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期】尋味廣州,勾勒美食地圖

♦ 文編/Daisy

開啟一段旅行,或許是因為一座名勝古蹟,或許是源於一個電影片段,但或許,讓你邁開腳步來到這裡的,卻僅僅是因為一道剛出爐的美味!

吃貨在廣州,不怕吃不飽,就怕胃口小

廣州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不少的廣州小吃都是流傳自明清時期,經過漫長的歷史沉澱,經久不衰,一代代流傳下來。「食在廣州」不是虛言,「識飲識食」的廣州人大都深諳哪條街道的角落有最醬香濃郁的牛雜,也知道哪間店鋪的廣式生滾粥最綿滑,各式各樣、大大小小的美食分布在廣州的大街小巷,在廣州人的心中,他們都有自己的一幅「揾食地圖」,他們從來不會為尋找美食而失去耐性和方向感,那些地道的廣味美食總會讓一個吃貨的幸福感爆棚! 

飲食文化在廣東文化中是很重要而且很有特色的一個分支,粵菜享譽海內外,「食在廣州」也早已聞名於世。飲食的改革與創新始終不能離開文化的範疇,通過對廣東飲食現像的描述與分析,我們可以透視其生活方式中所蘊含的文化底蘊。

飲食習慣透視文化底蘊

從主食上講,廣東地處亞熱帶,糧食盛產水稻,因此廣東人主要以米飯作為主食,或以米製成各式點心、小吃,頗具嶺南特色,與北方的麵食文化形成鮮明對比。這是南方各地都較為普遍的主食,而廣東飲食文化與其他地區的不同,正是由作為四大菜系之一的粵菜體現的。粵菜作為廣東飲食文化的標志是令人津津樂道的。廣東菜能成為大陸四大菜系之一,並不是虛有其表的,由其特點便可略見一斑。廣東菜有此美譽,其特點主要有三:選料雜博、無所不食;博採眾長、講究實際;製作精細、追求享受。有關選料雜博、無所不食這一特點,沒有真正領悟到廣東飲食文化的人,必會瞠目結舌,感到殘忍,甚至噁心。而生活在廣東或對廣東飲食文化有所了解的人,就會對此表示歡迎或會覺得這樣也在情理之中。

在古代,廣東廣西一帶河漢縱橫,雨量充沛,氣候宜人,其東、北方有南嶺、西面有雲貴高原,整個地區就在丘陵之中,被丘陵地貌所環繞,林豐草茂,嶺南佳果豐富,同時豐盛的樹林孕育著許多飛禽走獸,其南面是廣闊的海洋,這裡又是珠江的入海口,灘塗遼闊,出產不少鹹淡水產和兩棲類動物,這使古廣州成為中國飲食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粵菜的形成歷史悠久,秦漢以前就有了雜食的習慣,以後各朝各代的更迭,大量的移民從北方南遷至此,也帶來了各式的食物,這使粵菜可以得到發展。

粵菜的發展主要有兩個階段,一是北宋末,宋帝帶領許多名廚南逃,不少宮廷美食流和原材料傳到廣東一帶,使粵菜得到豐富;另一個階段就是鴉片戰爭以後,隨著廣州的對外開放,國外文化大量湧進中國,而廣東則首先消化了這種外來文化,並與自身原由的文化糅合成為有廣東特色的一種文化,這種文化當然也包括飲食。

經過長期的發展,廣東便形成了現在的這種富有特色的飲食文化,飛禽走獸、山珍海味、野菜山花,無不可入肴,傳統的蛇、鼠、雀、蟲、狗、貓等都是其它菜系難以接受的,而最近幾年則有蝸牛、螞蟻、仙人掌等創新,這些都是其他菜系想像不到的。以蛇為例,其它省份是不敢入口的,而在粵菜中,蛇卻是上等佳品,而蛇體內的蛇膽更是令人喜愛。古籍《南越異物志》中就有一首吃蛇的歌謠:「蚺蚺大蛇,既洪且長,賓亨嘉宴,是豆是觴。」可見廣東人吃蛇之歷史是何其悠久,如今,吃蛇的風氣仍十分興盛,且有越演越烈之勢,各地都設有養殖場。

事實上,廣東人的這種無所不吃的性格,也正是其開放的心態在飲食上的反映。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環境造就了不同的地域性格。廣東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必經之地,形成了廣東人一種開放性的思維結構,同時由於地處邊疆,長期以來受正統封建思想的影響較少,中原傳統文化對它的影響不斷淡化,從而具有更大的自由度和容納力。

廣東菜形成於秦漢時期,它以本地的飲食文化為基礎,吸收京、魯、蘇、川等菜系的精華和西餐的烹飪技術,逐漸形成獨特的南國風味。這就是廣東飲食文化的第二個特點——博眾采長、講究實際。

早茶的市井文化

早茶,漢族社交飲食習俗。談及廣東的傳統文化,早茶是其中濃墨重彩的一筆。清代同治、光緒年間,就有「二釐館」賣早茶。廣東的茶館有早茶、午茶和夜茶三市,以飲早茶的最多。茶樓的早市清晨四點左右開門。茶客坐定,服務員前來請茶客點茶和糕點,廉價的謂「一盅二件」,一盅指茶,二件指點心。配茶的點心除廣東人愛吃的乾蒸馬蹄糕、糯米雞等外,近年還增加了西式糕點。

每逢周末或假日,廣東人便扶老攜幼,或約上三五知己,齊聚茶樓「嘆早茶」。「嘆」在廣東話中是享受的意思,由此可見,喝早茶在廣東人的心目中是一種愉快的消遣,在這個層面上來說與其他娛樂活動並無二致。

茶樓是廣東最有代表性的、最傳統的吃早茶的地方。廣州的茶樓、酒家講究飲茶的環境,有單間有雅座,有輝煌的大廳,有雅致的中廳;有中式的,西式的,有日本式,東南亞式。

茶點分為乾濕兩種,乾點有餃子、粉果、包子、酥點等,濕點則有粥類、肉類、龜苓膏、豆腐花等。其中又以乾點做得最為精緻,賣相甚佳。如每家茶樓必製的招牌蝦餃,以半透明的水晶餃皮包裹兩三只鮮嫩蝦仁,舉箸之前已可略略窺見晶瑩中透出一點微紅,待入口以後輕輕一咬,水晶餃皮特有的柔韌與蝦仁天然的甜脆糅合出鮮美的口感,讓人回味無窮。又如某些高級茶樓特製的燕窩酥皮蛋撻,幾層金黃酥脆的蛋撻殼內盛著嫩黃色、絲絲通透的燕窩,甫見之下已叫人食慾大動,更不用說入口以後燕窩的甜蜜柔軟與酥皮的粉香酥脆完美結合,美味得讓人欲罷不能。而各色粥點,如及第粥、皮蛋瘦肉粥、生滾魚片粥等,皆以綿軟順滑的粥底,配上不同肉魚蛋類,再以香脆蝦片、青嫩蔥花佐之,撒上一小勺胡椒粉,喝來綿糯爽甜,鮮味濃郁。

老火靚湯的藝術

老火燉湯在廣州人的食譜中的歷史由來已久,說它是粵式飲食文化的標志絲毫不為過。在廣州大街小巷各式各樣的飲食店內,燉盅是再稀鬆平常不過的地方特色了。一盅看似簡單的燉湯,其實蘊含了這座城市最市井、最真實的一面。

用一位美食家的話來說:「湯是廣東飲食文化的全部底蘊,更是廣東省男女老少們日常生活的幸福源泉」。悠久的湯文化使廣東人個個是品湯高手兼湯療專家。體虛燥熱時,要喝氣血雙補、潤肺去燥的霸王花煲豬骨或花旗參煲生魚;天氣轉涼時則換上一煲海底椰川貝母燉冰糖……廣東人在煲湯上付出的時間和耐心絕非外地人所能及。

煲湯是廣東人的基本功。如果你去廣州,當地人請吃晚飯,一般都在下午就提前給餐廳打電話訂好湯了,廚師馬上行動起來,在灶上像煎熬中草藥似的,用文火慢慢地燉。等到客人來時,一揭開鍋,屋子裡都是濃香。這花了好幾個鐘頭煲出的湯,醇厚得簡直像精心釀出的酒了,喝一口,渾身熱情洋溢。營養與滋味全在這湯裡面了。而且廣東人都是在吃飯之前先喝一碗湯的,既開胃又滋補。煲湯對於他們簡直是一道不可或缺的儀式或功課。據說他們家家戶戶的灶火上,都如此日復一日、沒完沒了地煲著各種各樣的湯。不能不對廣東人這種津津有味的生活態度感到佩服,廣東人還是很值得學習的。

但對於外地朋友來說,廣州的湯水雖然好喝,但若想學會卻不易調配。單是一鍋湯水裡便已是大有乾坤,蓮子、百合、淮山、芡實、枸杞、紅棗、各種豆類,如何將這些材料合理適量地搭配一起、發揮適當的功效可是一門大學問。

其實,講起廣東人飲湯,可以說是奢侈,一煲老火湯,十數種湯料,一大塊豬骨瘦肉或者數條魚、一整隻雞,再來些章魚、瑤柱、鮑魚、螺片之類,加上數小時慢火煲燉,一煲湯可謂價值不菲,煲湯後的湯渣大多是棄而不用,據說營養都跑到湯水中去。雖然有專家極力推薦湯渣的營養價值,但沒有多少人願意食那湯渣,主要是煲湯後的肉類粗糙無味。所以大多數食客較喜歡飲用豬肚湯,原因是豬肚即使煲過湯後,用熟醬油蘸著吃,也不失為一味好菜肴。

粵菜的精髓

以粵菜為主的廣州飲食早已揚名天下。也不知是始於清代還是民國時,民間流傳一首概括一生理想的幽默民諺:「生在蘇川,住在杭州,食在廣州。」這是說,蘇川姑娘美,童年依偎於此,自是快事,故生在蘇州好;杭州風景佳,居住於湖光山色之間,心曠神怡,故住在杭川妙;至於廣州,名菜美點豐富,茶樓酒肆林立,想食什麼都可以如願,故食在廣州當然愜意。這首大陸流行的民諺,道出了「食在廣州」之譽聞名海內外!

廣州地處亞熱帶,瀕臨南海,四季常綠,物產富饒,可供食用的動植飛禽物種繁多,蔬果豐茂,四季常鮮,給飲食烹飪提供了廣闊的天地。唐代,廣州飲食用料之博雜已聞名宇內;烹任制作技術也形成多樣化、精細化的特點。明清時珠江三角洲富庶,中心城市廣州更為興旺;講究飲食之風盛行,使廣州飲食更為豐富多彩。近代商貿繁榮,中外交往頻繁,更為廣州飲食市場拓寬了空間。漫長的歲月,使廣州人既繼承了中原飲食文化的傳統,又博採外來烹飪技術精華,根據本地的口味、嗜好、習慣,不斷吸收、積累、改良、創新,從而形成了菜式繁盛、烹調工巧、質優味美的飲食特色,近百年來已成為大陸最具代表性和最有世界影響的飲食文化。到現在,廣州的飲食無論出品的數量、質量,酒樓食肆的數量和規模,抑或是飲食環境、服務質量,在大陸都是首屈一指,在國外也享有盛名。據有關部門統計,廣州的飲食店檔已發展到2萬家以上,餐位超過100萬個,從業人員近150萬人,平均日接待人數近200萬人次,年營業額500億元(人民幣,下同)以上。

每一個初到廣州的人,都會對「食在廣外」的特色感受殊深:

首先,最明顯的感覺就是廣州人好食,飲食業異常興旺。無論家庭用餐還是茶樓酒肆,廣州人對飲食都十分重視和講究,以敢吃能吃善吃會吃巧吃聞名。廣州人在外用餐年均支出高達1752元,占食品支出的比重接近40%,也就是說廣州人一年伙食費拿出4成上酒樓。

第二,食肆多,密度大,各種檔次都有,中外各地風味兼備,並且日夜供應,非常方便。您站在廣州城任何一個地點,方圓不到500公尺的範圍內至少都有十數種以上不同檔次、不同風味和形式的飲食可供挑選。

第三,粵菜餐點種類數量最龐大,而且幾乎天天有新菜新點推出,以滿足口味挑剔的食客。1956年夏季,廣州舉辦了「名菜美點展覽會」,當時市面出售的菜式就有5457種,點心825種,小食數百種。

粵菜、食在廣州的強大生命力還在於其永不休止的創新和多變。在廣州,人們經常可以看到,許多食肆以新的原材料來招徠食客,經常有「最新運到加拿大象拔蚌、北極貝」、「澳洲皇帝蟹、深海龍蝦」、「美國牛仔肉」等橫幅懸於酒店外。每隔一段時間,廚師就以新原材料、不同的配搭來創製一些新的菜式,市面上也常常掀起一些新的飲食潮流。不久前才興起的菜式,很快就被另外一些菜式所取代,這種推陳出新的情況舉不勝舉。

第四,廣州的飲食十分注意飲食的環境、格調和文化品位。廣州的酒樓飯店餐廳,大多裝修得美輪美奐,佈置得格調高雅,或具中式古典美,或具西歐浪漫風情,或具民族特色。酒樓飯店廳房的陳設、菜式食品的命名、服務員的服飾設計、門口的特色楹聯等等,無不流露出高尚的嶺南飲食文化的品位。目前已列人《世界建築史》(英國版)的37座中國建築中,廣州的飯店建築就占了4座:廣川礦泉別墅、東方賓館、白三賓館、白天鵝賓館。

在海外,「食在廣州」已不僅僅是一種贊譽,而且還是一種招徠食客的旗幟。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在世界五大洲中,都有中國餐館,如在美國有中國餐館近萬家;英國有5千多家;法國、荷蘭各有兩三千家;日本不下數千家。其中,粵籍華人經營的粵菜館占6O%以上,有的乾脆打出「食在廣州」的招牌,以示粵式菜肴點心的正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