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犇報‧第38期】一畝地養活4.5個人

緊湊型玉米育種之父──李登海

李登海全生命投入玉米雜交新品種。(網路圖片)

       
         在世界玉米栽培史上,有檔案記載的只有兩個人,一個是美國先鋒種子公司的創始人華萊士,他是世界春玉米高產紀錄的保持者;另一個就是李登海,是世界夏玉米高產紀錄的保持者。   

種業界的「南袁北李」        

         一個玉米新品種,從培育到成功,機率只有12萬分之一。一個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農民,卻取得了成功。1979年秋,在萊州後鄧村的一片農田裡,一個轟動全大陸的紀錄誕生,名為「掖單2號」的玉米,創下中國大陸夏玉米單產 776.9公斤的最高紀錄。年僅31歲、只有初中學歷的李登海,一躍站在了中國玉米研究的最高峰。          
         在北方,玉米育種一年只能一次。為加快實驗速度,李登海冬天到海南育種,因此有27年沒能在萊州家中與白髮蒼蒼的老母親過春節,他一年育種三次,把自己的科研生命延長了3倍。          
         李登海培育的玉米種,使中國大陸土地由每畝養活1個人提升到養活4.5個人;他的玉米種子已累計在全大陸10億畝土地上推廣,直接增加經濟效益1000億元。在大陸,李登海與「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齊名,被種業界譽為「南袁北李」。

外國人能,中國人也能          
          
初中畢業後,李登海回鄉務農,因為表現好,被選進村農科隊當上了農民技術員,1972年當上了農科隊長。那時候膠東農村正提倡「科學種田」,掖縣(今萊州市)北部幾個種田特別好的村,還是山東農業大學和萊陽農學院、煙臺農科所的試驗基地。受專家們的影響,各村幾乎都成立有農科隊,主要是引進新品種,進行高產栽培試驗,玉米、小麥、地瓜、花生,什麼都搞。          
          
那時候農民種的玉米品種,主要還是當地的「二馬牙」、「小粒紅」等普通農家種子,一畝地也就打二、三百斤,而小麥一畝地能打四、五百斤,為什麼大粒(玉米籽粒大)的產量還不如小粒的(小麥籽粒小)?李登海動了腦筋。他在一本雜誌上看到,當時美國的玉米畝產已達到了2500多斤。我們太落後了,二、三百斤和2500斤的差距太大了。外國人能辦到的事,中國人也一定能辦到。          
          
「我們中華民族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光復舊物的決心,有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毛澤東的這句話工工整整地寫在李登海日記本上,實際上也印在了腦子裡,溶化在血液中了,成為激勵他不懈奮鬥的座右銘。
拼命學習育種和栽培理論          
          
李登海帶領隊員們把能徵集到的大陸各地最好的玉米品種,每年種植10多塊實驗田,探索玉米高產的道路。但由於當時能選用的玉米品種基本上都是平展型玉米,無論用什麼辦法,產量都突不破750公斤。          
          
必須選用高產的新品種,對只有初中文化的李登海來說,知識遠遠不夠用。1974年,李登海被村黨支部推薦到萊陽農學院(現在的青島農業大學)進修(那時候叫「社來社去」,就是學完之後仍是農民身份,還回農村務農)。那正是「批林批孔」熱火朝天的時候,李登海不顧別人批他走「白專道路」,一頭扎進知識的海洋,利用一切時間拼命學習育種和栽培理論。          
          
萊陽農校的劉恩訓老師是遺傳育種專家,看到李登海潛心鑽研理論知識的勁頭,他像發現了一顆好苗子。進修結束時,劉恩訓老師將二十幾粒玉米種子交到李登海手裡,「這是從美國專家手裡得到的材料,拿回去分離研究一下,或許能出來新東西。」李登海如獲至寶,當年冬天就帶到海南島去繁育。          
        
 從此,李登海不僅收集了大量的種子資源,而且自己創新培育了大批骨幹玉米自交系,被大陸眾多育種單位廣泛應用,特別是在緊湊型玉米的育種和高產培創方面,連續不斷地創出新業績、創造新紀錄,用實踐確立了自己在育種界的地位,被譽為中國「緊湊型玉米育種之父」。
  
農活「三大苦」          
         在生產隊的時候,不管是作為一名普通社員,還是作為農科隊的技術員,李登海總是髒活累活搶著幹,而且活不幹完不停手,常常是從清早開始,一直到「日頭晌了歪」(下午一兩點鐘)才吃中午飯。          
         培創高產田需要有機肥,到哪兒弄這麼多有機肥?李登海和隊員們把為小學和敬老院清廁所的事情包下來,把農活「三大苦」,也就是最髒最累的「扔糞、打炕、拆破屋」攬下來。          
         在玉米所最初成立艱苦創業的日子裡,三夏大忙季節,為搶先播種玉米試驗田,李登海帶領職工沒白沒黑地忙活,常常是晚上拔麥子到淩晨一兩點,累得人東倒西歪,這還不算,一大早還要起來滅茬、施肥、開溝、播種。
生活馬虎 育種不苟          
          
到海南島育種時,為了選一個隔離條件好的地方,李登海在陵水縣一個叫荔枝溝的地方安營紮塞,建立育種基地。育種的隔離條件好了,但生活條件就無從談起。李登海和同伴們砍來樹枝,搭起窩棚,聊作棲身之所。海南氣溫高,窩棚不需要禦寒功能,可是它遮不了風,也擋不了雨,更擋不住蚊蟲、老鼠、毒蛇。常常是人睡在床上,老鼠、毒蛇在床下、被子上竄行。遇上下雨天,外面大下,裡面小下,外面不下了,裡面還滴嗒。吃飯就更簡單了,三塊石頭支上口鐵鍋,用乾蘿蔔絲煮一鍋湯,下進去面疙瘩,就是主食了。          
          
生活上馬馬虎虎,育種卻是一絲不苟。李登海把帶來的育種材料一粒一粒仔細地播進地裡,澆水、除草、滅蟲,起早貪黑;怕黎族老鄉的水牛跑進地裡糟蹋玉米苗,李登海帶領夥伴們上山砍來樹枝圈起籬笆牆。砍樹枝的時候,一不小心,盤踞在樹上的毒螞蟻就會落到頭上、脖子裡,痛癢難忍!衣服、褲子撕破了,身上掛出一道道血口子,李登海說:真正知道了什麼叫披荊斬棘。          
          
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他又育成「登海」系列玉米新品種,成為中國大陸跨世紀的主推品種。登海9號玉米新品種,具有優質、高產、多抗的突出特點,其產量比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的「掖單13號」還增產11.4%。經大陸相關農業單位審定,適宜在東北、黃淮海、西北及南方玉米區種植。          
         
 2000年3月至2007年底累計生產銷售登海9號5624.08萬公斤,累計推廣面積1874.69萬畝,累計增產糧食11.40億公斤,累計新增社會效益11.4億元,為保障中國大陸的糧食安全做出了貢獻。登海9號具有較高的澱粉含量,也受到了乙醇汽油生產企業的青睞,為保障中國大陸能源安全也提供了有力的品種支撐。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