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期】塞上江南,醉美寧夏

編輯整理/Daisy

台灣音樂人李正帆2004年去了趟位於寧夏西海固的王民中學,那裡的孩子們沒看過史努比,不知道什麼是可口可樂,黃土高原上只有藍天、綠樹、黃土三個顏色。孩子們的純真質樸打動了李正帆老師,於是,短短相處三天,李正帆就寫下了後來由梁靜茹演繹的那首傳唱度非常高的《寧夏》!

除了淳樸的民風,寧夏還素有塞上江南美稱,也是黃河文明發祥地之一。在6.6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上,集中了高山、戈壁、長城、沙漠、湖泊、草原等豐富的旅遊資源,享有「中國微縮盆景」之稱,其「兩山一河、兩沙一陵、兩文一景」等旅遊線路產品,都具有很強的吸引力……

沙湖:塞上明珠

她的名字和景色一樣令人心生懷想,曰沙湖。這個被列為大陸35個王牌景點之一的旅遊勝地以自然景觀為主體,沙、水、葦、鳥、山五大景致有機結合,構成獨具特色的秀麗景觀,是一處融江南水鄉與大漠風光為一體的「塞上明珠」。

魚貫步入沙湖大門,早有清爽的風迎面拂來;當遊艇劈風斬浪向沙湖南岸衝去時,細密的水珠又如同碎玉般在身旁濺落。沙湖水道彎彎,蘆葦交叉分布,數萬畝荷花和著遊人的笑語怒放,不時有不知名的各色鳥兒翱翔。綠葦、藍天、黃沙、碧波、白鷗的背景中,你會深深地領悟什麼是人在畫中遊……突然一聲驚呼打破了原有的恬淡祥和。原來是尺把長的湖魚騰空躍起,眨眼間,只留下一圈圈的水波,在人們驚羨的目光下流連。沙湖葦蕩4300多畝,遍及湖面,令你漸入絕境,卻又峰迴路轉,不免會生出「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慨。

在葦蕩深處,一團團綠葦的包圍之中,是鮮有人至的鳥島。拿著高倍望遠鏡在觀鳥台上爭相眺望,鳥窩、鳥蛋歷歷在目,上萬只鳥在葦叢中盤旋飛舞,淺唱低回,儼然生活在不受塵世驚擾的世外桃源。當聽到數十種幾萬隻禽鳥在這裡棲居時,一行人不由得噤聲,生怕我們的出現,驚擾了這個和諧的王國。凝神間,早有導遊小姐介紹,有著一萬多畝水面的沙湖不僅是一處風景,還是一個漁場,常年生長著十來種魚。她的話很快在中午時分得到了驗證,席間,碩大的沙湖魚頭、鮮活的沙湖毛蝦、晶瑩的沙湖粳米、醇香的沙湖玉液,贏得了一片讚嘆。

在湖的南面,有一片面積3萬畝的沙漠,和萬畝湖水相映成趣。如果說湖是位巧笑倩兮的凌波女子,那這沙漠就是握起她長髮的手了。瀚漠礪駝志,秀水催藕節。原來在沙漠裡也能這樣意趣天成。騎上駱駝在沙海中慢慢走過,燦爛晴空下響起一路駝鈴聲,這種方式最能為緊張的行程放個假;也有人果敢地登上了四輪驅動越野車,飛車過處,驚叫聲和著一片金色的沙雨掠過;沙湖還有西北地區惟一的一條空中沙漠索道,驚險之餘讓人備感刺激。

更令人稱奇的是,還有一片精緻的沙雕恭候著遊人,它們或粗獷蒼涼或浪漫精細,自絲綢之路東端的西安到寧夏境內的須彌山石窟直至義大利水城威尼斯,這組氣勢恢宏的流動畫面,生動再現了古「絲綢之路」的文化、建築、人物和歷史事件,尤其是「千古一帝」的巨大沙雕,令人不由得駐足。

沙坡頭:寧夏的驚奇

極致的旅遊品牌都具有一種懾人的絕美,當它衝現到人們的眼前時,令人意奪神駭。這就好比名角出場,繡簾揭處,一個亮相,風采精神,能把全場籠住。沙坡頭便是這樣一個名角,是千里黃河帶給寧夏的第一個驚奇。

沙坡頭位於中衛市西50里,騰格里沙漠的南頭。滔滔黃河從黑山峽衝湧而出,奔向寧夏境內,沿著浩瀚的騰格里沙漠南緣,流向寧夏平原。這時,河谷寬闊,水勢輕緩,蜿蜒坦蕩,雄渾壯觀,黃河收斂了它的狂放,變著沉緩溫厚大氣磅礡了。它在這裡游出一個柔曼的弧度,與北岸橫亙百米的沙坡秋波頻送,絮語喃喃,是前世的約定,抑或今生的相守?而在河與沙之間,在平闊湧流與高聳靜佇之間,有一帶月牙形的沃壤,古木參天,桃紅柳綠,呈現出一派田園風光。

站在沙坡隔河南望,岸右糧田縱橫,稻禾播綠,遠方,蒼山隱隱,逶迤天際。每每夕陽晚照之際,「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雄渾氣象,便將塞漠勝景展現無遺。

羊皮筏子是一種古老的水上交通工具,俗稱「排子」,由十幾個充氣的羊皮筏子(渾脫)並排捆扎在縱橫交織的木架上製成,它操縱靈活,搬運輕便,安全性能好,乘羊皮筏遊黃河,感受這種獨特的黃河文化,是一件極具情趣的賞心樂事。如果你有興致,騎駱駝深入騰格里沙漠探險,尋找奇麗的沙海翠湖,體驗沙漠探險的刺激,則是沙坡頭的一項特色旅遊內容。

沙坡頭自然保護區內的治沙成就位於全國之首,當地創造性地採用麥草、立式沙障和種植沙生植物等一系列方法,制服了興風作浪的沙魔,還把沙漠地改造成迷人的田園,它們與北面三北防護林帶一起,沿包蘭鐵路兩旁無限地伸展開去,形成一道新的萬里長城。

沙坡頭,當我們來到你的身邊,跋涉於你莽莽的沙海,流連於你如錦的園苑,沉醉於你雄渾的黃河,閑步於你的塞上江南,開心於你的羊皮筏子,悠然於你遠古的駝鈴……我們的旅途就像是一個夢。在那個夢裡,我們情不自禁地陶醉著。

西夏王陵,探尋歷史

西夏王陵又稱西夏帝陵,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西約30公里的賀蘭山東麓。是西夏王朝的皇家陵寢,在方圓53平方公里的陵區內,分布著九座帝陵,253座陪葬墓,是中國大陸現存規模最大、地面遺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園之一。1988年被大陸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被世人譽為「神秘的奇蹟」、「東方金字塔」。

站在「東方金字塔」旁,仰望著這個早已灰飛煙滅王朝的荒塚,內心想像著那曾經發生的血雨腥風戰爭的絕唱,與凄美殘忍的愛情悲歌,內心未免有些五味雜陳,難以道出。西夏王陵就是西夏王朝歷代皇帝的寢陵,雖然已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然而,外形雖毀,但骨架尚存,宏偉的規模,嚴謹的布局,殘留的陵丘,仍可顯示出西夏王朝特有的時代氣息和風貌。

西夏是十一世紀初以黨項羌族為主體建立的封建王朝。自1038年李元昊在興慶府(銀川市)稱帝建國,於1227年被蒙古所滅,在歷史上存在了189年,經歷10代皇帝。其疆域「東盡黃河,西界玉門,南接蕭關,北控大漠,地方萬餘里」,最鼎盛時期面積約83萬平方公里,包括今寧夏、甘肅大部,內蒙古西部、陝西北部、青海東部、新疆東部及蒙古共和國南部的廣大地區。前期與北宋、遼平分秋色,中後期與南宋、金鼎足而立,被人形容是「三分天下居其一,雄據西北兩百年」。明代詩人云:「賀蘭山下古塚稠,高下有如浮水漚。道逢古老向我告,雲是昔年王與侯」歷朝歷代帝王貴胄們既希望陵寢恢宏壯麗,又希望能夠不被盜掘,高大的封土成了防止盜掘的重要屏障,明清兩代皇帝陵墓,都把盛放帝王棺槨及殉葬品的墓室建在如山般高聳的封土下方;而西夏王陵的陵台,卻不是位於墓室的正上方,而是位於墓室以北10米處,根本起不到封土的作用。

另外,西夏王陵墓道的入口設置在獻殿內部,這也是帝王陵寢中絕無僅有的。隱藏墓道的走向是帝王陵墓營造時最為隱秘的工作之一,明代萬曆皇帝定陵墓道入口設置在寶城的側面,令人難以察覺,20世紀50年代發掘時曾讓考古人員苦思冥想,大費周折。而西夏的皇帝們似乎並不擔心這一點,除了墓道入口直接設置在獻殿以外,西夏帝陵的獻殿至陵台之間有一條突起於地面之上的魚脊梁封土,墓道就埋藏在封土下方。考古發掘顯示,和奢華的唐宋帝陵相比,西夏王陵的墓室要「簡樸」得多,為位於中央的主室和左右耳室構成的三室土洞式結構,陪葬品也相對較少。這種種鮮見的特徵,毫無疑問都是黨項民族的創造。

13世紀,成吉思汗結束了蒙古草原上長期分裂的局面,蒙古迅速興起並日漸強大,開始對外擴張和擄掠,首當其衝的便是西夏。22年間,蒙古先後六次伐夏,其中成吉思汗四次親征。1227年,成吉思汗包圍夏都興慶府達半年,威震四方的成吉思汗雖戰無不勝,遇到西夏卻遭西夏人拼死抵抗、陷入苦戰之局,蒙古軍隊付出了極其慘重的代價,成吉思汗降旨「每飲則言,殄滅無遺?以死之、以滅之」。經過一番血雨腥風,蒙古大軍集中兵力攻下了西夏都城興慶府, 四處搶掠、大肆屠殺,鐵騎所到之處,白骨敝野。經歷189年的西夏王朝滅亡了,黨項族也從此消失。只有賀蘭山下一座座高大的土築陵台──西夏陵,仍然默默矗立在風雨之中,展示著神秘王朝的昔日輝煌。

西夏王朝留給後人的,成了一個又一個謎。無法查找典籍資料,元人主修了《宋史》、《遼史》和《金史》,在三史中各立了《夏國傳》或《黨項傳》,沒有為西夏編修專史。但是,後世的研究者們並沒有因為史籍中的空白而放棄對它的追尋。人們從那些廢棄的建築、出土文物和殘缺的經卷中,尋找著這個古老王朝的蹤跡。

西夏王陵一帶地勢平坦,被山洪衝刷出的道道溝坎縱橫交錯。這些不太深也不很寬的山洪溝裡,生長著北方特有的酸棗樹,樹冠不大,但厚實油亮的綠葉卻十分濃密。它們像一條條綠色的絲帶,疏密相間地交織在方圓53平方公里的陵區裡,網著那一座座高大突兀的陵墓。令人感到神奇的是,沒有一條山洪溝從帝王陵園和陪葬墓園中穿過。西夏建陵近千年,賀蘭山山洪爆發不計其數。但是,沿賀蘭山一線,僅有西夏陵區這片土地沒有遭受山洪襲擊。原因何在?至今是「謎」。

西夏陵園內最為高大醒目的建築,是一座殘高23公尺的夯土堆,狀如窩頭。仔細觀察,其為八角,上有層層殘瓦堆砌,多為五層。於是有學者認定,它在未破壞前是一座八角五層的實心密檐塔,「陵塔」之說便屢見報端。但塔式建築緣何立於陵園之內,其功能、作用若何?則少有人說得清楚。至於這座「陵塔」又為什麼建在陵園的西北端,學術界的說法至少有四種,各執一端,據理爭辯了十多年不見分曉。

風雨西夏,黨項悲歌。西夏在歷史上曾經創造過輝煌的業績和燦爛的文化,西夏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園中的一簇奇葩,西夏文字則是這簇奇葩中最為閃亮奪目的明珠西夏陵殘碑是蒙古軍隊破壞西夏陵的見證。從目前收集到的三千三百多塊西夏殘碑看,一處出土的殘碑多則千百塊,少則幾塊,除了仁孝壽陵殘碑綴合出一塊能讀通的16字西夏篆文碑額外,其餘殘碑沒能拼集出一塊完整的碑文來。還有陵區出土的八九座石像碑座,獠牙外露,怒目圓睜,雙乳豐腴作跪狀,有人說是碑座,有人說是祭床,至今沒有定論,依然蒙著一層神秘的面紗。可以說,遊覽西夏王陵,宛如進入一座迷宮,直惹得中外學者爭說西夏嘆興衰,指點九陵論長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