多個化名,其中一個是「巴賽爾」。自稱協助推介影片的佛羅里達州牧師特里•瓊斯說,「巴賽爾」不是真名,我與他通電話。他肯定是躲起來了並隱藏身份。
 
查人

美國聯邦法院文件顯示,納考拉有案底。他2010年獲控金融欺詐罪,罰款79萬美元,入獄21個月。同時,未經允許,5年內禁止使用電腦或網際網路。

一名檢察官說,納考拉使用竊取而來的身份資訊開設虛假銀行賬戶從事欺詐,基本操作是利用一個虛假賬戶的空頭支票取現,再用另一個虛假賬戶的空頭支票補台。
  

騙人

按照「巴賽爾」的說法,那部爭議影片是在2011年夏天拍攝,耗時三個月,涉及59名演員和45名幕後人員。參演演員發佈一份聯合聲明說,他們受到製片誤導,一些對白在後期製作過程中遭到篡改。「全部演職人員非常不安,感到被製片利用」,《洛杉磯時報》援引這份聲明報導,「我們百分之百不支持這部影片,完全受到誤導。」

聲明說,製片篡改劇本並向演職員撒謊,「讓我們震驚」。

網路上傳播的電影介紹短片顯示,當配音提及敏感名字或內容時,有時畫面不是演員正在講話,有時對不上演員的嘴型。專業人員推測,影片涉及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內容可能出自後期製作。

女演員辛蒂•賈西亞說,她收到參演邀請時,影片名爲《沙漠英雄》,拿到的劇本中沒有詆毀伊斯蘭教的內容。自稱導演的「巴賽爾」告訴她,自己是埃及人。「巴賽爾」先前接受媒體採訪時自稱出生在以色列,是以色列猶太人。以色列官員說,沒有記錄顯示「巴賽爾」有以色列國籍。(新華社)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43期】美大使死因成謎

美駐利比亞大使史蒂文斯  (網路圖片)

劉鍇

美國駐利比亞大使史蒂文斯遇襲前與使館人員走散,遺體幾個小時後出現在利比亞東部城市班加西的機場,死因至今成謎。

走散

一名美國高級官員當天在首都華盛頓告訴媒體記者,「一些不明身份的利比亞極端分子」9月11日晚間10時左右發動襲擊,15分鐘後攻入美國駐班加西領事館院內,向主建築開火。

這名不願公開姓名的官員說,大使史蒂文斯、新聞官史密斯和一名安全人員當時正在樓內。「他們試圖逃出失火建築,因濃煙彌漫而走散,」他說,「那名安全人員設法逃出,隨後與其他安全人員一起返回樓內救人。」

安全人員們找到史密斯,發現他已經死亡;把他的屍體拖出建築。他們沒有找到大使史蒂文斯,隨後因爲濃煙和持續槍擊而撤離建築。安全人員多次試圖重返樓內,沒有成功。大約11時20分,安全人員進入主建築,把其他館員疏散至安全區域,仍然沒有發現大使的蹤迹。

根據法新社報道,美國和利比亞安全人員聯手回擊,交火持續至9月12日淩晨2時左右,安全人員基本控制領事館。其間,兩名領館人員死亡、兩人受傷。
 
成謎

「史蒂文斯大使在襲擊期間離開建築物並被送往班加西一家醫院」,那名美國官員說,「坦率說,我們不知道那是什麽時候……我們不清楚他當時的狀況。」

傳言中,一些不明身份的利比亞人把史蒂文斯送入醫院,大使當時生死未卜。美方官員回應:「不管怎樣,他(大使)出現在(醫院)那裡,與美國人無關。只是,我不能確認傳言,因爲我們確實不清楚。」

「大使的屍體黎明前後出現在班加西機場、移交美方時,我們才看到他」,他說,「從大使與其他館員走散,到我們獲知他在班加西一家醫院,我們不清楚這段時間發生了什麽。」

美方正著手驗屍,以確認大使死因。聯邦調查局將介入對襲擊的調查。
 
漏洞

暫時不清楚襲擊是否關聯當天早些時候多起針對美國的示威。在班加西和埃及首都開羅,不少示威者聚集在美國外交使團駐地前,抗議一部美國影片詆毀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英國奎利亞姆研究所推斷班加西領館遇襲是一起「策劃周密的恐怖襲擊」。這家反恐研究機構說,襲擊與大約20名武裝人員相關。

一些人推斷,武裝人員輕易闖入,表明美國駐班加西領事館安全措施有漏洞。一名美國官員告訴路透社記者,事發時,領館內沒有一名美國軍方人員。按照美方官員的說法,領館安保由利比亞和美國安全人員共同承擔,安全人員剛完成例行安全檢查,以防範「911」恐怖攻擊周年可能發生的襲擊。「襲擊前,沒有資訊顯示我們(安保)準備不充分。」

美國已經疏散班加西領館所有人員,駐利比亞首都的黎波里大使館僅留幾名應急人員。德新社報道,美方打算把4名死者的屍體和班加西、的黎波里外交使團人員轉移至一處位於德國的美國軍事設施。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43期】攸關歐洲一體化命運的裁決

                                     (網路圖片)

德國聯邦憲法法院9月12日作出裁決:有條件地批准德國參與歐元區永久救助機制——歐洲穩定機制(ESM)和為了加強財政紀律的「財政契約」。

分析人士認爲,這項裁決意味著一個放貸規模達5000億歐元的長期救助機制很快將成爲現實。從長遠看,歐洲穩定機制、「財政契約」以及歐洲中央銀行國債購買計劃,將引導歐洲走向財政聯盟之路,歐洲一體化進程將得以繼續艱難推進。

向歐元救助亮綠燈

德國聯邦憲法法院此次爲歐洲穩定機制和「財政契約」放行附有前提條件。

聯邦憲法法院院長安德烈亞斯當天在宣佈裁決時說,批准條約的前提是,必須確保德國的擔保上限不超過1900億歐元;在歐洲穩定機制理事會,沒有德國代表的同意,不能産生更高的出資義務;德國還必須在歐洲穩定機制條約設計上確保德國聯邦議院和聯邦參議院擁有充分的知情權。

歐洲穩定機制是歐元區永久救助機制,目地在向融資困難、需要幫助的歐元區國家和銀行提供資金支援。該機制由歐元區各國按比例出資,總計7000億歐元,放貸能力爲5000億歐元。德國需提供1900億歐元擔保,其中220億歐元以現金方式支付。歐洲穩定機制開始運轉後,將取代計劃運行到2013年中期的歐元區臨時救助機制——歐洲金融穩定工具(EFSF)。

歐洲穩定機制原定於今年7月1日生效,德國是唯一一個尚未完成對歐洲穩定機制批准的國家。德國聯邦憲法法院的批准,爲歐元長期救助機制的問世清除了最後障礙。

今年6月底,在德國聯邦議院和聯邦參議院批准了歐洲穩定機制和「財政契約」後,以基社盟議員彼得•高魏勒爲代表的3.7萬名反對者向憲法法院提出上訴,指控條約違反德國憲法《基本法》。反對者認爲,政府的決策沒有議會的充分參與,實質上損害了民主體制這一基礎。

而聯邦憲法法院的最新裁決表明,該法院認爲否定歐洲穩定機制的後果不可估量。事實上,迄今爲止,在有關歐洲一體化的訴訟中,聯邦憲法法院從未作出否定一體化進程的裁決。
 
各方反應積極

聯邦憲法法院的裁決被認爲是挽救歐元命運的一個重要節點。各方普遍作出積極回應。顯然,裁決加強了梅克爾政府的執政能力。歐洲穩定機制和「財政契約」體現了梅克爾政府解決歐債危機的主要方略。肯定它們,無疑將加強梅克爾今後在對內和對外危機處理談判中的信心和地位。

裁決在肯定救助歐元路線的同時,也顧及到了反對者和普通百姓的不安和擔憂,有利於緩和德國國內歐元懷疑論者和部分民衆的不滿情緒。德國本月初公佈的一項民調結果顯示,54%的受訪者希望聯邦憲法法院否決歐洲穩定機制,只有25%的受訪者認爲憲法法院應該駁回歐元懷疑者們提交的訴訟。一直以來,德國民衆普遍對一次次出資救助希臘等國感到不滿。

梅克爾當天在聯邦議院發言中說,裁決結果「對德國是美好的一天,對歐洲是美好的一天。」梅克爾說,憲法法院的裁決爲歐洲穩定機制和「財政契約」的通行讓出了道路,同時加強了議會的權利,令聯邦議院和德國納稅人都獲得了安全感。

德國貝倫貝格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霍爾格表示,裁決結果是向戰勝危機邁出的一大步。他認爲市場信心將逐步重新回歸,德國經濟有望克服低迷不振,到今年底之前重獲生機。受利好消息刺激,德國法蘭克福證券市場DAX指數一度升至2011年7月以來的最高。歐元對美元匯率繼續走強。西班牙和義大利的國債收益率有所回落。
 
裁決後仍存挑戰

聯邦憲法法院的裁決,一方面在歐債危機形勢惡化的緊要關口肯定了一體化進程這一大方向,肯定了梅克爾政府的歐元救助路線;一方面盡可能平衡德國國內各方利益。但裁決之後的歐元區經濟和一體化前景仍充滿挑戰。

對德國政府而言,在國際舞臺上的談判始終是複雜的。根據裁決,有關歐元救助行動必須始終有聯邦議院的參與。任何一項新的出資計劃和救助行動,必將在德國、在執政聯盟內部引發激烈辯論。

隨著歐元區17國共同創立的歐洲穩定機制得到批准以及歐洲央行出臺不設上限的國債購買計劃,專家預計歐債危機將迎來一段難得的緩和期,針對某個歐元區成員國破産或者退出歐元區的金融投機和金融賭博也將有所收斂。但是,歐債危機遠未結束,在得到了充足輸血保障的前提下,歐元區重債國能否儘早恢復造血功能,依然充滿變數。(新華社)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43期】群島繁花 2012.10

他山之石──馬六甲的三寶山&台東縣卡地布部落

霍媚



 培峰中學戶外教學:導覽三寶山   (網路圖片)

台東市公所在去年發出「限期遷葬」公告指說,為了配合台東縣政府開發觀光和城鄉發展計畫,將要搬遷第六和第十公墓。Katratipulr (卡地布)青年會向媒體表示,第六公墓是卡地布部落祖墳,第十公墓則鄰近加路蘭部落。
部落居民發現第六公墓在日據時代(昭和9年,1934年) 設立的「知本納骨塔碑」,碑內記載埋葬此處的家族人數,部分資料也顯示卡地布部落族人在國民政府來台之前,已經擁有此地的使用權;第十公墓則是享譽國際的原住民男歌手郭英男長眠之處。

在過去一年多時間,卡地布部落卑南族人一直和台東縣政府周旋,要求政府部門正視原住民「祖靈」的傳統信仰,不要遷葬他們的祖墳。無奈今年8月,台東市公所已經把公墓遷葬工程決標,並訂於9月17日開始動工。卡地布部落對台東縣政府的決定感到憤怒,他們在9月8日「2012南島文化藝術節」會場舉起「憤怒祖靈血染戰刀、「假觀光真滅族」等布條和標語、高喊「拒絕遷葬、捍衛祖靈」口號,以示抗議。

這是一場對台東縣政府非常諷刺的抗議行動,因為台東縣政府舉行的「南島文化節」是要宣傳多元族群文化之美,然而他們無視原住民的祖靈文化,堅持遷葬卡地布部落祖墳,置原住民文化於何處?更讓人不滿的是從台東市公所到縣政府,都無法提出具體的開發觀光計畫,卻已經決議搬遷祖墳。官方在沒有完善的觀光規劃設計、徵詢在地民意和納入原住民傳統文化前,就倉促決定搬遷祖墳,顯示這項計畫的粗糙和不合理。

筆者以馬來西亞馬六甲州的三寶山作例子,說明觀光與祖墳是可以共存。根據史料記載,明朝太監鄭和在七次下西洋中,至少有五次經過馬六甲。當地居民相信三寶山就是鄭和當年駐紮的地方,所以三寶山的馬來文名為Bukit China,意即「華人山」。三寶山位於馬六甲市中心,佔地106英畝。它是一座歷史悠久的華人墳場,山上約有1萬2500多座墳墓,其中有8座是葡萄牙和荷蘭殖民時期甲必丹(地方掌權者)的墳墓。三寶山下還有三保亭和三保井。傳說三保亭是鄭和當年休息散步的地方,後人為了紀念他就在那裡建了亭子,三保井是鄭和開鑿。三保井另一傳說則是蘇丹(馬來統治者)給從中國遠嫁過來的漢麗寶公主所掘。

1983年10月,馬六甲州政府提出鏟平三寶山以發展商業區計畫。當華文報紙揭露這個消息後,全馬華人社團、民眾特別是華人都感到震驚,並且強烈反對有關計畫。民眾反對因為先祖長眠之處不容破壞、民間社團和學術界反對因為三寶山墳場的墓碑是很珍貴的史料。我們藉由研究墓碑可以理解華人移民史、先賢開埠社區史、華人喪葬史、民俗研究等,彌補官方歷史中缺乏的華人史料記載。於是大馬華人社團展開全國捍衛義山(華人墳場)運動,團結起來反對甲州政府的鏟平三寶山計畫。甲州政府最後決定取消鏟平三寶山計畫,也同意華社展開美化義山計畫,發展三寶山成為歷史文化旅遊區。

三寶山在美化計畫後,成為馬六甲市民日常運動的「綠地公園」,許多市民都會在早晨或黃昏時在三寶山跑步。同時,三寶山也成為國內外旅客到訪馬六甲時的一個旅遊景點。旅客藉由探訪三寶山、三保井和三保亭了解馬六甲的歷史,鄭和下西洋與馬來西亞的關係、華人在馬六甲的生活史等。2007年三寶山開始舉行「三山九九、重陽登高」常年活動,也培訓導遊以帶領民眾深入認識三寶山歷史。近年來,這項活動也把其範圍擴展到認識附近社區的文化。

我們回到卡地布部落遷葬以發展觀光的事件上,其實台東縣政府並不需要在觀光與祖墳之間做抉擇,而是可以嘗試把兩者「融合」在一起,發展具有在地特色的觀光產業。台東縣以多元文化族群自豪,如果縣政府可以努力復原卡地布部落卑南族人的傳統文化,蒐集更多史料包括研究原住民祖墳文化、音樂(郭英男)、與日本殖民的關係、土地權演變史等,除了能讓部落居民和國民深耕在地文化外,外來旅客也能更深入了解台東的多元文化。這樣的觀光產業才更有意義,而不是本色地搬遷部落的祖墳,反倒忽略與犧牲身邊最珍貴的文化資產。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