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犇報‧第36期】濟州島紀行

韓國人民反對興建美軍基地抗爭運動側記

 孟祥

2012年1月31日‧濟州島江汀村

一名絕食村民睡臥在田螺車下抗議,阻擋海軍基地工程進行。

        
        午後四時許,氣溫攝氏零下五度,空氣微帶濕氣。島嶼南方臨海不遠的一處道路旁,一名年紀約莫四十上下的中年婦人,正提著嗆冒著白色蒸氣的不銹鋼壺,為他熟識的村民及從各地遠道前來聲援的同志們,沖泡一杯杯三合一咖啡。
         
        婦人身後,是臨近海港的一處大型工程所在地,數百名身穿深藍制服配帶黃色螢光飾條的年輕警員,有條不紊地編隊面向對面馬路持著抗議標語的反對群眾。在強勢警力的戒備下,一輛輛裝載著混凝土的30噸重田螺車,因而能夠突破抗爭群眾的包圍,迂緩地進出工區。

        這個地方是韓國領土最南端的濟州島江汀村(Gangjeong)。自2007年6月起,一場反對興建大型海軍基地的長時抗爭在此展開,運動持續至今已經進入第1740個日子。

反對興建美軍基地抗爭

        2007年盧武鉉執政時期,南韓當局決定將美軍基地興建計畫易址於濟州島的江汀港。這是繼1993年韓國國防部召開第156屆參謀總長聯席會議決議在濟州島興建海軍基地以來,遷定的第三個軍港所在地。最初兩次計畫消息甫一公布,便分別迫於當地居民反對抗爭而做廢重新選址,因此韓國官方對於動工當中的江汀海軍基地工程態勢強硬,並按計畫於2014年完工啟用。屆時的江汀港將成為東北亞地區繼日本關東橫須賀、沖繩普天間以及南韓釜山基地等為數30多個軍港之一,提供美軍常駐以及戰時使用。

        位於軍港興建所在地的江汀村,以海岸稀珍生態及天然景觀聞名,同時是韓國文化遺產局的法定保護區。當地居民以種植柑橘、發展觀光零售業或靠海維生,附近海域就是早年海女 (diving women) 們從事海底採集的區域。反對者在抗議旗幟上寫著:「即使是一顆石頭,即使只是一朵花,也不要碰!」控訴生存環境因為基地興建遭到強勢破壞。

        居民及長期聲援者組成自救會,厲斥李明博當局迫害人民生存及環境權,並表示韓美共用的海軍基地一旦啟用,勢將引起東北亞區域間關係的緊張。「大韓民國海軍,你們希望戰爭嗎?」工區圍牆上的一則塗鴉這麼地寫著,道出反對者對於和平的疑問與呼籲。

倘若能夠  我也想把和平縫起來

        晚間八時,天色早暗。人行道旁的老婦,已經將擺放在路面上待賣的自家葉菜果蔬收拾返去。路邊一側的村民集會所內燈火通明,聚集數十群眾席地而坐,正在進行反基地居民的團結晚會。在演講以及歌唱演奏後,一位女性反對者隨手拿起塗鴉冊,緩緩朗了一段她在參與抗爭過程寫下的詩:

      「你用暴力將我們撕裂,
        …倘若能夠,
        我也想把和平縫起來…。」

        入夜的江汀十分寧靜。然而女性抗爭者所朗的詩,竟而嘹亮地劃破江汀村漆黑寧靜的夜。

        那天的團結晚會持續到很晚,我原以為就此落幕,但就在結束前音響突然播放起旋律輕快的帶動音樂,所有與會者幾乎不約而同圍繞著節拍,跳起揉合韓國傳統舞蹈動作的團結舞,節奏輕快而舞動劃一。直到音樂終了,老少居民及外地來的學生、牧師、反帝和平運動者與醫生等聲援者才紛紛的散去。留下的自救會幹部依舊席地,商討計畫在隔日破曉進行的海上示威運動,繼續著下一日的戰鬥。

        被撕裂的和平倘若能夠縫補,江汀村民昂揚的抗爭鬥志及行動,肯定是這場團結反對美軍事霸權破壞東北亞和平運動的勝利關鍵。他們深知,只有和平做為前提,具體的人權與保障才有落實的條件。

離於島街上的飯館

        早晨離開江汀村前,在旅館不遠處找了一間街邊的小飯館用餐。三碟醃漬小菜加上一碗紅透的泡菜鍋湯底,是當地人三餐最普遍而簡單的正食。飯館壁上掛著一疊原以為是進料又或貨款的條單,經過H.的解說才知道,這是村民的賒帳條據。早年當地生活相對艱難,而吃飯向來做為人維持生存以及勞動力再生的必需,因此店家普遍體恤村友,這個「先賒再結」的共識也就在這個純樸地區沿用至今。

        友人Z.告訴我們,這一條街叫做「離於島街」(이어도,leodo),是以濟州島西南、東中國海大陸架一處又名蘇岩(suyan)的暗礁為名。中韓兩國在此區域存在經濟海域歸屬權爭議,南韓政府方面反對兩國擱置爭議,並片面視「離於島」為大韓民國的主權延伸。同行友人Z.接著說:「小時候讀的南韓地理教科書,並不是這麼告訴我們的呀。」

        與南海及釣魚島問題一般,離於島經濟海域歸屬問題,倘若爭議不能擱置、協商,那麼即將於2014年啟用的濟州美軍基地,或將直接成為美國假維護區域和平之名,在東北亞國家事務間見縫插針時最方便有效的機動武力。

和平之島的抵抗歷史

        韓半島與台海兩岸在歷史境遇上或有些相似之處。同時存在被殖民經驗、冷戰結構下的分斷體制以及國家內戰尚未終結、進而如何實現民族再統一的問題。1945年8月15日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韓半島脫離日本殖民統治,該日成為國定的「解放紀念日」。然而當人民降下日本國旗,慶祝民族解放歌聲未落時,旗桿上旋又升起飄揚著美帝國的星條旗,並遭美國軍事占領、實施軍政。

        解放不久,在韓的美軍政當局為了應付大罷工,派遣大量親美、日殖民時期警察,以及由極右翼反共難民組成的西北青年團進入濟州島,開始針對島上居民及大批左翼群眾施以恐怖刑殺,並視濟州為「紅色島嶼」進行掃蕩。1948年4月3日,主張朝鮮民族統一建國的南勞黨(南朝鮮勞動黨)濟州島武裝隊,展開了對警察及西青的抵抗,死難者以數萬計;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李承晚政權再次在濟州島製造白色恐怖,直至1954年9月遭到恐怖集體刑殺的受難人數據估在三~六萬人以上。這就是發生於內戰分斷及美蘇冷戰對抗下的濟州島四三慘案。

        2005年盧武鉉當局為了平息四三慘案的歷史民怨,特意將濟州命名為「和平之島」。然而這個和平島的美稱,與今日正在興建的海軍基地對比,卻有格外諷刺之感。

        時至今日,冷戰歷史的幽靈總還眷戀不去地徘徊在濟州島上空。當美國軍事霸權對世人發出「重返亞洲」的霸氣豪語時,濟州島反美軍基地運動的群眾們讓我們反覆的學到一件事:只有實現區域的真正和平,才是連接勞動人民的生存臍帶。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