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期】專題:中國大陸的中小企業扶持政策和發展前景

「強改革+巧調控」:中國大陸經濟發展的「穩定器」

李鯤 李雲路

#£¨¾­¼Ã£©£¨5£©É½¶«ÖÐСÆóÒµ¿Æ¼¼´´Ð¿ª±Ù·¢Õ¹ÐÂ;¾¶

山東中小企業科技創新開闢發展新途徑。圖為山東瑞辰新材料有限公司的一名工人在新材料生產線上忙碌。該公司生產用於手機面板、大螢幕的OLED材料,產品遠銷日本、韓國。 (新華社 董乃德 攝)

認為中國大陸經濟再次來到「十字路口」,預測年終經濟增長目標不達標,期望大陸政府採取降息等強刺激政策的悲觀論調,伴隨著8月份若干經濟資料的公佈再次抬頭。

回望過去幾個月,幾乎每個月度和季度的大陸經濟資料公佈後,海內外總有這樣的聲音。這種聲音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一方面是他們並未看清中國大陸經濟的「新常態」,一方面也是對大陸正在大力推進改革的不信任。

如果從歷史經驗判斷,外界的猜測似乎有點道理,中國大陸工業增速上一次跌破7%是在2008年12月,當時金融危機讓這項數值連續兩月不足6%,4兆人民幣刺激計畫隨即出爐。但他們並沒有意識到,如今的大陸經濟,正在邁向經濟放緩的「新常態」過程,大陸政府在「強改革+巧調控」的雙重作用下,從長遠看,經濟運行的品質和效率還會得到顯著提升。

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中國大陸經濟正處於「三期疊加」的特殊階段,經濟增速也在由高速增長向中高速、中低速增長轉型,一些原來因高速增長掩蓋的問題將會在這個週期集中暴露。

在這種新常態之下,對那種經濟下行壓力一增大,就寄望政府頒布刺激政策的論點和做法是一種短視,對中國大陸經濟的長遠發展並無裨益。

正如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2014夏季達沃斯論壇所說,「看中國經濟,不能只看眼前、看局部、看單科,更要看趨勢、看全局、看總分。」在經濟增速放緩的情況下,今年1至8月,大陸31個大中城市調查失業率保持在5%左右,城鎮新增就業970多萬人,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10多萬人。

這是因為大陸透過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商事制度改革等「強改革」帶來的准入門檻的降低有關。與之相伴的是中國大陸的經濟結構的不斷優化,上半年,電子商務、流通快遞等新產業、新商業模式迅速增長;新登記註冊服務業企業增幅達70%以上,第三產業增速和比重超過第二產業,在國民經濟中處於領先地位;民間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同比提高1.4個百分點;高技術產業和先進裝備製造業增長均快於工業整體增長。

當然,中國大陸經濟也存在著一些內在矛盾需要解決,比如部分產業增長方式粗放、中小企業貸款難、區域之間發展不平衡等等。專家表示,不頒布強刺激並不等於完全不需要刺激,這些內在矛盾需要大陸政府實施以「區間調控」和「定向調控」為特點的「巧調控」手段。

區間調控是指確保經濟增長不突破保就業的「下限」,CPI不突破防通膨的「上限」;定向調控則意謂要在「下限」和「上限」中向有需要的地方發力。

譬如在「三農」和中小企業貸款難這兩大制約中國大陸經濟發展的薄弱環節上,大陸央行在今年的4月和6月先後進行了兩次「定向降准」,被外界認為是行之有效的「巧調控」。專家建議,未來在「定向調控」上,還應在加大棚戶區改造、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等能夠孕育中國大陸經濟新增長點的方面著力。

「強改革+巧調控」的政策模式正在成為中國大陸經濟在新常態下保持發展的「穩定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