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犇報‧第29期】從影像直面新中國── 賣盜版書的青年

高一鳴    攝   中國日報

1991年,海南省賣盜版書的青年,在公共場所公開兜售。


        編按:過去的60年,中國大陸經歷了翻天覆地的巨變,持續高速的經濟發展,不但改變了神州大地的地貌,也改變了人們的精神面貌。貧窮落後的東方大國,不但 「已經實現了由解決溫飽到總體上達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溫家寶),也正通過工業化、城鎮化的途徑創造內需,逐步的實現從「世界工廠」到「世界市場」、從 「強國」到「富民」的戰略轉型。

        為了讓本報的年輕讀者們在冰冷的概念和經濟數據之外,能夠通過感性和直觀的經驗來體會新中國這60年來所經歷的變化,我們在〈中國ING〉的欄目下,規劃 了「從影像直面新中國」系列專題,希望從政治、經濟、文化到庶民生活等面向,蒐 羅中國大陸60年來的攝影作品來反映人民日常生活的變遷。我們相信,要了解今日的大陸,就有必要回顧過去,不僅僅為了懷舊,而是從活生生的細節中學習歷 史,了解歷史,建立兩岸人民相互理解與互相信任的基礎,從而能夠共同展望中華民族的未來。 

【犇報‧第29期】從影像直面新中國── 工人裝訂《毛澤東選集》

李振盛    攝  旅美攝影家

1969年8月11日,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印刷廠工人正在裝訂《毛澤東選集》合訂本。

        編按:過去的60年,中國大陸經歷了翻天覆地的巨變,持續高速的經濟發展,不但改變了神州大地的地貌,也改變了人們的精神面貌。貧窮落後的東方大國,不但 「已經實現了由解決溫飽到總體上達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溫家寶),也正通過工業化、城鎮化的途徑創造內需,逐步的實現從「世界工廠」到「世界市場」、從 「強國」到「富民」的戰略轉型。

        為了讓本報的年輕讀者們在冰冷的概念和經濟數據之外,能夠通過感性和直觀的經驗來體會新中國這60年來所經歷的變化,我們在〈中國ING〉的欄目下,規劃 了「從影像直面新中國」系列專題,希望從政治、經濟、文化到庶民生活等面向,蒐 羅中國大陸60年來的攝影作品來反映人民日常生活的變遷。我們相信,要了解今日的大陸,就有必要回顧過去,不僅僅為了懷舊,而是從活生生的細節中學習歷 史,了解歷史,建立兩岸人民相互理解與互相信任的基礎,從而能夠共同展望中華民族的未來。 

[犇報‧第27期] 地震致殘學生逐漸走出陰影

吳濟海、王若遙、海明威

在都江堰友愛學校康復中心的教室裏,12歲的夏鳳婷和同學康若琦不時地跑進跑出,互相追逐、打鬧,笑聲在教室和走廊裏回盪。

如果不看康復中心關於她們的個人康復記載,人們很難看出和想到這兩位快樂的小學六年級學生身有殘障。三年前的「5.12」汶川大地震讓夏鳳婷失去了右前臂,康若琦則是左小腿被截肢,兩人現在都戴義肢。
  
友愛學校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援建,是目前中國大陸唯一一所無障礙、殘健融合、全納式九年義務教育學校。學校目前共有121名肢殘孩子,來自四川各受災地區,目前被分在不同的班級和正常學生同班上課。

失去右臂的小畫家

地震以前,在都江堰新建小學就讀的夏鳳婷是個畫畫「高手」,參加以「迎奧運」為主題的第十三屆全國少兒書畫比賽,獲得一等獎。

2008年6月,她第一次用左手畫時,她覺得「醜死了,就像一年級學生畫的」。
「媽媽告訴我,我跟別的孩子沒有不一樣,即使我兩隻手都沒了也沒關係,以後會有一種機器,你對它說什麼,它就能幫你畫什麼、寫什麼,所以不用擔心。」

「那你相信嗎?」

「我相信!」夏鳳婷說,「但我還有一隻手,所以我要努力畫!」

在媽媽的鼓勵下,經過2年的努力,夏鳳婷覺得現在已經畫得「差不多了」,以後最大的夢想就是當畫家。

戴上義肢的直排輪高手

地震前,康若琦的爸爸康建寧因工作關係在全國各地跑,但地震後為了照顧女兒,業務基本都放棄了,主要待在都江堰,就為了「多陪陪她,讓她早點走出陰影」。

康若琦十分喜歡運動,地震以前喜歡玩直排輪。地震以後左小腿戴上義肢的她看到別的孩子玩直排輪時一度顯得十分低落、難過。她就要爸爸教她。

康建寧於是鼓勵她重新練習,平衡能力很好的康若琦很快學會了,現在戴上義肢的她重新在溜冰鞋上飛翔。康若琦說,自己的夢想是成為科學家,受傷不會影響自己夢想的實現。

康若琦還特別感謝自己的同學和老師。她說,同學和老師沒有當她不一樣,「老師對我們一視同仁」。進教室需要戴鞋套,有時背著書包她不方便彎腰,同學馬上會跑過來幫她穿上鞋套,中午打飯時,同學也會主動幫她,「這些讓我覺得同學們還是像以前那樣熱情,大家並沒有用異樣的眼光看我。」



[犇報‧第26期] 送生入學的家長在體育館地舖上入睡

周超 攝 《長江日報
2008932310分,湖北省武漢市華中師範大學佑銘體育館內,400餘名送貧困生入學的家長在校方免費提供的地舖上入睡。

編按:過去的60年,中國大陸經歷了翻天覆地的巨變,持續高速的經濟發展,不但改變了神州大地的地貌,也改變了人們的精神面貌。貧窮落後的東方大國,不但 「已經實現了由解決溫飽到總體上達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溫家寶),也正通過工業化、城鎮化的途徑創造內需,逐步的實現從「世界工廠」到「世界市場」、從 「強國」到「富民」的戰略轉型。

為了讓本報的年輕讀者們在冰冷的概念和經濟數據之外,能夠通過感性和直觀的經驗來體會新中國這60年來所經歷的變化,我們在〈中國ING〉的欄目下,規劃 了「從影像直面新中國」系列專題,希望從政治、經濟、文化到庶民生活等面向,蒐 羅中國大陸60年來的攝影作品來反映人民日常生活的變遷。我們相信,要了解今日的大陸,就有必要回顧過去,不僅僅為了懷舊,而是從活生生的細節中學習歷 史,了解歷史,建立兩岸人民相互理解與互相信任的基礎,從而能夠共同展望中華民族的未來。


[犇報‧第26期] 「一牆」之隔

李強 攝 《新京報
2004414日晚10點,遼寧省大連市七賢路的建築工地上,下班後的民工王如意夫婦在木板隔斷的「夫妻間」內嘮家常。而與他們「一牆」之隔的公友則抽著菸互談心事。


編按:過去的60年,中國大陸經歷了翻天覆地的巨變,持續高速的經濟發展,不但改變了神州大地的地貌,也改變了人們的精神面貌。貧窮落後的東方大國,不但 「已經實現了由解決溫飽到總體上達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溫家寶),也正通過工業化、城鎮化的途徑創造內需,逐步的實現從「世界工廠」到「世界市場」、從 「強國」到「富民」的戰略轉型。

為了讓本報的年輕讀者們在冰冷的概念和經濟數據之外,能夠通過感性和直觀的經驗來體會新中國這60年來所經歷的變化,我們在〈中國ING〉的欄目下,規劃 了「從影像直面新中國」系列專題,希望從政治、經濟、文化到庶民生活等面向,蒐 羅中國大陸60年來的攝影作品來反映人民日常生活的變遷。我們相信,要了解今日的大陸,就有必要回顧過去,不僅僅為了懷舊,而是從活生生的細節中學習歷 史,了解歷史,建立兩岸人民相互理解與互相信任的基礎,從而能夠共同展望中華民族的未來。


[犇報‧第26期] 珠三角打工農民住在村裡的寺廟

楊秉政 攝 《中國交通報
198810月,廣東省中山縣,湧向珠三角地區打工的農民居住在村子裡的寺廟中。


編按:過去的60年,中國大陸經歷了翻天覆地的巨變,持續高速的經濟發展,不但改變了神州大地的地貌,也改變了人們的精神面貌。貧窮落後的東方大國,不但 「已經實現了由解決溫飽到總體上達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溫家寶),也正通過工業化、城鎮化的途徑創造內需,逐步的實現從「世界工廠」到「世界市場」、從 「強國」到「富民」的戰略轉型。

為了讓本報的年輕讀者們在冰冷的概念和經濟數據之外,能夠通過感性和直觀的經驗來體會新中國這60年來所經歷的變化,我們在〈中國ING〉的欄目下,規劃 了「從影像直面新中國」系列專題,希望從政治、經濟、文化到庶民生活等面向,蒐 羅中國大陸60年來的攝影作品來反映人民日常生活的變遷。我們相信,要了解今日的大陸,就有必要回顧過去,不僅僅為了懷舊,而是從活生生的細節中學習歷 史,了解歷史,建立兩岸人民相互理解與互相信任的基礎,從而能夠共同展望中華民族的未來。


[犇報‧第26期] 寧夏回族一家四口之家

王征 攝 《北京甜野上原文化公司
2000年,寧夏回族自治區同心縣韋州村,一家四口之家的起居。


編按:過去的60年,中國大陸經歷了翻天覆地的巨變,持續高速的經濟發展,不但改變了神州大地的地貌,也改變了人們的精神面貌。貧窮落後的東方大國,不但 「已經實現了由解決溫飽到總體上達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溫家寶),也正通過工業化、城鎮化的途徑創造內需,逐步的實現從「世界工廠」到「世界市場」、從 「強國」到「富民」的戰略轉型。

為了讓本報的年輕讀者們在冰冷的概念和經濟數據之外,能夠通過感性和直觀的經驗來體會新中國這60年來所經歷的變化,我們在〈中國ING〉的欄目下,規劃 了「從影像直面新中國」系列專題,希望從政治、經濟、文化到庶民生活等面向,蒐 羅中國大陸60年來的攝影作品來反映人民日常生活的變遷。我們相信,要了解今日的大陸,就有必要回顧過去,不僅僅為了懷舊,而是從活生生的細節中學習歷 史,了解歷史,建立兩岸人民相互理解與互相信任的基礎,從而能夠共同展望中華民族的未來。


[犇報‧第26期] 陜西省農民正在餵豬

胡武功 攝 《陜西日報
1988年,陜西省周至縣農村裡的農民正在餵豬。


編按:過去的60年,中國大陸經歷了翻天覆地的巨變,持續高速的經濟發展,不但改變了神州大地的地貌,也改變了人們的精神面貌。貧窮落後的東方大國,不但 「已經實現了由解決溫飽到總體上達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溫家寶),也正通過工業化、城鎮化的途徑創造內需,逐步的實現從「世界工廠」到「世界市場」、從 「強國」到「富民」的戰略轉型。

為了讓本報的年輕讀者們在冰冷的概念和經濟數據之外,能夠通過感性和直觀的經驗來體會新中國這60年來所經歷的變化,我們在〈中國ING〉的欄目下,規劃 了「從影像直面新中國」系列專題,希望從政治、經濟、文化到庶民生活等面向,蒐 羅中國大陸60年來的攝影作品來反映人民日常生活的變遷。我們相信,要了解今日的大陸,就有必要回顧過去,不僅僅為了懷舊,而是從活生生的細節中學習歷 史,了解歷史,建立兩岸人民相互理解與互相信任的基礎,從而能夠共同展望中華民族的未來。


[犇報‧第26期] 北京市胡同裡的夫婦剛換完煤氣

王文揚 攝 《中國知識產權報
19967月,北京市白塔寺的胡同裡,一對夫婦剛換完煤氣。


編按:過去的60年,中國大陸經歷了翻天覆地的巨變,持續高速的經濟發展,不但改變了神州大地的地貌,也改變了人們的精神面貌。貧窮落後的東方大國,不但 「已經實現了由解決溫飽到總體上達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溫家寶),也正通過工業化、城鎮化的途徑創造內需,逐步的實現從「世界工廠」到「世界市場」、從 「強國」到「富民」的戰略轉型。

為了讓本報的年輕讀者們在冰冷的概念和經濟數據之外,能夠通過感性和直觀的經驗來體會新中國這60年來所經歷的變化,我們在〈中國ING〉的欄目下,規劃 了「從影像直面新中國」系列專題,希望從政治、經濟、文化到庶民生活等面向,蒐 羅中國大陸60年來的攝影作品來反映人民日常生活的變遷。我們相信,要了解今日的大陸,就有必要回顧過去,不僅僅為了懷舊,而是從活生生的細節中學習歷 史,了解歷史,建立兩岸人民相互理解與互相信任的基礎,從而能夠共同展望中華民族的未來。


[犇報‧第26期] 貴州苗族村民蓋新房

蔣鐸
19853月貴州省黔東南舟溪的苗族村民在蓋新房。


編按:過去的60年,中國大陸經歷了翻天覆地的巨變,持續高速的經濟發展,不但改變了神州大地的地貌,也改變了人們的精神面貌。貧窮落後的東方大國,不但 「已經實現了由解決溫飽到總體上達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溫家寶),也正通過工業化、城鎮化的途徑創造內需,逐步的實現從「世界工廠」到「世界市場」、從 「強國」到「富民」的戰略轉型。

為了讓本報的年輕讀者們在冰冷的概念和經濟數據之外,能夠通過感性和直觀的經驗來體會新中國這60年來所經歷的變化,我們在〈中國ING〉的欄目下,規劃 了「從影像直面新中國」系列專題,希望從政治、經濟、文化到庶民生活等面向,蒐 羅中國大陸60年來的攝影作品來反映人民日常生活的變遷。我們相信,要了解今日的大陸,就有必要回顧過去,不僅僅為了懷舊,而是從活生生的細節中學習歷 史,了解歷史,建立兩岸人民相互理解與互相信任的基礎,從而能夠共同展望中華民族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