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期】荷清苑書簡

議南京民國建築的再現生機

吳國禎(北京清華大學物理系台籍教授)

荷清苑  logo S3這段時期在大陸上有所謂的「民國熱」,指的是人們對於民國時期國民黨統治區社會、文化各方面再認識的興趣。滿清滅亡後到北伐,乃至到七七事變後的全面抗戰,中國大地雖然內亂不止,戰火不斷,民生凋敝,但社會各方面、各領域還是有不斷的發展,這是不容否認的。可能那時的文人、教育界的精英都還是從清朝的老式教育中走過來,具有傳統文化人──所謂「士」的秉性,一些人還留過洋,也吸取了西方文化、教育的一些精華。同時,社會的大變動,政府對社會各方面的控制力相對不足,給文化、教育的發展提供了相對寬鬆的環境。這就造就了民國那段時期文化教育的大發展,並且名人輩出,留下了重彩。

歷史社會的發展,在一個時期內不可能全是光明的,或全是黑暗的,我們應如是觀。在大陸上,過去談到當時國民黨統治區的,多為所謂的「白區的鬥爭」,講的多是國民黨對左翼人士、派別的鎮壓,而對其他社會發展的方面就少觸及。這當然是有所偏頗。而在台灣,對那個時期的談論,則刻意回避國民黨對左派異議人士的鎮壓,給人一幅充滿溫馨的民國畫面,這當然也是偏頗不足的。現在大陸的「民國熱」也大有這樣的趨勢,所謂「過猶不足」,人們總容易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

台灣社會的進程也有類似的現象。台灣現在人們普遍對蔣經國的時期多抱有好感,台灣那時經濟發展惠及多數老百姓,因此,台灣人至今有這樣的情懷,也是自然的、必然的。但是,如果我們也翻翻那段時期對異議人士的鎮壓,也是令人不齒的。看來,要保持一種全面、客觀、綜合的視角來看待一個歷史時期的總總,也還真是不容易。

南京作為民國時期(準確地說,應只是一段時期)的首都,自然也留下了不少民國時期的遺跡。我多次到南京,也很喜歡南京,一則是南京所體現的江南氛圍令人鍾愛,而六朝燦爛的文化令人遐想;再則民國時期的遺跡也令我每每追思、追想,為何曾是中國大地共主的蔣介石、國民黨在抗戰勝利後,就迅速敗走台灣了。

我們這一代人從小在台灣長大,成長的過程是伴隨著蔣介石、國民黨的「反攻大陸」。現在,大陸的老年人對抗戰勝利後的國民黨還有點模糊印象,更年輕的就沒有了,他們對在台灣的蔣介石國民黨,則完全沒有親歷的印象。而在台灣,老年人對蔣介石國民黨的印象,可能負面的還多些,並且止於在台灣所發生過的。更年輕的對於兩蔣的印象大約也逐漸很模糊了,而對於大陸時期的國民黨,可能就如同是「天寶遺事」了。應該這樣說,我們這一代的台灣人,可能是目前海峽兩岸中,唯一還對蔣介石國民黨有親歷具體感的一代人。當然,需要補充了解的是在大陸時期的蔣介石和國民黨的種種,而我對此還很有興趣。

南京民國時期的人物事蹟當然早已灰飛消去了。但是,當你漫步南京的街頭,你似乎還能感受到一些民國的氛圍。南京的中山陵自然具有標誌性,還有「總統府」更是人們的必遊之處。現在的「總統府」已闢為近代史跡展覽館。其實,南京至今還保存有不少民國時期的建築,這些建築多為民國政府時期的官府所在,或為當時一些名人的住宅。這些建築大體品質很好,風格也多樣:有傳統的中式的,有西方古典式的,還有新式的民族式的,乃至西方現代派的。它們至今也大體保存良好,並且多列入文物保護的單位得到保護。

這些建築1949年以後多為公家單位所用,或改為民居,一般人少有接近,也就逐漸為人們所淡忘。每當我望著這些建築,似乎對物有所感,一幅幅民國的事蹟,不禁在我腦海中閃現。似乎,每個建築都有述說不盡的民國故事。這些建築所曾經伴隨的民國歷史,固然已是過往,但它們應會是人們再認識那段歷史合適的、具體的載體。這些民國建築可以在現今,乃至以後的時代扮演它們另一番的風情是完全可能的,端看南京的人們如何用一種新角度、新的視野來看待它們,來使用它們,讓它們煥發出新的風格,扮演新的歷史角色。無疑地,這些民國建築可以是南京獨特的,不可再生、再造的民國文化遺產。

我們可以了解到,一個個歷史時期總會過去,而其文化還有其載體,如果保護得好,且利用、使用得好,則具新的生命力,可以長久傳承下去。古代的埃及、希臘、羅馬文化和與其相伴隨著的金字塔、神廟和劇場等建築就是典型的代表。現在,這些地方不僅是人們旅遊的熱點,人們甚且還在這些地方演出音樂會、歌劇等,使得這些古蹟煥發出了新的生命和新的時代風格。

幾年前,就在北京故宮的太和殿前,演出了普西尼的「杜蘭朵」歌劇,轟動一時,演出的畫面風韻給了人們一種既古典又現代的美感。誠然,這些年南京市也在逐步清整民國建築,並使之為今所用。人們期待的是,如何使這些民國建築煥發出新的時代風格和作用,成為南京的文化精華和不可取代的名片。

我常想,目前兩岸的名份之爭,百年後來看,可能就是沒有多少意義的事情了。到那時,可能南京民國的這些建築,反倒能夠持續展現它們的民國風采,而為人們所喜好、所留念,且具有歷史記憶。政治和文化影響之不同,可能就在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