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期】「棱鏡」風波衝擊力深遠

孫浩 

近來,美國國家安全局進行的電話和網絡秘密監控項目在美各界及國際社會掀起軒然大波,其中以代號為「棱鏡」的網絡監控項目牽涉面最廣,也最具爭議。「棱鏡」項目不僅給歐巴馬政府擺上一連串棘手難題,也給國際社會帶來巨大衝擊。

反恐是「硬道理」嗎?

除了此前曝光的一些電話監控項目外,英國《衛報》和美國《華盛頓郵報》6月6日報導,美國家安全局和聯邦調查局於2007年啟動了一個代號為「棱鏡」的秘密監控項目,直接進入美國互聯網公司的中心服務器裡挖掘數據、搜集情報,包括微軟、雅虎、谷歌、蘋果等在內的9家互聯網巨頭皆參與其中。

連日來,美國總統歐巴馬及國家情報高官紛紛出面為此事「滅火」。他們提出的三大辯解理由是:第一,「棱鏡」項目不針對美國公民;第二,該項目已得到立法、司法、行政三大機構的授權及監督;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棱鏡」對反恐有功。

反恐是動用一切情報監控手段的「硬道理」嗎?顯然不是人人對此認同,美國會一些議員直言,尚無證據能證明「棱鏡」項目在挫敗恐怖圖謀上發生作用。

主角是英雄,還是叛徒?
 

網絡時代,「棱鏡門」一石激起千層浪,告密者主動站到台前更添戲劇性。29歲的美國防務承包商雇員愛德華‧斯諾登6月9日通過媒體披露了自己告密者的身份,他隨後又曝光「棱鏡」項目涉及歐洲、亞洲等國家在內的國際目標,似乎已準備好將這場揭秘戰進行到底。

斯諾登究竟是叛徒,還是英雄?美國國內出現兩種聲音。一些官員指責斯諾登泄密行為損害國家利益,甚至將其定義為叛國行為。另一方面,有關此類項目嚴重侵犯個人隱私的看法也得到不少民眾認同。自6月9日至10日,白宮請願網頁上要求赦免斯諾登的簽名已達到約兩萬個。

對斯諾登定性之爭,歸根結底是國家安全與個人隱私關係的爭議。據美國民調機構蓋洛普公司6月12日公布的民調結果顯示,受訪民眾中53%不支持聯邦政府以反恐之名獲取電話和網絡記錄,37%持支持態度,還有10%不持任何觀點。其中,30%的受訪者認為,無論加上怎樣的前提條件,這類監控項目都不正確。
 
連鎖反應有多大?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政府的辯解重點以及美國內的關注焦點在於,美公民是否淪為電話和網絡監控對像。言下之意,針對美國以外目標的監控屬於「另一碼事」。這種內外有別的立場無法回避一個事實:「棱鏡」風波已波及包括美國歐洲盟友在內的國際社會。

歐盟司法委員雷丁6月致信美國司法部長稱,「『棱鏡』這類項目以及授權此類項目所依據的法律可能會給歐盟公民的基本權利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英國的歐洲議會議員莫拉說,美國此舉顯然破壞了雙方之間的信任。

分析人士指出,「棱鏡門」給美國帶來的內外壓力巨大,所引發的衝擊波短期內難以平息,或迫使美國重新審視其安全策略。

首先,美國情報體系可能進行內部檢討。「911」事件後,美國在安全領域投入大增,不斷招兵買馬,但安全漏洞隨之增多。作為一個等級並不高的防務承包商雇員,斯諾登為何有權接觸到機密,還有機會將其泄漏給媒體?面對疑問,美國國安局官員坦言,國家安全局需要重新審視工作人員的權限以及招募工作流程。

其次,歐巴馬政府施政步調被打亂。從美稅收部門區別對待保守派組織、司法部秘密獲取美聯社記者電話記錄,再到影響更廣的「棱鏡門」,歐巴馬政府近來接連陷入醜聞,形像受損,也使其在推動移民改革、控槍等重要議題上的步調被打亂。(新華社)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第52期】大陸淘金客夢碎迦納的思考

邵海軍 魏夢佳

西非國家迦納近期嚴厲打擊非法採金活動,包括大陸公民在內的多國涉嫌非法採金者被抓捕,引發各界高度關注。截至6月13日,169名被羈押的大陸涉嫌非法採金人員已全部獲釋,將在相關手續辦妥後分批回到大陸。

非法採金遭打擊

迦納法律規定,該國小型金礦開採權只授予年滿18周歲的迦納公民,外國人不得從事小型金礦開採。5月14日,迦納總統馬哈馬宣布成立打擊非法採金的部級聯合工作組,打擊對像包括所有在迦從事非法採金的迦納本國人和外國人。這是近年來迦納持續打擊非法採金行動中最嚴厲的一次。官方統計,共有169名大陸涉嫌非法採金人員被羈押。

迦納官方表示,採取這一措施是因為非法採金活動給當地帶來一些社會問題,首先是對環境造成污染和破壞。非法採金作業方式粗放,大量礦坑不回填,洗礦污水直接排入河流,造成環境污染及耕地流失。

其次,非法採金活動導致礦區貧富分化嚴重。在一些採礦點,採金活動並未給當地居民帶來長期實惠,甚至出現因礦返貧現像。由於非法採礦,農民失去土地,真正致富的是將金礦開採權租給他人的地主和部分執法人員。中央政府也未能從小型金礦開採中得到稅收。
 
雙邊關係影響有限
 

據了解,在迦納參與採金的大陸人一部分是投資者,多以合股集資形式購買設備進行合作經營,另一部分為勞務人員。這些採金者對當地法律法規了解不多,基本採用承包當地私人土地等方式從事採礦活動。

事件發生後,這一問題受到中迦雙方的高度重視。迦納政府官員表示,大陸公民涉嫌在迦納非法採金已成為需要迦中雙方共同應對的課題。大陸外交部和大陸駐迦納大使館也一直在積極做工作,努力解決這一問題。

分析人士認為,非法採金事件對中迦兩國的正常交往影響有限。非法採金問題能夠得到妥善解決,不會影響兩國正常經濟社會交往,不會損害雙方業已建立的友好關係。

迦納政府一再重申,迦中關係長期友好,迦方清理整頓行動並非針對中方人員,而是針對所有在迦非法開採的外國人和迦納本國人。迦納對大陸和大陸人民懷有友好感情,在迦合法經營的大量大陸企業和公民為迦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改善作出了巨大貢獻。迦方歡迎和鼓勵大陸公民來迦合法投資興業,並將為此創造各種有利條件。(新華社)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第52期】歐盟因太陽能發電案(光伏案)面臨信任危機

貿易保護主義損人不利己
 

  閆磊 張正富
 

歐盟日前宣布對產自中國大陸的太陽能發電(光伏)產品徵收臨時反傾銷稅,歐中經貿關係由此受到衝擊。不僅雙方太陽能發電產業將遭受巨大損失,歐洲其他行業也開始擔憂貿易摩擦造成的連帶影響。
分析人士認為,除經濟損失之外,太陽能發電案的決策過程還暴露出歐盟行事武斷、缺乏長遠眼光的缺陷。在當前歐洲進入努力擺脫經濟危機的關鍵期,歐洲民眾對歐盟的信任感也將遭到打擊。

經濟影響空前 談判前景不明

歐盟委員會於6月4日宣布,歐盟將從6月6日起的兩個月內對產自大陸的太陽能發電產品徵收11.8%的臨時反傾銷稅,如果歐中雙方未能在兩個月內達成妥協方案,反傾銷稅率將從8月6日起升至47.6%。

該案殺傷力可謂空前,而且這種做法「損人不利己」。對歐盟來說,某些太陽能發電產品製造商可能因此受益,但數量更多、經營規模更大、吸納就業能力更強的太陽能發電產業的上下游企業將遭受嚴重打擊,歐洲消費者對太陽能發電產品的需求也可能會降低,這可能會導致歐盟三年內失去24.2萬個就業崗位以及272億歐元的「附加值」。

但雙方談判的大門並未徹底關閉,接下來兩個月是關鍵期。據一位資深業內人士透露,從此前歐委會「漫天要價」的做法來看,中歐的談判進程將非常艱難。此外,反傾銷措施之後,歐委會還有可能在7月份宣布反補貼的調查結果,並向成員國提交徵收臨時反補貼稅的提議,「擺在大陸太陽能發電企業面前的又一場戰役即將打響」。 
 
連鎖效應顯現 雙邊貿易承壓

除了太陽能發電案,產自大陸的無線通信設備也遭到歐盟「雙反」調查,給中歐日後的雙邊貿易發展增添了更多不確定性。

大陸商務部國際貿易談判的代表鐘山說,歐盟近期對大陸相關產品發難,將對大陸相關產業及勞動力就業造成嚴重損害,中歐經貿關係大局受到嚴重影響,這種貿易保護主義做法是陸方不能接受的。

「雙邊貿易額巨大,出現一些貿易摩擦是正常的,關鍵在於如何妥善處理」,鐘山說,「中方主張通過對話和磋商解決貿易爭端。」

大陸「識大體」的表態能否換來歐盟的「顧大局」,將成為此次貿易摩擦能否得到有效控制的關鍵。不過,負面情緒已經顯現在一些依賴貿易的相關產業。歐洲汽車製造商協會稱,如果歐中當前緊張氣氛不能很快改善,貿易戰的風險將會加劇。
 
決策分歧擴大 或令歐盟失信

歐委會此前對華太陽能產品徵稅的提議遭到了包括德國、英國在內的18個成員國的反對,歐盟700多家太陽能發電企業的高管也曾向歐盟貿易委員德古赫特發去聯名信表達強烈反對。但對華制裁案仍獲通過,令人驚訝。

此次凌駕多數成員國意願動用制裁的行為,可能會加深債務危機爆發以後歐洲民眾對歐盟的不信任。據歐盟調查機構「歐元晴雨表」的最新數據顯示,在占歐盟人口三分之二以上的德國、法國、英國、意大利、西班牙和波蘭6國中,民眾對於歐盟不信任比例多在50%以上,西班牙民眾對於歐盟不信任投票更高達72%。(新華社)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第52期】南北韓關係改善迎契機

【本報綜合報導】在北韓祖國和平統一委員會建議舉行南北韓當局對話後,南韓方面積極回應,並於6月進行實務性接觸,為此後在南韓首爾舉行的部長級會談做準備。

分析人士指出,如果會談得以舉行,這將是南北韓於2011年2月舉行軍事工作會談後,時隔兩年多再次舉行政府間會談,意義重大。各方都期待會談能夠順利舉行,希望通過會談為南北韓合作帶來新契機。
 

外界積極評價

對於南北韓準備舉行會談,國際社會給予了積極評價。

大陸外交部發言人洪磊表示,中方一貫支持朝鮮半島南北雙方通過對話協商,解決相互間的問題,改善關係。希望各方珍惜來之不易的對話勢頭,推動形勢早日轉圜,共同致力於維護半島和平穩定。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對南北韓同意恢復會談表示歡迎,並稱這是緩解半島緊張局勢、推進和平與穩定的「令人鼓舞的進展」。

俄 羅斯外交部也對新聞界說,考慮到不久前朝鮮半島局勢還非常緊張,因此俄方對上述變化給予積極評價。俄方歡迎有助於改善南北韓關係和緩和朝鮮半島局勢的所有 行動,希望南北韓關係出現的積極變化不是短暫回暖,而將持續發展下去,從而為在可預見的未來恢復北韓核問題六方會談創造條件。

各方寄予厚望

北韓祖國和平統一委員會網站6月刊登該委員會書記局高東哲的文章說,特別談話所包含的提議是一籃子圓滿解決目前南北韓關係問題的最正當提議,在世界關注下朝鮮民族再次迎來和解與統一的新時代。

新華社世界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高浩榮認為,北韓選擇在此時邀請南韓會談,是為了實踐《北南共同宣言》精神。另外,北韓在金正恩特使、北韓勞動黨中央政治局常委崔龍海訪華後向南韓發出對話提議,是落實崔龍海在大陸表態的一個切實舉措,向外界顯示北韓沒有關閉對話的大門。

韓國峨山政策研究院大陸研究中心主任金漢權也指出,舉行南北實務會談是崔龍海訪華時所承諾事項中的第一步。南韓輿論對於北韓的對話提議予以肯定,認為這是朝鮮半島局勢緩和的開始,南韓需要冷靜分析北韓提議,努力使這次會談成為南北從對決對立轉向諒解合作的契機。

與此同時,高浩榮也指出,朝鮮半島緊張態勢無法通過一兩次對話就能消除,雙方都希望借此機會表達立場,因此這次會談主要是「通氣」性質。但只要開始對話,雙方就會繼續接觸,對緩解半島緊張局勢有積極作用。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第52期】新華國際觀察

歐盟對敘利亞武器解禁引發國際擔憂
 
歐盟外長會議近日決定「理論上」解除對敘利亞武器禁運,在國際上引發強烈反應。不少國家政府和輿論認為,歐盟這一決定不利於政治解決敘利亞危機,同時為正在籌備中的敘利亞問題國際會議蒙上陰影。


歐盟決定火上澆油

歐盟宣布解除對敘武器禁運後,不少國家表示不解和擔憂。

敘利亞政府對歐盟的決定表示譴責。敘外交部發言人稱這一做法「阻礙了國際社會通過政治手段解決敘利亞危機」。當地政治分析人士指出,歐盟這一決定對敘局勢不會有太大影響,因為「自從危機開始後,那些國家就開始非法向反對派提供武器」,現在只是將這種行為公開化。

俄羅斯認為,歐盟的做法將加劇敘利亞軍事對峙的局面。俄外長拉夫羅夫說,歐盟的決定違背了國際法中有關「禁止向非國家主體出口武器」的條款,這無疑將使敘利亞局勢惡化。

俄羅斯科學院世界經濟和國際關係研究所資深研究員索特尼科夫說,向敘反對派提供武器後阿薩德政府就會立刻倒台的想法天真幼稚,反對派會更積極地對政府軍展開行動,而政府軍也會回擊,這將導致衝突延續。

伊拉克政治學專家阿里‧沙雷伊菲也認為,歐盟的做法無異於火上澆油,此舉只會增強交戰各方繼續戰鬥的意願,因為武器來源得到了保障。

盡管美國政府對歐盟的決定「表示歡迎」,但一些美國媒體還是表達了擔憂。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援引分析人士的話說,敘反對派內部派別林立,歐盟提供武器的影響將會非常有限,歐盟應把重點放在推動敘和平進程上。
 
戰火外溢風險加大

不少國際分析人士認為,敘利亞危機最合理的解決途徑仍是政治解決,讓敘利亞人民自己決定自己的命運,同時避免外來勢力的干涉和攪局,否則不僅難以改變敘利亞國內亂局,還會增加戰火外溢的風險。

伊拉克政府多次表示,希望和平解決敘利亞問題,伊政府絕不干涉敘內政,也反對其他外來勢力干涉。伊拉克觀察家指出,當前伊國內安全形勢不斷惡化,教派和政治衝突有加劇趨勢,而敘危機如久拖不決,其外溢效應將加劇伊教派衝突和政治內鬥,因為伊拉克國內各派對敘衝突持不同政見。

一些分析人士指出,西方國家在打擊恐怖主義方面持雙重標準,對一些在敘利亞製造事端的極端組織保持默許、縱容甚至支持的態度,這種做法也會對伊拉克境內的武裝組織產生鼓勵作用。

華盛頓智庫布魯金斯學會專家夏皮羅撰文指出,美政界一些人士希望通過軍事手段推翻阿薩德政權,但實際上,這種戰爭將會持續數年,不僅破壞敘利亞國家機構,戰火也極有可能蔓延到黎巴嫩、約旦、土耳其、伊拉克和以色列等國。因此歐巴馬政府認定,在中東地區深度捲入另一場戰爭將損害美國利益,相關各方盡快推動政治解決敘衝突才是更佳方案。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51期】2013.六月號新聞回顧

5/03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談判完成,在電子商務、文創產業、交通運輸、醫療和電信等方面,共總結65項特定開放承諾,形同提供台灣「超WTO」開放待遇。

5/05 馬來西亞舉行大選,國際輿論顯示這是馬國自1957年獨立以來競爭最激烈的大選,兩大主要陣營國陣和民聯始終相峙不下,創下近八成的歷年最高投票率,雖然納吉布領導的國陣仍保住政權,但在總得票數上去輸給在野的民聯,顯見以往壓倒性執政的日子似乎是一去不復返了。
 

5/07 土耳其總理埃爾多安指出,以色列上周連續空襲敘利亞軍事據點,造成至少42名士兵死亡,大馬士革方面揚言反擊,導致區域緊張情勢升高,他對此表示無法接受。
 

5/09 台灣漁船「廣大興28號」在台菲重疊海域作業時遭菲國公務船開槍掃射,造成一死慘劇,稍後菲船仍持續追擊附近海域的台船「明正福12號」,持續追趕達3個半小時。
 

5/13 美國總統歐巴馬在白宮與英國首相卡麥隆舉行會晤,並在聯合記者會上呼籲國際社會支持介入與解決敘利亞衝突,強調這是當前最緊迫的任務。
 

5/13 日本大阪市長橋下徹發表慰安婦必要論,遭中日韓等國官員批評,但獲同為日本維新會雙黨魁的日本眾議員石原慎太郎力挺。他也提到駐沖繩美軍在當地層出不窮的性罪行,強調「美國現在閉口不提越南戰爭期間利用當地女性的過往。」
 

5/14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派密使飯島勳赴平壤進行罕見訪問,日本媒體稱有可能針對朝鮮綁架日本民眾與朝鮮核武等問題進行接觸。美國負責朝鮮問題的特別代表戴維斯對此表示震驚,他表示解決朝鮮問題應該是美日韓共同的行動,但日本的單獨行動破壞了這一種合作關係。
 

5/14 菲律賓舉行期中選舉,據選委會統計,已故強人馬可仕的家族及其遺孀伊美黛,在這次選舉中大獲全勝。之前因貪污遭到罷黜的前總統艾斯特拉達也順利當選首都馬尼拉市長。
 

5/14 台灣漁船「龍旺利97號」傳出遭多艘越南籍船隻攔截,扣押航行約2小時,後伺機在比較靠近台灣的海域脫困。
 

5/15 四川蘆山4.20強震發生後,台灣各界踴躍捐輸。據國台辦發言人楊毅指出至5月14日止的不完全統計,台灣各界向災區捐款約3.48億元人民幣,其中實際到賬2.48億元人民幣。各類捐贈物資價值1628萬元人民幣。大陸有關方面將根據災區救援情況和重建規劃,將款項和物資送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5/16 台灣海軍舉行聯合護漁操演,並越過南方海域暫定執法線北緯20度線,是歷來首次到此策護海巡護漁。
 

5/19 日本共同社發表全國電話民調果顯示,安倍晉三內閣支持率為70.9%,繼續保持高位。
 

5/20 據韓聯社轉引君方消息指出,朝鮮自18日起連續發射多枚短程彈道飛彈,都墜落日本海,韓國統一部發表聲明,譴責並敲求停止導彈發射。

5/20 台菲關係因為漁民被殺事件惡化。馬尼拉經濟文化辦事處主席培瑞斯表示,如果雙方關係繼續惡化,會準備撤僑;菲國駐台代表白熙禮也呼籲在台菲勞儘量不要外出,辦事處已經成立緊急救助小組,當地僑民一旦遇襲可以向辦事處求助。目前約有8萬7千名菲律賓人在台灣生活或工作。
 
5/21 日本首相安倍在接受美國《外交》雜誌採訪時表示,日本應修改憲法第九條,為自衛隊改名並賦予其集體自衛權。他並強調,朝鮮半島緊張局勢是他主張修憲的理由之一。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51期】2013.06 圖片故事

巴國總統和以國總理相繼訪問中國
 

5月上旬,巴勒斯坦總統阿巴斯和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相繼訪問中國。中國在推動中東和平進程方面的最新努力受到各界廣泛關注和好評。外交分析人士認為,中國在推進巴以和平方面具有獨特優勢,為中東和平進程注入新的動力。促和努力是中國全方位和平外交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充分展現中國負責任大國形象,將對全球和平穩定產生積極影響。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

【犇報‧第51期】中國大陸外交部:日本若為侵略歷史「自豪」,鄰國關係將沒有未來

  
【本報訊】根據大陸新華社北京4月25日電,大陸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如果日本領導人為軍國主義的對外侵略擴張和殖民統治歷史而「自豪」,日本將永遠走不出歷史的陰影,同亞洲鄰國的關係將沒有未來。

據報導,針對此前日本內閣成員參拜靖國神社受到中韓兩國強烈批評,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稱,向為國捐軀的英靈表達尊崇之意理所當然,日本內閣成員不會屈服於任何威脅。維護日本基於歷史和傳統的自豪也是他的工作。安倍還稱,關於日本殖民侵略的定義尚無定論。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

【犇報‧第51期】2013.06 圖片故事

安倍晉三積極主張「侵略未定論」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近來一再放出否認歷史的厥詞,鼓吹「侵略未定論」,並將日本侵略事實詭辯為「看待問題角度不同」。
  

圖為安倍5月8日在參議院預算委員會答辯時稱,沒有關於「侵略」的「絕對定義」,聯合國大會決議已確定的侵略定義只是「一種參考」。4月23日,他在同一個場合稱,學術界和國際尚無關於「侵略」的定論。(新華社圖片)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51期】安倍否定歷史,遭到國際社會譴責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近來一再鼓吹「侵略未定論」,並將日本的侵略說成「看待問題角度不同」。安倍這種公然顛倒日本軍國主義對外侵略的歷史,招致了國際社會的批評。
  
狡辯言論遭批駁

尤里•亞斯涅夫是俄羅斯二戰老兵。他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安倍所謂的「侵略未定論」是赤裸裸的歪曲歷史和公然挑戰亞洲人民的底線,是為日本軍國主義發動侵略戰爭的歷史辯護,其行徑令人憤慨。

美國《華盛頓郵報》發表文章說,日本侵佔過朝鮮(半島),侵佔過滿洲里和中國其他地方……然而,為何過去幾十年來德國能夠誠實面對歷史,並由此鞏固自身在歐洲的地位,而對於日本一些人來說,事實卻如此難以承認?

韓國外交部相關人士表示,聯合國大會對於侵略定義的決議是不能改變或否定的,安倍的主張是對國際社會秩序全面否定的妄言。
 
軍國主義動向受關注

近來,從內閣要員和大批國會議員參拜靖國神社,到安倍穿自衛隊戰服登戰車公開露面,再到其高呼「天皇陛下萬歲」等,這些行徑都是二戰後的首次。

美國《華盛頓郵報》文章指出,安倍在試圖取悅(右翼勢力)對二戰前日本帝國的懷舊情緒時,他在國內推進改革以及讓鄰國放心的能力急劇下挫。
  
韓國21世紀大學生聯盟近日在日本駐韓國大使館前舉行記者會,對日本企圖復辟軍國主義表示譴責,並督促日本為曾經的侵略行為向周邊受害國家做出有誠意的道歉。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