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期】發展高效生態農業:湖北種糧大戶眼中的「中央一號文件」

■ 採訪/黎昌政、俞儉

「每一塊地70畝左右,中間栽水稻或種蓮藕,四周溝槽套養青蛙、龍蝦、烏龜和甲魚,田埂上種植桂花樹、紅豆杉等苗木。到四五月份,你看到的就是『秧苗青、龍蝦跳、青蛙叫』的稻田公園。」

2月4日,立春,湖北省荊門市盛老漢家庭農場,63歲的盛常斌輕快地爬上山坡,指著正在整理的農田對記者說。

盛老漢農場最近兩年流轉了2,100多畝農田,已摸索出一條蓮稻和綜合水産養殖於一體的高效生態農業道路。稻田不打農藥不施化肥,以原生態生物鏈方式種養,青蛙吃害蟲,稻是有機稻,鱉是有機鱉,市場供不應求,每畝收入可達2萬元(人民幣,下同)。

「看了中央一號文件,更有信心搞土地流轉了,土地裡面有『黃金』,種植養殖有『搞頭』,所以加大投入整田。」盛常斌說。

當地村支書桂運堂說,原來有些農民擔心土地轉出去就不是自己的了而不願意流轉。中央一號文件再次明確,土地承包權和經營權分離,推進合理流轉和適度規模經營,農民和流轉戶都吃了定心丸,越來越多的村民願意將土地流轉出去。

記者來到荊門市沙洋縣曾集鎮孫店村採訪,利民育秧基地的張雷正在忙著擴建兩個育秧大棚,今年他又流轉了1,200畝地。30歲的張雷說,看了中央一號文件,增强了幹勁。

據沙洋縣農業經管局負責人介紹,全縣流轉土地42萬畝,已占全縣耕地的四成。近年來,隨著土地適度規模經營,農業效益提高,連冬閑田也成了香餑餑,全縣短季流轉的土地有10萬畝。

沿曾集鎮、高陽鎮公路兩邊油菜田裡春意盎然。當地農戶冬閑田短季流轉都種上了油菜,村民范中華在鎮區開餐館,家裡15畝地流轉給孫潘合作社種油菜,只要來年春季合作社將地翻耕好,他就直接插秧種稻,省事省工。

孫店村村支書程文斌說:「只要有冬閑田,合作社都搶著要。油菜成片種植打造油菜花海,還能發展鄉村旅遊。」

鐘祥市東橋鎮常發農機合作社的農機倉庫墻上刷著一行大紅字——「農業根本出路在於機械化」。理事長常勝發說,這字是當年生産隊寫的,近年他又加重刷紅了。

「國家政策這麽好,我得抓住機會大幹幾年。」常勝發把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看了幾遍,他說,機械化後農業效益提高,土地流轉規模不斷擴大,合作社正在擴展。這幾天正忙著建育秧大棚、烘乾機房、倉庫、配肥室、農資批發部,總投資已達300多萬元。

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推進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延長農業産業鏈,提高農業附加值。盛老漢農場既生産、加工、銷售有機農産品,還有「捉蝦摸鱉、吃農家飯」的鄉村旅遊,效益很好。

盛常斌說:「適度規模經營、産業融合是未來農業發展方向,這樣才能提高農業效益。我對未來充滿信心,我的夢想是把周邊幾個村土地全部流轉過來,打造一個5,000畝的生態農業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