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期】「九合一選舉對台灣政局與兩岸關係的影響」座談會紀要

話題.兩岸和平發展論壇

時間:2014年12月11日(星期四)下午2-4時

地點:台灣大學校友會館3B會議室

主辦單位:兩岸和平發展論壇、《兩岸犇報》社

主持人:陳福裕(《兩岸犇報》社長)

引言人:吳榮元(兩岸和平發展論壇召集人、勞動黨主席)

與談人:石佳音(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系助理教授)

臧汝興(勞動黨副秘書長)

邱士杰(台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候選人)

張鈞凱(夏潮聯合會政治經濟研究室副研究員)

記錄:政治經濟研究室

陳福裕:全球化後果變成兩岸關係苦果

這次台灣九合一選舉,對所有的人來說都是一個課題。如何解讀藍綠板塊翻轉的現象和網路青年世代的政治傾向,對於把握島內政治動態,鞏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俱有深刻的意義。

就選舉的結果來看,我個人認為,有一部分是「非戰之罪」。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全球經濟景氣低迷,造成世界範圍內青年就業困難、財富分配兩極化,特別是美國執行量化寬鬆政策的影響,勞動力價格的增長遠遠比不上資產價值的增長,物價與房價齊飛,導致年輕一代對未來的恐慌與不安。這不管是誰執政,在全球範圍內誰當家、誰掌權,誰都要承受這個後果;有一部分是國民黨「咎由自取」,馬英九執政6年來無論在兩岸關係,或是台灣的經濟增長,還有島內的政治改革,一直都沒有長足的進展,政策搖擺不定,再加上一連串的偶發事件,例如頂新事件,也將兩岸關係所發展出來的一些正面成果變成負面能量,對國民黨的選情非常不利;第三個則是「無妄之災」,這次選舉被解讀為中間選民與青年世代對馬英九所執行的兩岸和解政策的不信任投票,這是一個值得深究的問題。當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基本上是2005年連戰先生訪問北京與胡錦濤總書記發表「五點共同願景」所開創的歷史新格局。既然選擇以實現「國共和解」來作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最終實現國家和平統一的支點,那麼,國民黨過去數十年來在台執政所遺留下來的種種矛盾,以及馬英九當局執政失能的後果,北京當局也只有概括承受。

客觀的說,台灣青年世代(特別是中下階層)所反映的問題,包括產業外移、農村破產、貧富懸殊、就業困難和房價飆漲等等,究其根本是過去30年來美國在全球範圍推動新自由化的後果,但由於在時間步度上與兩岸經貿交流、往來的高度重疊,因此全球化的後果就變成今天兩岸關係發展的苦果。

吳榮元:兩岸關係發展的隱憂在台灣內部

兩岸關係直接影響台灣的發展與出路,選後檢討最重要的面向還是兩岸關係。事實上,台灣的問題本身在台灣內部而非大陸,兩岸關係只要在「一中框架」之內和平發展,時間再怎麼長,都配合著整個大陸國家和平發展的需要,沒有時限。我們必須實事求是。不容諱言,台灣本身是「新殖民地」體制,台灣社會的荒謬現實就是喪失民族主體性。今天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紅利沒有分享給台灣社會大眾,造成國民黨兩岸政策受到民意反彈,也是根源於此。政治上要跟大陸敵對,經濟上又跟大陸打交道,政治經濟政策的矛盾,讓主張與大陸對抗、分離的台獨運動有了正當性。台灣新殖民地體制的本質如果不徹底清算,這是兩岸關係發展最大的隱憂。

老實說以大陸的發展,解決台灣問題一定有其方略,這是一個過程。我們今天最擔心的是2016年政黨再輪替,兩岸關係有可能生變。面對2016年的變局,我們統左派必須在關鍵時刻發揮作用,要喚醒台灣社會共同體認兩岸關係是台灣的機遇,不只是要回到民族經濟共同體,還要回到民族歷史共同體,這將是台灣社會發展很重要的選擇。

石佳音:北京未來將直接面對假冒為獨台的台獨

這次選舉的結果藍營慘敗,綠營大勝,根本原因在於國民黨失去目標,全黨失去鬥志,國家失去方向,造成人心日益不安。過去20多年藍綠政治板塊運動朝向藍消綠漲,往而不返。國民黨兩次輸掉政權,都是輸在意識形態的領導權,2008年僥倖奪回政權後,馬英九對此無所用心,即將到來的第三次失敗,可能徹底輸掉政權和國家,該黨也邊緣化,最終造成三個結果:一、民進黨「黃金十年」開始,未來一年半國民黨繼續綠化、邊緣化,民進黨將於2016年起執政,至少8年;二、民進黨借殼上市,降低姿態,使北京低估形勢險峻,並且假冒「獨台」,以中華民國為底線,卻不承認九二共識,其目的在於替台獨爭取時間、換取空間。所以他們淡化此次選舉綠營大勝的意義,希望大陸維持原來的對台政策,不要有過度反應。於是出現兩種混淆視聽的言論,一種「只是地方選舉,與兩岸關係無關」;另一種則是「不是藍綠板塊運動,只是表層土壤流失,藍營選民暫時流失,還會回流」,但是倘若順其自然,選民不會回流;三、北京直接面對假冒為「獨台」的台獨。

台灣內部的問題在於,用有別於看其他國家(包括日本)的眼光,也就是用鄙夷、敵視的眼光來看待大陸,同時也認為台灣與大陸的命運是分割的、對立的。而馬英九的問題在於,他不依據憲法停止台獨教改,也不領導台灣反省歷史、領導全民建立對中國的共同體感情。馬英九也不發展、健全產業,包括與大陸之間進行合作分工,不解決台灣內部貧富懸殊問題。另一方面,馬英九也沒有解決台灣政治運作採密室協商的反民主、促特權機制。其中歷史的問題不解決,則所有其他問題都可輕易被轉移話題,指向馬英九「親共賣台」,不但原本的問題沒獲得解決,連帶也使得馬英九在大陸政策上更加保守不前。結果就是馬英九既想得利於兩岸關係,又抗拒統一,只想利用大陸;他既想討好淺綠,又不會引導淺綠,只是隨波逐流;他既討厭權貴,又不敢得罪權貴,繼續與權貴共生。

台灣目前的一切問題,歸諸馬英九,不算冤枉;「嫁禍」給大陸,才是冤枉。

另外該檢討的,還包括大陸的對台政策。我們必須要問,在太陽花學運和九合一選舉兩次震撼後,大陸對台政策是否要改變?若不變,大陸將如何面對2016年民進黨勝選的第三次震撼?大陸對台政策的調整,應該思考是否要將經濟讓利讓位給文化促統。

臧汝興:左統派要介入運動與底層人民站在一起

年輕人在台灣人口所佔比例其實越來越低,而老年人口越來越多。現在年輕人顯然跟過去很不一樣,經過太陽花和幾場社會運動,他們覺得找到了施力點,包括網路動員。國民黨與民進黨都是同樣在推動新自由主義全球化策略,今天各種的貧富差距、社會不公不義其實是兩黨共同造成的,而且沒有一個黨可以真正解決這個問題。社會不公義、貧富差距的擴大、薪資停滯,這樣的問題必然會造成社會以工人、基層大眾為主的不滿。這股力量越來越龐大,我們統左派當然沒有忽略這個狀況,但是台灣的主流社會尤其是國民黨常常忽略這個不滿,最終會捲動成一股很大的力量。可是民進黨的基本政策與國民黨沒什麼兩樣,所以它不可能真正針對這個問題提出任何的對策。這些年來的房價問題、貧富差距問題,民進黨從來就沒有提出過任何的對策。因為民進黨自己沒辦法做、也沒辦法主張,所以就有一些有意圖的青年,扮演了「側翼」的角色,這些年的社會運動大概都可以看到他們的運作。

民進黨從來都不需要提出任何政策,由親綠的側翼青年來打就可以。問題在於他們只是要協助民進黨執政,當然不能說所有的年輕人都是如此,但是居主導位置的學生絕對是如此。所以他們非常有意識的談貧富差距擴大,可是他們從來不談造成貧富差距的原因,也不談工資停滯的問題要怎麼解決、基本工資要怎麼調,或是工資停滯與非正規職僱傭擴大有關。他們從來都不談工人的工資提高,是否要加強工會的組織才可能有比較平等的談判。

我認為這次學運可以看出他們號稱是「公民運動」、「社會運動」,好像是站在底層的運動,他們確實也發揮了非常大的作用力,但我認為他們是假的。儘管他們是假的,但確實在台灣社會打開了一定的空間,而我們統左派現在不進入這個空間、積極去運動的話,如果放棄了這個場域,那麼台獨運動的「假」更不容易被拆穿,社會正當性就會完全被他們拿走。所以現在我們必須要做的是真正站在底層人民、工人這邊,面對台灣基層的、民生的問題,這樣才有辦法去對應。不然純粹的做統獨論爭,在目前台灣的形勢之下,尤其是面對年輕人,是很難獲得力量的。

邱士杰:第三勢力是反共反華資產階級運動的新階段

這次選舉之後出現的各種解釋,無非可以概括為兩種,一種就是藍綠版塊鬆動論,一種就是第三勢力崛起論,但這兩種說法都提錯了問題,因此不能真正直面台灣島內社會矛盾的實質及其走向。首先,民進黨8年執政過程中,也是先輸了地方首長選舉,才進一步輸在總統大選。因此,國民黨此次的失敗,實在沒有必要特別誇大。其次,選前選後,都可以看到許多民進黨對「第三勢力」退讓,或者「第三勢力」將民進黨作為某種政治綁架或者合作的對象,這點在三一八運動中就可以看到端倪。民進黨縱然是三一八學運的指導層人物所要保持距離的對象,但保持距離本身,正是因為兩者之間的政治光譜太過接近。此外,無論三一八運動形塑了怎樣的自主形象,最終還是被吸納在當時的馬王政爭以及民進黨內蔡英文派系奪權的藍綠主流政治的既有格局之中。可以說,三一八運動到今天的所有關於第三勢力的塗脂抹粉,都掩蓋了所謂第三勢力仍然屬於綠營系列的這個事實。

當年陳水扁的新中間路線與現在所謂的第三勢力,實際上是同質的。問題在於怎樣分析這個同質性。我認為,這個同質性源自於台灣的資產階級社會在台灣特色的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通過黨外運動以來不同類型的資產階級之間的階級鬥爭以及政黨之間的和平輪替、輪流當家,而逐漸在國家認同的問題上,實現了資產階級本身的整合以及不同族群之間的整合。從20世紀末以來各種島內第三勢力論的出現,與其說是在既有的資產階級派別中另外形成一個代表某種新的資產階級利益的派別,不如說,這些第三勢力論客觀上都代表了台灣島內各種資產階級,以及台灣島內各種因為「波拿巴國家」的塑造而形成的各階級,最終將因國際性以及島內的資本主義的危機,而重新塑造一個內在於藍綠格局,並意圖包容藍綠格局的新的政治力量。

從三一八到這次選舉所體現的所謂第三勢力運動,與其說是鬆動了藍綠版塊,不如說是藍綠各自的資產階級代表性,逐漸被資產階級代表性更強的所謂「第三勢力」所整合。這個貌似第三勢力的力量並不是新的力量,這個讓大家爭相解釋的第三勢力的出現,恰恰體現出在戰後台灣資本主義的發展中,在美日豢養之下茁壯,並以反共反華為基本界線的資產階級運動,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張鈞凱:兩岸和平紅利不該被島內政黨所壟斷

這次選舉結果有人定義為「網路世代」或「鍵盤世代」的獲勝,不可否認網路工具的使用確實是青年世代的特性,但網路真的是影響這次選舉結果的主因嗎?網路並非是這次選舉才出現的工具,臉書更是如此,所以把網路視為國民黨慘敗的主因,根本是倒果為因,青年先是在現實世界已經對國民黨高度不滿,然後才發酵蔓延到網路世界。而台灣青年所不滿的,例如高房價、低薪資、低就業率等等,其實這是全球化所造成的階級矛盾,這不是台灣獨有的狀況,而是舉世皆然。但國民黨政府無能解決這些問題,所以所有的不滿都被投射到國民黨馬英九身上;另一方面,馬英九任內大力推動的兩岸和解、經貿往來最後成為「替罪羊」,問題在於台灣社會矛盾的解決可能,也就是台灣的出路其實是在中國大陸身上,但太陽花以來卻逐漸關上兩岸關係的大門,就這一點而言,國民黨要負起很大的責任。

2008年以來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人民卻無法實際享受和平紅利的好處,致使他們對於國民黨做為中介所主導的兩岸關係出現反彈、質疑、不信任,甚至是反感。其中最大的問題在於,國民黨統治結構所輻射而出的利益集團,完全截取了兩岸和平發展所帶來的和平紅利與好處,這是未來兩岸關係發展不得不面對的嚴重問題,若無法有效解決,有可能造成台灣人民反噬兩岸關係的負面效果。

未來的兩岸關係發展,首要的轉變就是必須打破以藍綠政黨為中介的交流互動模式,必須積極地尋找島內的兩岸關係新動力,台灣廣大的勤勞大眾就是足以推動兩岸關係進入新階段的新動力,而台灣的勤勞大眾必須積極爭取和平紅利的完全落實,從而體認到台灣的出路是在中國大陸,共同維護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

綜合回應

石佳音:我認為檢討任何的時局,首先應該檢討掌權者的作為與不作為,因為只有掌權者才有可能改變或改善時局。所以檢討時局,誰的權力大,誰的責任就大,而不是去責怪被統治者。眼前的時勢已經造就了蔡英文,而蔡英文的作法同樣不可期待。我認為現在只能期待北京,北京在對台政策上必須要有所作為。

邱士杰:我覺得將來統派必須要繼續加強的部分,就是要反對兩岸掮客,統派甚至是必須要做為「反對掮客的掮客」。我們必須要開放兩岸民眾交流的可能性,不是誰就能壟斷什麼領域。兩岸民眾之間要有更直接的交流,以及大陸那邊民眾對於統一的急迫感上升,才會對統一有好處,才有兩個可以對話的主體。

張鈞凱:國民黨與馬英九的大敗,並不等於兩岸關係的發展就此戛然而止。要想突破兩岸關係的瓶頸,關鍵在於台灣人民是否能自覺地掌握兩岸關係的主動權,打破政黨與利益集團的壟斷,成為推動兩岸關係下一個新階段的新動力。當務之急就是台灣社會必須揚棄長年以來難以撼動的兩岸對立舊思維,化解內部存在的政經矛盾,才能將兩岸關係曲折的道路推向坦途。

吳榮元:台灣社會不正常的政治結構,是來自於台灣沒有民族母體的歸屬,要斬斷與中國歷史的關係。台灣經過50年日本殖民統治,再加上60幾年反共反中的對抗體制,依附美國的冷戰體制之下,台灣整個社會就是「新殖民地」體制的意識形態與價值觀念,根本問題也是認同問題。最嚴重的是台灣統治階級內部的政經矛盾非常尖銳的對立著,台灣的資本家集團知道台灣的經濟與資本出路在大陸,但是台灣政治的既得利益階層包括藍綠,他們政治利益的來源是在美國,結果就是讓台灣繼續向下沉淪、內耗。

這場座談會只是一個初步的總結,為了我們更有利的進入台灣的歷史舞台,我們能否更重要的參與改革台灣社會的運動,有新的時代條件與社會條件,就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形成的和平紅利客觀存在,讓台灣勞動大眾、中下層一起來爭取和平紅利,讓台灣人民為主體維護兩岸和平發展的力量成形,才能找到真正推動民族統一的歷史動力。歷史動力當然不能冀望於資本家,但我們當然不能否認資本家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奠基做出歷史貢獻,但是不能靠資本家推動兩岸經貿關係發展,還是要台灣社會主體大多數人願意走入民族再整合、國家再統一的歷史運動。我們在台灣談統一絕對不是談理論,而是實際的社會行動,對於台灣社會這是最好的選擇,而且是絕對符合歷史正義的,台灣與大陸的歷史紐帶還有法理依據都是指向統一。台灣需要啟蒙運動,對自己民族主體的再認識,以及對台灣社會發展出路的正確認識的啟蒙運動。台灣必須認識到,統一是台灣社會進步改革的時代主題。我們相信只要中國有健全的執政道路引領中國的改革開放,那麼統一運動絕對是未來主導台灣社會改革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