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台灣藤牌兵北疆傳奇
■ 安洪濤(齊齊哈爾市昂昂溪區水師營滿族鎮)
17世紀中葉,沙俄侵占了中國領土尼布楚(今俄羅斯涅爾琴斯克)和雅克薩等地,並以雅克薩為據點,不斷對黑龍江中下游地區進行騷擾和掠奪。「雅克薩」是滿語的音譯,意譯為「河岸坍塌成半圓形的河灣」,其位於黑龍江省漠河縣以東黑龍江北岸(今俄羅斯阿爾巴金諾),是黑龍江上的咽喉要地。1685年,清政府派都統彭春與黑龍江將軍薩布素率3000軍隊進取雅克薩,發動了著名的雅克薩之戰。反擊戰中,鑾儀使建義侯林興珠率舊部台灣人佐都督何佑帶領的福建500名藤牌兵,讓侵略者聞風喪膽,為雅克薩戰鬥的勝利立下奇功。
1685年5月23日,彭春率兵包圍了雅克薩城,但此城堅固一時難以攻下。5月25日,俄援兵從七百裡外乘木筏順流而下對雅克薩進行增援。林興珠即刻率福建五百藤牌兵迎敵於江中,在他的指揮下,藤牌兵「眾裸而下水,冒藤牌於頂,持片刀以進,羅剎眾見之,驚所未見,呼曰『大帽韃子』。眾皆在水,火器無所施,而藤牌蔽其首,槍矢不能入,以長刃掠牌上,折其脛,皆踣江中,殺傷大半,餘眾潰而逸,興珠不喪一人」,創造了軍事史上的奇跡。此後,清軍繼續圍城,炮彈所及,到處起火,興珠令藤牌兵「人取草一束,堆城下,不下即火之」。沙俄頭目額里克舍見大勢已去,只好乞降,立誓永不再來雅克薩。清軍以全勝贏得了第一次雅克薩之戰。捷聞傳到北京,康熙大喜說:「林侯之功,史冊所未有也。」
兩個月後,沙俄侵略者背信棄義,又卷土重來,重占雅克薩。翌年(1686年)2月,康熙詔命將軍薩布素、副都統郎坦等率所部2000人再攻雅克薩,6月,清軍抵雅克薩城下。福建藤牌兵占領城南土阜,「遇敵伏兵,又大敗之,即於土阜設伏兵固守」,「敵出拒,擊敗之,斬額里克舍」。此次反擊戰,沙俄侵略軍先後被清兵斬殺七八百人,幸存者僅66人。清軍再次取得了輝煌的勝利。康熙皇帝在八月乙巳下令說:「藤牌官兵勤勞懋著,官員俟後議敘,兵丁令戶部以白金賞賚之。」(《平定羅剎方略》)沙俄侵略者被迫再次求和。
雅克薩反擊戰結束後,雙方於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 七月二十四日締結了《中俄尼布楚約》,規定以外興安嶺至海格爾必齊河和額爾古納河為中俄兩國東段邊界,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和烏蘇裡江以東地區均為清朝領土。這是中國歷史上與外國簽訂的第一個平等條約。「俄羅斯所築城垣盡行折毀,所有俄羅斯人民及物品均應撤回俄境,不得稍有存留。」雅克薩戰爭取得重大勝利。
雅克薩之戰林興珠所率的藤牌兵,在當時是一支特種兵。雖然內地歷史上也有過藤牌兵出現過,但是在戰爭中從來沒有起過主導作用。寶島台灣地處於熱帶、亞熱帶交接處,高山之上有眾多生長多年的野藤,用這種藤牌制作的盾牌,一是輕便;二是入水不濕,既可防刀箭,又可提高浮力;三是堅韌,刀槍不入,當時的子彈極難穿透。正是台灣藤甲兵的驍勇和原住民族的聰明才智,使得台灣藤牌兵在雅克薩戰役中立下赫赫戰功。
1682年,康熙皇帝東巡,乘舟航行松花江上「觀兵」。次年,針對「我進彼退、我退彼進,用兵不已,邊民不安」的局面,清廷便決心「永戍黑龍江」,設置黑龍江將軍。民國時期齊齊哈爾著名報人魏毓蘭在所著《龍城舊聞》中說:「水師營兵,皆調自福建。今道署附近之土著,其先世皆福建人。若莆田林姓、同安陳姓,在福建本巨族,徙塞上仍大姓也。雅克薩之役,建義侯林興珠平羅剎,為閩人立功塞外之祖。故當日水師之權勢,雖不得比於滿洲,以視屯、站漢人,殊為優越。」從《龍城舊聞》看,因為台灣藤甲兵抵御沙俄侵略者立下大功,所以得到清政府的特殊待遇,在當時的齊齊哈爾有著較高的社會地位。清朝時台灣屬於福建省,故曰「皆調自福建」,當時,人們習慣以原籍稱,所以稱莆田、同安,其實,這些人多是出生在台灣的原住民族,後來也跟從漢族習慣取用了漢族姓氏。1691年,齊齊哈爾建城,相傳這些來自寶島台灣的年輕戰士移駐齊齊哈爾,成為齊齊哈爾水師營的主力,也是北方重鎮齊齊哈爾城最早的移民之一。他們在遙遠的黑龍江齊齊哈爾繁衍生息,生活習慣也與內地北方風俗相融合。
西清《黑龍江外紀》載,當時齊齊哈爾設有水師營總管一員,其下有四品、六品官各兩員,水手268名,有大型戰船10只,二號戰船15只,江船5只,每年在城西南15里的船套子嫩江邊舉行為期10天的操演。平日,水兵則在城東南屯墾,即現在的水師營滿族鎮。
為紀念當年台灣藤牌兵浴血戰鬥,保衛邊疆的輝煌歷史,水師營滿族鎮正在建設中的水師森林溫泉度假村將北湖南岸規劃建設為「水師營寨」,將通過仿古建築、仿古戰船以及真人表演,再現當年福建藤牌兵的作戰場面。該鎮擬建的《齊齊哈爾水師營歷史陳列館》,已經在佈展大綱中將台灣藤牌兵北上抗俄的歷史,作為該館濃墨重彩的重要一章。
雅克薩之戰是中國軍隊反擊外敵入侵的一次重要戰爭。此戰的勝利,表現了中國各族人民不屈服於外國侵略的英勇精神,維護了國家主權。神奇驍勇的台灣藤牌軍,將永遠銘刻在中華民族抗擊外辱的歷史豐碑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