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犇報‧第40期】《局外人札記》2012.07

關於一個國家的體重

葉芸芸

含有各種豐富維生素的玉米,在資本主義經濟結構下,最大的用途竟是成為高果糖玉米糖漿,大桶大桶透明無色的甜漿,添加進飲料裡,提供沒有任何營養價值的熱量,令人啼笑皆非?(網路圖片)

當飛機抵達紐約的甘迺迪機場,可能還沒有走出機場,你就已經注意到:肥胖的人還真不少。美國到底有多少肥胖人口? 根據國防部的統計,有四分之一的役男因為體重超重而不能當兵。

美國人到底有多胖? 根據國家海岸警衛隊評估,美國成年旅客的平均體重在1960年是160 磅,2010年為185磅。只要看看一些機場工作人員(警衛、海關、行李搬運工) 的身架份量,你不需要什麼數字來說服。

如果這時候正好肚子餓了,你只有兩三種選擇,挑一家速食連鎖店,坐下來吃一份微波或是油炸加熱的冷凍食品,到星巴克買一杯咖啡和三明治,或者從販賣機買到各式各樣包裝得密不通風的糖果或餅乾充饑。如果你想要吃真正的食物,而不是這種工廠製造出來的高度加工食品,那麼你可能面對相當的挑戰,最好的選擇大約是裝在塑膠盒子裡,用微量清潔劑泡洗過的生菜沙拉(為了延長銷售有效時間)。

等你開了電視機,那又是另外一個世界,性感美麗的模特兒個個瘦骨勻稱,全身上下找不到多餘的贅肉。當那些幾分鐘就插播的廣告撲面而來,從各式各樣的減肥計畫到止痛、安眠、抗憂鬱,還有控制血壓、血糖、膽固醇的藥品應有盡有,這時候你才連繫到整個社會的焦慮。

現代的瘟疫

肥胖是現代人才有的特殊傳染病疫情嗎? 是因為生活在富裕社會的人們吃的豐盛營養,攝取的熱量太高,而體力勞動卻不多,以致於沒有消耗掉的卡路里熱量都積存在身上,成為腹部上一圈圈像輪胎的肥肉?

如果我們能夠約束自己不貪嘴,或者每天堅持努力運動─跑步、跳繩、轉呼拉圈,想盡辦法把吃進去的卡路里都消耗掉,讓體內的熱量收支平衡,這樣就可以保持健康和苗條的身材嗎? 掌管美國人健康的國家衛生署的網頁上是這麼告訴人民的:過重與肥胖是能量不平衡的結果。

如果運動是減肥的關鍵?那麼,每天辛苦工作的體力勞動者應該都不會有肥胖的問題了,為什麼公路邊、建築工地上到處都可以見到體重超標的工人呢?

經濟大蕭條的1930年代,紐約的街頭每天有很長的隊伍,等待慈善機構供應免費的麵包和熱湯,當時全美國每十個人當中就有六個生活貧困的,每天為求一家人溫飽而掙扎。1934年來到紐約的年輕德國醫生Hilde Bruch,驚訝地發現在這樣一個饑餓的時代,她卻在紐約街頭、地下鐵和學校裡看到很多肥胖的小孩。後來,哥倫比亞大學成立了全世界第一家針對兒童肥胖症的診所,由  Bruch醫生主持。

六十年後,時序進入了21世紀,兒童肥胖症是美國最令人擔憂的健康醫療問題,大約有15%年齡在6~19歲之間的小孩體重超重,每年另有15%的兒童持續在加入這個肥胖超重的行列。而且,肥胖的小孩幾乎一定會長大成為肥胖的大人。

肉食者胖? 素食者瘦? 

美國人是全世界最大的肉食者,1970年代是美國人消耗肉食量的高峰時期,但這卻是肥胖症候在美國成為疫情的前夕。1970年代以後,民眾瞭解過量的肉食會導致大腸癌、心臟病以及肥胖等疾病,肉食的消耗量逐漸減低下來,奇怪的是,美國的肥胖人口正是從這時候開始持續地增加起來。

美國人每天從飲食中所攝取的卡路里熱量卻一直在升高,最主要的來源有1/4是糖, 1/4為油脂(絕大部份來自大豆),46%來自細糧 (包括玉米粉和麵粉等),只有8%左右來自蔬菜與水果,這份美國農業部(USDA)關於肥胖疫情的的統計資料,提供了另外一個視野:現代美國人的飲食內容是以糖、油和精細澱粉為主,充滿了熱量,但幾乎沒有其他營養,一方面飲食過量,另一方面卻又營養不良,這將會養育出一種什麼樣的新人類呢?肥胖症候恐怕只是冰山的一角。

素食的人一般是比較瘦的,但是有些素食或是吃少量肉的人們,很放心地吃一大堆奶油、乳酪、蛋糕甜食,或是塑膠袋裡的各式各樣多糖多油的零食。這些高度加工的垃圾食品便宜方便又容易保存,是經濟條件不居優勢的平民所消費最多的。為了刺激消費,高熱量的速食餐飲份量越來越大,人們的食慾持續地受到刻意的刺激。人們所不知道的是:垃圾食物成癮的嚴重性與藥物成癮雷同,高果糖玉米糖漿、味精、植物油、精製糖分以及各種加工食品中的化學添加物對於大腦的影響就如可卡因一樣。

精糖與細糧  

產業革命之後,歐洲人的飲食內容增加了大量的糖,與此同時,也開始偏愛精製的白麵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代表身份地位,另一個原因是精製的穀類比較不遭蟲害,比起糙米、全麥都容易保存,因為穀物的營養分大都集中在表殼。說穿了,精製的白米與麵粉其實是沒有營養價值的。

一般人都知道健康的飲食首先是不偏食不暴飲暴食,其次是要少精糖與細糧,因為這些碳水化合物 (多糖類) 刺激人體分泌胰島素荷爾蒙,具有調節細胞儲存油脂功能的胰島素指數越高,細胞儲存的油脂也越多。這個營養─荷爾蒙─油脂的互動關係在醫學上是一般的常識。

如果我們相信這個常識,問題就不只是如何控制我們的食慾或是努力運動,並且要涉及農業生產與食品經濟結構。拋開複雜鑽牛角尖的現代營養學,真相也不複雜,在資本主義體制的工業時代,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每個環節,無一例外也都受制於這個經濟結構。農業生產的形態是單一作物的工業化大農業,多元化種植的家庭小農場幾乎無法生存,食物的製造、加工、保存與銷售由大企業大工廠所壟斷包辦。

生產量最多的大豆與玉米,主要做為養殖動物肉類的飼料,剩餘的都成為加工食品與飲料的材料和添加物。因而,含有各種豐富維生素的玉米,在這樣的經濟結構下,最大的用途竟是成為高果糖玉米糖漿,大桶大桶透明無色的甜漿,添加進飲料裡,提供沒有任何營養價值的熱量,令人啼笑皆非?1970年代以來,美國人所消耗的高果糖玉米糖漿 (HFCS) 不只增加了10倍,絕大部分來自飲料。不僅美國人如此,所有工業化國家人民飲食的主要熱量來源也都是糖分。

隔離的社會、兩個國度

肥胖的確會造成日常生活上的一些不方便,讓人少了些許樂趣,也會帶來一些社會心理上的壓力, 最重要的是,肥胖是不健康的,肥胖症總是有糖尿病相隨而來,如同孿生兄弟,連帶地還有心血管、腎臟功能、關節炎症和癌症等各種慢性疾病。

雖然,體重超標肥胖的人們並不一定不知道他們需要改變飲食內容,才能擁有一個不胖而健康的身體,但是,無論願不願意,他/她們很可能就是無法改變。因為現實是個隔離的社會,以前是種族的隔離,現在則是經濟隔離成兩個國度: 富裕的與貧窮的。

貧窮社區裡的市場裡充斥著廉價的加工食品,餐廳供應的是標準垃圾食物,過去我們祖先世世代代所吃的那種自然有機食物,如今有了更為精緻的名稱「完整的食物」(Whole Food),不僅價格昂貴而且只有在富裕社區的市場裡才可能買到。

貧窮社區裡的肥胖症候、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以及癌症的比例幾乎一定高於其他地區,人們的壽命也較短。慢性疾病讓個人長期受病痛折磨,長期的醫療費用不僅是個人與家庭的重大經濟負擔,更讓整體社會不堪負荷。美國人的体重不是一個單獨的問題,從農業到飲食到醫療體系都不能分割,全糾纏在一起,彷彿天羅地網。

http://chaiwanbenpost.blogspot.com/2011/02/chaiwanbenpost@gmail.com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