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期】(專題)春運2015:千山萬水難擋中國人的回鄉路

節前春運迎來大客流。(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

節前春運迎來大客流。

編按:根據大陸媒體的估算,2015年春運啓動後,40天裡超過28億人次搭程鐵路、公路、民航、水運等交通工具(不含市內巴士和計程車),比去年增加約1億人次。面對超出平日40%的客流量,中國大陸的交通部門通過加開運力、錯峰調流等多種措施應對春運「大考」。

據報導,28億人次中,道路約24億人次,增長2.5%;鐵路約2.95億人次,增長10%;水運約4430萬人次,增長2%;民航約4750萬人次,增長8%。在這些數字背後,是活生生的上億旅客的感受。大陸媒體稱,春運回家總是「痛並快樂著」。

雖然近年來,中國大陸交通基礎設施日趨完善。高速公路通車里程超過10萬公里,高鐵里程超過1.6萬公里,但仍然不能滿足春運期間爆發式增長的需求,部分鐵路綫仍「一票難求」。為了讓台灣民眾對大陸春運有更直觀的了解與感受,本版在春節過後為大家報導2015年大陸春運紀實。

採訪/劉歡

天剛濛濛亮,在上海楊浦區做鋁合金生意的徐敏和他的三個同事,就帶著一絲睏意和隱隱的興奮,駕車踏上了十幾個小時的回鄉路程。

800多公里外的江西宜春,是他們此行的目的地。「回家過年啦,一年沒見老爸老媽,好想念老媽做的辣椒炒肉。」徐敏說,坐飛機,太貴;坐火車,太擠;開上自己的車,雖然艱辛,却別有滋味。「有了車,在老家走親戚也方便。」

與此同時,上海各大火車站內人頭攢動。2月4日當天,2015年春運正式啟動。無論是在外務工人員、大學生,還是白領、企業家,回家過年是絕大多數中國人不變的選擇。

在城鎮化進程加速的當代中國,成千上萬的人背井離鄉來到城市工作生活,每到年關,他們便不約而同地開始候鳥式的回鄉征程。無論是風霜雨雪的肆虐,還是千山萬水的阻隔,都難擋中國人的回鄉路。

每年春節返鄉的中國人,從年前一兩個月開始,總會分層次、成梯度,自動地「錯峰」回家。第一批返鄉潮的主力,通常是在校大學生。由於今年春節較晚,1月中旬已陸續放假的大學生,迎來了近30年來最長的一個寒假。

1月底,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專業學生洪韵怡就回到了廣東汕頭的家。「學校的事忙完了,就第一時間回家。」她說,「家裡有老爸老媽,有兒時夥伴,還有和北京很不一樣的風土人情。」

洪韵怡說,自己的「鄉愁」,就是對家人的思念,對家鄉的牽掛。「尤其是壓力大或者感覺迷茫的時候,這種情緒就更加濃烈。」

廣西南寧鐵路公安局憑祥車站派出所民警陸日峰在列車抵站停靠期間進行巡守。新華社發(寧堅 攝)

廣西南寧鐵路公安局憑祥車站派出所民警陸日峰在列車抵站停靠期間進行巡守。新華社發(寧堅 攝)

對今天中國的年輕一代而言,「鄉愁」不僅是地理區隔,更是心理牽掛。「思鄉之情」變成了「還鄉之盼」。而過年回家,就是將鄉愁釀成美酒,一飲而盡的豪爽與舒暢。

像徐敏這樣的在外務工人員通常是第二批返鄉潮的主力。在公務員、企業職員正式放假前的一兩周,他們掀起了又一波返鄉熱潮。地鐵上拎著大包小包往火車站趕的人、家旁邊賣煎餅果子的夫妻突然消失不見、熟悉的快遞小哥換人了……種種迹象都在提醒:春節快到了。

在北京一家外企工作的張星,每年都是除夕當天才能回到遼寧老家過年。他們通常是第三批返鄉潮的主力,也是掀起節前春運最高潮的主力。「儘管使出渾身解數,火車票還是一票難求。我只好改坐飛機,反正一年一次,貴點也算了。」

「中國應該是世界上鄉愁情結最濃的國家,」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說,「鄉愁」的背後,是對故土的精神思戀,也是對社會變遷的感慨和喟嘆。

「我真希望這車開到老家,就不再開回上海了。」徐敏笑著說,希望隨著城鎮化的推進,更多的中國人不用再背井離鄉,能够在家創業或工作,守住那份濃濃的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