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期】小市民的大聲公

可否考慮廢除民國紀元?

  曾泰元(東吳大學英文系主任、林語堂故居執行長)

廢除民國紀元?這個建議貌似顛覆,挑戰了台灣社會習以為常的規範與價值。不過倘若僅就現實面來考量,現行的民國紀元,的確可能造成理解上的混淆與溝通上的障礙,理當慎重考慮其存廢。

如果有人提到「70年代的國語老歌」,你想到的是民國70年代(民國70-79年),還是公元紀年的70年代(1970-1979年)?答案可能頗為分歧,沒有我們想像中的單一。

在資訊較為封閉的過去,這並不是個問題。然而當今全球各地幾乎都採用公元紀年,與台灣交流密切的大陸、港、澳地區也是如此,台灣官方還堅持民國紀元,在跨區流動頻繁、國際溝通熱絡的今天,問題就益發凸顯。即使在台灣,也有部分的民間機構與社會大眾傾向採用公元紀年,雞同鴨講所產生的誤解,可就在所難免了。

仔細一點的人,或許還會在民國年份之前加上「民國」,將公元紀年的四位數字完整呈現,以免造成他人誤解,如「民國89年」vs.「1989年」。可是漸漸地,許多人能省就省,「1989年」只說「89年」,「民國89年」的「民國」也略去了,所以「89年」到底是六四事件發生的1989年,還是千禧年之交的公元2000年(民國89年)?

有人說,「八九年」指的是1989年,「八十九年」指的是民國89年(2000年),只要念出來,問題就可迎刃而解。不過許多時候,這些年份是以靜態的文字呈現的,少了語音的輔助,「89年」真不知道所指為何。

現在這混淆已經浮現,所幸經歷的時間還不久,憑常識判斷再稍作求證,仍然可以辨別。要是現狀不改,長久以往,將來這年代恐怕是一團亂,後人想理個頭緒都很困難。

以前的中文書寫是直排,由上而下,由右而左。如今電腦數位時代來臨,網際網路成為溝通的平台,為了遷就電腦內建的設定,為了與英文與阿拉伯數字相容,橫排書寫越來越普遍,在某些場域甚至早已成為標準。漢字延續了數千年的直排書寫都能改了,這樣的變革,不就是與時俱進、單單純純的一個方便與否的問題嗎?

此議題無關政治,不涉統獨,中華民國的國號依舊不變,只是個避免混淆的務實之舉,我們何必給這樣的調整加諸過多的聯想,扣上莫須有的帽子?

持平而論,政權興替乃歷史之必然,無人能擋。中華民國的未來如何,這個國號能延續多久,都仍在未竟之天,採用公元無疑是個可長可久的穩健之策,不必改朝換代就重新紀年。

當然,在把公元紀年作為國家標準的同時,民國紀元可依循農曆的模式,僅作為輔助參考,以降低衝擊,平穩過渡。然而現今的台灣,政治凌駕一切,加上年底的選舉在即,一有風吹草動就動輒無限上綱。

我這個腐儒之見,到頭來恐怕只是個昧於現實、異想天開的空中樓閣吧?