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編/Daisy
想給自己的假期煲上一鍋心靈雞湯,鬆弛緊繃的神經,你會發現,成都慵懶巴適(當地方言舒服之意)的節奏會與你暗暗合拍。成都有不少代表這座城市「慢生活」的小巷,它們是成都悠閒、溫潤氣質的剪影,也是文藝青年們的最愛。這些處於城中腹地的寧靜小巷,可以為你暫時屏蔽喧鬧,讓你在適當的時候駐足,發呆。
崇德里:最歷史
在成都,一直被大家熟知的是它的「慢」。成都無論是生活節奏還是工作壓力,都沒有上海等一線城市快,無論是從成都走出去的遊子,還是對外地觀光客來說,都對這片川蜀之地的「慢」讚不絕口。但是成都這幾年的發展也越來越快了,越來越多的成都人覺得成都需要放緩一下腳步。所以,目前的成都,很需要將以往的慢保留下來,或者通過一種形式將它傳達出去。於是,就有了一個號稱「一個城市的回家路」這樣的建築群出現。這個建築群的特別之處在於,它的「慢」代表了成都城市的精髓,像一隻時空匣子,矗立在那裡,它將會成為城市的一座座標,也許會影響幾代人。
這種影響絕不單單一句口號那麼簡單,「一個城市的回家路」是由成都藝術家王亥提出的。王亥是誰?他70年代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油畫專業,同屆同學如今大多是中國大陸美術界泰斗級人物,比如羅中立和何多苓等,都算他的老友。他80年代前往香港,做過藝術工作室、開過私房菜館、也主持過香港電台節目,可謂玩轉了香港的藝術圈、文藝圈和美食圈。在香港待了20多年的他,至今仍舊操著一口四川味濃厚的普通話,也不會說粵語,頑固地在身上保留著故鄉的影子。他與其他藝術家不同的是,這位土生土長的成都人身上兼具了故鄉文化和城市工業化二者的強烈碰撞。他在香港待了這麼多年,非常明白外面人的視角和心態,同樣的,也了解成都土著的想法,所以,他是一個最適合操刀崇德里的人。改造前,王亥記憶中的崇德里充滿破敗感,一些地方朽得「扶都扶不起來」。
王亥本身就是一名遊子,80年代末就出外闖蕩,他說在外幾十年後年過半百的自己回頭一看,對家鄉的感情變得格外純真和眷戀。也就萌發了回家鄉打造一塊老成都座標的想法。
在這種大環境和格局下,就有了崇德里。崇德里有些像上海的新天地,它是城中腹地的寧靜小院。崇德里和新天地有類似也有不同,雖然都是由舊房改造而來,二者的區別是,新天地是石庫門建築群,它是代表上海的建築風格和歷史,而崇德里是一座代表四川建築風格的建築。無論是從風格還是文化上,二者都有很大差別。比如崇德里的建築風格是川西老院風格。面積也沒有新天地大,也就是一條長短不過60餘米的殘巷組成。但二者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是位於市中心。崇德里靠近成都的東大街,成都東大街是一塊非常非常成都的區域。這一片區就是成都最老牌的鬧市區,古往今來,這塊地方也產生了很多成都的老行當和舊的生活方式。
崇德里離成都最繁華的商業街區春熙路非常近,裡面一共有4棟樓,分別是1號院、3號院、5號院及一幢老舊教工宿舍(4號樓)組成。目前一共只有三家店,分別是私房菜館「吃過」、茶文化館「談茶」和小型精品酒店「駐下」。
提到崇德里的由來,不得不提一段往事。80多年前,一位名叫王崇德的商人,在成都紅石柱橫街買下一塊地,取名為崇德里。這名商人並沒有達到富甲一方也沒有非常知名的名氣,只是那時候的成都,因為處於四川咽喉之地,成為了南來北往商人經商的聚集地。這名商人就是其中一個最典型的代表,他修建的這個宅子,後來還發生了許多軼事。比如,這裡和文化名人有關,1938年,著名作家李劼人的嘉樂紙廠就設在這裡。李劼人不僅是作家更是實業家和成都副市長。他所創辦的嘉樂紙廠在上世紀20年代是家很「霸道」的企業,它是四川省的第一家機器紙廠,擺脫了當時四川依賴洋人進口紙品的境地。另外,這裡還曾是抗戰期間成都文藝界抗敵協會的辦公處與聯絡處。是當年的四川文藝界人士聚集基地。這些典故讓崇德里變得很有意義,可以說這座老宅子也見證了成都諸多歷史與滄桑。2013年,成都政府將這裡納入了歷史建築項目中。此刻的崇德里重新出現在歷史舞台,煥然一新,成為一處適合品茗、沙龍和住宿的休閒之地。
如今,崇德里被重新定義,現有院落被改造為談茶、文化沙龍等單元,最大程度進行保護。王亥宣稱「1號院至少保留了90%,連一根柱子都沒取下。」一個細節是,談茶室內仍能看到被蟲蛀過的木頭。
崇德里與成都其它類似的文藝小巷相比,比如寬窄巷子和小通巷是不同的。如果硬要給它們歸類,可以這樣總結,寬窄巷子是典型的商業街,應該是屬於普通青年聚集地;小通巷是以民居為主的生活街市,算是裝逼青年聚集處,而崇德里就是典型的文藝青年聚集地了。比較三者,因為大多數去寬窄巷子的都是第一次到成都遊玩的觀光客,隨著旅行社的導遊走馬觀花的走一圈,吃吃成都小吃,就算是拔過草了。而小通巷則多是一些開在老舊生活區的文藝小店,各種酒吧、咖啡店林立,適合裝逼青年劈情操。而崇德里就不同了,去那裡的人大多是藝術圈和設計圈的人居多,這群人見多識廣,又比較挑剔,注定了那裡從一開始層次就比較高大上了。
崇德里高大上在哪些地方呢?它可以說是現在成都文藝達人的聚集地。這裡著名的首先就是吃,這家私房菜館的前身是王亥開在香港的餐廳。因為王亥身在異鄉多年,非常懷戀家鄉的味道,於是在香港開了一家四川菜私房菜館,一大批文人騷客絡繹不絕的去他的餐桌前報到,金庸、蔡瀾、倪匡等人都曾是他的座上賓。
泡桐樹街:最情調
與成都寬窄巷子一街之隔的泡桐樹街,原本默默無聞,但最近一段時間,卻在不經意間開始華麗轉身,從一條名不見經傳的小街向頗具特色的情調街道轉化。一家又一家精緻雅致的門面破土而出,讓人眼前為之一亮。
這條小街默默地放大著成都人的慵懶。沿街的各式特色商鋪有聲有色,店外放置著綠意盎然的植物。主人們擺著小茶几,自個兒品著茶或酒,嚼著花生米。街邊小車擺放著顏色鮮艷的新鮮蔬果,整條小街生機勃勃。推門走進私房菜館,民國風情撲面而來。
不知是人們欲借寬窄巷子的名氣還是其他原因,泡桐樹街最近幾年開始鳳凰涅槃,獨自悄然走上一條頗具自身特色街道的道路。她無意挑戰寬窄巷子的成功商業運作模式,也頗有些自知之明的審時度勢定位自己。她只是默默無聞的把成都人慵懶散漫的生活習性一再放大,即使是小得幾乎讓人忽略的小門面,卻被形形色色的業主盤活成有聲有色的各具特色的商鋪,甚至有時候很難區分究竟是商鋪還是住家戶。
這些頗具創意的小店面,大體門外都放置了綠意盎然的各式植物,把門外裝點得生機勃勃。要麼以精緻取勝,要麼以雅致見長。不論何種形式,都毫無保留的向人們昭示,成都人的精緻生活,在這裡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
感嘆成都人經營生活的獨特視角和慵懶情調,他們沒有迷失在喧囂的商業大潮中,沒有一味的高亢奮進。他們善於低首徘徊,精於竊竊私語般的散淡生活。就算商業運作,也不事張揚,而是低調和雅興。
我在感嘆中,一再由西向東,又自東而西,同樣慵懶的踱步在這條富有情調的小街上,默默打望,細細揣摩,那一間間店面的內裡,藏匿了何等豐富的秘不示人的玄機。按照本意,真有一股走入其中的衝動,但最終還是控制住了這樣的動機。畢竟那是別人的一方私密天地,豈能隨意讓陌生人打擾。於是,只得選擇了早上,這些店鋪都還在慵懶的睡意中,悄悄的拍了若干照片。
不過在所有這些店鋪中,有一個是例外。那就是東端街口的「象形書坊」。這個書坊特色甚濃。一是沒有顯眼的店招,二是上午不營業,三是店主似乎不以盈利為要務。這家書店據說已經默默的在這裡佇立了好些年頭。店主約莫三十左右,高高的個頭,一頭濃密的卷髮和一副眼鏡,顯出特別的儒雅和溫和,一眼看上去就是個嗜書之人。
傍晚時分,慢慢踱入店內,耳畔響起輕柔的音樂聲。店主尤喜音樂,室內既有崔健的諸多圖片,也有相當數量的碟片。獨自一人在店內無目的的瀏覽,隨意翻動,很是愜意。從書屋經營的書目看,幾乎都是文學藝術類。斷然沒有教輔書,或暢銷書一類。與店主攀談,輕聲細語間,能夠感受到這個書屋的存在只是為一個愛書的店主和愛書的讀者。
情調泡桐樹街,因了各色各樣的雅致店面而顯出自身慵懶特色。在我看來,由於有了「象形書坊」作為壓卷之作,這條情趣小街才有了底蘊和厚重感。
發現成都,發現情調泡桐樹街。成都絕不僅僅止於麻將和川菜。在我們沒有注意到的成都某個角落,或許還有新的發現在等待著我們的一雙慧眼。
芳鄰路:最婉約
成都的酒吧絕對不比北京的後海、上海的衡山路少。成都酒吧老板深知成都人的消費心理。成都人一向是「不求貴的,只求對的」追求好玩和好耍,和同等城市比較,成都大多數酒吧價格都不算太貴,普通的人均消費就在100元(台幣)左右。
與成都熱門的成都88號、外灘、芭比、蘇荷這類熱鬧或是有些噪雜的酒吧相比,芳鄰路酒吧一條街上的多數店都顯得婉約。正午,酒吧大多安靜,一位酒吧老板在自家露台清潔打掃,然後掛出「夏日特供飲品」的小牌子。「白天做糖水甜品店,晚上變酒吧,要晚上10點以後才熱鬧。」
芳鄰路酒吧一條街上有20多家酒吧,大多都帶有歐式的露台、花桌布、竹藤椅、雕花鐵欄杆、復古小擺件,還有老唱片等,整條街充滿了文藝青年以及滿滿的文化氣息,不少酒吧都有駐唱歌手,屬於比較有特色風格的酒吧。
小通巷:最淡雅
午後的小通巷,總是那麼安靜淡然,偶爾有賣花佬騎車經過,掠過一陣花香,小通巷是一條乍一看很不起眼的街道,灰色的老式樓房靜靜地躺在路邊,某個窗口偶爾會探出白髮蒼蒼的腦袋,看樓下街道上賣花佬騎車慢悠悠地經過。巷子的入口處有茶座、有大排檔冷鍋魚、有麻將攤,成都平常人家的生活都在這裡了,但是這條不足兩百米的小巷子,卻在近幾年內,逐漸成為文藝青年、背包客、藝術家們津津樂道的地方。
放慢腳步,你會發現,那些臨街的小店都別有一番情調:帶有瀘沽湖氣質的「朵朵家」餐吧,紅色招牌的「喜鵲咖啡」,門口種滿各式花草的「香巴拉」餐吧,獨樹一幟的「四號工廠」青年旅店,安靜簡單的「荒石公園」手工製品工作室,音樂聲不斷的「morning早上好」小酒吧……曾經有媒體用「原生態」來形容過小通巷,因為它親自然、更親心靈,是繁華都市中一個淡然的角落,雖然與大名鼎鼎的寬窄巷子僅兩條街之隔,但是卻依然固守著自己質樸寧靜低調的姿態。
午後亦或是傍晚,在小通巷點一杯咖啡,翻一本書,結識幾個「臭味相投」的新朋友,你或許會發現,生活會用它放慢了的腳步帶給你無限的可能性。
支磯石街:最生活
關於支磯石街的來歷,眾說紛紜。有人說,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時,拜仙女為師學織造技藝,仙女贈他一枚寶石,稱用這塊寶石就可指出各種美麗的綾羅綢緞,這條街因此得名「支磯石街」;也有人說,支磯石是織女用來墊織布機的石頭,降落凡間蜀地,支磯石街因此得名。無論如何,現在的支磯石街早已成為成都最接地氣的的小巷子,濃郁的「慢生活」氣息亦會吸引見慣了咖啡廳、小酒吧的小資們駐足小憩。
青磚牆、柏油路、銀杏樹,支磯石街已有上百年歷史。晨練歸來的大爺們逗著鳥,大媽們提著菜籃,三三兩兩聚在街邊「擺龍門陣」,街邊的泡桐樹小學響起了上課鈴聲。如果你在路邊座椅坐下休息,會聞到沿街住戶燒菜的香味兒陣陣飄來。
白玉巷:最袖珍
白玉巷很短,短得門牌只有白玉巷1號、2號、3號。一邊是古色古香的四合院,一邊是爬山虎掩映的舊磚牆。木椅的椅背釘在牆上,老舊別緻。只有百餘米卻也有一座涼亭,牆外就是居民小區,二樓的人家種著不知名的小花,紅燦燦的一大片快蔓延到小巷裡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