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桂濤
6月23日是英國「脫歐」公投一周年。一年來,圍繞「脫歐」,英國和歐洲大陸發生了許多事,歐羅巴的政治天際線已悄然改換。如果讓英國人再投一次,他們是否還會選擇「脫歐」?
三年來,英國人三次以全民投票的方式決定國家大事,特別是本該由代議制民主方式確定的「脫歐」,被以英國人不擅長的全民公投形式來表決。「更強大,更穩定」——英國首相特雷莎的許諾言猶在耳,但英國卻進入多事之秋。 Continue reading
♦文/桂濤
6月23日是英國「脫歐」公投一周年。一年來,圍繞「脫歐」,英國和歐洲大陸發生了許多事,歐羅巴的政治天際線已悄然改換。如果讓英國人再投一次,他們是否還會選擇「脫歐」?
三年來,英國人三次以全民投票的方式決定國家大事,特別是本該由代議制民主方式確定的「脫歐」,被以英國人不擅長的全民公投形式來表決。「更強大,更穩定」——英國首相特雷莎的許諾言猶在耳,但英國卻進入多事之秋。 Continue reading
編按
近日一則讓很多台灣人都感到驚訝的消息在社群平台傳開,2016年深圳一個城市的稅收,比台灣稅收多出一兆台幣。深圳如何從小漁村變成現代大城市,近一段時間,推展得如火如荼的「粵港澳大灣區」又有怎樣不為人知的內容,請看本期「當代中國」。
♦文編/吳松山
作為大陸第一個經濟特區,深圳一直被看做是中國大陸改革開放的模範地。然而,這個如今車水馬龍、彙聚四方的現代大都市,30多年前卻是一個荒涼的小漁村。
當年的那個小漁村,就是現在深圳羅湖區的漁民村。漁民村人最早是漂泊在東莞一帶的水上人家。上世紀50年代,他們來到深圳河邊附城公社定居,靠捕魚撈蝦艱難度日,漁民村由此得名。漁民村與香港僅一河之隔,在1979年以前,因為貧困不少人越過深圳河偷渡到香港。當時有一首民謠曾經對此有過生動的描述:「深圳只有三件『寶』:蒼蠅、蚊子、沙井蠔;十室九空人離去,村裡只剩老和小。」 Continue reading
♦採訪/彭勇、周科
近年來,大陸房地產經濟虛火上升,多地工業用地被蠶食。作為「創新之都」的深圳,毅然拿出異常緊張的土地資源,為先進製造業劃出保護線,千方百計壯大實體經濟。
劃定底線留住製造業之根
在深圳大空港熱火朝天的工地旁邊,一片近10萬平方公尺的產業用地上,聚集著一批略顯陳舊的工業廠房。不久後,這片土地上即將崛起一座以鐳射產業為核心的產業新城,項目總投資51.7億元(人民幣,下同),未來5年的產值有望突破300億元。 Continue reading
♦採訪/蔡國兆、陳宇軒
深圳無高教?最新資料「顛覆了」:自從2011年南方科技大學獲批成立以來,6年時間裡深圳出現了9所大學,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等新院校的名字闖入公眾視野。 Continue reading
一個多月前,從法國留學回大陸工作了10年的涂聰穎最終選擇把戶口落在深圳。「在這裡,從網上遞交申請到留學人員資格認證審批,只要5個工作日就敲定了,比想像中要快得多,而落戶非常方便。」涂聰穎說,除此之外,留學人員還能享受到購車補貼、租房和生活補貼等優惠政策。
「作為世界經濟的中流砥柱,近年來中國大陸已成為國際人才矚目的創業地,而深圳正成為其中一個巨大的『吞吐港』。」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協會主任夏兵在近日舉行的第十五屆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大會上接受採訪時說。 Continue reading
♦文編/吳松山
據《經濟參考報》報導,通過創新驅動和城市轉型發展,粵港澳大灣區有望打造成中國大陸的矽谷和全國性區域經濟增長極。6月20日舉行的首屆粵港澳大灣區論壇透露,粵港澳大灣區未來將與紐約灣區、三藩市灣區、東京灣區等世界級灣區展開競爭 。 Continue reading
♦文編/江英士
6月底,具有完全知識產權、達到世界先進水準的大陸標準動車組「復興號」在高鐵京滬線兩端雙向首發。
根據國際鐵路聯盟的定義,舊鐵路線改造時速達200公里、新建鐵路線時速達250到300公里的鐵路為高鐵。回顧世界各國的高鐵發展,人們常說這種交通工具「始於日本,發展於歐洲,格局大變於中國」。那麼全球高鐵系統究竟哪家強? Continue reading
♦採訪/趙宇飛
去年以來,黃秀惠頻繁往返於大陸和台灣之間,每次的行程都安排得滿滿當當,除了參觀考察大陸各地的鄉村旅遊專案外,她還負責為當地的農家樂老闆開展培訓。
黃秀惠在台灣經營著兩家民宿,同時身兼台灣澎湖民宿發展協會理事長。日前,黃秀惠受邀到重慶參加了渝台民宿酒店文化交流會,為當地鄉村旅遊發展獻計獻策。她坦言,近兩年類似的考察和培訓變得越來越密集。 Continue reading
♦採訪/陸華東
高山茶、手工皂、創意沙畫、智慧兒童牙刷……近日,來自台灣、南京的14個青年創業團隊帶著各自的創業專案和產品,在南京進行了為期2天的推介活動(路演),充分展現了兩岸青年創新創業的活力。
「清香好喝的高山茶,走過路過不要錯過喲!」在南京建荃文化創意有限公司展區前,32歲的台灣青年詹天佑正在賣力地吆喝著自己公司的高山茶。「我們的茶葉全部產自海拔兩千米以上的高山,從採摘到室外日光萎凋,再到殺青(炒茶)全程都是請最有經驗的師傅操作,以確保顧客喝到原汁原味的高山茶。」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