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犇報‧第43期】群島繁花 2012.10

他山之石──馬六甲的三寶山&台東縣卡地布部落

霍媚



 培峰中學戶外教學:導覽三寶山   (網路圖片)

台東市公所在去年發出「限期遷葬」公告指說,為了配合台東縣政府開發觀光和城鄉發展計畫,將要搬遷第六和第十公墓。Katratipulr (卡地布)青年會向媒體表示,第六公墓是卡地布部落祖墳,第十公墓則鄰近加路蘭部落。
部落居民發現第六公墓在日據時代(昭和9年,1934年) 設立的「知本納骨塔碑」,碑內記載埋葬此處的家族人數,部分資料也顯示卡地布部落族人在國民政府來台之前,已經擁有此地的使用權;第十公墓則是享譽國際的原住民男歌手郭英男長眠之處。

在過去一年多時間,卡地布部落卑南族人一直和台東縣政府周旋,要求政府部門正視原住民「祖靈」的傳統信仰,不要遷葬他們的祖墳。無奈今年8月,台東市公所已經把公墓遷葬工程決標,並訂於9月17日開始動工。卡地布部落對台東縣政府的決定感到憤怒,他們在9月8日「2012南島文化藝術節」會場舉起「憤怒祖靈血染戰刀、「假觀光真滅族」等布條和標語、高喊「拒絕遷葬、捍衛祖靈」口號,以示抗議。

這是一場對台東縣政府非常諷刺的抗議行動,因為台東縣政府舉行的「南島文化節」是要宣傳多元族群文化之美,然而他們無視原住民的祖靈文化,堅持遷葬卡地布部落祖墳,置原住民文化於何處?更讓人不滿的是從台東市公所到縣政府,都無法提出具體的開發觀光計畫,卻已經決議搬遷祖墳。官方在沒有完善的觀光規劃設計、徵詢在地民意和納入原住民傳統文化前,就倉促決定搬遷祖墳,顯示這項計畫的粗糙和不合理。

筆者以馬來西亞馬六甲州的三寶山作例子,說明觀光與祖墳是可以共存。根據史料記載,明朝太監鄭和在七次下西洋中,至少有五次經過馬六甲。當地居民相信三寶山就是鄭和當年駐紮的地方,所以三寶山的馬來文名為Bukit China,意即「華人山」。三寶山位於馬六甲市中心,佔地106英畝。它是一座歷史悠久的華人墳場,山上約有1萬2500多座墳墓,其中有8座是葡萄牙和荷蘭殖民時期甲必丹(地方掌權者)的墳墓。三寶山下還有三保亭和三保井。傳說三保亭是鄭和當年休息散步的地方,後人為了紀念他就在那裡建了亭子,三保井是鄭和開鑿。三保井另一傳說則是蘇丹(馬來統治者)給從中國遠嫁過來的漢麗寶公主所掘。

1983年10月,馬六甲州政府提出鏟平三寶山以發展商業區計畫。當華文報紙揭露這個消息後,全馬華人社團、民眾特別是華人都感到震驚,並且強烈反對有關計畫。民眾反對因為先祖長眠之處不容破壞、民間社團和學術界反對因為三寶山墳場的墓碑是很珍貴的史料。我們藉由研究墓碑可以理解華人移民史、先賢開埠社區史、華人喪葬史、民俗研究等,彌補官方歷史中缺乏的華人史料記載。於是大馬華人社團展開全國捍衛義山(華人墳場)運動,團結起來反對甲州政府的鏟平三寶山計畫。甲州政府最後決定取消鏟平三寶山計畫,也同意華社展開美化義山計畫,發展三寶山成為歷史文化旅遊區。

三寶山在美化計畫後,成為馬六甲市民日常運動的「綠地公園」,許多市民都會在早晨或黃昏時在三寶山跑步。同時,三寶山也成為國內外旅客到訪馬六甲時的一個旅遊景點。旅客藉由探訪三寶山、三保井和三保亭了解馬六甲的歷史,鄭和下西洋與馬來西亞的關係、華人在馬六甲的生活史等。2007年三寶山開始舉行「三山九九、重陽登高」常年活動,也培訓導遊以帶領民眾深入認識三寶山歷史。近年來,這項活動也把其範圍擴展到認識附近社區的文化。

我們回到卡地布部落遷葬以發展觀光的事件上,其實台東縣政府並不需要在觀光與祖墳之間做抉擇,而是可以嘗試把兩者「融合」在一起,發展具有在地特色的觀光產業。台東縣以多元文化族群自豪,如果縣政府可以努力復原卡地布部落卑南族人的傳統文化,蒐集更多史料包括研究原住民祖墳文化、音樂(郭英男)、與日本殖民的關係、土地權演變史等,除了能讓部落居民和國民深耕在地文化外,外來旅客也能更深入了解台東的多元文化。這樣的觀光產業才更有意義,而不是本色地搬遷部落的祖墳,反倒忽略與犧牲身邊最珍貴的文化資產。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