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場貨幣戰爭
美國「重返亞洲」的真正意圖
打著「重返亞洲」的旗號,美國對華的圍堵政策有其政治和軍事意圖,也有其經濟和貿易內涵。(網路圖片) |
詭譎多變的東亞形勢風雲再動,希拉蕊來勢洶洶的八國之旅,縱橫庳闔,投棋佈子,但卻徒勞無功。
從東盟外長會議聯合公報破天荒的遭到擱置,到東盟各國近日在印尼外長馬蒂的奔走下達成《六項原則》,強調要全面落實《南海各方行為宣言》,並以國際法準則和平解決南海爭端來看,東盟國家正向國際社會傳達一個訊息,它們高度重視與中國大陸的合作友好與和平發展,並無意在中美日漸尖銳的雙邊關係中選隊站邊。
打著「重返亞洲」的旗號,新一輪美國對華的圍堵政策有其政治和軍事意圖,也有其經濟和貿易內涵。表面上是以所謂「民主」和「人權」的道德置高點,利用中國與周邊國家的制度差異,以及歷史上所遺留下來的海陸疆域主權爭議,號召包含日本與印度在內的東亞國家製造爭端,共同遏制中國在區域內迅速崛起的影響力。實際上是為了防止東亞區域一體化(特別是東盟10+3)的成型,企圖通過區域內地緣政治緊張與軍事對峙,將東亞分工體系打回到個別國家或地區從屬於日本,整體東亞國家從屬於美國的「垂直分工、市場在外(美)」的冷戰體系。如此一來,人民幣國際化或是亞洲區域計算貨幣的倡議必然胎死腹中,將不會成為壓垮美元霸權體系的最後一根稻草。
「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後的世界貨幣體系,是以美元為主要儲備和國際支付手段。美國作為國際主要通貨的發行國,不但不需要外匯儲備,免受國際匯率變動的風險,從1971年底片面廢除「美元黃金兌換機制」之後,更通過貿易赤字與財政赤字,一方面將大量的美鈔流出境外,幾近無償的享用世界各國寶貴的資源與勞動成果;一方面大量發行國家債卷來彌補經常帳逆差,並藉助通貨膨脹和匯率貶值來沖銷債務和轉嫁財政負擔。這就是今天世界貨幣金融危機禍源病根,超額發行的美鈔通過貿易赤字流向各國政府與金融機構,再以金融衍生性商品的形態衝擊世界市場。
據統計,從1960年至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前夕的48年間,美國因貿易赤字向外國淨支付超過6.5兆美元,同期,通過對外直接與間接投資向外國支付了9.1兆美元。也就是說,在此期間美國總共有超過15兆美元用來做為國際支付,如此鉅額的淨流出,美元貶值是不可避免的宿命。如果按照黃金的國際價格計算,從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迄今的40年來,黃金價格從每盎司35美元飊涨到今天的1500美元左右,美元貶值了近98%。也就是說,當年的1美元,現在只剩下2美分左右的價值。
美元是目前世界各國的主要儲備貨幣,各國央行持有超過7兆美元的外匯儲備,單單是東亞國家以美元擁有的外匯部位就將近5兆美元,其中有超過3兆美元是以美國國債的形式持有。在美元持續貶值的壓力下,各國辛苦積累下來的美元資產,一來一去,恐怕就要化為烏有,成為美國國家龐大軍事開支與國民過度消費的犧牲。
危機已蓄勢待發,剩下的只是由誰來戳破「強勢美元」這顆被蓄意吹脹了的氣球。如果美國不主動改懸易轍,扭轉這個傷人利己的局面,長此以往,必然迫使國際社會放棄美元做為國際結算單位和儲備貨幣,而改由歐元,或醞釀中的「亞元」(也可能是人民幣)取而代之。因此,美國「重返亞洲」的戰略目標,與其說是為了制衡中國發展模式對亞洲「民主」和「人權」的威脅,不如說是美元體系對國際社會剝削機制的再鞏固,是圍繞著遏制中國崛起,防堵東亞區域經濟一體化大做文章的「政治說詞」。
這是一場赤裸裸的貨幣戰爭,只是被塗抹上形形色色普世價值與地緣政治的迷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