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期】「尋找」七千多萬貧困人口

♦ 文編/魏三多

實現精準脫貧,先要「找到」貧困人口。

在十三億多人中,怎樣精準找到七千多萬農村貧困人口?兩年來,中國大陸一場史無前例的大規模「尋找窮人」行動,在全國展開……

為找到窮人,有人犧牲

雄虎村,貴州雷公山腹地丹寨縣排調鎮崇山峻嶺深處的一個偏遠苗寨,全村有二百八十二戶共884人。由於交通閉塞,當地群眾長期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生活。2014年以前,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不足四千元,約一半的群眾生活在貧困線以下,是典型的貧困村。

如今,走進雄虎村,獨具特色的吊腳樓與蒼翠的山野融為一體,乾淨的步道、整潔的圈舍、錯落的路燈,猶如一幅清新迷人的美麗畫卷。不但家家戶戶通上了自來水,村裏還發展起了映紅桃、黑毛豬、生薑等產業。但是,雄虎村能有今天這麼大的變化,與四名幹部的付出生命分不開。

2014年4月初的一天,為了摸清貧困人口情況,丹寨縣由四名基層幹部梁進冬、楊林、馬定毅、龍文組成「精準扶貧調查工作隊」,到雄虎村進行入戶調查登記核實。

當時正值春耕時節,鄉親們白天要在山上幹農活,只有晚上才在家,調查隊決定下午六點後再入戶。他們走訪完三十戶貧困農戶,已是晚上11點多了,還要將每一張表手抄匯總到全村工作平台上,核對每個人的名字、身份證號和田土面積等,一直忙到淩晨1點。

從雄虎村到排調鎮有二十多公里山路,而從鎮上到縣城四十多公里的山路需要繞過478道彎。

當天雨天霧大路滑,這四名幹部在返程途中發生交通事故,車輛墜下一百五十多公尺高的山崖,全部因公殉職,最小的楊林年僅24歲。

自2013年底起,大陸全面開始對全國貧困人口建檔,以此為基礎構建全國扶貧資訊網路系統,目的是解決貧困人口底數不清、情況不明和扶貧措施針對性不強等問題。兩年多來,大陸數十萬基層幹部參加了這場「尋找窮人」的行動。

怎樣「定位窮人」?

怎樣才能把真正的貧困戶全都納入扶持名單,把不該扶持的擋在門檻之外?在貴州省印江縣武陵山腹地朗溪鎮昔蒲村,土家族村民牛鳳連家裏是磚混結構的三間平房,表面上怎麼也看不出是貧困戶。但是,牛鳳連打工受了工傷,聘雇方賠償了18萬元(人民幣,下同)。牛家有兩分多田,一畝多山地。一家四口人,除了牛鳳連受傷後,不能幹太重的活,牛的妻子身體也不太好,兒子26歲,在廣東打工,女兒23歲在縣裏打零工。

這一家沒有人讀書,單從房子看,他家不窮,有好幾個勞動力,但男主人身體受傷有殘疾,家裏田土少,兩個孩子工作都一般,也都到了婚嫁年齡,經濟方面壓力很大。綜合下來看,這一戶就被當地政府建檔,歸為幫扶的窮人。

這種精準識別貧困對象的方法被稱作「四看法」:一看房、二看糧、三看勞動力強不強、四看家中有沒有讀書郎。

前莊村,山西省嵐縣嵐城鎮一個老區村。2014年5月初展開貧困人口建檔工作,196戶村民全部填寫遞交了貧困戶申請書。為此前莊村專門成立了10個人組成的評審組,挨家挨戶發放統一製作的收入測算表,對各戶家庭收入進行測算。由此,符合條件的貧困人口只剩下64戶,共230人。

公示過程中,如有村民提出異議,還會進行補充名單,整個識別過程,總共公示了四次。

決不落下一個窮人

根據大陸的審計署發佈公告,廣西壯族自治區馬山縣認定的扶貧對象中,有3119人不符合扶貧建檔標準,其中有343人屬於財政供養人員,有2454人購買了2645輛汽車,43人在縣城購買商品房或自建住房,439人為個體工商戶或經營公司。

一些非貧困戶成了貧困戶,一些未脫貧的人「被脫貧」——這樣的「不精準識別」,並非僅僅出現於馬山縣。該進的沒有進、該走的程序沒走到、該公示公告的沒有落實、群眾參與度不高等問題,在一些地方貧困人口建檔過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

例如,很多農村勞動力外出打工沒有固定工作,農忙時候返鄉幹農活,農閒了又出去打零工,收入變化很大。加上隨時有各方面的開支,一年下來,有的農戶自己也搞不清楚打工收入多少,只能大概估計。

為解決這些難題,各地都在不斷探索。以廣西為例,運用「一進二看三算四比五議」的方法,對每個貧困戶打分,根據分數倒排出最窮的人。山西嵐縣則綜合考慮農民人均純收入、地理優勢、公共服務設施等因素,把鄉鎮分為四類,再測算劃定各鄉鎮的貧困發生率和貧困人口數量。

如果要做到「決不落下一個窮人」,特別需要動態眼光。在很多集中連片貧困地區,群眾產業發展基礎差,尤其是處於扶貧線邊緣附近的農戶,可能一場洪水、一場冰雹、一場大病就讓他們瞬間返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