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期】青衫客視角:兩岸領導人會面的政治邏輯

♦ 文/王睿

大陸方面繼今年5月4日國共領導人會面半年之後,又加碼升值到兩岸領導人會面,這半年中的兩岸內外局勢就值得回味了。大陸方面,全球經濟布局日見成效,形成支撐中國影響力的深固結構,造就解決台海問題的有利環境;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凝聚起高民氣,而各種基礎建設和發展規畫的推出又進一步鞏固這種民氣,使北京在應對去年以來詭譎迷離的兩岸關係擁有足夠的民意背景和綜合實力。台灣方面,選舉議題主導今年的視聽環境,經濟成長卻由停滯走向負數,獨派人士紛紛向日本右翼勢力接頭,外交友邦態度觀望,島上人心趨向沒有共識的現狀和自相矛盾的前途預期。

更重要的是,美方接待蔡英文的規格雖然提高,但卻是沒有實質進展的空心待遇;其後習近平訪美的規格和實質合作,則說明台灣的外援空間更趨萎縮,兩岸對比進一步傾斜。這些局勢發展,決定台北高層可以選擇的路徑很少了。

一般公認這次新加坡峰會開啟了兩岸領導人直接溝通的歷史新階段,那是不是意味北京目前也不反對「維持兩岸現狀」?畢竟蔡英文的勝選行情仍是最高的,除非北京以為這次會面就能讓台灣選情翻盤?那麼蔡英文若贏得明年選舉後的正反作為,是不是也都在北京的評估掌控之中?而馬英九在明年大選前70天、卸任前僅剩半年多的時間裡,不惜身背預期中的「賣台」罵名,也要突擊式地趕忙去完成這項原被視為怠工的歷史作業,他的政治盤算在哪裡?一個月前,馬才對英國媒體說台灣現在還沒有和大陸討論政治議題的迫切性;可兩岸關係的本質就是政治問題,新加坡峰會不是政治意義還能是什麼意義?

既是政治意義,如果說大陸領導人放棄了「終極統一」的路線,恐怕台北、東京、華府和全球都不敢置信,這還有台北中研院針對台灣地區的最新民調可以旁證。那麼,台獨路線已勢孤力微,只能靠群氓主義的叫囂掩飾這種虛弱。這點連台獨政客自己也不會懷疑,所以他們紛紛轉入「中華民國憲政體制」下圖存,以「維持兩岸現狀」發聲。在這種情況下,中研院民調半數認為台灣將會「被統一」、綠營的勝選行情仍高、藍營「拔柱」後聲勢沒有預想中好轉、台灣經濟深深倚賴大陸、中日韓三方的產業板塊擠壓、南海和東海問題上的內外變數,更重要的是大陸自身的戰略發展需要,決定這次新加坡峰會的歷史性突破。換言之,就算是「維持兩岸現狀」,也得由北京主導其邊界、意涵、方式和方向,並以此作為兩岸和平的條件。這讓蔡英文在台灣主導的說不明白的現狀話語,轉變為清晰的和平與反和平的議題性質,從而消解台獨的話語優勢。日後即使張三李四勝選台灣領導人,若拒絕這種兩岸溝通模式,就是拒絕和平,北京的和平統一從而是自此進入新里程。這恐怕不是嘴上說說「蔡習會」,就能輕易改變的局勢。

有人認為美方樂見新加坡峰會,與其說是北京制約綠營之策,不如說是華府藉此制約北京冒進之術。但兩岸這種溝通模式一旦確立,它便具有一定程度的排外性質和功能,畢竟這種溝通是「一個中國」原則內的政治事務。新加坡峰會既然受到全球矚目與歡迎,受到兩岸八成以上民眾的支持和肯定,就代表兩岸關係的進程主導權不再委之於外力,北京何嘗不能藉此模式反向制約華府?美國戰略制約北京即使有心,也已實力不從。另一方面,新加坡峰會做大藍營聲勢,不代表北京在意藍營敗選,甚至可說是預期綠營勝選使然。兩岸關係既已成台灣命脈,則綠營執政後勢必要倚賴國共合作的路線和經驗;而綠營若想持續勝選前途,又勢必要在既有路線上進一步「親中」取利。這或許是對台獨民意的背叛,但北京豈會在乎?於是通過藍綠「親中」比賽,「維持兩岸現狀」就會有了新的歷史定義和方向,這是新加坡峰會的戰略意義。

當然,人們不會忘記70年前國共高層會談協定之後,梁漱溟「一覺醒來,和平已經死了」的故事;也忘不了楊逵發表〈和平宣言〉而遭入獄不說,卻仍無力回天的歷史。不過今非昔比,台灣無論藍綠執政,都沒有當年翻臉開戰的條件;何況有條件還是輸了江山的教訓,前鑑不遠。正如去年2月王郁琦在南京大學演講,宣揚「台灣的民主成就」過後一週,美國世界論壇網的刊文──〈北京「買下」台灣的戰略:不發一槍裹挾統一〉所言:「北京對台戰略變化幅度之大、之快,出乎台灣和海外觀察人士意料。」但那些島內外「觀察人士」應該說明白:台海兩岸「朝不放一槍的和平統一前進」的不好究竟在哪裡?如果台灣獨立好,那美國為什麼不承認、不支持?美國統一今日的版圖所來,不外是騙的、搶的、打的、買的,應該自問哪種才好?台海兩岸領導人用會談的方式趨向統一,為全球減少一個高戰爭係數的地區,未必對美國不利。朱立倫最近的訪美行程,或許會肩負這樣一個更高層次的傳聲任務,則馬英九在卸任前的「變臉」才不至失算。橫豎後者怎麼做都有罵聲,他還有比這更好的牌?

歷史上的國共合作,俱是為了抵禦外侮、振興中華,並由此得到海內外民心支持與國家統一;綠營若想將藍營擠下政治舞台,並延續自己的政治生命,不妨在這條道上花點心力。二戰後的台灣被迫長年閉鎖於冷戰陣營的對立面,在極端的反共意識形態上組建國家認同,其拜美親日是中國內戰體制下的產物。因此,兩岸三方都有責任正面以對,用更具超越性的思維與行動撫平歷史創痕。就這個意義來說,在「九二共識」、「兩岸一家親」、「促進經濟融合」、「加強民間交流」裡邊製造敵對矛盾,是很難找到正當性的忙活。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說過:「台灣與大陸的統一是時間的問題,這是任何國家無法阻擋的……(李登輝)發起台灣化進程,強調該島脫離中國。但是這不會改變最終統一的的結果,這樣做只能使台灣人在重新統一實際發生時更加痛苦。」他並說:「美國不會為了維護台灣的獨立與中國交戰,這得不償失……台灣方面即使現在還沒明白,以後也會明白的。」明白人說明白話,這是人們看到歷史記錄新加坡峰會時,避不開的地緣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