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犇報‧第38期】一個人幹了兩億農民的活

 
雜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

袁隆平參加長沙回龍湖有機超級雜交水稻研發基地揭牌儀式   
 (新華社 趙眾志 攝)

         據老一輩說,真正重新吃飽飯,是在七十年代末。以前的稻子是高高的,風一吹就倒,換了矮水稻以後,糧食真是翻了出來。報紙上曾引述農民的話說:「我們吃飽飯,靠的是兩『平』,鄧小平和袁隆平。」       
         袁隆平的水稻南優2號,比以前的水稻單產增產20%,於1973年研究成功,1976年開始推廣。八十年代,國際組織給他的獎項多得像米粒一樣。大陸有九億農民,他一個人,相當於幹了兩億農民的活。有人預估,他的種子共創造效益5600億美元。

餓死事件的震動

          
         1953年夏,袁隆平結束了大學學習生活,到湖南省懷化地區的安江農校任教。1960年,中國發生了全國性的大饑荒。有次他遠遠地看到馬路邊圍了一堆人,走近一看,路邊橫躺著兩具骨瘦如柴的屍體,此事深深刺激了袁隆平,他決意在農業科研上搞出點名堂來。           

        1960年,30歲的袁隆平根據一些報道瞭解到雜交高粱、雜交玉米、無籽西瓜等,都已廣泛應用於國內外生產中。這使袁隆平認識到:遺傳學家孟德爾、摩爾根及其追隨者們提出的基因分離、自由組合和連鎖互換等規律,對作物育種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於是,袁隆平跳出了無性雜交學說圈,開始進行水稻的有性雜交試驗。         
         1960年7月,他在早稻常規品種試驗田裡,發現了一株與眾不同的水稻植株。1961年春天,他把這株變異株的種子播到創業試驗田裡,結果證明了上一年發現的那個「鶴立雞群」的植株,是地地道道的「天然雜交稻」。

頭頂烈日 腳踩爛泥
 

         在1964年到1965年兩年的水稻開花季節裡,他與科研小組每天頭頂烈日,腳踩爛泥,低頭彎腰,終於在稻田裡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的植株。經過兩年的觀察試驗,對水稻雄性不育材料有了較豐富的認識,根據所積累的科學數據,在大學畢業後工作12年左右的他,發表在1966年第17卷第4期《科學通報》上。          
         這是大陸一次論述水稻雄性不育性的論文,敍述了水稻雄性不育株的特點,就當時發現的材料區分為無花粉、花粉敗育和部分雄性不育三種類型。從1964年發現「天然雄性不育株」算起,34歲的袁隆平和各地的科研小組整整花了6年時間,每年兩季先後用1000多個品種,做了3000多個雜交組合育種實驗,仍然沒有培育出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達到100%的不育系來。
科研結果不藏私
 

         袁隆平總結了6年來的經驗教訓,並根據自己觀察到的不育現象,認識到必須跳出栽培稻的小圈子,重新選用親本材料,提出利用「遠緣的野生稻與栽培稻雜交」的新設想。科研小組的李必湖於1970年11月23日,在海南島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發現一株雄花敗育株,並用「廣場矮」、「京引66」等品種測交,發現其對野敗不育株有保持能力,這就為培育水稻不育系和隨後的「三系」配套打開了突破口,給雜交稻研究帶來了新的轉機。          
        這一珍貴材料關起門來研究,還是發動更多的科技人員協作攻關呢?          
       在這個重大的原則問題上,科研小組毫不含糊、毫無保留地及時向全國廣大育種專家和技術人員通報了他們的最新發現,並慷慨地把歷盡艱辛才發現的「野敗」奉獻出來,分送給有關單位進行研究,協作全國各地農業育種科研小組攻克「三系」配套關。
攻關協作網的建立
 

         1972年,大陸農業部把雜交稻列為重點科研項目,組成了全大陸範圍的攻關協作網。1973年,廣大科技人員在突破「不育系」和「保持系」的基礎上,選用1000多個品種進行測交篩選,找到了1000多個具有恢復能力的品種。張先程、袁隆平等率先找到了一批以IR24為代表的優勢強、花粉量大、恢復度在90%以上的「恢復系」。
 
         1973年10月,袁隆平發表了題為《利用野敗選育三系的進展》的論文,正式宣告大陸秈型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這是水稻育種的一個重大突破,為水稻雜種優勢利用鋪平了道路。
超級雜交稻的誕生
 

         在海南三亞農場基地,袁隆平率領著一支由全國十多個省、區成員單位參加的協作攻關大軍,日夜奮戰,攻克了兩系法雜交水稻難關。經過近一年的艱苦努力,超級雜交稻在小面積試種獲得成功,有關專家對48畝創業實驗田的超級雜交水稻晚稻的實測結果表明:水稻稻穀結實率達95%以上,稻穀千粒重達27%以上,每畝高產847公斤。
 
          
         這表明「雜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又取得「四大突破」:目前超級雜交水稻晚稻畝產量高;稻穀結實率高;稻穀千粒重高;篩選出適合華南地區種植的兩個中國新型香米新品種。這標誌中國大陸超級雜交稻育種研究再次超越自我,繼續領跑世界。目前超級雜交稻正走向大面積試種推廣中。
中國人能幫助世界人民解決吃飯問題
 

         1986年,袁隆平在論文《雜交水稻的育種戰略》中提出將雜交稻的育種,從選育方法上分為三系法、兩系法和一系法三個發展階段,把育種程序朝著由繁至簡且效率越來越高的方向發展,使得雜交水稻每次的新突破,都把水稻產量推向一個更高的水平。1995年8月,袁隆平鄭重宣佈:歷經9年的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已取得突破性進展,可以在生產上大面積推廣。
 
         20世紀90年代後期,美國學者布朗拋出「中國威脅論」,撰文說到21世紀30年代,中國人口將達到16億,到時誰來養活中國,誰來拯救由此引發的全球性糧食短缺和動盪危機?
  
         今天,中國人已經可以向世界宣佈:「中國完全能解決自己的吃飯問題,中國還能幫助世界人民解決吃飯問題」。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