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期】專題: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突顯「去行政區劃」特徵

文/王賢

隨著中國大陸改革開放深入,市場化程度逐步提升,大陸區域經濟顯現出「去行政區劃」特徵。大陸國務院日前批復同意的《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規劃》就是最新的明證。

通過資源整合與協同發展,這片31.7萬平方公里的廣大區域有望成為繼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之後,引領中國大陸經濟發展的「第四極」。

區域經濟專家指出,地方政府要順勢而為,摒棄各自為政、地方保護主義的落後思維,促進城市群之間、城市群內部的分工協作,形成集約高效、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發展格局。

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長秦尊文說,當前中國大陸正進入城市群引領城市化的新時代,長江中游城市群的土地面積較大,發展潛力、人力資源、生態環境和市場輻射能力等方面有一定優勢。

長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漢城市圈、環長株潭城市群、環鄱陽湖城市群為主體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承東啟西、連南接北,是長江經濟帶三大跨區域城市群支撐之一。

只有長江中游抱團發展,才能支撐起長江經濟帶這條巨龍,龍頭、龍尾、龍腰才能協調舞動。

2014年9月,大陸國務院發佈的《關於依託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明確要以長江三角洲、長江中游和成渝三大跨區域城市群為主體,促進城市群之間、城市群內部的分工協作,形成集約高效、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發展格局。

長江經濟帶有著流域經濟的雛形。按照流域經濟的要求,局部的開發都必須考慮整體的利益,但是由於中國大陸整個管理是以行政區劃為特徵的,沿江省市存在單打獨鬥的現象,統一的市場環境始終難以形成,跨區域經濟合作和聯動一直停留在較低層次上。

地方政府對此並非無知無覺,近年來長江中游地區一體化發展動作頻頻。2012年2月,湘鄂贛三省簽訂《加快構建長江中游城市集群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開啟了中部城市群發展新平台。長江中游城市群省會城市會商會連辦三年,先後形成《武漢共識》《長沙宣言》《合肥綱要》,目前城市群內部已經開展很多合作,如異地醫保卡的使用、公積金互認、打通斷頭路、旅遊合作等。

但由於是地方層面的合作,沒有國家層面的統一規劃、協調和推動,目前長江中游城市產業方面的合作力度不夠,產業佈局和協同發展障礙較大。

武漢大學區域發展研究院院長伍新木說:「龍頭的長江三角洲、龍尾的成渝經濟區都有了國家層面的規劃,這次龍腰的長江中游也有了。」

隨著規劃批復,長江中游城市群建設上升為大陸的國家戰略層面,區域融合與協作有了統一的行動綱領。湖北省發改委相關負責人稱,規劃有利於打破行政壁壘,促進區域聯繫、文化共性、基礎設施一體化需求較強,自然連為一體的湖北、湖南、江西三省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專家認為,實現《規劃》劃定的藍圖,核心是湘鄂贛三省如何協同發展,可從三省交界的幕阜山連片扶貧特困區的開發入手,進一步開展基礎設施、城市公共服務、生態文明建設、科教、文化、經濟等多層次融合發展。

伍新木說,城市群與城市群之間,城市群與中部其他省份的合作應繼續深化、拓展,城市群內部中小城市要主動率先融入,優勢互補、協調發展,使長江中游城市群真正成為中國大陸經濟增長的「第四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